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精神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人和后来的文学界。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涉及到了许多关键的问题,如暴力、革命、贫困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落后。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虚伪和腐朽的社会中,感到十分绝望。
这个主人公癫狂而又敏感,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反映了鲁迅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鲁迅在这个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深深的反思。
这个小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不仅仅是表面光鲜的模样,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话语,这些话语随时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其次,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流血和暴力。
他的小说《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常常被欺负的乡下人的故事,阿Q在这个故事中被描述成自卑的、无力的、愤怒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已经破败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阿Q必须通过暴力来保护自己,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目前状态的不满和悲观。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是无法通过道德和宗教感化来解决的,而需要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来改变。
另外,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革命和反抗。
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他描绘了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蓝色的药物,这个药物可以让人失去恐惧和顾虑,这位学生立刻看到了这个药物的潜力,他设法将药物带给了其他没有希望和自由的朋友,让他们也参与了革命运动。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爱,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革命来摆脱现在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总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并且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改变。
通过鲁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和变革的重要性。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描写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而著称。
本文将针对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他在小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表达。
一、《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狂人的日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
狂人是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的无力感渗透在他的日记中。
他感觉到自己被社会所束缚,无法独立思考和发声,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对社会秩序的嘲讽。
二、《阿Q正传》中的人物心理分析《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心理描写,呈现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自卑。
阿Q是一个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的农民,他经常受到欺负和歧视,这使得他展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
他通过“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试图在虚幻的胜利中寻找自尊和安慰。
三、《药》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存的欲望。
主人公是一个沉迷于鸦片的上海滩人物,他受到毒品的诱惑和侵蚀,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悲惨命运,展现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生命的渴望。
四、《孔乙己》中的人物心理分析《孔乙己》是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孔乙己是一个在酒店做酒保的人,他被周围的人嘲笑和辱骂,这使得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尽管孔乙己很突出地表现出自卑感和无力感,但他内心依然充满了对温暖和关怀的渴望。
五、《百草园》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百草园》是鲁迅的小说集之一,其中的《药》和《孔乙己》等作品都展现了鲁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结语鲁迅的小说作品以其出色的人物心理分析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关注。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揭示了中国民族的痼疾和精神的困境。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关注和热切期盼。
鲁迅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中国民族的痼疾。
在著名小说《呐喊》中,鲁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比如封建思想的愚昧、民族尊严的受辱、贫困与民不聊生等。
这些痼疾无疑成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也是鲁迅一直深受困扰的问题。
在《阿Q 正传》中,鲁迅更是刻画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通过对阿Q的描绘,鲁迅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怪异。
这些作品无疑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提出了一种强烈的呼吁。
鲁迅的小说作品也体现了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救赎。
在《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许嘉璐的内心狂热与绝望的描绘,鲁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受到封建思想和社会压迫的个体如何挣扎,在绝境中如何追求精神自由和解放。
在《药》中,鲁迅则通过对一个无助的、受尽凌辱的妇女的形象所进行的描绘,让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压迫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这些形象化的作品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弱者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及社会思潮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鲁迅的小说作品则不仅仅是对于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继承。
在《阿Q正传》中,鲁迅借助对于阿Q这个古老传统形象的重新诠释,将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民族的悲剧呈现地淋漓尽致。
在《药》中,鲁迅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作了批判性的颠覆和重新定义。
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和写作方式,鲁迅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从内部的解构,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鲁迅的小说作品所体现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实际上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现代性的表达。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批判现实的力量而闻名。
鲁迅的小说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精神救赎和民族痼疾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从鲁迅小说中的精神救赎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人们在生存的压力下所产生的精神困扰和挣扎。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承受着社会的歧视和压迫,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而在《呐喊》中,主人公也常常陷入自我挣扎和迷茫之中。
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正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鲁迅小说所展现的民族痼疾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注贯穿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
在《故乡》中,鲁迅描绘了一幅农村社会的残酷景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漠视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怀。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小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愚昧无知。
这些作品无不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民族痼疾的深切关怀。
鲁迅小说中的精神救赎还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和对新思想的追求上。
他在《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塑造,表现了对传统伦理的颠覆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新思想的追求,正是鲁迅对精神救赎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著称,他所表现的精神救赎和民族痼疾,正是中国文学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其小说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小说所展现的精神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不懈。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对现实的揭示而著称,对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核。
本文将从他的批判精神、文化思考、对人性的关怀以及社会现实的呈现等方面来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
一、批判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富含批判精神,他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残酷和愚昧进行了深刻揭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旧中国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封建迷信与愚昧,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
他在《阿Q正传》中通过塑造一个懦弱而无耻却乐观活泼的小人物,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旧社会中深受压迫和侮辱的命运。
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使他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力量,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文化思考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不仅痛斥旧文化体制的愚昧和僵化,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加以推崇。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对科举制度的嘲讽,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局限和腐败。
然而,在《呐喊》一书中,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情有着深深的思考。
他通过对百家姓故事的再创作,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呼吁人们摒弃旧文化遗留下来的糟粕,推动新文化的发展。
三、对人性的关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对人的自私、残忍和愚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而,他并没有对人性完全绝望,而是通过对一些人物的设置和描述,塑造出了一些积极的榜样。
在《阿Q正传》中,阿Q虽然有着自卑和软弱的一面,但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彰显了人性中的积极一面。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希望和对人类进步的信念。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

浅析鲁迅小说的精神救赎与民族痼疾中国新文学之父鲁迅的小说中流淌着一股强烈的精神救赎的意识,并针对当时中国所遭受的各种社会痼疾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这种文学灵魂源于鲁迅对中国民族颓废状态的深度关切,刻画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人民生活,并极力呼唤新时代人民的觉醒和崛起。
我们可以通过鲁迅的小说来了解他对于民族救赎的思考。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深切的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用生动的语言,贴近于人民的生活实际,描绘了民众饱受贫困和病痛的极端困难的生活状况。
例如,他在《药》中深刻描绘了民间医术的荒谬,使那些疾病的普通人们,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而在《阿Q正传》中则关注了民众在压迫中的尴尬面貌,通过描绘阿Q几经波折,一次次被人鄙视和欺压,始终无法自强,体现了整个民族的软弱和落后。
这些生动鲜活的形象,使读者对于人民困境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有助于引导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鲁迅小说强烈抨击了中国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痼疾,通过揭示各种颓废的社会现象使人看到了一个极度失吸望的中国。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所描绘的死气沉沉的封建旧社会,使作品既展现了旧社会的荒谬和宁静、又对其做出了激烈的批驳。
在《祝福》中,鲁迅用极其丰厚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积弱的怀疑与担忧;而《故乡》与《春蚕》则从女性角度切入了社会困境,呈现了虚伪劣等的文化和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这些反映旧中国的角度和揭示问题的方法,使人们加深了对于中国落后、颓废状况的认识,唤起人们对希望和改变的热诚。
最后,鲁迅小说对于中国人民精神救赎的呼唤更是深刻而明确,他通过他的小说,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陈规陋习和制度不合理,及新时代的领航方向,鼓励百姓振作精神和求取新生。
综上所述,鲁迅在小说中堪比深刻探究了中国的民族痼疾,并提出了强烈的反思和思考,呼唤全体国人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艰苦奋斗,争取更美好的未来。
鲁迅的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鲁迅的作品解析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与思想家。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弊端、批判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的力量而著称。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鲁迅的作品,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一、藐视封建伦理鲁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封建伦理的藐视,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一面。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作为一个底层农民,受到封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压迫和歧视。
他对传统伦理的蔑视和自我解嘲,将人们对封建伦理的追求揭示的淋漓尽致。
二、揭露人性的丑恶鲁迅的作品以深入刻画人物的丑恶面相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们在封建制度下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贪婪和残忍。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鲁迅笔下的典型形象。
他们都是被压迫和边缘化的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剥夺和打压。
三、批判殖民统治鲁迅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殖民统治,他深入揭示了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中国人民的摧残。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的疯狂抵抗和《祝福》中对河防人员的赞颂都体现了鲁迅对殖民统治的批判。
他用文字揭示了中国人民应该保持独立和自尊的精神,不屈服于外来的压迫。
四、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鲁迅的作品中对社会底层的苦难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通过对乡村和城市贫民窟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贫困生活。
《社戏》中的贫民窟和《风筝》中的乡村,无一不是鲁迅对社会底层的真实呈现。
他通过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总之,鲁迅的作品正是通过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和殖民统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精湛的观察力,将社会百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他通过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激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社会批判的利器。
革命与独立精神的觉醒——鲁迅的小说分析

革命与独立精神的觉醒——鲁迅的小说分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痛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其中尤以革命与独立精神的觉醒为主题的作品最为突出。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两个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入手,探讨革命与独立精神在其中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看《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位疯狂的主人公对社会现实的痛苦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名叫“我”的人,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愤怒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革命的希望。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于旧社会的批判。
主人公对于封建礼教、旧式教育和官僚体制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评。
他用夸张的笔法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将自己的狂言疯语当作一种革命的呼声。
这种革命的呼声不仅是对旧社会的反抗,更是对于新社会的向往。
与《狂人日记》不同,《阿Q正传》则以一种更加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奴性心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懦弱、自卑的小人物,他在社会中受尽欺凌,但却从不反抗。
阿Q的形象充满了讽刺意味,他既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奴性心态的象征,也是鲁迅对于这种心态的批判。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奴性心态的根源。
他认为,这种奴性心态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礼教以及社会环境的压迫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鲁迅也通过小说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于革命和独立精神的渴望。
在小说的结尾,阿Q虽然在民国革命中被误认为革命英雄,但他自己却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革命者。
这种反讽的手法,既揭示了阿Q的无知和愚昧,也表达了鲁迅对于真正的革命者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小说中蕴含着对革命与独立精神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狂人和阿Q这两个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弊病和不公,同时也寄托了对于革命和独立精神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
收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不少名篇,基本是传统小说格局和西方现代派多种技法体系的合成。
在“大团圆”框架中运用精神分析、象征、变形、隐喻……等等表现方法,恰到好处地、具有象征意义地表达了自己为新文学运动的理想而摇旗呐喊和无法找到一条正确可行路径而苦闷彷徨的心境,以及对传统、现实人世的思虑与反省。
关键词:鲁迅;精神分析;象征;变形鲁迅小说不是每一篇都写得好,而是每一篇都有新的尝试,新的探索。
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
收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不少名篇,基本是传统小说格局和西方现代派多种技法体系的合成。
如在“大团圆”框架中运用精神分析、象征、变形、隐喻……等等表现方法,恰到好处地、具有象征意义地表达了自己为新文学运动的理想而摇旗呐喊和无法找到一条正确可行路径而苦闷彷徨的心境,以及对传统、现实人世的思虑与反省。
《狂人日记》从中国传统小说的意义说,它只是一篇日记,而不是小说。
这篇作品非常简炼地表露出作者对中国传统的看法。
“狂人”患了时时被人迫害的心理病,在疑惧中他翻开了一部历史书,“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他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几个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论如何仁义道德,传统生活所代表的正是礼教吃人。
鲁迅对传统生活的虚伪与残忍的谴责,其严肃的道德意义非常明确,这是这篇作品的意义所在。
但是,这种严肃的意义鲁迅却是以主观的心态,用超现实的手法对现实作了扭曲变形的反映,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更为增殖。
作品前缀的介绍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这篇中规中矩的文言,表现了一种普通的世俗心态,与日记中的世界形成了强烈对比。
鲁迅似乎故意用这种手法来把读者引进一个震憾的世界,表现一个“五四”口号———礼教吃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开始,且用白话而写,特别浅显,和前面的文言文大为不同,而且写的不是白天,则是晚上,并用了“很好的月光”这个意象[2]。
这个意象实际上代表了一个认知过程:这个狂人经过深思深虑之后,豁然开朗,看见了“很好的月光”。
西方的“月亮”(拉丁语叫luna)[3]和英语的“发狂”(lunacy lunatic,意即精神错乱)很接近。
也可以说,一个人月亮看多了会发狂。
由此可见,鲁迅是以“月亮”的意象来铺展狂人的思想,展示其心理错乱的根本所在[4]。
再看作品中的十三段日记,长短不一,看起来凌乱,这正好和讲究匀称的古文不同,鲁迅也是藉了这种打破古文规格的凌乱文体,用隐喻的方式表现狂人的凌乱思想。
鲁迅正是用了象征和精神分析法,把狂人的意象和传统道德及行为准则置于本能欲望的自我调节中,写出了一个非常主观的心态,即以个人的观点看社会,以个人的观点看新旧交替时期的社会变迁,是十分具有震憾力的。
之后,鲁迅从西方作品、特别是安特莱夫的作品中悟出了不少创新手法。
《药》是一篇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暴露,也是一篇革命的象征寓言,更是一个叙述父母为子女而悲恸的动人故事。
作者自称为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不错,故事叙说一个夏瑜的青年因为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运动而被斩首;在同一个城里,另一个青年华小栓因肺痨而奄奄待毙,华小栓的老父执于迷信,向刽子手买来半个沾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以为吃了可以让儿子起死回生,儿子吃了馒头,结果还是死了。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尝试建立一个复杂的意义结构。
两个青年的姓氏(华夏是中国的雅称),就代表了中国的希望和绝望的两面。
华小栓吃人血馒头仍然活不了,象征了封建传统的死亡。
这个传统在革命性的变动中,更无复活的可能;夏的受害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中国革命的悲观。
这种悲观,却以最后用“乌鸦”的观点作了寓意深刻的艺术表述:他们走不了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按照心理分析观点,“乌鸦是精灵之鸟”,“哑”是死亡的象征[5]。
在西方诸多神话和童话中,就运用了“哑”这个“死亡”的惯常表现形式,以置换方法,将一些涵义深远而又难以或不便表述的思想赋予特定意义。
《药》的末尾,那铁铸般的乌鲁迅小说的精神分析[1]邱慧强(温州大学)160鸦,在迷样的静肃中,对老女人的哭泣毫无反应。
这一幕凄凉的景象与其深蕴的意义将中国现代小说推向了一个高峰。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第一个不喜欢中国人而又极爱中国的作家,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如果说,性格是一种追求体系,那么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爱与恨的两极拼搏,使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出了一种对中国人的愤怒与绝望,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觉得,中国问题的严重,就在于国民性。
因此,作为一个作家,他利用小说形式……在小说中又常常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特别是那些被扭曲、变态的心理。
譬如在《肥皂》、《分波》、《高老夫子》中讽刺的那些人,都是些虚伪主义者;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酒楼上》描写的不幸而又麻木不仁的人,都表现了中国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鲁迅在作品中运用心理分析对中国国民性讽刺得最深刻的那就是《肥皂》和《阿Q正传》了。
《肥皂》是鲁迅运用“反作用形成”心理自卫机制揭示主人公变态心理,讽刺性极强的小说。
完全扬弃了作者的伤感和疑虑。
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现代道学家。
这类人物也是近代小说时常讽刺的对象,但在鲁迅笔下,他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伪君子。
四铭在妻子面前是个极为正统的道学家,他大骂现代教育,说它造就的就是些“无知无礼”的人,还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好;他担心“新文化”“化”倒了学生没有道德,社会也无道德的地步。
为了改变这日下的“世风”,他参加了“移风文社”……就是这么一个道德家,在他煞有介事地给太太一块肥皂时,发表了宏论,从意识深层流出了强烈的无意识心理。
他讲述了当天买肥皂时看到一个传统孝道的表现,一个求乞的孝女在侍候她瞎了眼的老祖母,路边的行人非但不对他们行善,反而打趣,有一个坏蛋对他的同伴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地洗一洗,好得很哩!”四铭太太得到这块肥皂,感觉之余,不觉羞愧,因为这块肥皂使她想起了自已脖子上的积垢,听了丈夫的长篇宏论,她感到,丈夫夸奖这个孝女和为她买肥皂大有关系,丈夫买了肥皂,就表示她对小乞丐女的淫念转到了自己的身上来了。
精神分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言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受着无意识本能、欲望的驱使。
四铭的淫念———无意识心理,在他的意识深层,有一席合法地位,然而,四铭之所以成为伪君子,就在他的好色之下,包上了一层“正人君子”的外壳。
再看《阿Q正传》:阿Q是个社会内涵、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形象,如果鲁迅不以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和人格结构学说为支撑,是难以创造的。
阿Q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时而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时而又表现出游手好闲的狡猾;他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他更弱的弱者;他恪守“男女之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视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的煎鱼;他曾经保守,凡不符合未庄传统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卷进未庄时,他也起来造反……-这一系列性格充满了复杂多变的矛盾,但都统一在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定向发展的基本性格中,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种族的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
鲁迅将其具现在一个被意识所压抑和封闭的、既隐蔽又复杂,既呆滞又活跃的动态心理流程中,极大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鲁迅小说中,直接运用弗洛伊德的性动力学说———里比多理论进行创作的那就是《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只不过是无意识欲望、即性的象征,性冲动的升华。
鲁迅说他创作《不周天》的动机是“取弗洛伊德之说———人和文学的缘起”[6],并说“创作的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及衰亡”[7]。
女娲从梦中醒来,已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
面对色彩斑烂的天空和大地,她并不理会,只是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
显然,这是性欲末能满足,“里比多”———性能量的过剩,使她苦闷与懊恼,以至于对天空、太阳、浮云、月亮以及地上的嫩绿、松柏、杂花全然不予理会。
由于性的内驱力的弥漫,促使他的身体向“四面八方的进取”。
女娲正是用了这蕴蓄的能量不停地、费力地创造了人类。
显然,性欲可以通过创造人类文明和文化得以宣泄排遣的升华说在《不周山》中得以实践与运用。
这是鲁迅的创作意图。
实际上,鲁迅是通过女娲这个形象来宣泄自己抑郁已久的愤懑,这种愤懑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既有封建包办婚姻压抑了的灵与肉的冲突而产生的烦恼,又有对世道人心的险恶、社会现实的黑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的郁闷。
鲁迅正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主活的双重压抑下,运用了精神分析法,试图通过创作来宣泄心中的苦闷,而使受压抑的欲望得以宣泄与升华。
《不周山》未按原来和计划继续写下去,在写了前一部分后,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原因是中途看了报章,见了一位道学家批评汪静之的情诗《蕙的风》的文章“心理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
”这里指年轻的道学家(胡梦华)批评《蕙的风》中有“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的诗句科以《金瓶梅》的罪,是“堕落轻薄”,有“不道德的嫌疑”。
鲁迅认为,中国的所谓道德家的神经,自古以来,未免太过敏,看见一句“意中人”便想到《金瓶梅》,看见一个“瞟”字,便穿凿到别的事情上去。
正因为鲁迅看到了自古以来的道学家的虚伪,他才决然地改变了原来的构思,在小说中加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站在女娲的两腿之中向上看”,嘴里诌着“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女娲听之对其瞪了一眼,知道和这类东西板谈,是说不通的,于是不再开口,继续自己的补天事业……鲁迅虽然改变了原来的构思,在中途加上了这个细节,但是,不难看出,在情节的连贯上没有破毁原来计划,女娲瞪其小丈夫一眼,仍然从事自己的事业,正是鲁迅对女娲作为人的本能欲望的肯定,对道学家虚伪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