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改造也愈发重要。
在居住区中,景观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合居民居住,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的作用。
而乡土景观元素,是指本土的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建筑等元素,是传统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乡土景观元素应用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有助于创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特点和人居环境需要的现代化居住环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体现本土文化和自然景观等特点,提高居住区的景观品质,促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从而推动城市居住环境的升级和提升。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总结乡土景观元素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居住区中的应用情况。
2. 结合已有的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中的应用实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在此基础上,探讨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和方法,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进行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了解乡土景观元素的定义、种类、特点等相关知识。
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景观设计的需求和评价,探讨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劣势。
3. 选取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中的应用效果,找出成功案例的共性和不足之处。
4. 根据以上结果,结合景观设计理论,提出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中的应用技巧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乡土景观元素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寻乡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之道,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类的经验和习惯,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品质,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乡土文化传承视角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研究

乡土文化传承视角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研究川南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是川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研究旨在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探讨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的特点、现状及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特点1.层次分明的建筑群落:川南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往往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形成层次分明的布局。
主要建筑、次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之间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体现出传统聚落的整体性和宜居性。
2.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结合:川南传统聚落的景观设计注重将硬质景观(如建筑、道路、墙体等)与软质景观(如绿化、园林、水体等)相结合,使整个聚落更具动态与生命力。
3.自然材料的运用:川南传统聚落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木、石、砖等天然材料为主,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祭祀活动的场所:川南传统聚落常常设有祭祀活动的场所,如祠堂、庙宇等,这些场所不仅是文化信仰的象征,也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现状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川南传统聚落景观逐渐面临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对传统聚落产生了冲击,大量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造。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外流和老龄化问题,也导致传统聚落的人口减少,发展和保护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三、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1.保护川南传统乡土文化: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是保护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景观元素和生活方式,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可以将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2.增强历史记忆和地方认同感: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可以增强居民和游客对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地方认同感。
传统建筑、祭祀场所等景观元素的存在,能够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传统的尊重。
3.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川南传统聚落景观设计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传统聚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一、概述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和科学,其研究领域广泛而深远,涉及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保持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尊重并体现各地的地域性特色,已成为设计师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精髓,保护和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实现景观与地域的和谐共生。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和,它反映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脉、社会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域特色的尊重和利用,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还能增强景观的辨识度和归属感,使人们在享受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地域性景观设计也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地域自然资源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自然资源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适合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实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和利用,实现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逐渐趋同,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
地域性景观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也是地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受到重视。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背景在于,当前的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地方特色和生态环境,导致城市景观的千篇一律。
这不仅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也削弱了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性特点

乡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性特点摘要:乡村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对于设计者来说,要综合把握从经验到实践的设计方法,把握住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深层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色,彰显地域的自然和人文双重特性。
实现从视觉体验到空间体现多方面的舒适感,使景观符合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游览人群塑造功能性多样、游览性强的乡村景观。
关键词:地域性;乡村景观设计引言地域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不同地域下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地域文化首先展现了该区域的自然风貌,更体现了该区域内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
地域是景观产生的沃土,景观形式上表现地域性只是留于表面,园林景观设计要真正满足该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所有条件的发展可能性。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发展,但城镇化过度蔓延致使乡村农耕用地减少,原有的乡村景观被破坏,大批传统乡村文化遗产与人文景观持续消逝,乡村景观地域特色逐渐流失比。
为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乡村地域文化特色。
一、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从乡村景观的构成来看,乡村景观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二元性。
首先乡村景观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虽然这种自然与原始的自然有着不同,有房屋建筑聚落,有一定的道路系统,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然的影响。
与城市景观截然不同,乡村景观往往是人们祖祖辈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在村落景观的构成中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赋予了村落景观地域性的属性。
村落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物质形态对这些自然因素具有显著的依赖性,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当地的地方材料“因时、因地、因需求而制宜”建造形成的。
除了上述自然因素,社会组织、生产特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也深刻地影响着乡村景观的风貌。
乡村文化源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乡村日常生活氛围,体现了乡村生产性活动的特点,并表达出特定的乡土情结。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探索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探索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村落作为具有特殊地域文化特点的历史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的重要场所。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成为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需要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搜集村落的历史资料,了解村落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揭示出村落的独特文化特点。
通过对当地传统建筑、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的收集、保护和研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其成为村落的鲜明标志。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需要重视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传统村落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其周围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师应该对村落的自然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自然环境对村落景观的影响,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如水系、山峦、植被等,使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需要注重村落的社会功能和社区参与。
村落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社会交往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景观设计师应该重视村落的社会功能,设计出满足村民需求的公共空间,如村庄广场、休闲区、公园等。
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参与意愿和意见,促进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它能够通过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注重村落的社会功能和社区参与,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设计方法也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摘要:中国的乡村由于种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
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盲目的模仿都市景观,盲目的模仿西方,导致地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由此造成了中国乡村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过程中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正面临着脱轨的危机。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貌、传承、危机.一、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文化是景观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文化而言的。
根据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将其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与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文化是指在传统乡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景观文化,它的使用对象是以地缘、血缘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的扩张,乡村景观日新月异,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逐渐消逝,乡村景观文化也正在向城市景观文化转变。
乡村景观文化的涵义也随着乡村景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达。
但是,根据对乡村景观的界定以及对景观文化的定义,可以在景观文化的前提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景观文化作出表达:( 1)在城市以外的空间产生的;( 2)以农业生产和粗放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途径产生的;( 3)具有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质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现象,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和延续、萦衍、发展。
中国由于地域的广大和各种因素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景观的多样化。
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这种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文脉,并将之运用到设计中。
特别是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面。
使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创造出具有亲和感、养眼的风景、多种生物生息、宁静感”的新农村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性的元素,这更能够成为一种地域品牌”,更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创造出魂牵梦萦的精神环境。
二、国内外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现状国外已经较早地开展了对于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己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地域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了不同国度相异的地域文化景观。
乡村振兴下的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下的乡土景观设计研究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而乡土景观设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营造独特的乡村景观,提升乡村的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助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特色的发掘和保护。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资源,乡土景观设计应该在发掘和保护乡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出独具一格的乡村风貌。
比如,在古村落中保护传统的建筑风貌、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使这些独特的元素成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乡村的吸引力。
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乡土景观设计还应该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采用生态环境设计的理念,将自然景观和人为建筑相结合,打造出宜人宜居的乡村环境。
比如,在乡村中合理规划道路、绿化带和休闲区域,增加乡村的绿色景观,提供给居民和游客一个休闲、健身的空间。
三是农业生产的提升和创新。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乡土景观设计应该与农业生产结合,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展示平台。
比如,在乡村中建设农业观光园、乡村酒店、农家乐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魅力,并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美化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乡村振兴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乡土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乡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二是乡村振兴与农民利益的统一、乡土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利益,鼓励农民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中。
比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调查和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意见,将其融入设计中,使农民能够从乡土景观设计中受益,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乡村的重要性。
乡村是城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人们寻找自然与健康的胜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形象、吸引旅游产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相比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具有其特殊的地域性。
地域性体现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表现为不同地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地理条件、气候、社会经济等方面,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因此,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从而使得乡村园林景观更加与地方文化与环境相符合,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方面,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应该尊重和继承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不同,这些文化和历史对于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从而充分挖掘出地方文化的内涵。
比如说,在传统建筑风格、园林组合、植物布局、雕塑、碑刻等方面都应该更多地反映当地的文化,从而使得乡村园林景观与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与适配。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同,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应该在保护环境和适应地区环境上下功夫。
比如说,在水利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源和水利设施,让当地水利设施和园林景观相互匹配。
在植物配置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
总之,地域性是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质量的必要条件。
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从而创造出更符合当地特色和乡村文化的园林景观,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
这样,乡村园林景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乡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性乡土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地域性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以巫溪县马镇坝中心区
整体风貌城市设计作为研究平台。
研究景观人文、景观符号、景观材质等内容。
在于寻求城乡统筹发展中探索新县城新城镇建设中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乡土景观;城乡统筹发展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native landscape design, take the overall style of urban design for the central area of wuxi county mazhen dam as a research platform. humanities research landscape, landscape symbols, landscape material and other cont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重庆各地区县,尤其是边远穷区域新县城新城镇的大量建设。
普遍存在粗放、同质、照搬大城市、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环境的恶化、农村自然与人工环境的风貌缺失严重等现象让我们对新县城新城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引起充分的重视。
响应政府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乡统筹规划相关政策,站在面向县城及城镇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对待新县城新城镇建设,并将其作为新兴的
研究课题,以具体新县城建设为平台,对整体的城乡统筹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界对其正式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
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
研究更倾向于对我国传统聚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地理学、建筑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四个学科。
西方乡土景观研究发展到今天,在内容上已经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方法上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事实上,乡土景观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从1997年开始了乡土景观的研究,当时集中在云南和西藏等地。
随后经过了十来年的迅速发展期,比如各地古镇恢复性改造开发,新建古镇古街,以及一些旧的公共区域改造成城市公园绿地等等。
但对于区县新城及新城镇建设中的整体景观风貌设计研究并不多,有很多个案,但形成理论的较少。
“乡土景观”概念。
在特定区域内反映该区域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风俗特点的景观。
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村落:民房、房前屋后林、聚落等;农田:耕田、菜地、村头聚会地、畦埂、篱笆等;道路:农用道路、田间小道等;河流水系:自然河流、水渠、池塘等;树林:近郊山林、杂木林等;其他:祠堂、石佛、石碑、
石墙、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木桥、小木屋、晾晒稻谷的架台等生活风景。
加强地域风貌特色的乡土景观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重庆地区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新县城新农村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把地域性乡土景观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在整体风貌设计中。
现有新县城建筑和景观设计,往往没有整体景观规划,无明显地域特色。
而村镇建筑景观尤其是民居建筑及建筑环境大多都是业主及住户自
建的方式,缺乏文化特色。
因此在本项目中,将加大对景观人文、景观符号、景观材质等软科学的研究比重,突显乡土景观特色,这对建筑及景观规划的研究非常重要的价值。
县城及城镇现有建筑与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一系列
突出问题。
以巫溪县马镇坝中心区整体风貌城市设计为平台,设计到位、展示效果好,群众满意、政府满意。
研究项目以菜单式服务模式提交,便于整理,推广实施操作性强。
考虑今后发展的预见性,突出新县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面貌和格局。
以巫溪县马镇坝中心区整体风貌城市设计作为研究平台。
1.项目背景
重庆辖区城镇建设面临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库区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速四大机遇,同时面临生态环境破坏,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能源利用不充分,资源消耗巨大,山地特色不强等问题的挑战。
辖区城镇新区开发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科学谨慎地进行开发。
重庆
行政区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城镇间基础设施历史欠帐太多,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还较弱,类似巫溪这样的偏远山区发展主要还是以自我完善为主,短期内投资环境,交通状况很难有质的改变。
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及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巫溪县属于渝东大巴山区,是我国18个联片贫困地区之一。
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均要建立在其社会经济基础之上
进行考虑。
2.马镇坝新城建设概况
马镇坝新城规划用地2100亩,主要建设道路、市政管网、广场、绿化、水域、滨河休闲景观等基础设施和行政占地1141.25亩,行政及非市属办公用地408.90亩,商业用地229.65亩,住宅用地320.20亩。
马镇坝的发展优势。
马镇坝处于开发初期,不受现有建筑的束缚,新城建设的形式较为灵活。
可以形成较大的居住面积,提供丰富的娱乐设施,吸纳周边几个风景区无法容纳的旅游人口。
成为巫溪旅游的重要中转枢纽。
3.历史文化原有乡土景观概况
大宁河流域是我国人类最早聚居和生息繁衍的地区之一,有着数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
巫文化存在的年代久远,它的神秘感对当代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
造盐的传统技艺,对当代人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巫溪却仍然保持着这门生产技术。
文化的表达:巫文化、巴文化、三峡文化、盐文化、药文化、栈道文化、悬棺文化。
文献
的涉及:山海经、水经注、尚书、九歌、离骚、楚辞、礼记、华阳国志、后汉书。
到巫溪,可以感受到最原始的异质文化,追寻最亲近的纯净自然;来巫溪,可以体味到原生态原始风情,触摸神秘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
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文化是实际而言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自然宗教活动,巫教是因这种宗教活动以巫师为核心展开而得名的。
祭神的自然祟拜,是人的平安祈祷,对未来的预言,对现实的救助,同时也创造了美的价值。
旅游资源:大宁河小三峡、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白果林场、灵山巫洞、神谷汉棺、西宁盐道、盐都老街、宝源盐泉、宁厂盐灶、盐卤栈道。
4.山水格局
南山、北山、白杨河。
新城区的土地资源宝贵,是老城区周边几乎唯一的建设用地。
且自然条件优越,山水格局几乎符合中国传统村镇选址“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
新城如何与自然环境很好融合,是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要求。
5.老城特色
街道生活丰富。
我们可以说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小县城,该有的城市设施和功能都具备。
建筑尺度亲切。
由于县
城规模很小,用地非常紧张,建筑尺度都是“小号”,却难得的实用亲切。
空间利用充分。
这是在狭小用地具体条件下,且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形成的。
我们规划建设新城,绝不能孤立的设计新城。
老城的风貌是乡土景观的宝贵载体,各个地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地域特色,呈现出与大城市迥然不同的形象。
这种整体风貌和细节都是我们设计的灵感和来源。
6.地域建筑乡土景观
地方材料。
地方材料经济,可显示地方特色。
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石材,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适用技术,低技策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追求高技术豪华极不经济适用。
并与当地整体风貌格格不入。
巫溪深处大山,要实现城市梦想,必须围绕‘山区、生态、宁静、祥和’的定位,顺从巫溪县的人文特质,山区生态环境之美。
7、结束语
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了新的动力。
遵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重庆不仅要成为西部经济增长极,而且要建成城乡统筹的直辖市。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在“城市”,难点在“乡镇”,其根本还在于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重庆市新县城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寻求重庆市新县城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景观风貌和谐,以促进其快速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j] 《建筑》 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