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一、前言鲁迅弃医从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改革社会。
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农民的命运受到深切关注。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逃避现实者:阿q;二是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三是抗争失败者:祥林嫂、爱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妈。
鲁迅着力描写他们处于沉迷不醒,昏聩、麻木、愚昧、沉滞的精神状态,作者期望通过揭示病态的原因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本文将对这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又很自尊”。
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指出:“我觉得同为抗争失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
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的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同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她的丈夫移情别恋,却受到封建势力慰老爷的公开保护,爱姑不甘屈服,她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自己的人格和地位进行抗争。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探讨【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是其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丰富的含义,不仅体现了农民与社会的关系,还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和精神境遇。
农民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出抗争与反抗的一面,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反抗意识。
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思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刻画、社会关系、苦难命运、精神境遇、抗争反抗、重要性、社会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简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作品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深刻而真实。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群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命运、精神境遇以及抗争与反抗的一面。
通过对农民形象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破和腐朽,并展示了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探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展望农民形象在未来文学中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农民形象的刻画鲁迅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情感和心理,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常常被描绘为贫困、困苦、无助的形象。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度日,常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沉默寡言,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呼声。
鲁迅也描绘了一些勇敢、坚强的农民形象。
他们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勇敢地反抗不义,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没有金钱,但他们有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为之动容。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

初稿基本符合要求。
修改意见;1。
将人物形象分类了,但是没有明确概括出这一类人物的特征。
2。
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探究肤浅,请再改进。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甘肃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上里塬小学索明莉论文摘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在于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社会现实鲁迅塑造闰土、阿Q等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
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
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
在他们当中,有的根本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革命,像闰土和祥林嫂等。
即便意识到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一下自己命运的阿Q也没有真正理解革命,反而深受其害。
具体说来,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最主要的一面即农民的弱点——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不觉醒。
这就是鲁迅所要揭示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故乡》中,闰土与“我”接触时,在连续的情景中一迭声的叫了四声“老爷”,几乎全部反映了他屈服于等级制度、默默忍受剥削和压迫之后的那种痛苦麻木的性格特点。
他向“我”要香炉和烛台之类的东西,则是他愚昧麻木、把希望寄托于神佛的性格表露。
《祝福》中的祥林嫂捐门槛、问地狱……无不看出她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
作为鲁迅笔下的最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更是如此。
阿Q的主要特点是“精神胜利法”。
他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奴役,精神上受折磨。
他敏感禁忌而又麻木不仁。
“愚昧”是他屡遭屈辱的原因,也是他屡遭屈辱的结果。
探析鲁迅和赛珍珠笔下的农民形象

探析鲁迅和赛珍珠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和赛珍珠这两位著名作家都有着深刻的文学造诣,他们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农民这一人群。
对于鲁迅和赛珍珠来说,农民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小说里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底层群体。
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鲁迅和赛珍珠都探索了农民形象的内在世界,并让他们在小说中获得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特质。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小说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出来一种深深的反叛情绪,他对封建等传统文化抱有特别的憎恶,对民间文化与道德观念则是寄以深深的希望。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大多数来自乡村,虽然忍辱负重,却充满了对社会不满的情愫。
《呐喊》里的《故乡的秋》传达了许多农民对于社会讽刺调侃的反抗,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周扒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他通过婚姻反对传统期望,通过诡辩反对统治阶层的权威。
而在《药》中,鲁迅通过描写一个农民家庭的种种遭遇,传达了财富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让读者在刻画一系列困境背后能够感受到农民普遍的生活压力。
赛珍珠的小说则是从另一个视角探究了农民形象的特质。
赛珍珠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但她的父亲却常常受到官府的残酷对待,这一经历让她十分同情农民。
在她的小说中,农民形象往往带有一种神圣的意义,他们非常接近土地与自然,同时也保持了人类本性的纯洁。
在《家》中,赛珍珠刻画了婆娑村的农村生活,传达了一种东方哲学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阿莱克斯·陈生与丽春是两位农民,他们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色,在这种信仰的引导下,他们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爱。
同时,赛珍珠的小说中,农民往往具有超脱世俗的特质,他们在那些尘世的烦扰与谩骂中,仍然能够保持高扬的心灵,而在获得解放时则自然得到了平和的安慰。
在总体上来说,鲁迅和赛珍珠所描述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矛盾现象。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文化中一种崇高的象征。
归纳阿q的形象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形象,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也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阿Q是一个自卑、自负、
贪婪、自私、懦弱、愚钝的人,他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嘲笑的意味。
首先,阿Q是一个自卑、自负的人。
他常常感到自己无用,认
为自己是一个废物,但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信和自豪的样子。
这
种自卑和自负的矛盾心理,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深刻。
其次,阿Q是一个贪婪、自私的人。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
不择手段地欺骗和伤害他人。
他认为自己的尊严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在面对利益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最后,阿Q是一个懦弱、愚钝的人。
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
常常不知所措,缺乏勇气和决心。
他的愚蠢和无知也是不言而喻的,他经常陷入自我幻想和自欺欺人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阿Q的形象是一个充满讽刺和嘲笑的人物形象,他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民的愚昧、懦弱和自私的本质,也反映了
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鲁迅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杰出作家,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不同的农民形象。
下面将对鲁迅和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异同之处。
鲁迅的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通常被描绘为贫困、愚昧和受压迫的。
在《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愚蠢、懒惰的农民,他没有任何自尊或尊严,总是被人欺负和侮辱。
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描述农民的贫困和困苦生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愤怒。
鲁迅的农民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更加关注农民的困境与命运。
与之相比,萧红的农民形象则更多地展现出坚强、勇敢和乐观的一面。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农民对抗自然灾害的故事,塑造了一批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农民形象。
在《红灯记》中,萧红通过描写京剧演员梅兰芳与内地农村女子王海燕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鲁迅作品中农民形象过于消极的缺点,更加注重展现农民的积极一面。
鲁迅和萧红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鲁迅通常通过描写农民的外貌、言行和习俗来表现他们的特点和生活状况。
他善于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来表达自己对农民现状的批评和怀疑。
而萧红则更注重通过描写农民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农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更加贴近农民的内心体验。
鲁迅和萧红对农民形象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所不同。
鲁迅的农民形象更多地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批判,他试图通过揭示农民的悲惨遭遇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而萧红则更注重展现农民的人性和情感,以反映农民在苦难中依然坚守信念和追求幸福的力量。
鲁迅和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鲁迅的农民形象更突出了农民的困苦和压迫,而萧红则更多地强调农民的坚忍和乐观。
鲁迅注重社会问题和政治批判,而萧红更关注农民的人性和情感。
无论是鲁迅还是萧红,他们对农民形象的刻画都有各自独特的看法和表达方式,但都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实和关注农民群体的杰出作品。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笔下描写的农民形象,使人们懂得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阿Q的不幸遭遇在于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在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要使革命成功,必须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效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
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①。
而忧愤深广的主题就通过一系列农民的悲苦人生,一个个鲜明的悲剧形象展示出来,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
同时鲁迅也给我们在文学画廊里留下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典型形象深广主题农民命运作家责任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
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最新)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 (3)(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3)(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 (4)(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 (5)(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 (5)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5)(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 (5)(二)寥寥数笔,入木三分 (6)(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6)(四)心理描写,触及灵魂 (6)三、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改造国民性 (6)(一)鲁迅对农民的态度 (7)(二)鲁迅具有农民情感 (8)四、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9)五、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离婚》、《社戏》等小说中的闰土、华老栓、祥林嫂、阿Q、爱姑、六一公公、双喜等农民形象为例,具体点明了农民形象的四种类型,深刻地分析了鲁迅为什么把改造国民性与塑造农民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他的农民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类型;国民性;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u Xun writing the farmer image, take "Hometown", "Medicine", "Blessing", "the Ah Q Main story", "Divorce", "Villag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so on in the novel Run Tu, Hua Laoshuan, Xiang Lin Sao, Ah Q, Ai Gu, Liu Yi fathers-in-law, Shuang Xi farmer images and so on as the example, had pointed out specifically the farmer image four kind of types, why did analyze Lu Xun with to mold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nationality the farmer image to relate, summarized Lu Xun to portray the farmer image vividly art expression means, as well as Lu Xun portrayed the farmer imag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his farmer image mold, expressed has liv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incere attention to the farmer, as well as to made this kind of aspect the profound social root ponder.Key words:Lu Xun novel; Farmer image; Type; Nationality; Significance.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不觉悟、落后而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闰土,有安于耐劳,安分守己,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大胆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他了解中国农民,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味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社会病因,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阿Q是一个不觉悟、落后、被压迫又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塑造了许多文学形象,阿Q是其中比较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从阿Q身上最能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
1、阿Q是一个彻底的无产者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的生存处境是相当恶劣的,他生活在偏僻落后,又有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他三十多岁,是个平平常常农民,质朴、愚蠢,有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所以说阿Q被压迫,不仅因为经济上深受赵太爷等权势者的剥削,以致一无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压迫,不准姓赵,不准恋爱,不准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权拥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却是模糊而不可以如愿的,否则就要挨打,而且确实因他姓赵被赵太爷打了一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气愤的现象。
而恋爱,则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对阿Q而言,“恋爱”同样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见,那个社会对阿Q这类人的压迫是何等的深!而当阿Q从城里回来后竟唾液纷飞,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见的革命者被杀的情景,阿Q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革命者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解除这些人的苦难吗?还不是想推翻旧的罪恶社会,让阿Q这类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吗?不但如此,他竟还对革命者的被杀感到快乐,并作为独特的新闻成为他到处夸口的资本。
可见,阿Q的麻木,不觉悟到了何等地步,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的想中求得精神法,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2、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不敢正视自己被侮辱、被损伤的奴隶地位,而采取了一种回避辩护和声称“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地响了以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或者自轻自贱,骂自己是“虫豕”向人求饶。
在这些都失灵之后,便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其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种安于落后,盲目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致死也不觉醒,把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变幻成永不失败的光荣史,这是阿Q的悲哀,也是社会现实的悲哀。
所以,他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呐喊是无助的呐喊,希望以觉醒的声音,唤醒现代人的生存意识,从而打破“无声的中国”干卓如斯的沉寂,虽然鲁迅也知道,这种反抗不过是“绝望的反抗”但这仍是对国民性中的惰性和奴性的反抗,具有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苦苦挣扎,幻灭的农民形象1、闰土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挣扎的劳苦农民形象《故乡》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凋蔽和农民生活的贫困。
少年闰土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闰土,封建迷信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了心愿,小说描写少年闰土月夜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小时候的闰土还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等,对朋友友好热情,与朋友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年闰土被压得麻木不仁,由于生活的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他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肿得通红,动作已不象以前那样活泼刚健、干脆利落,说话也由原来的脱口而出、朴实、生动变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迟钝、麻木,完全失去了童年时小英雄的风采,称呼也由原来的“迅哥儿”变成“老爷”,封建的等级观念,已使原来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意,变得朋友之间有了一层厚厚的隔膜,从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因生活无奈形成的卑怯性格,再者他是个勤劳安分的庄稼汉,他的第六孩子也能帮忙,却不能解决吃喝问题,多子、饥荒、使得他背着沉重的生活负担,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苦苦地挣扎,但却无济于事,封建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凋蔽,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作者对反动的社会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损害表示愤怒,对农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感到焦虑,当时作者虽然没有从闰土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但是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闰土这一普通的农民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在无可逃脱的处境中,他又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小说还以杨二嫂的可悲变化及其小市民的庸俗习气,来烘托闰土的性格,并反映出中国社会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作品以直抒胸臆的笔调,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借闰土的典型形象,提出了我国革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所以在鲁迅“怒其不争”的刻画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鲁迅对农村出路的思考和探索。
三、被辱没、损伤的农村女性形象1、死于封建四权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位勤劳善良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被封建礼教给活活逼死,年轻时没有自由决定终身的她,买卖婚姻的封建制度,使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去,她逃到了鲁四爷家做细工,由于婆婆家要花钱给小叔子娶媳妇,于是婆婆将她从鲁四爷家劫回,像牲畜般地以八十吊钱卖给了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虽然极力反抗,但最终还是被关于新房,谁知第二次的婚姻更惨,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被狼所吃,大伯收房,将她赶出了贺家墺,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来到了鲁四爷家做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定为死罪,封建礼学提倡的妇女守节,寡妇再嫁被看作洪水猛兽,伤风败俗,死了丈夫,丢了儿子,说她是克星,是不祥之物,为了给自己赎罪名,祥林嫂将自己的全部工钱,去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免得死了再受苦,但是,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最终,她在人们的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见,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夫权、族权、神权这四条无形之绳给活活勒死的,封建卫士鲁老爷,他不仅对祥林嫂这个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了残酷的剥削,还从精神上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当她第二次来他家时,说她“不干不净”“伤风败俗”,族权人物婆婆和大伯,婆婆可以将她当作牲畜一样出卖,大伯可以将一个亡夫丧子的她赶出家门,这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神权思想又继续给了她精神上的重重打击,柳妈对她宣传有关“阴司”的话语,致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着极大的压力,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慌,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无形之绳给了祥林嫂致命的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是的,祥林嫂除了死,别无其他选择,可见,祥林嫂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的“四绳”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祥林嫂在受迫害的同时,她极力反抗过她头上的伤就是最好的见证,由于长期以来,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她的第一次出逃,就是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理所当然是合理的,她却不懂得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只是想逃避她婆婆的虐待,最终还是被婆婆绑了回去,将她重金卖到深山老墺,被迫改嫁时,她曾以“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节烈观极力反抗,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她临死时,也曾经怀疑过到底有没有魂灵地狱,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所吞没。
可以说,小说借助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让我们感知到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的严重,从而达到对苦难农民的精神治疗,对黑暗社会冷峻的思考和控诉这一主题。
2、被封建礼教所害的单四嫂《明天》中的单四嫂,也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普通农妇,丈夫死后,靠自己的双手养活着自己和儿子,尽管苦与累,她始终没有非分之想,严守着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得病,想尽了所有办法,吃单方、许愿、求签……,但儿子的病始终没有好转,于是只好把希望放在庸医小仙的身上,但最终儿子无治而死,单四嫂的最后一点希望而随之破灭了。
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便养成了逆来顺受,麻木无知,毫无反抗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将自己所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都寄托在如梦幻般的明天,这只能使她变得更沉重,更痛苦,更悲哀,陷于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3、敢于反抗但最终妥协的爱姑《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他大胆泼辣,敢于挑战传统的夫权和族权,但她也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七大人来调停。
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了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那样任人摆布,但是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她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个别人,认定丈夫“小畜生”公公“老畜生”是她的对头,却不知道真正的对头是封建制度,是她肉眼所看不见的一种势力,封建势力的代表人,并不像爱姑幻想的那样知书达礼,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她凭借自己的地位要、权势,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那么软弱,爱姑对封建势力认识狭隘、幼稚、糊涂,对封建统治者的迷信、幻想、敬畏,也使她无法摆脱奴性的人格,离婚是她的悲剧,而失败了还认识不到自己的敌人,还对他存着敬畏,更加深她的悲剧性,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统治者,尽管她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