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学基本理论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侵蚀循环学说—戴维斯
戴维斯生于1850年,家境富裕,以至年青时即能作环球旅行。 在远东旅游他到了日本,又在上海稍事停留.当时上海开埠未久, 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气象颇为不同,他认为日本更有纪律和现代 气息。著名的哈佛大学既是他求学的地方,也是他后来长期执教 的地方。 但是,只有他在1899年同时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学术论文,即 “地理循环”(1899)和“淮平原”(1899)之后,他才像明星一样 升起在科学界,他的理论很快征级了许多学者,风靡全球.在他 之前,地理学家一船只是静止地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似乎山地 永远是山地,平原永远是平原。 戴维斯却认为,地形是水远不断地变化着的,山地可以经受河流 等外动力的长期作用变为丘陵最后成为平原。由于真正平坦的平 原是很难达到的,一般只能形成微波状起伏的地面,有时有残丘 突冗于平原之上。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理循环中的发育阶段 在每种循环中,又分出若干相对意义的发育阶 段。即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老年期地面 被夷平,他称之为准平原。
幼年期
• 河流迅速深切地面, 形成峡谷,并扩展 其河谷系统,担仍 保持着不少原始平 坦地貌,造成山顶、 和缓坡地面并存的 地貌。
壮年期
• 原始上升得高地面被 全部蚀去,峡谷因侧 蚀作用加强,使河谷 逐渐扩展而变成缓坡 宽谷;主河(干流) 的纵剖面开始达到平 衡剖面,地貌形态为 丘陵宽谷。
五、地貌的动力平衡理论
50年代以来,由斯特拉勒(1952)、哈克 (1960)和乔利(1962)等人提出的解释地 貌发育的理论。 主要观点:认为只要剥蚀过程的控制因素不 变,地形经过自我调整过程,就不会随时间 而变化,即不发生地貌演化,这种地貌将是 “独立于时间外的”。换言之,地貌并不象 戴维斯认为的随时间迁移而出现幼、壮、老 等不同阶段。
评价
优点: 1.是构造-剥蚀相关理论的一 个代表 2.重视了内力和外力的数量关 系和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考虑气候、岩性 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如:山坡的形态与气候有关 系:干旱区山坡短、上部呈 凸形,下部呈凹形,向潮湿区 过渡,山坡加长,且呈近直 线形。
四、山麓夷平循环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外成侵蚀循环说,于1948年南非地貌学家金(L.C.King)提出的。
南非的麓原面
1.冈瓦纳面:形成于中生代(大陆漂移之前) 2.非洲面:形成于早第三纪(大陆漂移之后) 3.后非洲面:形成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 4.刚果面:形成于第四纪
评述
◆L.C.金相继对台维斯的
准平原发起了攻击。
◆他们提出了山足面和
山麓剥蚀平原的概念,并 把地面夷平归因于山坡后 退为主的山足夷平作用。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Geomorphology 一、两种学派、两种模式 二、侵蚀循环学说 三、山坡发育理论 四、山麓夷平循环理论 五、地貌的动力平衡理论 六、全球地貌与板块构造 七、地貌与大陆动力学
一、两种学派、两种模式
1.序列演化方式的地貌组合变化模式,认为地貌演化是在一 定的演化序列中进行,按地貌组合变化可分为不同阶段;以 戴维斯(W.M.Davis)、彭克(W.Penck)和金(L.C.King)为代表。 2.动力平衡或稳定平衡,认为整个陆地表面是自我调整的, 这种自然调整与发生在斜坡上及河道中的过程相适应,也与 自然界一般规律相适应,当一个因素改变,其他因素通过自 我调整,这样尽管地表发生了物质、能量的变化,当中的地 貌形态及坡度则保持不变。以哈克(J.T.Hack)为代表。
序列演化模式
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对地貌学理论贡献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 人物是美国学者戴维斯、德国著名地貌学家和地质学家瓦.彭克、南非地貌学 家莱斯特.金,他们是现代地貌学的奠基人. 1.美国地貌学家戴维斯(W.M.Davis,1850-1934),于1899年创立的地理(地貌) 循环学说,奠定了地貌学的基础,认为一切不同的地貌形态视构造、营力 (作用)、和时间(阶段)这三个可变的因素而定。戴维斯使用动态法或演 进法,即他自称的地表的解释描述法,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在解释地貌方 面做出伟大的贡献,从地理学与地质学分出了地貌学。 2.德国著名地貌学家和地质学家瓦.彭克(W.Penck,1888-1923),创立了坡面发 育理论和山坡梯地学说,代表性的著作:地貌分析
三、山坡发育理论
彭克的地貌学理论,主要反映在“地形分析”(1924)一书 中,他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 ◆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研究地貌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实际去了解内 外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主要观点
●他认为山前梯坡形态是构造运动与剥蚀作用两个变 量的函数; ● 在他看来,斜坡剖面形态有三种,即凸形坡、凹形 坡和直线形坡,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数量关系。 ●山坡形态取决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之间的对比关 系。
3.南非地貌学家莱斯特.金(L.King),全球尺度研究地貌学。
4.动力地貌模式
哈克(J.T.Hack)和斯特拉利(A.Strahler)把系统论和热学 原理引入地貌学研究中,并指出,大多数地形属开放系统,其 演化并不是顺着固定方向和朝着最终地形而进行的,经过自我 调节达到均衡是处于开放系统中的地形发展总趋势。 1976年《地球表面过程》杂志出版,标志着过程—反映学派 的成熟,1981,该杂志又改名为《 地球表面过程与形态》,说 明过程反映学派重新从仅重视过程转变到同时兼顾过程的最终 结果——地形的变化。却利(R.J.Chorley)、舒姆 (S.A.Schumm)和赛顿〔D.E.Sugden)1984年合著的地貌学, 标志着动力地貌学派的确立。
基本理论:地貌发育的动力平衡
●认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各个地形要素(如起 伏、坡长、平均坡度、和最大坡度、沟长坡 度等),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适宜的 条件下,所有的要素如谷底、谷坡和分水岭 都以同意速度被夷平。
老年期
• 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 河流的干流和大部分 支流都达到平衡剖面, 下蚀作用已很微弱, 以侧蚀和堆积为主, 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
准平原
• 戴维斯地理循 环的最终地貌, 高差小、坡度 缓、高层接近 海面的波状起 伏的地面。
地理循环的种类
戴维斯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在建立了以 河流作用为中心的循环发育模式,按照营力的不同,进而把 地理循环分为:
◆风蚀循环 ◆冰蚀循环 ◆水(河流)蚀循环 ◆冰川循环 ◆岩溶循环 ◆海蚀循环等7种
准平原(夷平面)
◆北美的地貌学家最早在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确认了两级 准平原,即施库里准平原和哈里斯贝准平原。前者被认为是第 三纪早期或中期形成,后者为晚第三纪.在两级准平原之下才 是新的河谷系统。 ◆在西部高原的落基山也有两级准平原,分别叫山顶准平原和 落基山准平原,可以和前述阿巴拉契亚山的两级准平原对比。 ◆青藏高原的的两级准平原(夷平面):山顶面、高原面
基本理论
◆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又称侵蚀循环。
该学说曾经律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至今 仍不失其科学价值.
◆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索有三个,即构造、时间(侵蚀阶段)
和营力。
◆地貌演化反映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
地貌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实质。
假定前提
1.位于潮湿温带 2.岩性均一 3.起始地形是平原 4.地壳仅是在开始时有一次急速上升, 气候进入长期稳定
◆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 ◆凹形坡表示剥蚀作用大于地壳上升; ◆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
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那么,斜坡的剖面形态就变 得复杂起来,彭克的提法对戴维斯学说提出了挑战。
Active faults in Minjiang and Fujiang drainage
涪江和岷江的水系提取图
The problems of Davisian cycle
The Davisian cycle certainly has a number of problems. Since it focuses so heavily on ero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very recent alluvium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depositional floodplain is actually a very old landscape! The assumption of initial rapid uplift followed by even temporary stasis is also inaccurate or overly simplistic for much of the world. As Penck argues, a steady-state between uplift and erosion is common for many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of the world. Lastly, the role of climate, lithology, structure, etc. is largely overlooked by Davis' approach.
◆二战之后对热带地貌
的研究又提出“双层剥蚀 面”的概念,把化学风化 提到重要位置.这些剥蚀 面可以说是准平原的变种, 可以统称之为夷平面。
夷平面
• 现代关于夷平面的定义是: 夷平面是长期大陆剥蚀形成 的跨流域的平坦地面,其上 有残山存在,地面有风化壳 或其它碎屑堆积,它切过其 前的一切地层和构造。 • 不少地貌学家认为,夷平面 是可以作大范围对比的,甚 至可以跨洲际作对比(L、 C.KinB,1962)。 • 夷平面也是以世界洋面为基 面发育起来的,即使在大陆 中心,夷平面形成的原始高 度也不过为海拔数百米。 • LC.金认为非洲的山麓剥蚀平 原的坡度为每公里下降10— 20cm.可见夷平面的平坦程 度。
涪江河床剖面图
岷江河床剖面图
●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初始准平原:坡面发育的原始地面,上升前所所剥蚀所形成的起伏微缓 的准平原 ●上升发展阶段 ●均匀发展阶段 ●下降发展阶段 ●终极准平原: ★初始准平原与终极准平原的区别:前者谷坡为凸形,后者谷坡为凹形
彭克所预言的3种山地发展方式
这时的上升山地将视内外营力的对比而呈 现彭克所预言的3种发展方式,即: ◆山地上升 ◆山地不增不减 ◆山地下降 山地下降即所谓的下降式发展,地面持被剥蚀 以至夷平,但由于均衡作用,剥蚀夷平非直线 式下降而是波浪式下降,这是形成W.彭克所 说的山麓梯地的可能原因之一。
评论
缺点: 1.主要是在思想方法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忿视了 地貌演化过程中由于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问发 生变化的复杂性、例加将内力(地壳上升)与外力 (剥蚀作用)从时间上截然分开,在循环初期地壳 迅速上升过程中,忽视了剥蚀侵蚀作用;认为在上 升作用停息之后,外力作用才开始括动。显然,这 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2.对于地壳运动的假设,彭克认为开始地壳是缓慢上 升,后来才逐渐加速至最大值,然后变为长期稳定。 3.彭克认为剥蚀速率与上升速率的对比决定地面的形 状,因此,在开始当这两个速率相近时,就会形成 “初始准平原”,其与“终极准平原”不同。 4.戴维斯的侵蚀循环是假定构造运动(上升之后)和 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二者一过程又是周 而复始的、封闭的、循序进行的循环。但构造运动 和气候条件都是变化的,每一个旋回都不同。 5.过于简化,不能解释地貌在短期内的变化。 优点:是地貌学中的一个系统阐述地貌演化的理论, 对地貌学的影响很大。
●研究基础:根据非洲干旱、半干旱及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地貌的研究,提出的与戴 维斯不同的侵蚀循环理论,以说明有孤山(岛山)散布的广大侵蚀平原的成因。 ●两种地貌景观: 山麓平原(麓原)---麓原作用 陡坡---陡崖后退 ●山麓夷平循环的初始条件:海面的降低
山麓夷平循环的阶段
1.青年期 2.壮年期 3.老年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