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许冬平(1970 ),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东风(1958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收稿日期:2000 06 19

2000年第12期总第140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 eign L 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0, 12Serial 140

评根茨勒的 当代翻译理论

许冬平 王东风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提 要: 当代翻译理论 立足世纪之末,回顾国际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主要发展历程,对在这一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四大翻译理论流派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本文即是对这部评述的评述。

关键词:流派;翻译理论 Abstract:T his paper rev iews Contemp orary T r anslation T heor ies and intr oduces four main schools:the A mer ican T ranslatio n Worksho p,the Science of T ranslat ion,translat ion Studies,and Deconstruction.

Key words:school,translatio n theor 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12-0042-03

当代翻译理论 (Contemp orary T ranslation T heor ies )是巴斯奈特(Bassenett)和列弗维尔(L efevere)主编的译本研究丛书之一,作者爱德温 根茨勒(Edwin Gentzler)。全书正文224页,由Routledge 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引言、美国研讨班学派、翻译科学派、早期译本研究派、多元系统论和译本研究派、解构主义派、译本研究派的发展前景。多元系统论应归入译本研究派。下面概括介绍一下各学派。

一、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与美国的翻译研讨班学派相关的有三个研讨班:瑞恰兹(Richar ds)于20年代的哈佛大学创办的文学阅读研讨班、恩格尔(Engle)在依阿华大学创办的作家研讨班及翻译研讨班。在文学阅读研讨班中,瑞恰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他的学生看一些隐去作者姓名的诗歌,结果著名诗人的作品不一定就得到好评。二三流诗人的作品却被视为上品。可见,读者对文本的判断由于受社会上已有的、为文学机构或权威所认可的判断标准的影响,往往会有偏颇之处。由此他认为,文本中应存在着一个 统一意思 (unified meaning),读者也应该有一个 统一的判断系统 ,并据此对 统一意思 进行评价。尽管瑞恰兹这样做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翻译研究,但他对 统一意思 的阐发对翻译研究却很有启示:正是有了这个 统一意思 ,译者才有了确定的传译内容,使翻译活动及其评估成为可能。这样看来,根茨勒把瑞恰兹及其文学阅读研讨班放在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这一章里讨论,是有原因

的:翻译研讨班学派不仅在方法论与阅读研讨班相似 都想找到别于现有的、更好的交流原则和方法(唯一的区别是,翻译研讨班想找到阅读、表达原文的原则和方法);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目标 获得全新的、不同于文学机构或权威认可的体验并将其表达出来,唯一不同点在于表达的媒介

一个用母语、一个用外语。除了瑞恰兹以外,被根茨勒划入翻译研讨班学派重要的人物还有庞德和威尔(Will),他们都反对任何先决的理论体系或先有价值判断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理论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约束了翻译研究。庞德的着眼点与瑞恰兹的 统一意思 观并不相同,他认为语言有其 能量 (energy ),译者就是要将这种 能量 释放出来,因此,他在翻译中并不重 意思 (无论是整篇译文还是单个词的意思),他所看重的是韵律、选词、词的动态效果,强调细节、单个词、完整意象、甚至破碎意象的翻译。阅读中国的表意文字也促成了他的语言能量观的形成,汉字对他来说,是 能量 的体现。庞德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意

象主义时期和漩涡主义(V orticism)(即后意象主义)时期。他的语言观和他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庞德认为,物质材料总是充满了 能量 或 力量 (str ength),它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或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23);词意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应该放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去理解。他的译论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反传统的一面。他要求译者要置自身于原文作者成文时的情境,氛围和思路之中,然后努力移植至当前文化,使其成为当代文本(24 25)。庞德理论的影响在威尔身上也有体现。早期时作为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威尔,认

为不同语言构建不同的现实,这就对建立在 统一意思 基础上的译论提出了疑问。经过依阿华大学翻译研讨班的工作体验之后,他认为,语言的意思难以确定,译者不应注重译义,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赋予原文本以新的生命、新的 能量 的一种活动。对威尔而言,翻译活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语言具有共性,然而,语言又总是处在一个无形的 互文 (inter tex tual)网络之中,因而又是不稳定的。一种语言的文本总是与该语言代表的现实和传统紧密相连,因此不同语言中的互文网络也必然不同,这又妨碍了翻译的实现。翻译研讨班学派的贡献在于:他们反对已被社会认可的翻译理论,转而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该学派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20多位译者翻译同一篇作品,结果译文差别很大,这就说明,任何一种规定性的翻译模式都是不切实际的。

二、翻译科学派

根茨勒认为,翻译研讨班学派首次对翻译决策中译者的主观因素进行了探讨,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但就其方法论而言,不可避免地明显带有主观性,理论形态尚属 幼稚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乔姆斯基的 句法结构 (1957)一书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翻译理论界一般认为奈达运用了乔姆斯基的理论,加上他长期从事 圣经 翻译的实践,提出了 翻译科学 的构想(48 49)。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应是译者先将原文语句转换成结构简单、语义明显的核心句,然后将意思从源语转移成结构简单的受语核心句,再用接受语表达等值的风格和语义(56)。根茨勒则认为,奈达的 翻译科学 是对乔姆斯基理论的一种 误用 (55)。因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三个层面:基本成分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基本成分 通过短语结构规则生成深层结构,再由转换规则生成不同的 表层结构 。但是,乔姆斯基并没有说深层结构具有普遍性,同时,他认为一种语言的形式并不一定可以与另一语言的形式等同。但是,奈达只用乔姆斯基理论的后两部分,即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换成表层结构,而把 基本成分 这一层面抛弃了(50)。根茨勒指出,由 基本成分 到 表层结构 实际上只是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而不是可译性(56)。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德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表现在萨尔布吕肯(Saarbr cken)的威尔斯(W ilss)的身上。威尔斯的理论前提与乔姆斯基和奈达相似,他认为翻译科学有三个分支:1 研究翻译理论的翻译总论,主要依靠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根据篇章的主题和功能进行分类。2 翻译描写研究,研究篇章语用对等,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心理反应。3 应用研究,用以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试图提出分析翻译错误的参照系统。在他的 翻译科学 理论中,最详尽的当属理论和方法部分,他的贡献是把心理语言学,接受理论等引入翻译理论。威尔斯还注意到,与自然科学相比,翻译科学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就可以了。他的翻译科学是要创造句法、语义和接受方面的等值,而翻译如不能达到原文的水平,则是因为译者分析文本的能力有限。这是威尔斯的不足之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译者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近来威尔斯在他的新作K now ledge and Skill in T ranslator Behavior (1996)一书中,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了充实。在德国,同样以科学方法研究翻译的还有莱比锡(L eipzig)学派。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凯德(K ade)注意到,不同语言在词的层面上有一对一、一对多、一对部分、一对无这四种对应关系。译者须将原文分解,然后选择最佳的对等形式,创造出完整的译文。后来纽伯特(N eubert)从词与词的转换,发展到以文本作为翻译单位。

与萨尔布吕肯学派和莱比锡学派有关的还有里尔斯/弗米尔(Reiss/Vermeer)的 目的论 (skopos theory)。里尔斯借助语用学的发展,根据语篇的功能将其分为:重内容(信息)类、重语言形式类、重引起读者情感类。他认为,一个语篇的功能很少是单一的,但其中总有一个主要功能,而翻译就是要传达这个主要功能, 等值 就必须在 功能 上等值。近来诺德(No rd,1997)认为根茨勒的 里尔斯/弗米尔 目的论 提法有点含糊,应该将弗米尔提出的 目的论 这一总体理论和里尔斯提出的 语篇分类 这一具体理论加以区分。此外,霍恩比(Snell_Hornby)认为里尔斯的语篇分类法太严格,过于理想化,为此她提出了一种灵活的、类似于 格式塔 体系的 原型分类法 (pr ototypolog y)(72)。

三、译本研究派

当代翻译理论 是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主编的译本理论研究丛书之一,两位主编在丛书的前言中称 20世纪80年代译本研究派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根茨勒在书中用了三章(四、五、七)的篇幅对译本研究派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与翻译科学派以原文为中心不同,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翻译理论家则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译本。既然翻译是在人脑这个黑匣子里进行的,原文又具各种潜在意思,那么,译本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应该是一个较理想的研究对象。低地国家受位于欧洲大陆的 十字路口 这一地理政治特点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是译本研究派产生的主要原因。俄国形式主义认为, 文学性 除了取决于形式上的 陌生化 之外,还要考虑历史因素,在分析文本时,就涉及到了内因和外因。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的译本研究派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它既研究译本对源文化传统的影响(79),又关注译本对目标文化传统的影响。早期译本研究派学派主要代表有列维(Levy)、米柯(M iko)、波波维奇(Popov ic)、霍尔姆斯(Holmes)等。列维受马休斯(M athesius)的 翻译要保留原文艺术效果 这一提法的启发,认为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不要丧失原作的文学性。米柯将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成分进行了归类,除了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