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合集下载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PDCA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思维模型,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的质量管理和改进中。

临床路径是一种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资源利用率的管理模式。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PDCA模型包含四个步骤: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

这四个步骤可以被不断反复地进行,以持续不断地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介绍。

计划(Plan)在计划阶段,我们需要制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目前的入径率有多少,整体水平如何。

其次需要分析入径率的高低和变化的原因,是否与医生的临床路径意识、患者情况等因素有关。

最后需要确定目标入径率和时间节点。

例如,根据之前统计的数据发现,目前患者主动选择临床路径入径的比例较低,主要是因为医生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开展系统性的路径化管理,给患者提供了了解临床路径的信息不足等原因导致。

因此,制定的目标入径率为3个月内每月至少增加10%,同时采取一定的宣传和推广措施,让更多的患者了解相关路径的内容。

实施(Do)在实施阶段,需要落实具体的措施,让患者更加自觉地选择临床路径入径、医生更加积极地推广临床路径,以达到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的目标。

例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主动开展路径化管理,将具体的治疗流程、检查项目、用药方法等信息告知患者。

2.建立随访制度,及时询问患者的病情,并回答他们对临床路径的相关问题。

3.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能够了解临床路径的内容和优势,这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传达给患者。

检查(Check)在检查阶段,需要对实施阶段的成效进行检查,对达成的目标来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实施阶段制定的计划和措施进行检查。

例如,制定的目标为:每月至少增加10%的临床路径入径率。

在3个月后进行检查,如果目标达成,即符合预期。

如果未达成,则需要分析原因是何。

临床路径科室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科室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科室整改措施一、整改背景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作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整改。

为此,我院特制定,以期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整改目标1.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确保入径病例数的持续增长。

2. 降低临床路径变异率和出径率,提高路径完成率。

3. 优化临床路径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4. 加强临床路径数据化管理,提高数据上报质量和时效性。

5. 提升临床路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协作能力。

三、整改措施1. 加强组织建设,明确临床路径管理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政策、规划、制度,协调解决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设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委员会,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评价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建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师、护士组成,具体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

2. 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路径流程。

(1)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优化临床路径流程,确保路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加强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3. 提高入径率和完成率,降低变异率和出径率。

(1)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推广临床路径。

(3)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的接受度和配合度。

4. 加强数据化管理,提高数据上报质量。

(1)建立临床路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上报。

(2)制定数据上报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加强对数据上报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5. 提升临床路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协作能力。

(1)定期组织临床路径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实施能力。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PDCA循环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在背景介绍了临床路径入径率与医疗质量管理的关系,提出了问题所在。

在详细介绍了PDCA循环的概念及意义,并分别阐述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培训医护人员、监测入径率数据以及优化临床路径方案的四个阶段。

结论部分指出通过持续运用PDCA循环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为医疗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帮助提升临床路径入径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PDCA循环、临床路径、入径率、持续提高、医护人员培训、监测数据、优化方案、效果评估、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路径管理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临床路径是指对一种疾病或一种特定手术治疗过程中,整个诊疗过程进行系统规划、标准化和优化,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医疗机构在临床路径的执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临床路径入径率不高。

入径率低意味着很多患者没有按照临床路径的规定进行治疗,这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成为了当前医疗管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运用PDCA循环来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通过不断地对临床路径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医护人员的执行水平,监测入径率数据并及时调整措施,从而实现临床路径管理的全面提升。

1.2 问题提出近年来,临床路径管理在医疗领域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旨在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

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入径率较低的情况。

入径率低不仅会降低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还会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优化资源的实现。

造成入径率低的原因可能包括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不够了解、患者对临床路径缺乏信任以及临床路径设计不合理等。

品管圈QCC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护理课件

品管圈QCC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护理课件

培训方式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线 上课程、线下讲座、实践 操作等,以满足不同医护 人员的需求。
定期评估与反馈
设定评估指标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评估指标, 如入径率、患者满意度等。
定期评估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针对存在的 问题进行改进,持续优化临床路径的 实施效果。
定期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收集相关数据。
识。
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临床路径的优点 和成功案例,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 性。
建立激励机制
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提高入径率方 面做出贡献的医护人员进行表彰和 奖励。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 和需求,制定系统的培训 计划。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包括临床路径 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 及沟通技巧等。
在医疗护理领域,品管圈QCC可以应用于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通过科学的方法 和团队合作,优化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临床路径入径率的重要性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 的医疗护理流程,旨在提高医疗 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
本。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意味着更 多的患者能够按照标准的流程接 受治疗和护理,获得更好的医疗
率20%。
解析
总结词
解析是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挖掘问题的根源。
详细描述
在解析阶段,小组成员需要对影响临床路径入径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鱼骨图、关联图等方法,从人、机 、料、法、环等多个角度挖掘问题的根源,为后续的对策拟定提供依据。
对策拟定
总结词
对策拟定是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 应的改进措施,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智 慧和创新能力。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随着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路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病种而制定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全程的、多学科协作的医疗服务过程管理模式。

入径率是指符合入径条件的病人能够及时进入临床路径的比例。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还可以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为了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医院管理者可以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改进。

PDCA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总结)。

通过不断循环这一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从而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下面将具体介绍如何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第一步:Plan(计划)在这一阶段,医院管理者需要对临床路径入径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入径率的因素。

可能的因素包括医生的临床路径知识掌握程度、患者对临床路径的了解程度、医疗资源的分配情况等。

然后,制定提高入径率的具体目标和计划。

要提高入径率到80%,则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需要哪些资源支持?需要做哪些宣传工作?这些都是要在计划阶段慎重考虑的问题。

计划阶段还要和临床路径管理团队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大家对提高入径率的目标和计划都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共识。

第二步:Do(实施)在执行阶段,按照计划实施措施。

这可能包括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知识的培训,制定宣传临床路径的方案,完善医疗资源的分配等。

还要建立起各种监测手段,及时了解临床路径入径率的实际情况。

在执行阶段,需要全员参与,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严格落实。

第三步:Check(检查)在检查阶段,需要及时收集、整理临床路径入径率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

哪些科室的入径率较低?是因为医生对临床路径了解不够,还是因为患者对临床路径了解不够,又或者是因为医疗资源的分配存在问题?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问题的根源。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又称为临床指导路径或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在特定的疾病或手术过程中,医疗团队根据社会经济、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制定出一套具体的、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和流程,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标准的不断发展,临床路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科室。

一、临床路径的定义与意义临床路径是对疾病或手术治疗过程中所需关键性医疗活动(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一种管理工具,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临床路径的制定可标准化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干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二、临床路径的分类和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科室进行分类,例如,外科科室的临床路径主要涉及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的诊治流程,内科科室的临床路径则更关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不同的临床科室中,临床路径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或手术过程,例如,心脏科的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路径、骨科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临床路径等。

三、临床路径的优势和挑战临床路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临床路径明确了治疗流程和标准,减少了医疗决策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医疗质量;其次,临床路径可以统一医疗资源的分配,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治疗;再次,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患沟通和协作,增强患者对治疗计划的理解和依从性。

然而,临床路径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医疗团队可能对临床路径的接受程度不一,患者对标准化治疗的认可有差异等。

四、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提升的策略各临床科室的临床路径入径率(临床路径实施的比例)是衡量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入径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医疗质量水平。

为了提升各临床科室的临床路径入径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普及临床路径的意义和好处;二是优化临床路径的设计,确保临床路径能够贴近实际临床工作和医患需求;三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医务人员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四是加强临床路径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PDCA是英文Plan-Do-Check-Act的首字母缩写,中文名为计划-执行-检查-调整。

它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在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PDCA循环模式来不断优化路径设计、完善实施过程、监测和评价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入径率的目标。

计划(Plan)。

在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

这包括明确目标,确定改进方向,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患者入径率低的原因,与相关科室和医生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后,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提高入径率的计划,例如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优化临床路径等。

执行(Do)。

在制定好计划之后,就需要执行。

要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密切配合,积极行动,不断尝试和实践,找出适合自己医院的入径率提高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对于宣传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宣传方式,选择适合患者接受的方式和时间。

检查(Check)。

执行计划后,要不断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这包括对执行过程的监测和评价,并对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入径率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科室和医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入径率低的原因和问题。

调整(Act)。

在检查阶段发现问题后,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

这包括根据检查结果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某些宣传方式不够有效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调整,采用更为有效的宣传方式,以提高患者入径率。

通过持续运用PDCA循环模式,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生可以不断改进工作方案,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不断借鉴其他医院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的案例,以不断推动入径率的提高工作。

也需要注重患者的需求和满意度,提高患者入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运用PDCA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临床路径团队提高入径率。

临床路径入径率是指符合入径标准的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入径的患者比例。

提高入径率可以提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并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下面将介绍如何运用PDCA进行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第一阶段:计划(Plan)1. 确定目标:明确想要达到的入径率目标,并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

2. 收集数据:收集相关数据,了解目前的入径率情况,并分析导致低入径率的原因。

3. 制定计划:制定提高入径率的具体计划,包括改进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

第二阶段:实施(Do)1. 试行方案:根据制定的计划,选择一部分患者进行试行,观察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并根据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2. 建立培训机制:培训医生和护士团队,使他们了解临床路径的内容和目的,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第三阶段:检查(Check)1. 收集数据:收集试行阶段的数据,比较实际入径率与目标入径率的差距,进一步确定问题所在。

2. 分析原因:分析造成入径率低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医护人员意识不足、信息传递不畅等。

第四阶段:改进(Act)1. 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可以与临床路径团队讨论并征求意见。

2. 实施改进措施:执行改进措施,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3. 监测效果:收集改进后的数据,比较改进前后的入径率差异,评估改进效果。

在持续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领导支持: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为改进措施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

2. 团队合作: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改进计划。

3. 患者参与:积极引导患者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他们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接受度。

4. 多元评估:除了入径率,还可以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如病程时间、住院费用等,以评估临床路径的综合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1卷第4期(总第119期)2014年07月
DOI :10.13912/j.cnki.chqm.2014.21.4.01
聂宇昕




丁小强*通信作者:丁小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200032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聂宇昕
林攀吴轶丁小强
*
【摘
要】目的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

方法
品管圈活动。

结果
临床路径入径率由活动前的10.43%提高至
活动后的97.66%,活动效果显著,促进了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达到了规范化诊疗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路径;入径率
Increasing the Participant Rate of Clinical Pathway /NIU Yuxin ,LIN Pan ,WU Yi ,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2014,21(4):02-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clinical pathway.Method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activities.Re-sult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clinical pathway increased from 10.43%to 97.66%,which showed remarkable effect ,promoted the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utility ,and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standardization treatment.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Participant Rate
First-author 's address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1选题理由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
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为目的,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

旨在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

其具有以下优点:(1)诊疗标准化;(2)降低临床治疗变异率;(3)减少医疗成本支出;(4)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5)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作为全国疑难危重肾脏疾病重要诊疗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危重肾脏疾病患者,
2012年门急诊近18万人次,血液透析近8万人次,肾活检病理检查800余例。


于病人多,床位严重不足,“住院难”成为医疗工作最大瓶颈。

肾脏疾病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大多病情已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住院会延误诊断治疗。

为此,肾内科成立品管圈,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通过优化临床入径流程,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提升规范化诊治水平,加快床位周转。

2小组概况(表1、表2)
3现状调查
小组成员对2012年7月1日 31日肾内科入院患者共230例进行调查。

未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206例,总计14个病种,临床路径入径率仅为10.43%。

患者未进入临床路径的主要原因见表3。

由表3可知,缺少与诊断相对应的临床路径、未启动临床路径是入径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本次活动改善重点。

4目标设定
依据现状调查,
改善后临床路径未入径人数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ˑ改善重点ˑ圈能力)=206-(206ˑ83.49%ˑ80%)=68人/月,改善后临床路径入径率目标值=(230-68)/230ˑ100%=70.43%。

因此,小组活动目标设定为临床路径入径率>70.43%。

见图1。

5原因分析(图2、
图3)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聂宇昕林攀吴轶等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1卷第4期(总第119期)2014年07月
图2
未启动临床路径致临床路径入径率低的原因
图1
活动前与活动目标比较
6要因确认
对图2、
图3的末端因素进行总结,删除与电脑软硬件相关的不可抗因素,其余末端因素通过圈员
打分方式(按照0 3分评价,最重
要3分,最不重要0分)计算单项总分,根据小要因数量确定需要改进的要因数量。

改进数量=47ˑ20%=9.4。

最终确定要因9项,见表4、表5。

7对策制定(表6)8
实施
实施一:定期培训
每月初选择当月轮转医师中工作年限较长、临床业务熟练的2名 3名住院医师进行重点指导,促其熟练掌握患者从进入临床路径至结束/退出临床路径的全部流程。

该部分住院医师负责解决病房其他住院医师操作临床路径时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寻求高年资人员帮助。

实施二:专人定期查检
选取对临床路径及病房工作较熟悉的人员(通常为当月病房高年资医师)负责查检工作。

每日下班前对当日新入院患者进行查检,确保适合进入路径的患者没有遗漏。

对遗漏的可入径患者的主管床位医生进行宣教,强调临床路径重要性。

实施三:入科宣教
每月初对当月轮转的全部住院医师进行宣教,内容涉及临床路径有关操作、使用内容,强调提高患
者入径率对患者、科室、医院的重要意义。

实施四:制定标准化查检措施
制定《入院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登记表》及《出院患者结束临床路径登记表》,由高年资医师每日查检适合患者是否均进入路径以及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聂宇昕林攀吴轶等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1卷第4期(总第119期)2014年07月
图3缺少与诊断相对应的临床路径致临床路径入径率低的原因
出院患者是否均结束路径,避免遗漏。

实施五:将临床路径工作日常化
要求每位住院医师将所管床位
符合临床路径进入标准的新病人
于入院当日均引入路径。

实施六:入科培训
制定《中山医院20病房肾内
科临床路径入科宣教:质量持续改
进活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内容包括:根据患者表现及住院目
的进行标准ICD诊断,根据患者诊断
及住院目的选择合适路径,临床路径
相关内容操作步骤等。

每月初结合
《手册》内容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并将
《手册》下发至个人,以便随时查阅。

实施七:规范诊断
按照标准ICD-10进行诊断,
并制定《常用ICD诊断对应临床路
径对照表》,确保合适患者均进入
路径。

实施八:专人负责制作路径
由网络中心工程师指导高年资
医师创建新的临床路径。

临床诊
疗中有适合进入路径的患者但缺
乏对应路径时,由接受培训的高年
资医师创建新的路径。

制作或修
改临床路径过程中,遇到高年资医
师无法解决的软件问题,寻求网络
中心专业人员帮助。

实施九:制作新的路径
按照科室住院病种分布,由经
过培训的高年资医师及时制作新
的合适的临床路径。

9效果验证
2012年11月 12月肾内科病
房入院人数共428人,10人因故未
进入临床路径,其余病人全部进
入,入径率达97.66%,涉及病种
17种,达到了活动目标,见图4。

同时,小组成员品管手法、沟通协
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无形成果
得到了提升,见图5。

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聂宇昕林攀吴轶等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1卷第4期(总第119期)2014年07月
图4活动前后与活动目标比较10巩固措施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临床路径种类由活动前的5种增加至活动后的17种。

将新患者
入院实施临床路径、当日入院患者查检、当
日出院患者查检、ICD诊断对应临
床路径等措施纳入标准化作业流
程,每月对临床路径入径情况进行
查检和统计,持续改进。

11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通过此次活动,推动了医疗质
量改善,优化了医疗资源利用,达
到了规范化治疗的目的,显著提高
了临床路径入径率。

下一期小组拟开展的活动课
题为: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率。

图5活动前后小组成员能力比较雷达图
参考文献
[1]江芹,张振忠,赵颖旭,等.论临
床路径实施中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卫生
质量管理,2012,19(1):14-16.
[2]王晓东,赵志娟.医院质量管理模
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94-
195.
[3]梁一霞.临床路径质量标准在临
床路径病案管理中的试用评价[J].医药前
沿,2013,23(20):41-42.
[4]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
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
管理,2010,28(5):23-24.
通信作者:
丁小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
E-mail:nie.yuxin@zs-hospital.sh.cn
收稿日期:2014-02-17
修回日期:2014-03-03
责任编辑:吴小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