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

【护理常规】1.术前(1)患肢护理:注意保暖,穿棉质袜或加盖被,禁止应用热敷及理疗,以免烫伤或增加局部的耗氧量使疼痛加重,对于足部溃疡或湿性坏疽的患者每天换药,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2)皮肤护理:因患肢疼痛大多取强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术后(1)体位:术后置管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弯曲或者活动肢体易导致导管鞘或溶栓导管弯曲、移位甚至脱出,出现皮下血肿,必要时可应用约束带,约束带应注意松紧适宜。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管路护理①溶栓导管和导管鞘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

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严格制动6h,卧床休息 24h,24h后解除加压包扎患者方可活动;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以及患肢末梢血供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再灌注综合征:观察患肢特别是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如果疼痛加剧,张力性肿胀明显,皮温低,皮肤发亮,出现水疱,小腿麻木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

②出血: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或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患肢运动法,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 20~30min,或散步 20~30min,每日3~4次,患肢溃疡仅做床上患肢运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与组织缺血坏死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肢体缺血坏死、手术有关。

6.有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与动脉术后缺血再灌注有关。

7.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手术和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8.潜在并发症——再栓塞与手术、疾病发展有关。

【术前护理】1.抽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应指导病人戒烟。

控制病人的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鼓励病人适当有规律地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其方法是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小时。

3.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注意保暖。

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络合碘水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

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及时手术。

4.疼痛护理长期的剧烈疼痛,可给予适当的止痛剂。

5.心理护理鼓励病人,理解病人,用实际行动给予病人战胜疾病的动力。

6.安全护理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7.对于长期坐位的病人特别是较瘦弱的病人,要注意其骶尾部是否有压红或压疮。

【术后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变化和不适主诉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

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

4.体位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保持病人舒适。

5.术后抗凝治疗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的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6.引流管的护理定时观察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严格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如血性引流忽然增多,要注意出血的发生;而引流的减少或引流管不通畅,应注意血肿的发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饮食护理:以低热量、低糖及低脂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疼痛护理:1)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避免久站、久坐或双膝交叉,影响血液循环。

2)戒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3)改善循环:轻症患者可遵医嘱应用血管扩张剂,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肢体血供。

4)镇痛: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药。

3、患肢护理:1)保暖。

2)清洁和抗感染: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洗脚,勤剪指甲,皮肤瘙痒的时候要避免用手抓痒使皮肤受伤,如有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重切口的换药。

3)运动:发生坏疽、溃疡时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加重局部的缺血、缺氧。

4)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每日适当步行,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但在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时,不宜做此运动。

4、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其更好出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取平卧位,患肢安置于水平位。

卧床制动2周。

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良好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以及尿量。

2)观察患肢血运,如远端皮温、皮肤颜色和血管搏动情况,若出现皮温下降,皮肤颜色发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患肢保暖,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

3)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4)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3、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交替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和组织间液重吸收,有利于减轻患肢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神经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的疾病。

【护理评估】要点1、有无长期吸烟史。

2、既往有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3、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

4、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间歇性跛行及跛行的距离。

5、观察有无坏疽、溃疡与感染。

【常见护理问题】1、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肢端坏疽、脱落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患肢锻炼方法及足部护理知识。

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远端栓塞、移植血管闭塞、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饮食:应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要控制体重。

严格禁烟。

3、体位:头高脚低位,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防止动、静脉受压,阻碍血流。

4、活动休息:静息痛患者做伯尔格运动(Buerger)运动。

对无静息痛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可做行走锻炼。

行走的距离应在间歇性跛行距离之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

5、疼痛护理:早期可用血管扩张剂。

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6、患肢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忌用冷水、温度过高的水洗脚,避免冷热敷;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外伤,避免鞋袜过紧或修趾甲创伤,对干性坏疽足趾应保持干燥。

7、完善各项检查:包括心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SA、CTA 或 MRA,并做好相关的护理。

8、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进食低热量、低糖、低胆固醇及低脂食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多摄取维生素,严格戒烟、限制饮酒。

(2)行为指导:旁路手术出院 6 个月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护患肢,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避免外伤,穿宽松透气鞋袜,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预防真菌感染。

脱疽(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护理常规

脱疽(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护理常规

脱疽(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医护理常规脱疽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所致。

脱疽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指)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四肢末端。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有无吸烟史。

(2)评估患者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皮肤颜色和温度。

(3)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4)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寒湿阻络证。

证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时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②血脉瘀阻证。

证候: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③湿热毒盛证。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漫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④热毒伤阴证。

证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漫赤。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⑤气血两虚证。

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

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居住环境宜干爽,阳光充足。

(3)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以大小合适、舒适为度。

保持患肢清洁,每晚用温开水或中药液洗涤后轻轻擦干。

有足癣者及时治疗。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注意患趾(指)有无坏死、溃疡,脓腐颜色、气味及皮肤色泽、冷热变化和局部毛发干枯脱落等情况°②患肢肌肉有无萎缩,血脉是否通畅,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5)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宜温服。

②中药熏洗时水温适宜。

观察用药前后肢体变化,做好记录。

(6)饮食护理:①寒湿阻络者,多食温补食物Q②气血两虚者,给予血肉滋补食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1. 了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复杂?其实,它就是我们的腿部血管因为各种原因变得狭窄或堵塞,导致血液流动不畅。

这样一来,我们的腿就会开始感到不适,甚至走路的时候像是背着个大石头,慢慢地感觉到力不从心。

想象一下,如果血液像水流一样,突然被堵住,水流就会变得缓慢、变得淤积,腿部的肌肉和组织就会缺乏养分和氧气,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溃疡、坏死等问题,真的是不容小觑啊!2. 症状大揭秘2.1 走路时的“靴子”感有很多人一开始根本不在意,只觉得走路的时候腿部酸痛,像是穿了双不合脚的靴子,没法走太久。

这种感觉在休息后又会稍微好转,但可别小瞧这点儿小痛,持续下去可就要找医生了。

2.2 冷冷的感觉还有啊,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小腿或者脚趾总是比其他地方冷,像是穿了双冰凉的鞋子。

平时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是这背后可是有大问题在酝酿,别等到冬天来了再去找温暖的毯子。

3. 如何预防和管理3.1 饮食要清淡预防这个病,首先得从饮食入手。

少吃油炸、辣椒和高糖的东西,换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让自己的餐桌看起来像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而且,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想想我们的血液,如果不够水分,肯定流不畅的嘛。

3.2 运动,别偷懒运动也是很关键的!我知道,大家都喜欢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追剧,但适当的走动对身体可是大有裨益的。

你可以选择散步、骑自行车,甚至跳舞,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记住,动起来,才不会让腿部的血管“退休”得太早。

4. 重要的检查4.1 定期检查咱们要有个“健康意识”,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管的状况。

现在的医疗技术可不是盖的,动脉超声、血液检查都能早早发现问题。

越早知道,越早能采取措施,不然等到腿部真的不舒服了,再去医院就有点晚了。

4.2 医生的建议如果真的被诊断出有这个病,千万别灰心,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可能会建议你使用一些药物,或者推荐一些物理治疗。

听医生的,毕竟他们是“专业户”,可别随便听别人说什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如下肢动脉彩超、CTA或MRA等,明确动脉狭窄或闭 塞的部位及程度。
疼痛及功能障碍评估
疼痛评估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 患者疼痛程度。
功能障碍评估
评估患者行走距离、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了解下肢缺血对功能的影响。
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评估
心理状况评估
药等。Biblioteka 康复过程中心理辅导需求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如情绪波动、自信 心不足等。
提供针对性心理辅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如情绪管理技 巧、自我激励方法等。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社交活动,以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和社 交能力。
锻炼计划。
功能锻炼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 炼,如步行训练、肌肉收 缩练习等,促进肢体功能
恢复。
康复支持
提供心理康复支持,鼓励 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
康复信心。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血供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预防血栓形成
指导患者保持肢体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 成。
皮肤改变
下肢皮肤可能出现苍白、发绀、干燥 、脱屑等改变,严重者可能出现溃疡
或坏疽。
心理问题
患者因疾病困扰、疼痛折磨及活动受 限等,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
短期与长期护理目标
缓解疼痛与不适,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截肢的风险。
定义
发病原因

外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ppt课件内容完整

外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ppt课件内容完整
外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ppt课件内容完整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0
CONTENTS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 术前护理措施实施 • 术后护理关键环节把握 •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策略部署 • 长期随访与健康指导方案设计
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标,确保用药安全。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护理措施
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
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
改进护理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如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护士操 作技能等。
定期培训和考核
组织护士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提高护士对并发症的识别和 处理能力。
06
长期随访与健康指导方案设计
定期测量凝血功能,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04
术后护理关键环节把握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1 2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
定时记录并观察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
观察下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
评估下肢血液循环状况,预防并发症。
3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或过量输液 。
疼痛管理和舒适度提升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可分为四型,即I 型(主-髂动脉型)、II型(主-髂-股 动脉型)、III型(累及膝下动脉型) 和IV型(广泛累及型)。
诊断方法与标准
诊断方法
主要包括下肢动脉彩超、CTA、MRA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踝 肱指数(ABI)测定等。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当ABI<0.9时,可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同时,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

【护理常规】
1.术前
(1)患肢护理:注意保暖,穿棉质袜或加盖被,禁止应用热敷及理疗,以免烫伤或增加局部的耗氧量使疼痛加重,对于足部溃疡或湿性坏疽的患者每天换药,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2)皮肤护理:因患肢疼痛大多取强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术后
(1)体位:术后置管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弯曲或者活动肢体易导致导管鞘或溶栓导管弯曲、移位甚至脱出,出现皮下血肿,必要时可应用约束带,约束带应注意松紧适宜。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管路护理
①溶栓导管和导管鞘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
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

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严格制动6h,卧床休息 24h,24h后解除加压包扎患者方可活动;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以及患肢末梢血供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再灌注综合征:观察患肢特别是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如果疼痛加剧,张力性肿胀明显,皮温低,皮肤发亮,出现水疱,小腿麻木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

②出血: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或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患肢运动法,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 20~30min,或散步 20~30min,每日3~4次,患肢溃疡仅做床上患肢运动。

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禁烟酒,注意平衡饮食。

3.用药指导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指标,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

4.心理指导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顾虑,并做好疏导工作,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5.康复指导禁止患肢冷敷、热敷,避免患肢受压。

按时服药积
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以免再发生闭塞。

6.复诊须知出院后1、2、6、12个月复诊,其后每6个月随诊1次;术后再狭窄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时,此时应进行动脉超声及或CT血管造影复查,以便评估支架通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