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诺贝尔奖华人获得者简介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诺奖(The Nobel Prize),是以德国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火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奖(Alfred Bernhard Nobel)的一部分财产(3100万瑞典克朗)做为股票基金在1895年开创的荣誉奖。
诺奖一般被觉得是所颁奖典礼行业内最重要的荣誉奖。
我梳理了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热烈欢迎参照参考。
我国诺奖获奖者汇总1、诺贝尔奖物理,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出世,早前出门出国留学,1964年添加美国国籍,20xx年95岁的杨振宁修复国藉),诺奖得到時间在1957年,而这时的护照签证依然是“民国的护照签证”,参与学术研究多有麻烦。
也许恰好是由于这般,他才添加美国国籍。
到底是不是算进去,自主分辨。
杨振宁老先生不论是以往或是如今,一直都是有一颗中国心,自始至终在为我国物理做无私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联非常好,而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老先生也是亲密无间好友。
她们不但在学术研究上面有众多沟通交流,且杨振宁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对邓稼先有众多协助。
在邓稼先遭受艰难的情况下,杨振宁老爷子还积极主动发音果断适用邓老。
对于此事,邓老的妻子许鹿希也以前说过:“她们中间的情意媲美老战友和亲弟兄。
”杨振宁确实沒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风险的情况下归国,但这并不是是他的原意。
当初杨振宁老先生经历归国的想法,可是大伙儿科学研究以后沒有愿意。
钱学森老爷子是做应用物理学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成果能够立即用以造巡航导弹,是新中国成立最为急需解决的物品。
可是杨振宁老先生不一样,胡先生是搞最前沿物理学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成果在那时候的我国中国难以立刻发光发热。
因而那时候大伙儿的建议全是,期待他再次留到海外充分发挥。
也正由于这般,杨振宁老先生才接纳了这一提议,再次留到海外做科学研究。
要了解,那时候的新中国成立极其弱不禁风,西方国家有一些我国某些政治家乃至会立即骂我们中国人是黄祸、黄皮肤猪、废弃物种族。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1913年获文学奖)、喇曼(1930年获物理学奖)、霍拉纳(美籍印裔,1968年获生物化学奖)、昌德拉塞卡(美籍印裔,1983年获物理学奖)和特雷萨修女(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简述12位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如下: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3、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
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
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8、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9、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0、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1、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
2019秋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①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②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
③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省,美籍华人。
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④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
1997年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⑤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⑥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諾貝爾獎章(AFP PHOTO )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
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
他於1895
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
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
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
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
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
人士。
諾貝爾獎分為6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
到目前為止,有10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按獲獎時間排序,他們是: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继莫言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
那么,咱们来梳理一下,到底哪些既是“华人”、又是“中国人”得过诺贝尔奖。
一、杨振宁美籍华人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
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
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
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二、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
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1946
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
博士」。
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三、钱永健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
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
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美国国家科学
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
学院院士。
四、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
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
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
今年的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
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五、崔琦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51年
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
教育。
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
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着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
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六、朱棣文美籍华人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
棣文小学),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
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
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朱棣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不懂中文)。
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七、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奖
(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
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1949
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
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八、高行健法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
州,87年移居法国。
2000年10月12日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事后报导中称
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
评论家。
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着称。
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
他说:作家不能屈服于审查。
还说:自己想家却苦于无法回到祖国。
九、高锟英美双重国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
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为光纤通
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
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2009年,与其他两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十、赛珍珠中美双重国籍文学奖(1938年)
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或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
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4个月大
便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
镇江,并生活了18年,学会了汉语和习惯
了中国风俗,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
1910年,17岁的赛珍珠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
婚后举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她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十一、莫言中国大陆本土作家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
山东省高密市。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
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
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人、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
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
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