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资源状况
东莞市供用水量结构变化分析

东莞市供用水量结构变化分析胡雁;秦礼晶【摘要】通过对东莞市1980—2013年间较长序列的供水、用水结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类型供用水对供用水总量的影响,揭示了不同阶段各类型供用水量的变化规律:东莞市供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逐渐趋于稳定;供水量由以蓄水、引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提水为主,用水量由以农业用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
最后,采用贡献率分析法计算了各类型用水对全市用水量变化的贡献率。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 trend of water supply and water usage structure in Dongguan during 1980~2013,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supply and water usage in general water output have been analyzed in various angles , and change law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supply output in different stages have been unveiled :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supply and usage for Dongguan City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gradually stabilized after 2007;the water supply used to be dominated by storage water and diverted water , but now it is dominated by lifted water .The water was mainly used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but now it is used mainly for industrial and life purposes .Finally, the contribution rat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quantity of water usage of the whole city by various types of water usage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供水;用水;贡献率;分析【作者】胡雁;秦礼晶【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5;广东省水文局惠州水文分局,广东惠州 51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 概述东莞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入海口东侧,北临东江,西临珠江出口狮子洋,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江及其支流石马河、寒溪河和东引运河等。
东江南支流莞城河段河水水质现状及改善饮用水水源水质的措施

3 【 第 一跃 学 院 环 境 I 学 第 _版 北 京 人 民 . 海 生
I 出版礼出版 1 8 : 2 生 91 6
4家森 根 , 施 达 . 环 境 健 康 杂 19 .4 ( ) 3 9 71 5 :2 6
东江 南 支 流 莞城 河 段河 水 水质 现 状 及 改善 饮用 水 水源 水质 的措 施
中fO 水 I  ̄ ! 20 l - 生 02尘
7 4% 。
鲞
型:
24饮 水硬度 与硫 酸盐 、 化物相 关关 系 . 氯
将
我们把饮水硬度分别与硫酸盐。氯化物 含 最 用 生 统 计 相 关 归分 析 ,其 结 果 表
叫 ,地 下水 中总 硬度 与硫 酸盐含 量 之 间呈正
质。
3 .该河 段 水 质 在 时 空 L的变 化 较 为 显著 。
如 离 了合成 洗涤 剂 最 高含 最 为 07 mgL .5 /
( 2月 ) 1 ,最低 含最 为 00 mgL ( 1月 ) .6 / I :
氨氮 的最 高含 = 景为 I 3 . mg/L ( 月 ) 5 5 ,最
龙 镇 后 ,形 成 东江 三 角 洲 ,经 三 角 洲 分 流 后 即形 成 南北 两 大 支 流 。 东江 南 支 流 经 东
l 水 I
20 I 0 2,
I o
! 总 3 6
和 剧边 城 市 T业 及经 济 的发展 ,外 来人 f 的 : 】
川水水 源 的 卜 个。 此 ,l 该河段 水 安 确
进 行对 比分 析 ,亦 似 乎有 升高迹 象 。故要 对
综上 所述 ,通 过对 本县 海 岛地 区生活饮
用水 硬度 概况 分析 ,表 明不 同水 源类 型水 的 硬 度 不 同 ,各 岛 屿之 间 水 质 硬 度 无 明 显 区 别 ,我县 生活 饮用 水硬 度基 本属 于软 水和 中 等硬 水 。通过 分析 ,饮 水硬 度与 硫酸 盐 、氯 化物 含量 呈正相 关关 系 。 饮水 硬度 与健康 的关 系 已引起 少 国 内 外 学者 的关注 。据 有关 文献 报道 心血 管疾病 死亡 率与饮 水 硬度 有 负相关 关系 ,但 国 内某 些调 查 结论则 相 反 。而 饮 用水硬 度过 高可 引 起外 科各 种结 石病 的增 多 。究竟 饮用 水硬度 在什 么 范 围内对健 康有 益 无害 ,是 一个值 得 有关 专 业人 员进一 步探 讨研 究 的 问题 。全 于
东莞市水环境问题的研究

东莞市水环境问题的研究——以长安镇为例摘要:随着东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为了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东莞市的水环境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本项研究以东莞市水环境问题中的水污染作为研究重点,具体以长安镇为例,对长安镇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介绍东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污染现状和分析东莞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对策与技术。
关键词:东莞市、水环境、污染、水污染控制与处理第一章概述1.1东莞市水环境污染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是珠三角区域的富裕市之一。
基于历史原因,在前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环境规划滞后和区域经济无序发展,环境保护投入和环境保护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在工业企业大量增加和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水环境。
日积月累,目前东莞市废(污)水日排放量达240多万吨,造成东莞市境内的东莞运河、石马河、寒溪河、南畲朗、中心涌等主要河流、河涌水体和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枯水期水质低至地表水V类标准,水体发黑发臭。
以东莞运河为例,东莞运河是一条人工河,日流量为200多万立方。
从东北的桥头镇塘口流至西南的长安镇,再流入珠江后入海。
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达720平方公里,灌溉及排涝面积约20万亩,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和沿线农业灌溉用水。
同时又是沿线城镇工农业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
沿运河两岸也是东莞市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强度开发和城镇化而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特别是养殖业的污染,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基本上已成为东莞市的一条最大的纳污河,纳污量为全市排污量的50%以上。
而东莞市境内的其他河流、河涌受污染程度也类同。
至今,东莞市的水环境容量已在零以下。
直接影响到东莞市的人民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东莞市水环境面临哪些问题东莞市政府刚刚发布的《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中显示,东莞目前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1.07.04•【字号】东府办〔2011〕81号•【施行日期】2011.07.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1〕8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七月四日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9号)和《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东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方案。
一、分配原则及范围(一)分配原则。
严格执行《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遵循公平公正、兼顾现状与发展、可持续利用和节约保护、优先保证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等原则。
(二)分配范围。
东莞市水资源分配范围为东莞全部行政区域,包括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及3个园区。
(三)总体要求在确保河道内生态基本需水、全面节水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前提下,按照防洪、供水、发电的顺序优化水库群调度,安排各镇街(园区)正常来水年(90%保证率)和特枯来水年(95%保证率)情况下的取水量分配指标。
二、具体分配方案(一)正常来水年份按全市年最大取水量为231158万m3(其中常规水资源209502万m3,非常规水资源量为21656万m3,各镇街(园区)分配水量详见附件1、2)。
东莞居民用水

东莞居民用水东莞居民用水情况怎样?近日,广州市物价局公布我市各行业单位生活费指数。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全市食品类、商业和服务性单位生活费指数涨幅最大的分别是饮食业和百货业,上升比例达4.9%和2.3%;而旅馆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农业的生活费指数均有所下降。
另外,非制造业中仅房产建筑业生活费指数呈正增长趋势。
从监测结果看,我市自来水消费需求量不足,供应偏紧。
东莞市城区现有用户约35万多人,目前实际日供水量10万吨左右,只能满足60%左右的日常用水,缺口近5万吨,基本属于供不应求状态。
由于受到淡水资源限制,使得东莞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对自来水的依赖较强。
按照经济规律和社会公共设施维护成本要求,确保东莞未来供水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加快新增配套管网和新增调峰储备设施建设,同时还将进一步推动水价改革和完善城镇供水价格机制。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我国的自来水普及率很高,但仍有7亿多的人口没有喝上清洁的自来水。
城市里面这么多的小区,光是接驳的主干道都已经超过了100公里,再算上那些埋藏地底下的,可想而知缺水的范围之广泛!虽然近年来政府也一直在着手解决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可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啊!这不禁让人深思,既然水资源匮乏,那何不就索性把自来水收回去,由政府集中起来做大型处理呢?或者说是像开放、引入世界水电站一般,通过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修建多个蓄水池,并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海水转换成可饮用的水,然后再送往各个需要水的地方,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而且如此操作起来,又十分简便,甚至是一劳永逸,岂不乐哉?不然你看,当我们还身处在沙漠、森林的阴影之下时,西亚诸国早就已经过上了幸福富裕的好日子了。
所以呀,这水嘛,哪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有钱的时候我们出点力气搞点大型的海水淡化厂(貌似挺费钱的),无钱的话咱就不自己买了,让政府包圆儿了,然后在国内搞点小处理也是极好的……据了解,目前广州城乡居民的平均生活用水水平在6.8吨/月,与2000年时期相比,平均每年增加0.8吨/月,增幅1.5%,但是广州城乡居民人均日用水量却从20.88吨下降到18.58吨,下降了7.38%。
东莞市水环境对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影响与对策

te r lt n b t e u f c t r d g o n t r a d e a n st e c re t a e n i n n n g a h e ai ewe n s ra ewae u d wae , o n a r n x mie h u r n tre v r me t n Do g u w o i n C t .I i f u d t a s s r c a e o g a sc n a n t d.w i h h sh r u n u n e o u f - i y t s 0 n h tmo t u a e w tri D n u n i o t mi ae f n h c a a mf l f e c n s p i il e ca a e o n w tr i ly rg u d a e ,wh l e q a i f e p lv l o n t r s g o .F rt e s san b e u e o r u d l r i t u t o e e e u d wae o d o u ti a l s fgo n eh l y d r g i h
2 unzo ntueo orpy G ago gPoic l cd m f i cs G agh U50 7 ,C n ) .G aghuIsi t f gah , und n r ni a e yo e e , unzO 10 0 h a t G e v aA c S n i
Ab t a t Ta i g s ra e wa e n r u d tr a a to h o e wae n io me t h i p ra ay e s r c : k n u fc tr a d g o n wae s p r ft e wh l t re vr n n ,t s pa e n l z s
东江东莞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东江东莞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刘永定;吴对林;李美敏;梁敏【摘要】This paper sets, as an example, the water pollution and its treatment in Dong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5 to 2009, the paper carefully analyzes the present water environment in Dong- guan Reaches of Dongjiang River, finding out the defect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and proposing the solution.%以东江东莞段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及其处置为例,通过2005—2009年环境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东江东莞段水环境现状,查找了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治的具体对策。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8)005【总页数】5页(P6-9,28)【关键词】东江;水质污染;现状;防治对策【作者】刘永定;吴对林;李美敏;梁敏【作者单位】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东莞523009;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东莞523009;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东莞523009;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东莞52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东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广东省,经虎门出海。
干流全长562 km,其中广东省境内435 km;流域总面积35340km2,其中广东省境内31840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0%[1]。
东江多年平均径流量326.6亿立方米,是河源、惠州、东莞以及深圳和广州东部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并承担着向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务,总供水人口4000余万人,它对维持广、深、莞、惠和香港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促进粤港两地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市地质

东莞市地质概述前言东莞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2°39′50″,东经113°45′46″,总面积2465.44平方千米。
本文将对东莞市的地质概况进行介绍。
地质背景东莞市地处于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稳定地块。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研究,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基底基岩组成。
地质特征地形地貌东莞市地貌以丘陵为主,呈起伏状分布。
主要的地貌单位包括中山隆起带、东江隆起带、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
中山隆起带是东莞市的主体地貌单元,海拔较高,地势较为陡峭。
东江隆起带地势略低,呈弧形展布。
莞深洼地和中山鄱阳湖岛则是相对较低的地质地貌单元。
东莞市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古地块的新构造覆盖层和基底基岩组成。
新构造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纪孔雀石层、砾石层、黏土层等沉积物。
基底基岩则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和流纹岩等。
地质构造以断点、断层为主,形成了多个地下构造单元。
地质资源东莞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东莞市拥有石膏、煤矿、铁矿等资源。
其中,石膏资源较为丰富,可以用于建筑、制造建材等方面。
煤矿和铁矿资源虽然不是太丰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地热资源方面,东莞市地下存在丰富的地热能,可用于集中供热、温室农业等领域。
水资源方面,东莞市有较多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可用于供水、农田灌溉等用途。
由于东莞市地处丘陵地带,地质灾害较为常见。
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会给东莞市的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威胁。
地质环境保护为了保护东莞市的地质环境,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结论东莞市地质概况复杂多样,丰富多样的地质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境内有一江两大河,即东江和石马河、寒溪水。
东江从桥头、企石流经石排到石龙,过境河长32公里,在石龙头分北干流与南支流。
北干流由石龙经石碣、中堂于麻涌大盛注入狮子洋,河长41公里;南支流由石龙经莞城、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河长42.7公里。
石马河发源于宝安大脑壳山,流经境内塘厦、樟木头、从桥头新开河注入东江、河长88公里,在境内76公里,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市境内673平方公里,是全市雨量最多,径流最大的地区。
寒溪水发源于大屏嶂之观音山,流经黄江、常平、茶山,于峡口水闸注入东江南支流,河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有170平方公里的积水区和洪泛区。
东江过境客水丰富,水源充足,是珠江在省内三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江河,目前我市工农业用水大部分依赖于东江过境客水,本地水资源65%受人为性污染,除水库水源和石马河水源部分尚末受污染外,寒溪水源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
2006年东莞市年降雨量雨量2305.7毫米,属丰水年。
本市年降雨量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36.2%。
水资源总量为30.1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增加45.4%,而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却比上年末减少0.21亿立方米。
本市总供水量21.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7.0%,主要供水量为16.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6.4%。
地下水开采量0.07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本市生活、工业用水主要靠东江水源水,占本市取水量约90%。
受生活和工业的污染,市境内大部分河涌的水质不能供饮用。
本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5.9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
10.8%。
二、水资源公报
2006年东莞市户籍人口168.31万人,比上年增2.66万人,常住人口674.88万人,比上年增18.81万人。
本市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624.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0%。
今年人均年综合用水量257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82.5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6.7立方米。
2006年本市1至3月咸潮不明显,在5月和7月发生洪涝灾害,石龙(樊屋)水文站录得7月16日24小时降雨量332.0毫米(超50年月日一遇设计暴雨标准);受暴雨影响,寒溪水沿河的企石、南坑和峡口等水闸的内水位均超二十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造成东引运河常平、茶山、横沥、东城、峡口等河堤出现险情,损失严重。
三、水资源量
2006年本市降雨量属丰水年,本市平均降雨量为2305.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6.2%
其中东江下游东莞区降雨量为2416.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40.0%,东江三角洲东莞区降雨量为2259.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4.5%。
2006年本市降雨总量56.8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30.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时为4.22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3.92亿立方米。
四、水库蓄水动态
东莞市现有中型水库7宗,总库容2.05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45宗,总库容1.47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64座,总库容0.32亿立方米;本市水库容3.84亿立方米。
2006年末本市水库蓄水总量1.23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0.11亿立方米。
其中7宗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0.71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0.21亿立方米。
五、供水量
2006年本市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21.65亿立方米,其中水库供水1.9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9.1%;引水工程供水3.00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13.9%;提水工程供水16.69亿立方米(含地下水),占总供水量77.0%。
以水源类别分类为地表水21.58亿立方米,地下水0.07亿立方米。
本市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8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总量16.52亿立方米。
六、用水量
2006年本市用水总量为21.6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41.6%(城镇生活用水6.59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1.61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0.81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1.7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54.4%(工业用水10.79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98亿立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8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4.0%。
七、耗水量
2006年本市总耗水量5.10亿立方米。
其中居民生活耗水量1.48亿立方米,生产耗水量3.2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量0.35亿立方米。
八、废污水排放量
2006年本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5.90亿立方米,其中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0.12亿立方米。
九、取水许可情况
截止2006年底本市累计批准了取水许可439户,年内新批准取水户13户,注销21户。
新批准取水量2013.66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取水7户,生活取水1户,混后取水5户。
十、水利执法
2006年,市水政监察支队共处理水事事件69宗,其中稽查各种船48宗(合计75艘),查处破坏防洪堤围事件12宗,非法取水厂2家,侵占水库案1宗;清理违章建筑1宗,向河道填塞砖石瓦砾5宗。
签发停违通知书34份,其中立案查处9宗,处罚金额共计31.5万元。
十一、水环境概况
根据2006年监测成果,各河段、水库的水质情况评价如下:
1、东江干流桥头河段全年水质总体上比较稳定,水质较好,个别指标如铁和粪大肠菌群特殊时段超标,其他指标基本上都能满足饮用水要求。
2、石龙河段石龙南和石龙北河段水质总体上比较稳定,水质较好,除氨氮和铁略微超标外,其他指标基本上都能满足饮用水要求。
3、东江南支流以下河段水质总体上较差,尤其是氨氮、铁和粪大肠菌群特殊时段超标,对饮用水要求影响较大。
4、东江三角洲河网区河段水质也较差,主要是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几乎全年超标。
5、水库水质水库水质保持较好,特别是茅水库和契爷石水库水质达到III类,虾公岩水库、黄牛埔水库和横岗水库等为IV类。
十二、重要水事
1、1月12日,《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由东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全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修订并公布施行。
2、2月20日,厚街水道挡潮截污闸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工程总造价约1200万元。
3、2月23日,东莞市水利局被省水利厅评为2005年度广东省水利系统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4、3月15日,东莞市召开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会,通过省水利厅的审查,并于12月29日在松山湖金多港高夫球场旁举行了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动工典礼。
5、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东莞市水利局于4月2日至4月5日开展了“感知东江”水资源考察活动,沿江而上考察东江水资源。
参加单位有市人大、市政协、环保、规划、供水等部门和部分媒体的代表50多人。
6、5月8日下午,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率领国家防总珠江流域防汛抗旱检查组来莞
检查。
省政府副秘书长周炳南、省水利厅厅长周日方、市委书记刘志庚、副市长李小梅、市水利局局长刘伟全陪同了检查。
7、5月16-17日,今年第1号(即0601号)台风“珍珠”影响本市,风力约6-7级,局部地区出现阵风8级的大风。
8、5月21日白天至22日上午,本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本市多个镇区严重水浸。
9、7月14-17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及低压槽影响,本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使部分镇区受浸。
其中石龙镇气象站24小时降雨量达399.6毫米(超百年一遇设计暴雨标准),樊屋水文站16日降雨量达332.0毫米(超50年一遇设计暴雨标准)。
10、11月8日,由省水利厅副厅长彭泽英带领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到本市进行“2006年度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检查评比工作,东莞市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