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投入区域服务,这是中国卫星 导航产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是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标志着我国卫星导 航产业从此进入以北斗为核心推动力的时代。
2013-2015年是北斗产业的启动 和快速发展期。
在2013年前的十多年间,主要是以推进北斗一号的应用为主, 北斗用户终端总数量只有二十万套左右。
未来,北斗产业在定位、导航、授时 等功能的基础上,将在大众消费应用、交通物流管理、测绘地理信息、关键基 础设施、紧急安全救援、行业精准应用等六个领域实现较快发展。
其中紧急安 全救援主要涉及医疗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抗灾、道路安全救援以及紧急搜索救 助等相关的调度协调管理和导航定位与位置信息服务。
(摘编自曹冲《中国北斗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材料二:与CPS 相比,北斗有自己取胜的独门绝技——短报文功能。
短报文与目前的手 机短信功能相类似,用户可以通过北斗用户机发送一条长度为 120个字的信息,向外界告知位置。
在汶川地震搜救时,北斗就曾经大展身手。
在川西北通 信信号遮蔽干扰严重的复杂环境中,美国的 CPS 只能显示终端位置信息而无通 信功能,而卫星移动电话虽可实现语音通信,但不具备定位导航功能。
北斗卫 星导航系统同时具备空间定位、时间基准授时和短报文通信功能,解决了抢险 救灾应急指挥中的定位与通信难题。
(摘编自《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盲区可发送短信》, 2012年1月9日 《南方日报》)材料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搜救功能示意图北斗卫星覆盖星座多模跟踪 与统调中心 北斗卫星 任务安排 本地用户 接收终端 救助务 团队 其它借口 搜救协调 中心 用户搜救 示位标 搜救任务 控制中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二: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
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
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
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
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
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
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材料三: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
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
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
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
实用类文本阅读:北斗导航系统(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15日,我国运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九、四十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11月6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西安举行,我国计划今年年底北斗导航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
2016年,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已经为全国317座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北斗精准服务,在城市燃气、城镇供热、电力电网、供水排水、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北京燃气集团把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率先应用到燃气全业务链,全市燃气泄漏主动发现率由70%提高到90%。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北斗芯片装机已经超过3000万片,随着地基系统建设,北斗在部分地区可以提供厘米级、毫米级的服务。
无人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都需要高精度位置服务,北斗导航应用前景广阔。
摘编自中国证券网《317城已覆盖北斗系统多领域应用正加速推进》材料二2012年12月27日信息相较于美国GPS的研发,北斗系统起步晚了20年,但到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届时,北斗系统将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系统虽已形成区域导航定位能力,但基本上是以满足商用服务为主。
不过其具有很大的军事应用潜力,将成为我军摆脱对外国导航系统依赖、支撑我国信息化军事系统的关键。
材料三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将把多种类型的近30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这意味着中国北斗卫星将正式开始全球组网。
2017年下半年,我国计划发射6至8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的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北斗的产业化应用之路也正全面提速。
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118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70%。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认为,通过积极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融合发展,围绕“北斗+”与“互联网+”形成的新业态增长迅猛,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逐渐显现。
非连续性文本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
”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被赋予了司南功能,用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中国人对北斗有着熟悉而亲切的认知。
如今,仰望星空,由数十颗人造卫星组成的新的北斗“星座”更加璀璨。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凝结着无数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展现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精度”,刷新了科技强国的“中国速度”,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气度”。
为他人“导航”,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
中国航天起步晚、底子薄,独立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绘下“三步走”发展蓝图,到在卫星导航频段逾期的最后时刻完成首次卫星发射、拿到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再到两年多时间18箭30星的高密度发射、完成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人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破解星载原子钟、北斗国产芯片、星间链路等“不可能”,经历16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和世界级难题的攻克、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闪耀着“混合式”星座、短报文通信等独有的中国智慧火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蹚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由我国建成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中国的北斗是一流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持续深化,可以让全球用户享受到多系统并用带来的好处。
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北斗作为国家名片的形象持续深入人心。
《北斗导航系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

《北斗导航系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题)(四)北斗导航系统①GPS已经很好用了.中国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北斗导航呢?因为GPS不属于中国。
我们日常使用的GPS导航所用的卫星信号。
主要来自于美国空军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投入建设的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它一直占领着全球定位的民用市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受惠于GPS定位系统,但同样也能够一直感受到这套系统的潜在风险。
如果战争中GPS服务遭到了人为的暂停或干扰,那么依赖于GPS的所有武器装备都将无法使用,后采不堪设想。
②你可能会问北斗稳吗?相当稳。
现在天上正飞着几十颗卫星,你能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收到6颗以上的北斗卫星,而在我们生活的亚太地区最少能够搜到12颗北斗卫星。
在吸取了GPS,伽利略和俄罗斯的格纳斯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北斗的设计之初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路,三种轨道,三种频段,保证了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让北斗更加先进,定位也更精准,现在北斗是又稳又准又好用。
③在四川广汉搭裁北斗终端的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水田里面自动转换插秧,它能够自动规划最优的路线自动完成插秩作业。
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1个人7天才能完成的插秩劳作。
在甘肃的田间安装了北斗终端的农机,用于马铃薯和玉米的播种工作,在北斗信号的加持下,农机作业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2厘米:效率捉高了20%一25%。
北斗正在疯狂输出市场价值,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了2284亿元,有力支撑了行业总体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④北斗还能干什么?北斗的另外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短报文系统,它能用于军事也能教人性命。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灾区曾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正是北斗定位系统在救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短报文系统架起了抗震放灾指挥部与灾区一钱指挥机构的沟通桥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北斗系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机可以根据需求快速精准投送应急物资。
实用类文本北斗导航卫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
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
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
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
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星导航系统》阅读题及答案

《北斗星导航系统》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以下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北斗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卫星在太空飞行,太阳与地球是它的航标灯:卫星飞行姿态的建立依赖于对太阳、地球的观测,测量精度越高,卫星飞行姿态就越稳定,提供的导航精度也越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三只眼”,就是通过观测太阳、地球为导航卫星提供导航。
专家介绍说,“三只眼”就是两个“太阳眼”(模拟太阳敏感器、数字太阳敏感器)、一个“地球眼”(红外地球敏感器)。
“太阳眼”测量太阳的位置,“地球眼”测量地球的位置。
安装了“三只眼”的北斗卫星的优异表现与“视力”密切相关。
卫星入轨初期用模拟太阳敏感器捕获太阳,再通过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共同作用,更加精确地确定卫星的三轴姿态。
科研人员对北斗卫星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
数字太阳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关键元件自主可控;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后,具有高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不易受太阳等天体对测量的干扰等优点。
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星间链路,是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是提升系统全球服务能力的核心技术手段,也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重要标识和技术制高点。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北斗全球组网星间链路解决方案,率先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间链路产品。
这将对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起到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北斗全球系统的跨域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自主创新确保北斗系统稳定运行》,《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材料二:中新社西宁7月3日电在青海省,千百年来牛羊吃草到哪里牧民们就跟到哪里,记者3日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获悉,目前该省以北斗卫星技术为基础,对草场和牲畜实施动态监控,进行智慧放牧。
实用性文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与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卫星导航系统。
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別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著效益。
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
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主要用于我国经济建设,为我国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奚启新《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网”) 材料二:在包括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几大国际主流导航系统中,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城处于领跑地位。
2017年至2018年,中国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10箭19星超高密度发射。
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共38颗,今年还将再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明年计划发射2至4颗卫星,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
北斗卫星没有一个元器件从国外进口。
其中,北斗最大的自主创新是星载原子钟。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测速和授时精度。
北斗之所以能用10年时间完成美国GPS系统30年的发展路程,能够用上更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这是我国老中青三代航天人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北斗系统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体验到“中国智慧”。
很多专家都十分看好北斗系统在精准交通与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可以说,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一张闪亮亮的“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
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
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
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
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
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
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
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材料三: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
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
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
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
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
此外,中
国还打算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报道称,在与美国竞争的同时,北京努力发展与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
两国正在进行有关建立联合轨道空间站的谈判。
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共同研制超重型火箭。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6.下列对材料一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由正圆形、写意的司南、太极阴阳鱼、北斗星等主要元素组成,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B.北斗星自古是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两者结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C.该标识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同时还蕴含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D.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彰显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宗旨,寓示着我国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制和开发的诚意。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钟”影响着系统导航定位的精度,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曾出现问题,后经科技人员的集体努力,这个最大技术屏障被攻克。
B.2018年7月29日,我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此后进入北斗卫星组网发射高密度期。
C.我国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
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两年之后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D.俄罗斯网站称,尽管中国对全球导航系统的投入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并表示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
28.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央视网、新华网、参考消息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26.D
27.D
28.①“央视网”侧重介绍我国科技人员凭借自力更生的信念攻克“原子钟”难关,突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主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和计划,突出其
发展迅速;③“参考消息网”侧重介绍俄罗斯网站对中国太空领域发展的评价,突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