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习惯让耳朵“很受伤”

合集下载

生活养生-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

生活养生-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

文章导读耳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倾听世界,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人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让我们的耳朵受到了一定的伤害,需要引起我们的的重视。

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挖耳朵或者是长时间的带耳机对耳朵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如今科技的发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手机以及MP3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但是这些也会对我们的耳朵造成一定的损害,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做好防范。

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不良习惯1:挖耳朵。

用火柴棍、牙签、发夹等深挖耳垢,可能会导致外耳道损伤,引起外耳道炎,严重时会影响听力。

建议:常用湿毛巾擦洗耳郭有助耳部清洁,可减少耳垢产生。

耳内一些碎小耳垢不宜用坚硬东西深挖,可用药用棉签轻轻擦除。

不良习惯2:捏住两侧鼻孔同时用力擤鼻。

这会使鼻涕经咽鼓管挤进中耳,可能引发中耳炎。

建议:应单侧鼻孔擤鼻,不宜太用力。

若感冒出现鼻塞、流鼻涕,可适当滴用麻黄素类滴鼻药,使鼻黏膜收缩,减少分泌物,以利于缓解症状。

不良习惯3:长时间戴耳机高音量听MP3、MP4。

长期噪音刺激会直接损伤内耳毛细胞,使听力下降。

建议:少戴耳机听音乐。

若要用耳机,音量与正常说话声相当或稍高一点儿即可,一次听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要使用耳机,最好选择头戴式耳机,不用耳塞式耳机。

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声音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损伤较大。

不良习惯4:长时间使用手机。

手机紧贴耳部,长时间电磁波辐射会影响听力,导致耳鸣、耳闷等。

建议: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或改用耳机接听电话,但注意耳机音量要适宜。

不良习惯5:精神紧张,经常熬夜。

这会使心身过度疲劳,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影响听神经,可能引发突发性耳聋。

建议:避免精神紧张,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的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去一定的帮助。

生活中的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制定饮食的计划,多吃蔬菜和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变需要积极的做治疗,在服用药物上需要慎重,以免对耳朵不利。

哪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中耳炎

哪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中耳炎

哪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中耳炎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

除了感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哪几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中耳炎,并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抽烟抽烟是导致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鼻喉部位,导致鼻咽黏膜肿胀,从而影响耳咽管的正常通气功能。

当耳咽管无法正常通气时,中耳内的空气压力就无法得到平衡,容易导致中耳积液,从而造成中耳炎的发生。

因此,戒烟是预防中耳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游泳不注意耳部卫生经常游泳时,如果不注意耳部卫生,水可以进入耳道中,从而增加了中耳感染的风险。

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细菌和病毒,当水进入耳道后,这些细菌和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耳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感染。

因此,游泳时应注意使用耳塞或避免水进入耳道。

3. 不正确使用耳塞耳塞是一种用于保护耳朵免受水或噪音侵害的装置。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耳塞反而会增加中耳炎的患病风险。

不正确使用耳塞可能导致水进入耳道,引发中耳感染。

因此,在使用耳塞时应注意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过度清洁耳朵过度清洁耳朵也是导致中耳炎的一个因素。

耳道有一种自我清洁的机制,可以通过耳垢排出一些细菌和灰尘。

然而,如果过度清洁耳朵,会破坏这种机制,使得耳道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保持适当的耳道清洁,不要过度清洁耳朵,可以有效预防中耳炎。

5. 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时间佩戴耳机也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中耳炎。

耳机长时间贴近耳朵,容易导致耳道潮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长时间佩戴耳机还可以导致耳垢堆积,影响耳道的通气功能,增加中耳感染的风险。

因此,应注意控制佩戴耳机的时间,并保持耳道的干燥和清洁。

6. 高强度噪音暴露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也是导致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高强度的噪音会对耳蜗和听觉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等症状。

此外,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还会引起耳朵部位的疲劳,增加中耳感染的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是致耳聋主因之一

不良生活方式是致耳聋主因之一

据卫生组织统计,在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er 中度以上的听力受损者2.5亿!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9000多万,居各类残疾之首!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耳朵是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听力,那就等于失去了半条命,耳聋、耳鸣、听不清听不见,让很多人饱受困扰,一天天疏离人群。

很多人认为,“人老重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中国耳病研究专家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发现耳鸣、耳聋、听力障碍,危害比吸毒还要大!一个人一旦出现耳鸣或者是耳背,耳聋的发生率直接上升为98.3%;当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耳聋现象,96.2%的人都很快会丧失神经感知,最终形成老年痴呆!“久鸣必聋”“久聋痴呆”已经成为潜伏在人体内的一枚炸弹!而在人的听觉系统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的年纪增大,外伤导致耳蜗听觉感受器气血耳神经而产生轰鸣声、嗡嗡叫、刺啦响哨声、出现的耳鸣也不同,当耳内部持续供血不足降,即所谓的耳聋所以经过研究我们得出经和解决耳内异常放电。

不良生活方式是致聋主因之一。

嘈杂的噪音、过大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是造成中青年人群突发性耳聋的几大元凶。

萧山惠耳听力服务中心听力顾问徐鹏云将致聋原因具体分类:噪音易夺走听力,这类受害者较多的是工人。

萧山企业越来越多,其中纺织、服装、钢材等行业占不小比例。

这些企业生产车间的噪音一般都较大,工人长时间地置身其中,如果不注意调节和休息,很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但精神压力过大是听力“丢失”的另一个主因。

以前,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多是40岁以上的人,如今已向中青年人群蔓延。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葛晓辉医师分析,因竞争因素而致耳病的人群有两个高峰年龄段:中学生、大学生和35岁-60岁的成功人士。

他们都有较强的竞争心理,精力常处于透支状态,长时间紧张疲劳而得不到休整,就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几个习惯让耳朵受伤

几个习惯让耳朵受伤

几个“习惯”让耳朵受伤★贪图“舒服”乱掏耳很多人都为了舒服就自己或和别人互相掏耳朵,看起来好像很卫生,可是却会一不小心伤了自己。

解析: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

不少人还喜欢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

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夏寅大夫说,我们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

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

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忠告: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

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

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滥用抗生素耳朵受害平时不注意保护本来就不对了,有些人还随便乱吃一些抗感染的药,却不知这些药对耳朵的伤害很大。

解析:在各种用耳的不良习惯中,就属吃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且也是对耳朵伤害最大的。

同仁医院夏寅大夫表示,药物是致聋最多也是最主要原因。

有些人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不注意,一看药便宜,或是看到药效里有抗感染这项,也不管什么药拿来就吃。

但是,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就会损害内耳、耳蜗、前庭,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

通常,耳蜗中毒后,会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而前庭中毒后,会感觉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出现平衡失调。

忠告:抗感染的药物一定不能自己乱买乱吃,要在医院有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服用,特别是本身就有耳病的人,还要和医生说清病史,以防加重病情。

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些毒性药物还会通过母婴感染,所以怀孕期间要避免服用这些耳毒性药物。

十大伤耳习惯

十大伤耳习惯

金耳勺采耳的十大伤耳习惯一、坐地铁公交时听耳机在地铁及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中,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调高音量盖过噪音,长次以往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

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专家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而不要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伤害听力。

二、长时间“煲电话粥”电话、手机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

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

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孙航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还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耳聋。

专家建议,打电话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此外,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三、用硬物掏耳朵耳屎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我们在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

有人习惯掏耳朵,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经常用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坏耳膜。

用棉棒火柴棒等掏耳朵,将火柴头或者棉绒遗漏在耳朵里,对耳朵也会造成损伤。

四、经常泡吧、去KTV研究表明,37%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噪音会缓慢损伤人的听力。

酒吧、KTV 等音量较大的娱乐场所,应尽量控制去的次数和时间。

值得提醒的是,感冒或过于疲劳的人群尽量不要去噪音较大的场合,此时免疫力弱,如果再遭到高分贝噪音袭击,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五、身体过度疲劳、压力过大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

现在的突发性耳聋以25—40岁的年轻人居多,组要和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相关。

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

六、乘飞机时不注意做吞咽动作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座舱内的气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含气舱的气体也就随之扩张或缩小。

如果中耳腔内外压不能迅速取得平衡,就会造成航空性中耳炎,出现两耳发闷、疼痛,头晕等症状。

哪些日常习惯会损害听力健康?

哪些日常习惯会损害听力健康?

哪些日常习惯会损害听力健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地损害着我们宝贵的听力健康。

而我们往往对此浑然不觉,直到听力出现明显问题时才追悔莫及。

那么,到底哪些日常习惯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听力杀手”呢?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中是损害听力的一大“元凶”。

比如,有些人喜欢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尤其是将音量调得很大。

殊不知,这样会让耳朵长时间承受高强度的声音刺激。

耳机直接将声音传递到耳道内,如果音量过大,容易对耳蜗内的毛细胞造成损伤。

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嫩且不可再生,一旦受损,就会影响听力。

还有些人喜欢参加喧闹的摇滚音乐会、酒吧等场所,那里的噪音往往超出了耳朵所能承受的范围。

持续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听力逐渐下降。

频繁挖耳也是一个常见但有害的习惯。

很多人觉得耳朵痒了,就随手拿起棉签、挖耳勺等工具去挖耳朵。

但其实耳道内的皮肤非常脆弱,频繁挖耳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引发感染。

而且,在挖耳过程中,如果不小心用力过猛,还可能损伤鼓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另外,不健康的饮食也可能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

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损害听力。

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内耳动脉硬化,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导致听力减退。

吸烟和过度饮酒同样不容忽视。

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耳部的血液供应,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直接损伤耳部细胞。

而过度饮酒则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对耳部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压力过大和长期疲劳也是损害听力的因素之一。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长期疲劳还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耳部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引发耳部疾病。

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也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有些人擤鼻涕时会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这样会使鼻腔内的压力骤然升高,导致鼻涕被挤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进而影响听力。

生活养生-别让这些习惯,带走我们的听力

生活养生-别让这些习惯,带走我们的听力

文章导读坏习惯一:职业噪声听力损伤不容忽视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者,纯音测听结果为感音性听力损失,且听力损失呈高频下降型,根据其较好耳语言频率(500Hz,1000Hz,2000Hz)的平均听阈作出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诊断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在分级标准中规定:中度是41dB-60dB(HL),重度是61dB-80dB(HL)。

从业者应每年检查一次听力,自觉听力下降的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噪声性耳聋,应尽早佩戴助听装置。

文章导读坏习惯二:小心耳机手机“偷走”孩子听力近半中小学生处于耳疲劳状态,有听觉衰弱的情况,这与许多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或用MP3听音乐有关。

很多中小学生长时间听MP3、打手机,而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人都存在着精神紧张,精神长时间紧张会导致人突发性耳聋,另外还有药物性耳聋也是很严重的问题。

文章导读坏习惯三:坐地铁听耳机最伤耳朵时下,用MP3或者手机听歌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流行。

在公车内、地铁里、大街上……任何一个人来人往的角落,随时可以看到佩戴各种耳机听音乐的时尚男女擦肩而过。

然而,殊不知,在我们全情沉醉于音乐世界的同时,我们的耳朵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医生建议,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

戴耳机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文章导读坏习惯四:K歌、熬夜突发性耳聋袭击白领煲“电话粥”、K歌、熬夜……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正渐渐损坏着人们的听力,再加上工作压力大、长期接触噪音环境等原因,都易引发听力受损,甚至发生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白领人群患突发性耳聋的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文章导读坏习惯五:开车时开窗小心听力下降你开车时,喜欢开窗户吗?其实,开车开窗户对身体有害,风的噪声会悄然“偷”走听力。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汽车车窗开得过大,开快车时的风噪声和开慢车时的交通噪音都会损害听力。

开快车时风噪声可能会超过100分贝,长时间会影响到听力。

耳部防护安全经验分享

耳部防护安全经验分享
对耳朵的影响
6、跳水姿势不正确,导致气压变化,引起鼓膜穿孔。 7、婴幼儿喝奶时,其头位过低,或在其哭闹时喂奶,分泌 物和奶液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感染。 8、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舱治疗中,不注意做吞咽动作, 导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 9、常在噪声环境中,且不带防声耳塞或耳罩,易患噪声性 耳聋。听MP3等音量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听力 下降。 10、饮食不合理,过度焦虑劳累等,会加速老年性耳聋的 发生。
安全经验分享
耳部防护经验分享
安检公司炼油维修部
十大不良习惯对耳朵的影响
1、挖耳。俗话说:“耳不挖不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致 使耳聋。 2、异物塞入耳道。家长应教育儿童勿将诸如豆类、珠子和 果核等塞入耳道。 3、捏紧双鼻用力猛擤。不正确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 里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一侧擤完了,再 擤另一侧。 4、滥用药物。在用药之前要注意有无耳毒性。 5、鼓膜发生外伤性穿孔后冲洗或用滴耳剂。正确的方法是 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来细菌侵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不良习惯让耳朵“很受伤”
作者:张家雄
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12期
世界上约有10%的人口被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困扰,其中1/3是由于持续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所致。

据统计,我国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大约为1.62%,听力障碍患者多达2 000万,并且以每年2万~4万人的速度递增。

对听力造成损伤的“元凶”有哪些
听力损失临床上统称为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

不良生活习惯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长期大音量使用耳机随身听,病毒感染,以及各种外伤、中耳炎症、滥用耳毒性药物、工作压力太大,等等,都会造成听力损失。

噪声损伤近年来,各类电子产品如手机、ipad等层出不穷,许多年轻人喜欢在公共场
所、公交、地铁甚至马路上边走边欣赏音乐,音量也开得较大。

长年累月受到噪声刺激,会造成内耳神经细胞的退行性改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觉感受器提前老化,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药物损伤许多药物包括庆大霉素、卡拉霉素等抗生素,以及一些退烧药、镇痛药等,都
可能对特异性个体或者敏感性个体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工作压力和过度疲劳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许多白领长时间高强度工
作、熬夜等,导致大脑高度紧张、机体抵抗力下降、血压升高、内听动脉痉挛缺血等,均可导致内耳损伤,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病毒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均可导致病毒感染,尤其是带状疱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极易造成内耳以及听神经损伤,导致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耳聋。

中耳炎症反复上呼道感染、鼻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耳
炎、渗出性中耳炎,最终损伤中耳的传音功能;或者造成鼓膜穿孔、听小骨坏死中断或者鼓膜粘连,使得外界声音无法正常传至内耳,导致听力减退。

各种外伤掏耳不慎、炮仗近距离爆炸、被打耳光,甚至是情侣间耳部接吻不慎,都会导
致鼓膜外伤性穿孔,引起听力减退。

此外,怀孕期间病毒感染、感冒、不恰当用药以及遗传性因素等,可导致新生儿耳发育异常,导致听力损伤或听觉器官发育不全,引起先天性耳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听力减退或老年性耳聋。

其中较多见的是神经性耳聋,其特点为语言分辨率下降,即听得到声音,却听不清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