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谈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研究

19前言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陷入“千园一面”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包括:一是社会发展的趋同性,这将使园林景观设计在布局、结构、选材和构景等上趋同,而原来的文化不再具有独特性;二是拿来主义从主观上直接导致相当规模的园林景观雷同,使得园林风格单一和文化内涵浅显。
为此,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在方案中,做好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劳动创造积淀下的精神与物质成果,其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和边缘性。
在本文,笔者首先分析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究如何将地域文化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本质回归的体现地域文化是在地域自身不同的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基础上形成的,园林景观应以地域文化为设计基础,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园林景观是一定区域内,人们与土地互动的产物,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文化烙印明显,且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综合考虑到地域自身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的景观环境,比如微派建筑马头墙、福建客家土楼和北京四合院等都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建造而成的,深得游人喜爱。
地域文化的承载“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寓于载体中,使其成为人们可摸、可听、可见的文化现实”。
地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其应当依赖于载体来表达和传递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并成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具体包括物质形态(基础设施、建筑民居、村庄聚落等)、非物质形态(风俗习惯、文字语言)村庄。
可见,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典型代表和呈现方式,比如美国自由女神像便体现了美国对自由精神与文化的追求。
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如何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来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呈现,并促进地域文化在空间上的持续性和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将使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地域性是指一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因素所赋予的特定特点。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性是设计师要考虑和表达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表达地域性,可以将设计作品与特定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融合,使设计更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表达。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各有特色,如山区、水乡、沿海地区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营造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景观形象和植物景观,来表达自然环境的特点。
在山区地区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山体、溪流、瀑布等自然元素,创造出具有山水意境的园林景观;在水乡地区的设计中,可以运用水网、桥梁、船只等元素,打造出具有水乡特色的景观。
其次是历史文化的表达。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师可以借鉴和呈现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以达到表达地域性的效果。
在古城区的设计中,可以模仿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布局,还原出古城的历史风貌;在寺庙、园林等场所的设计中,可以运用传统纹样、雕刻、假山等元素,表达地方的传统文化。
再次是民俗风情的表达。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是地域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置与当地民俗风情相关的场景和元素,来表达民俗风情。
在江南地区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典型的江南水乡街景,营造出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在西南地区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藏族、彝族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等元素,彰显当地的民族风情。
最后是地方特色的表达。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如特产、工艺品等。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置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景观元素,来表达地方的独特魅力。
在葡萄酒产区的设计中,可以设置葡萄藤、葡萄酒酒庄等元素,凸显该地区的特产特色;在竹编产区的设计中,可以加入竹制品雕刻、竹林等元素,突出当地的工艺特色。
《2024年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范文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旨在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创造出符合当地环境、具有独特性的景观设计。
本文将就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的概念、特点、设计原则、方法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概念及特点1. 概念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是指在景观设计中,以地域特色、文化背景、气候环境等为依据,通过合理布局和创意设计,打造出符合当地环境和文化的景观。
地域性景观设计旨在让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2. 特点(1)地域性:地域性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2)文化性:设计中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
(3)可持续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可持续的理念进行设计,确保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地域性景观设计原则1. 保护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 传承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3. 满足功能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布局空间,确保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4. 创新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景观。
四、地域性景观设计方法1. 现场调研:对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点、文化特色等进行深入调研,为设计提供依据。
2. 提取元素:从当地文化、自然环境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地形、植被、建筑、文化符号等。
3. 设计构思:结合提取的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意构思,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
4. 方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五、地域性景观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广泛,如在城市规划、园林设计、旅游景区规划等领域均有成功案例。
浅析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理论

浅析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理论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理论是围绕地域的文化、风俗、环境等因素展开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
在不同地域拥有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以及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地域性景观的设计与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创造出与地域特色相符合、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空间。
本文将从地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浅析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理论。
地域的文化因素是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不同地域拥有着不同的历史、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因素,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
在设计中国南方的园林景观时,可以融入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山水画的意境和传统的造园手法;而在设计中国北方的园林景观时,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园林规划和北方园林的气候特点出发,打造出符合北方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通过将地域的文化因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不仅可以使景观更具有传统韵味和地域特色,还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域的环境因素也是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地形、地貌、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都对地域性景观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的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
在设计山地地区的景观时,需要考虑山地的起伏和坡度,利用山地的自然形态和地势特点来打造出具有山地特色的景观;而在设计平原地区的景观时,需要考虑平原地区的水系和地形特点,利用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来打造出符合平原特色的景观。
通过将地域的环境因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可以使景观更具有自然的特色和地域的特点,丰富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提升人们的环境审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作者:李蕾石琳来源:《居业》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各个地区景观建筑有了迅猛发展,推动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进步,但是在开展设计工作中一些景观呈现模式化格局,就造成很多不同地区的园林设计相同或者相似,这样就丧失了其独特性。
因此要将地域性有效融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文主要对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表达方式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019-021地域性概述1.1地域性含义对于地域性,就是与一个与地区的本质特性和其他地区相互比较的特征,并且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景观和历史遗留下的文化内涵综合在一起的特征,从具体的现状来看,在划分地域中地域性可以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区分的一部分特殊属性,这是进行地域划分的重要标准。
一般情况下这一标准主要是通过文化形态呈现的,地域性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且其是固定不变化,还会在一些外部环境变化的状况下呈现出变化特点。
最后地域性还具备系统性和内在趋向性的特征。
1.2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性研究的内容现阶段,在设计城市风景园林中,既要对人们对风景园林的,人性化需要和要求进行满足,还要尽量采取一系列措施辅助城市基础设施。
同时因为我国的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内涵以及风土人情等都不同,并且存在差异性特征,这种类型的差异性正好可以为各个地区风景景观设计提供基础保障,从而充分利用地域性特征对具有当地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进行规划设计。
关于地域性,其具有非常显著的人文性、区域性以及系统化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地域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更深层次的研究地域自然特征,所谓地域自然特征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因素,包括气候特征,地质地貌等。
第二,对地域人文特征进行研究,所谓人文特征具有很广的涉及面,就是说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阶段和时期要以地理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且在此前提下将政府、经济以及文化活动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特征和地域的特色。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地域性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不同,人们在风景园林中所追求的美也有所不同。
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地域性。
一、空间布局方面在空间布局方面,设计师可以应用不同的手法来表达地域性。
例如,在江南地区,由于水乡丰富的水资源,设计师可以在景区中融入水系,巧妙地利用水的元素来表达江南园林的特色。
在北方地区,则可以采用石头、树木、土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北方园林中的刚毅和厚重感。
二、植物配置方面不同的地区植物的类型、数量、风格等也有所不同,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配置来体现地域性。
例如在江南小园林中,常出现如梅花、桃花、菊花等花卉,色彩绚丽,而北国园林则多种植石榴、松、柏等,重视苍劲有力的形象。
另外,在地域性植物的应用方面,设计师应注意其生态适应性和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形态与装饰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例如在江南园林中常出现独特的拱桥、廊檐、小亭、藻井等建筑形式,而在北方则出现与雪景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同时,装饰方面同样也体现出地域性特点,例如建筑上的剪纸、红灯笼等,都是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
四、文化氛围营造环境中浸润的文化氛围也是体现地域性的重要方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文化石碑、拓展广场、建立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使用本地民谣等方式来共同塑造园林文化风貌。
通过这些手法,植入当地文化,才能让园林有种恰当的文化气息。
总之,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有非常多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形态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表达手法,将地域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园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环境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独特性和当地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和应用。
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会对设计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表达当地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使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审美标准。
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还能够为设计作品赋予更多的情感和内涵,因为地域文化承载了当地的历史和记忆,设计师可以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与地域环境更加贴近,营造出更加真实和自然的氛围,为人们创造出更加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
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融入地域文化,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材料,将当地的建筑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当地特色的装饰元素和家具,营造出地域特有的居住氛围;在景观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特点,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通过这些方式,设计师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和魅力的作品。
除了在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地域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传统,保留和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
公共空间设计也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创造出更加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社交场所。
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为设计作品赋予独特的地域魅力和审美意义,还可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当充分尊重和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创造出更加具有当地特色和个性的设计作品。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浅谈地域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地域性是地方文化和环境的特定表现形式,是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功利主义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性往往被忽略。
然而,地域性是设计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它是把不同地域的要素、文化、风俗和传统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一、地形地貌的表达地形地貌是地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
例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常常会出现山涧瀑布、溪流、花海等自然景观,在设计中可以加强这些元素的表现。
而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文化又比较丰富,设计师可以从建筑、园林构件上下手,通过建筑的特色和造型、园林构件的材料和风格,体现地域特色。
二、植物的表达植物是地域性的重要体现方式。
植物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根据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分类,可以分为南方植物和北方植物两种类型。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植物的类型、特点和地域性。
例如,南方地区的植物多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如芒果、榴莲等,而北方地区则以古树名木为主,如榆树、楸树等。
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植物种类和特点,运用适当的植物材料在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三、建筑的表达建筑是地域性的重要表现方式。
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表现方式,是风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例如,南方的传统歇山式建筑特色显著,将建筑和自然景观相融合。
而北方地区的园林建筑多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如灰色砖、青砖片等。
在设计中,建筑物的造型和颜色等方面,都需要与地域特色相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水是地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的水源比较丰富,常常会出现山涧瀑布、溪流、水池等,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设计师可以从雕塑、喷泉等方面进行表现。
在设计中,水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结合景观的整体布局和氛围做出合理的安排。
总之,地域性是风景园林设计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地方传统,让园林更具特色。
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地域性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历史特点,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让风景园林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
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
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1.引言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
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
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
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
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
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块场地的个性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对城市广场来说,它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并且人流量较大,使用频繁。
由于其在城市空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应注重场地的特性,通过个性化的设计语言,诠释这片土地的丰富含义,诠释这座城市的人文与自然,使广场景观与城市和谐共生。
可以说,要塑造成功的城市景观形象,特别是城市广场景观,体现地域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2.概念的界定2.1场地的含义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是建筑于苍穹之下大地之上的空间。
这个空间所包含的一切都属于这片场地的含义。
一般而言,场地是四维的,它包括三维的空间与一维的时间。
空间角度可以按其主要对象分为人与自然两部分。
这两部分并非互相隔绝或对立,它们是渗透相关的。
时间角度就是场地的历史演进,像是一条射线,产生之后经历发展变迁。
一块场地上的时间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
时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造就了场地。
也就是说,探讨一块场地的含义、探讨它包括了什么,就要从时空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当然,分析场地并非旨在严格地分离人与自然,在两者间划分出明显的界限。
事实上,这两者是难以分割的。
人身处于自然之中,自然包容着人类。
人类的生活是一个改造自然的过程,产生了人化自然,渐渐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同样,自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一项客观条件。
分析场地的四维时空是为了提倡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场地的观点:从人的角度、从自然的角度,并且加上时光的痕迹,完整地了解一片场地。
2.2地域性与地域主义景观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维度内,某一地区的景观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相关联而显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征。
设计师对地域性的关注,产生了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活力、与时代相融合的一种便是“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的态度。
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在他的近著《批判的地域主义》一书的序言中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当代地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以便将其与传统的地域主义相区别。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以全球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它也对地方和地域主义,尤其是那种矫情的、浪漫风的和风景化的地域主义持批评态度。
它强调场地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它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
这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设计思想。
弗兰姆普顿提出了界定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为:<1> 批判的地域主义被理解为是一种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它拒绝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2> 批判的地域主义表明这是一种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
它并不强调和炫耀那种不顾场址而设计的孤零零的建筑,而是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
<3>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建筑的建构(Tectonic)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
<4> 批判的地域主义不可避免地要强调特定场址的要素,这种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结构要素中所起的作用。
<5> 批判的地域主义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
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
<6> 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断注入建筑整体。
3.相关理论3.1地域主义的发展历程二战前,传统的地域主义盛行上百年,这是指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园林对不同的地域特色、人文文化的模仿与应用,如意大利的台地园、日本枯山水。
同时,也存在着虚假的地域主义——试图简单地照搬历史的地域主义,如美国早期殖民时期的园林照搬其他地区的园林设计风格。
二战后,由于大地的创伤亟待修复,景观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各种思潮应运而生。
作为其中之一的地域主义得到了新的关注。
在1951年9月号的《纽约人》杂志上,路易斯·芒福德对国际风格的代言人希区柯克和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吉迪翁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识别和列出一群当代美国地域主义建筑师,主要是旧金山的“湾区学派”,认为这是一种当地、本土和人道的现代主义形式,比当时的国际风格要高明的多。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震动的原因在于它第一次提出可以将地域主义取代国际风格。
这篇文章触动了当时以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为中心的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风格建筑师,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对芒福德进行还击。
但是,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在新一代建筑师中获得了回响,他们认为二战后的地域主义不是那种民间和民俗风的复兴主义,并认为建筑师可以从赖特和阿尔托这样的地域主义建筑师那里获得比柯布西埃的空洞的形式主义的“形式空间”更多的东西。
芒福德的观点是一种融合的地域主义。
《景观》杂志的创办人杰克逊(J. B Jackson)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年轻建筑师,他深恶国际风格以及MOMA和CIAM对美国地方建筑和景观现实的忽略,他将该杂志贡献给美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建筑、乡土建筑、地质、地形和生活方式。
芒福德和杰克逊在20世纪40-50年代的著作表现出一种美国“地域主义的觉醒和反抗”。
由此,逐渐形成了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是1981年由建筑师Alexander Tzonis和历史学家Liane Lefaivre提出的,是“根据作者判断对现代主义的、或传统的设计语言作出调整或改革的设计思潮”,与那些更肤浅的历史第一主义或怀旧主义者的设计不同的是,批判的地域主义采用现代主义手法重新诠释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来抵御现代主义的国际化倾向。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原创性的运动,它是回应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而出现的,它对全球化发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文化空隙中澎湃发展,它以不同的方式逃避了世界大同文化的侵袭。
在今日全球现代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的威胁的时代,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存在就十分重要。
从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将区域文化作为有意识培养的而非自生自长的文化运动。
这种运动的诗意在于它与过去的地域主义传统所使用的技巧和手段完全不同。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其他种类的地域主义,例如浪漫和风景般的地域主义,具有相同的传统。
它强调地方性,使用地方设计要素作为对抗全球化和世界化的大同主义建筑秩序的手段。
“批判的地域主义”潮流试图保护地方性,保护地方自身,同时它也反对那种浪漫的地域主义和与其相联系的商业文化。
当代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在1981年首先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
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
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
他识别出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被认为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种要素。
二战后的地域主义与传统的地域主义的不同在于不再是简单的复兴民俗,还原历史的简单形式,而应在批判性地继承地域主义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现代设计元素。
3.2芒福德的地域主义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定义有五个方面:<1> 它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因为它拒绝了绝对的历史主义。
他拒绝使用那些不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地方材料,他说:“地域主义并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
”事实上,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应该彻底抛弃。
他进而认为“人们谈论地域主义特征的方式经常是好似将其作为土著特征的同义词:那就是将地方与粗糙、原始和纯当地性相等同。
这便犯了严重的错误。
”<2> 芒福德也不完全同意“回归自然”这个传统地域主义术语。
他反对风景画般的抒情倾向,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
对他来说地域主义不仅仅是“场所精神”,地区的形式还是那种最接近满足生活的真实条件的形式,并能够成功地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