浅析旴江医家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敷药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世医得效方》眼科处方用药特点

浅析《世医得效方》眼科处方用药特点

…★刘明明 丁舸**(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摘要:以解表药、补气药为主,善用归肝经药,巧用甘、苦、寒药,关键词:世医得效方;眼科;用药特点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危亦林出生于中医世家,因得其伯父熙载之真传,故在《世医得效方》中列“眼科”一卷,且对后世影响极大[1]。

为更好的了解《世医得效方》对眼科疾病的贡献,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世医得效方》眼科处方用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该科疾病用药特点,进一步挖掘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用药规律和内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为数据来源,对其第十六卷眼科疾病所应用的方药进行收录,对有明确记载的方药给予纳入,共整理出116首处方,其中治内障7首、外障28首、虚证11首、热证16首、风证11首、气方3首、翳障14首及通治10首、拾遗十六方,排除外用方11首及不同证型所用相同方10首,对剩下的95首内服方进行药物整理、统计、归纳。

1.2…纳入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九版)为标准,共收录治疗眼科疾病277味药,应用excel对所录入数据进行整理,并对其应用的频次进行统计,把薄荷和薄荷叶归为一类、白蒺藜和蒺藜归为一类,选取应用频次大于9的药物,结果见表1。

将所选的药物进行性味归经整理,将微温、微寒、微苦分别归为温、寒、苦,结果见表2,及性味归经柱状图。

者……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2]。

甘草在方中不仅是作为国老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若出现眼睁乏力、常欲闭垂、舌淡脉弱等症状,配伍甘草则补脾益气以除气血虚弱而达明目之功效,故甘草在眼科处方中应用频次最高就不足为奇了。

频用防风、荆芥,二药虽为辛温解表药,但二药药性和缓,微温不燥,无耗伤阴液之虞,其中防风为风中之润药,二药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均可使用。

由此说明《世医得效方》治疗眼病重视疏散风邪,而《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眼病的病因以风热为先,《太平圣惠方》也强调外来邪气特别是风邪是眼病的致病的因素[3]。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是明代骨伤科治疗的著名医师,《世医得效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详细阐述了危氏的骨伤科治法,主要包括外敷、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每种方法都有具体的方剂和操作技巧。

在外敷方面,危氏提出了“药贴法”、“汤浸法”、“利拔法”、“包扎法”等一系列方法。

药贴法是指将药物煎煮成酊液后涂抹在患处,然后用纸条或布条包扎。

汤浸法是将药物煎煮成热汤后浸泡患处,促进药物渗透。

利拔法是将药物煮成浓汁后用吸管吸出,再通过小孔注入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伤处,达到局部止痛、解毒的功效。

包扎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后放入布袋中,热敷于患处,可增加药物渗透,促进愈合。

在内服方面,危氏提出了“骨伤汤”、“活络散”等方剂。

骨伤汤是由苁蓉、川芎、没药、防风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燥祛湿、行血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骨折、关节脱位、肌肉劳损等疾病。

活络散是由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扭伤等病症。

除了药物治疗外,危氏还重视针灸和推拿疗法。

他提出了针灸取穴的方法,如“四神穴、大巨穴、跗阳结节”,以及推拿手法的细节,如揉、推、拍等,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经络的效果。

总之,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综合运用了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注重防止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对于受伤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后人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旴江医家灸法特色及成就述要

旴江医家灸法特色及成就述要

者, 实热 针 足 三 里 , 虚热灸足三里 。 ” 二 是 主 张 施 灸 因根据 病情 及个 人 差 异 等需 要 , 选 择合 适 大 小 的艾 柱、 壮数 及灸 疗 时 间 等 。他 不 主 张 随 意壮 多 柱 大 施
及灸 治 以“ 知痛 与否 ” 为度, 不 要拘 泥灸 量 的多少 。 故龚 廷贤 在灸 法方 面 的成就体 现 在推广 了灸 法 的治疗 范 围 , 将 灸疗 运用 于 内外妇 儿科 等 , 证明了中 医对 急重 症 的治 疗 意 义 。还 率 先 提 出 “ 晕灸” 概 念 及 预 防处 理措施 , 为后 世 灸 疗 及 护 理 提供 了借 鉴 经
危 亦林 继 承 了葛 洪 的 重 灸 思 想 , 其《 世 医得 效
方 》目录 中有 5 8种病 证 均列 有 “ 灸法” , 涉及 内、 外、
妇、 儿、 眼、 喉、 口齿 等 各 科 。其 灸 法 特点 体 现 在 : 一 是 主 张 阳证 宜针 , 阴证 宜 灸 ; 灸补针泻 , 虚实相应。 如: “ 阴毒 疾 势 困重 , 面黑 , 四肢 厥 冷 , 则理 中汤、 四 逆 汤投 之 , 未效 , 则灼 艾法 惟 良, 复 以葱 熨法佐 之 , 阴
中 医研 究
2 0 1 5年 8月 第2 8卷 第 8期
T C M Re s . A u g u s t 2 0 1 5 V o 1 . 2 8 N o . 8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5 ) 0 8— 0 0 0 1 — 0 2
之” 而分 次 施 灸 。并 提 出“ 随年 壮 灸 ” … 。如 “ 病 寒
冷脱 肛 出 , 灸脐 中, 随 年 壮 ”, “ 肿满 , 足 第 二 指 上 一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1. 引言1.1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简介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中国古代医学方书之一,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内、外、妇、儿、杂、细六科。

其中骨伤科作为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治疗各种骨折、脱臼、扭伤等外伤的专业领域。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对骨伤科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后世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危亦林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世医得效方》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涵盖了中医各个科室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在骨伤科治法方面,危亦林不仅总结了传统经典的治疗方法,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他对骨伤科的治疗原则、方法和药物选用都进行了详细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骨伤科治疗的内容。

通过学习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有关骨伤科治法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中医治疗骨伤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现代医学的启示,为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对骨伤科治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是中医骨伤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骨伤科治法的重要性骨伤科治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骨折、脱位等骨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故之一,而且在运动、工作等活动中也容易受伤。

掌握有效的骨伤科治法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骨伤科治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骨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残疾甚至死亡。

掌握正确的骨伤科治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并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骨伤科治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急救和治疗骨折、脱位等紧急情况,还可以应用于慢性骨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骨伤科治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还体现在提高医疗救治效率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加强对骨伤科治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骨伤科治法的历史渊源骨伤科治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世医得效方-第111章

世医得效方-第111章

第111章正骨兼金镞科<篇名>秘论属性:骨节损折,肘,臂,腰、膝出臼蹉跌,须用法整顿归元。

先用麻药与服,使不知痛,然后可凡脚手各有六出臼、四折骨,每手有三处出臼,脚亦三处出臼。

手六出臼四折骨∶手掌根出臼,其骨交互相锁,或出臼,则是挫出锁骨之外,须锁骨下归窠有八凡手臂肘出臼,此骨上段骨是臼,下段骨杵,四边筋脉锁定。

或出臼,亦挫损筋。

所以,出一吃药后若不屈直,则恐成疾,日后曲直不得。

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归下,身骨出臼,归上。

或出左,或出右。

须用舂杵一枚,小把凳放脚六出臼四折骨∶或脚板上交叉处出臼,须用一人拽去,自用手摸其骨节,或骨突出在内,误脚膝出臼,与手臂肘出臼同。

或出内、出外,亦用一边夹定。

此处筋脉最多,服药后时时用脚大腿根出臼,此处身上骨是臼,腿骨是杵。

或出前,或出后,须用人把住患人身,一人拽下,背脊骨折法∶凡挫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体直,其骨便自然归窠。

两脚手骨被压碎者,须用麻药与服。

或用刀割开,甚者用剪剪去骨锋,便不冲破肉。

或有粉碎上,便割碎。

<篇名>正骨金疮脉候属性:正骨金疮,须看脉候。

如伤脏腑致命处,一观其脉虚促,危矣。

伤处浅,命脉虚促,亦为后者,不重凶。

<篇名>十不治证属性:扑损伤,或被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难过。

左胁下伤透内者。

肠伤断一半可医,全出。

<篇名>用药加减法属性:伤有浅深,随其吉凶用药。

如骨折者,则用后二十五味接骨方治之,再加自然铜、白芷、没若伤脏腑,用清心药加川芎、当归、赤芍药各三钱。

或肚肠伤破,加白芨五钱,同后清心药紫金不止气触余只余根据。

<篇名>肠肚伤治法属性:肚上被伤,肚皮俱破,肠出在外,只肠全断难医。

伤破而不断者,皆可治疗。

肠及肚皮破者者,皮,留。

<篇名>又用药加减法属性:凡损,若不折骨,不碎骨,则不可用自然铜,于药内除去。

无疾,则不用半夏。

老人有伤者此亦清心药加丁皮、川芎、半夏,入二十五味内同服。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危亦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的著作《世医得效方》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医方剂的巨著。

其中包括了骨伤科治法的内容。

通过对《世医得效方》中骨伤科治法的探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中医对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

在《世医得效方》中,危亦林先生对骨伤科治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认为,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个方面。

局部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外敷或者手法推拿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疼痛缓解。

全身治疗则是通过内服药物或者采用针灸、艾灸等方法,调整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在局部治疗方面,危亦林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剂和药物。

他介绍了使用龙骨、牛胆、地龙等药材配制的骨折固定膏剂,可以帮助骨折愈合。

他还介绍了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方剂和药物,如桃仁、红花、川芎等,可以用于治疗骨折后的疼痛和瘀血。

在全身治疗方面,危亦林先生主要强调了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性。

他介绍了一些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方剂和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可以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骨折后的正常运动功能。

他还提到了一些针灸手法,如推拿、拔罐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通畅,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

通过对《世医得效方》中骨伤科治法的探析,可以看出危亦林先生在对于骨伤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非常注重个体差异和综合治疗。

他提到了一系列的方剂和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方和调剂。

在骨折治疗中,他介绍的方剂和药物既有固定骨折、缓解疼痛的作用,又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深入探索了传统中医对于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

通过危亦林先生的研究和实践,整理出了一系列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疗效的方剂和药物。

这些方剂和药物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既能够局部治疗,又能够全身治疗,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危医林《世医得效方》是一部关于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骨伤科治疗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在治疗作用上较好,而且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本次我们将对危医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进行探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在危医林《世医得效方》中,骨伤科治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按摩疗法和针灸疗法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是药物治疗。

《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多种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剂,如破骨风散、活络散、破血活络散等。

这些方剂主要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减轻肌肉、韧带的压迫和疼痛,还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和软组织的修复。

由于中药多具有温和、安全的特点,患者在应用时也不易产生副作用,因此适合长期治疗和预防骨伤科疾病。

其次是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在《世医得效方》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按摩可以舒筋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的疼痛感,还能够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

有些按摩手法还能够促进疗效的提高。

《世医得效方》中提到的推拿手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功能。

按摩疗法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多种针灸治疗的方法,如针灸、温针、刮痧等,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促进气血的畅通,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预防骨伤科疾病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危医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包括药物治疗、按摩疗法和针灸疗法三个方面,这些治疗方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方法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摘要】危亦林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著作《世医得效方》对骨伤科治疗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通过探析危亦林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历史渊源、特点和方法,以及其对骨伤科的影响,发现其治疗方法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危亦林注重个体化治疗,减少疼痛和恢复时间,为当前骨伤科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

总结来看,危亦林的骨伤科治疗方法在古代就已经展现出很高的水平,对后人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伤科治法,历史渊源,特点,贡献,治疗方法,影响,借鉴,启示,总结。

1. 引言1.1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探析危亦林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之一,他的著作《世医得效方》对骨伤科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部巨著中,危亦林详细记录了他对骨伤科治疗的经验和见解,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本文将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骨伤科治法进行分析和探索,探讨其对古代骨伤科医学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危亦林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骨伤科医学的发展历程,并为当代骨伤科医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所述的骨伤科治法,对于探索中华医学的瑰宝和传承中医传统医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2. 正文2.1 骨伤科治法的历史渊源骨伤科治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等,其中记载了关于骨伤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人体骨骼结构,探讨骨伤的成因和治疗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骨伤科治法逐渐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骨伤科医家,如著名的骨伤科专家危亦林。

他在《世医得效方》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骨伤科治疗中的经验和心得,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骨伤科治法主要包括骨折的复位、牵引、固定等方法,同时也结合了草药、针灸和推拿等辅助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在历史上对于治疗骨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伤科治法不断完善和创新,如手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骨伤科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软 , 覆在 伤处 , 定 血止 。治血 聚皮 不破 方 , 卜 缚 萝
叶斫 细 , 罨伤处 , 以帛缚之 。治打扑有痕伤 , 瘀血流
注 , 夏 为末 , 涂伤 处 , 宿不见 痕 。二 是 复方 用 半 调 一
伤 。生半夏外用 , ” 多以消肿止痛为主 ,药性论》 : 《 载

药不多 , 不过 5 , 味 体现 了其配伍精炼 、 使用方便 的
医派人 物众 多 , 理论 渊博 , 验丰 富 , 大精 深 。 然 经 博 而 由于 各 种 原 因 , 盱江 医 学 研 究 总结 不 够 , 因此 深 入研 究 各 个 盱江 医家 的学术 思 想及 价值 , 挖掘 吁 江 医家 的独 特 治 方 , 丰 富 我 国地 方 医学 流派 内容 , 对
止 者 , 葱 白 、 糖 等 分 研 封 之 , 立 止 , 无 瘢 痕 用 砂 痛 更
也.
总之 , 中药外敷法 , 具有灵活 、 方便 、 经济 , 疗效 确 切 , 全 可 靠 之特 点 , 掘 发 展这 一 疗 法 很 有 前 安 发 途 。但 中药 外 敷 法 本 身 还 没有 形 成 一 门独 特 的科

举 两得 。
危 氏在 介 绍外 敷 药 的效 果 上 , 谓不 惜 笔 墨 。 可 如 活 血 散 厚 敷损 处 … …其 效 如 神 ; 刀伤 磕 损 , 治 血
不 止 , 难 禁 , 葱 白… …立 效 ; 伤损 , 生 骨 碎 痛 用 治 用
治 的不 足 , 免各 种 消化 系统 和 肝脏 的代 谢 功 能对 避 药效 的不 利 影 响 。三 则 体 外施 药 , 全 可 靠 , 毒 安 无 副作 用 , 为 治 疗 疾病 多一 条给 药 途 径 。 敷 药 , 又 就 是 将 药 物 制 膏 、 末 、 泥 或 炒 热外 敷 、 贴 、 罨 研 捣 外 外 于伤 处 。敷 药 因其 药 力直 接作 用 于伤 处 , 往往 敷 故 之大 效 。 危 氏运 用敷 药 , 独具 匠心 , 敷 药 弥补 了 外 骨伤科 中内服药 之不 足 。
敷 药 的使 用 上更 具 特 色 , 值得 我们 临床 借鉴 。如 绿 豆 粉 的使 用 , 铁 铫 内炒 令 真 紫 色 , 汲水 调 令 成 新 新
枢・ 经脉》 记载 :足 阳明之筋 ……有热则筋缓 …… “ 治 之 以 膏 , 其 急 者 , 白 酒 和 桂 , 涂 其 缓 膏 以 以
载 运 用 悬 吊复 位 法 治 疗 脊 柱 骨 折 。然 而外 用 药 是
研 细 , 木煎 汁 , 化 一 大钱 。 白灰 散 治恶 疮 , 斧 苏 调 刀
伤 见血 , 白石 灰末 不 以多 少 , 菜 汁调 , 韭 阴干 为末 。
用 法有讲 究 、 疗效 有保 证
《 世医得效方》 重要组成部分 , 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 的特 色 疗 法 , 有 方 便 实 用 、 具 经济 实 惠 、 效 显 著 、 疗
义。
能益气也。 葱 白对疮痈肿痛有较好疗效 ,本草纲 ” 《 目》 :葱 … …通 气 故 能解 毒 及 理 血 病 。气 者 , 载 “ 血
之 帅 也 , 通 则 血 活 矣 。 赤小 豆能 利 水 除 湿 , 气 ” 和血
排脓 , 消肿解毒 ,本经》 :主下水 , 《 载 “ 排痈肿脓血 。 ”
者 ……” 被后 世誉 为 膏药 之 治 , 创 了现 代 膏 药 之 开 先 河 。肘后 备 急 方》 《 中记载 “ 疟疾 寒 多热 少 , 治 或但 寒不 热 , 临发 时 , 以醋 和 附子 末涂 背 上 ” 等 。根据 等
中医 “ 上病 下 治 ” “ 、 内病 外 治 ” 的方 法 , 献 杂志
特 色 。如地 黄 膏治 打 扑伤 损 、 臼脱 出及 一切 痈 肿 臂 未 破 , 内消 , 令 用生 地 黄研 如 膏 , 香 为末 。铅 粉 散 木
治手足折伤 , 以川 当 归 、 粉 各 半 两 , 砂 二 钱 , 铅 硼 同
医学 乃 至 世 界 医 学 最 重 要 的 贡献 是 世 界 上 首 次 记
“ 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 , 能除瘤瘿 。二是取材方便 , ” 有 些还 是 家 常 菜 , 如使 用 绿 豆 粉 能 凉血 解 毒 , 对跌
打 损 伤 、 伤 等有 效 ,本 草 经 疏 》 :绿 豆 粉 所 禀 烫 《 载 “ 气 味 与绿 豆 同 , 能解 诸 热 ……疮 肿 , 故 皆热 毒 所致 , 甘 寒解 阳明之 热 … …而 诸 肿散 矣 。热 伤气 , 除热 故
韭 菜 捣 汁 有 消 炎 止 血 、 痛 之 功 ,丹 溪 心法 》 : 止 《 载 “ 跌扑 损伤在 上者 , 宣饮 韭 汁 , 和粥吃 。 或 ”
用药 有特 点 , 方有特 色 用
危 氏《 医得效方》 世 中有关外敷药记载共有 3 0 余种 , 其中主要为植物及矿物类药物。其 中生姜及 生地黄各 出现 3 , 次 血见愁 、 半夏 、 降真香及黄丹各 记 载 2 。危 氏记 录 的外 敷 药 有 以下 特 点 , 是 简 次 一 便实用 , 许多药物为临床常用药。如生姜 ,本草拾 《 遗》 :本功外 , 载 “ 汁解毒药 , 自余破血。生地黄可清 ”
弊 。二是 药 物 作 用 直 接 , 经 消化 道 吸 收 , 不 弥补 内
上 ” 木 香 放 在 中间 , , 既更 防止 其 芳 香气 味 的流 失 , 又 能起 到 承上 启 下 的作 用 , 而地 黄 铺 两层 体 现 了其 为 君 药 的 重用 原 理 , 能 保 持 药 效 的 持久 性 , 谓 又 可
副 作用 少等 特点 , 值得 临床 推广 应用 。
祖 国 医学 对 皮 肤 给 药 很 早 就 有 认 识 。我 国现
存 最早 的医方 专 著《 十二 病方 》 有用 芥 子 泥贴 敷 五 , 于 百会 穴 , 局 部皮 肤 发红 , 疗 毒蛇 咬伤 。在 《 使 治 灵
方 药 的用 法 , 来 为 各 医家 所重 视 。危 氏在 外 历
2 1年 第 4 02 期
浅析 盱江 医家
危 亦林之《 医得效方》 药特 色 世 敷
江 西 中医药 高等专科 学校 ( 州 ,4 0 0 邹 来勇 何 忠锅 抚 I 340 )
摘要: 盱江 医家危 亦林 学术渊博 , 医学造诣 高深 , 尤其在 中医骨伤科 方面成就卓越 。危 氏所著《 医得 效方》 世 记 载 内、 妇 、 外、 儿等 1 科疾 患, 3 其治法 自成一体 , 中对骨伤科贡献最大。首次记 载运用悬吊复位 法治疗脊柱 骨折 , 其 而
性 著作 , 中对骨 伤科 论述 的 比重 最大 , 其 流传 至 今 。 书 中第 十八 卷 正 骨 兼 金镞 科 系统 地 整 理 了我
国元 以前 的骨 伤科 成 就 , 中不少 方 法迄 今仍 为 临 其 床所 采 用 。本 文根 据其 有 关 敷药 的记 载 进行 整理 , 发 现 多 种 外 敷 方 药 特 色 明 显 , 有 现 实 的 指 导 意 具
弘扬 中医学术 有积 极 的意义 。
( 稿 日期 :0 2 0 - 7 收 21- 3 2 )
吁江 为 现江 西省 抚 州 市抚 河 一 带流 域 , 括 临 包 JI南 城 、 丰 、 I 、 南 金溪 、 黄 、 仁 、 安 、 昌 、 宜 崇 乐 广 资溪 、 黎 川 等 县 区 。盱 江 水 哺 育 了 众 多 闻名 于世 的 医学 家 , 中包 括 南 宋妇 产 科 专 家 陈 自明 , 其 元代 骨 伤科
第十八卷 正骨兼金 镞科有 关敷 药的应用有很 多独特 的见解。探讨危 氏外敷 药的学术思 想及成就 , 于发展 吁江 医 对 学及推动祖 国医学事业的继承 和发展 ,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 江医家 盱 危 亦林 世 医得 效 方 外敷 药 地 域 流 派
危 亦林 (27 14 年 )字 达斋 , 江流 域 ( 江 17— 3 7 , 盱 现 西 南 丰 ) , 代 著 名 医 家 。危 亦 林 根 据 五 世 家传 人 元 的医学 经 验及 自己多年 临证 经 验 总结 编著 《 医 得 世 效 方》 此 书是通 治 内 、 、 、 等 l 科 疾患 的综 合 , 外 妇 儿 3
学, 尚缺乏 系统 、 整 的理论 体 系作 指 导 。 因此 , 完 努 力 发 掘 各 家 学 说 , 以整 理 研 究 , 善 其 理 论 体 系 加 完 是 很 有 必 要 的 。盱 江 医家 著作 涉 及 内经 、 寒 、 伤 金
临 床有 借鉴 , 推广 有 意义
匮等基础理论及 内、 、 、 外 妇 儿等临床医学各方面 ,
地 黄 膏 的使用 更 具有 代 表性 ,生 地 黄研 如 膏 , “ 木香
为末 , 以地 黄 摊 纸 上, 木 香末 一 层 , 掺 又再 摊 地 黄贴
使 药性 由毛孔 入 其腠 理 , 经贯 络 , 提而 取 之 , 通 或 或 攻 而散之 , 到调节 神经 、 起 内分 泌 及 免 疫 系 统 作 用 。通 过 浅表 经 络 , 系 十 二 经脉 , 穿 全 身 而达 联 贯 病所 。 归纳 各 家 学 说 , 外敷 药特 性 有 三 : 者使 用 一 方便 , 者 乐 于 接 受 , 接 将 药 物 贴 敷皮 肤 达 到止 患 直 痛 消 肿 之 目的 , 可 避 免 打 针 疼 痛 、 药 口苦 之 也 服
补 … …用 之 大 效 ; 刀 伤血 不止 欲死 , 用 绝 好 治 则 降真 香 敷之 大 效 ; 铅粉 散 治手 足 折 伤 , 可服 可 敷 , 半
日后痛 止 , 足 坚 牢 , 愈 ; 痕 方 治 打扑 有 痕 伤 , 手 立 减
瘀 血 流注 , 夏 为 末 , 涂 伤 处 , 宿不 见 痕 ; 瘀 半 调 一 治 血 流注 紫黑 , 或伤 眼上 血 紫黑 , 大黄 为 末 , 用姜 汁调 涂, 一夜 一 次上 药 , 宿 黑者 紫 , 宿 紫者 即 白矣 等 一 二 等 。从 各 医家 的记 载 也 能 证 实 其 所 载 方 药 切 实 有 效, 如王 蠼《 一方 》 金 疮磕 损 , 伤 血 出 , 痛 不 百 对 折 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