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者简介

10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者简介
10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者简介

諾貝爾獎章(AFP PHOTO )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

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他於1895

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

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

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

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

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

人士。

諾貝爾獎分為6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

到目前為止,有10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按獲獎時間排序,他們是:

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继莫言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咱们来梳理一下,到底哪些既是“华人”、又是“中国人”得过诺贝尔奖。

一、杨振宁美籍华人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

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

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

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二、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

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

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三、钱永健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

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

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

学院院士。

四、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

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

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

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五、崔琦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51年

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

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

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着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六、朱棣文美籍华人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

棣文小学),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

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

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朱棣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不懂中文)。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七、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奖

(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

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1949

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

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八、高行健法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

州,87年移居法国。2000年10月12日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

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

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着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他说:作家不能屈服于审查。还说:自己想家却苦于无法回到祖国。

九、高锟英美双重国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

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为光纤通

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

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其他两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十、赛珍珠中美双重国籍文学奖(1938年)

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或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

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4个月大

便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

镇江,并生活了18年,学会了汉语和习惯

了中国风俗,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1910年,17岁的赛珍珠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婚后举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她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十一、莫言中国大陆本土作家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

山东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

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

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人、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

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

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

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DOC)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201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2011年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理查德·霍尔布鲁克 在霍尔布鲁克漫长的生涯中,从中国到巴尔干再到现在的阿富汗,他一直是促进和平的人民的一个伙伴。霍尔布鲁克最令世人难忘的成就当数他在结束波黑战争的1995年《代顿和平协定》的谈判中所发挥的作用。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是一位超群绝伦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决心和绝对的意志力促使历史的弧线朝着前进的方向延伸,他触动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并帮助拯救了无以计数更多人的生命。他是一位真正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不倦的外交努力、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追求将被人们怀念。 2011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主要作品:《恶心》、《墙》、《反犹分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之路》、《辩证理性批判》,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萨特曾说:“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2011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 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法国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有着法兰西最成功“经济部长”美誉的卡恩还是法国的“欧元先生”。1998年5月11日,在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铸币厂,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卡恩亲自启动造币机制造出第一枚欧元硬币,这无疑是卡恩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1997到1999年他担任法国财政部长期间,法国经济是欧盟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他曾因在使用欧元前在法国采取收紧预算的举措而赢得外界的赞誉。 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基斯·波特 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基斯·波特(Keith Porter),以表彰他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基斯·波特率先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并独自发明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实现了超薄切片,这些工作才是对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贡献。 2011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巴赫恰勒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资料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 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蛋白质。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 是具有多肽链结构的物质,打开了通往蛋白 质与 DNA 分子奥秘的大门。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 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随着2014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华裔科学家能否得奖开始被公众关注。而目前,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有望上榜。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人选。而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是,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化学奖: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和平奖:北京时间10日17时 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19时 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个人简介 张首晟:“拓扑绝缘体”让电脑运算加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 ,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 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他

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 “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杨培东:用纳米技术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教授 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 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 21世纪的材料革 新”。在当日演讲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 激光器,这样纳米激光器就能用于电路。而最终,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诺贝尔奖相关资料

诺贝尔奖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

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物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 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 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获得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生化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研究的诺贝尔奖 (1952——2013)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逊等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提取发光蛋白质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他们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日光下呈淡绿色、灯光下呈黄色、在紫外光下呈绿色。将这种蛋白质称为绿色蛋白,也就是今天的GFP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A.Ciechanover, A. Hershko and I.Rose,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获奖。199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的贡献是发现蛋白质具有控制其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 1998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Rolert F.Furchgott(美国),Louis J.Ignarro(美国)和 Ferid Murad(美 国),发现NO(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1997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Stanley B.Prusiner(美国),发现一种新型的致病因子——感染性蛋白质颗粒Prion。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2015年诺贝尔奖获奖全部名单

2015年诺贝尔奖获奖全部名单揭晓首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者 发表时间:2015-10-13 10:50:32 13 字号:A-A A+ 关键字: 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至此,今年诺贝尔奖的6个奖项得主已全部揭晓。 诺奖的6个奖项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下面请跟随新华国际客户端一睹诺奖新主们的风采和成就。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1年9月23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 京举行。(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

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威廉·坎贝尔在家中接听祝贺其获得诺贝尔奖的电话。(新华社/路透)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复习巩固资料附答案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消息) 一、音、形、义 颁.发()遗嘱( ..)建树仲.裁()联盟巨额 二、文章结构 导语:诺贝尔奖首次颁发 主体:获奖者情况以及颁奖机构和颁奖时间、地点 背景:补充说明资金来源、评奖情况 三、中心主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颁奖机构、资金来源等基本情况,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四、课内探究 1.消息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2.请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并概括其作用。(3分) 3.背景部分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 五、知识清单 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新闻。 六、积累拓展 (一)世界四大通讯社——美联社(AP)(美)、合众国际社(UPI)(美)、法新社(AFP)(法)、路透社(the Reuter led.)(英) (二)成语积累:

进退维谷:用来形容进退两难。维:语气助词,无实义。谷:比喻困境。 莫衷一是:用来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莫:不。衷:折衷。是:对。叹为观止:用来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略胜一筹:用来指比较之下,稍强一点。筹:筹码。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肖:相似。 相形见绌:用来指相互比较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 七、典题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发了诺贝尔奖,多家电台报纸pín()繁地报道了这个盛会。 (2)经济学家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会议联盟。这其中渗()透着他的心血。 (3)(诺贝尔奖)从按诺贝儿yí zhǔ()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4)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pō()有建树,这项shuò()果引发了文学界诗歌创作的空前热潮。 2.请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2分) ①这就是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 ②他在临终前写了一份遗嘱,要求将他的财产分为两部分。 ③这些发明专利使他得到了很多钱。 ④他一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 ⑤其中一部分钱用来奖励各个领域杰出的人。 ⑥诺贝尔的一生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战胜了一次次失败,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正确的顺序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斑羚们发现自己被狩猎队逼到了悬崖边上,焦急之时,老斑羚发现侧面有一条小路能通到悬崖对面,真是到了进退维谷 ....的地步。 B. 村里出现了一个大洞,有人说,咱们把它填起来;有人说,在上面盖一座庙;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婚姻状况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到国内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前妻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与苏珊·卡洛·马克思 (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儿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出生。 李远哲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儿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生)、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 朱棣文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妻子简·朱(Jean Fetter),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国威尔斯,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校长兼招生办主任。与前妻(Lisa Chu-Thielbar)育有两子。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2008年,钱永健与发现该类蛋白的下村脩,以及辨识出基因的马丁·查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钱永健妻温迪·格劳伯·钱女士,无子女,有一继子。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三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先生被誉为“光纤之父”。现患有老年痴呆症。妻子黄美芸,育有两名子女。

2016高考语文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文素材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 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 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 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 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 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 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 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 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 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 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

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两人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 颁奖词: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5日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