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3 沪科版第一册
生物: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3)(沪科版第一册)

第2节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2.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难点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糖类问题1: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1、组成元素:C、H、O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半乳糖:乳汁中(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动物二糖:乳糖(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3、生理作用(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二、脂类问题2: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2019-2020年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2-1《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教案3

2019-2020年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2-1《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教案3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其中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命科学课程“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既是学习“生命的结构基础”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继学习“生命的物质和能量”、水和无机盐代谢的基础,因而本节在整个教材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和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但是该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以及平日的生活体验,对水、无机盐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缺乏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生物体需要足够的水。
(2)说出生物体中无机盐存在状态及生理作用。
(3)知道生物体需要适量无机盐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1)比较人体器官中水的含量,分析理解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处理科学数据和信息,知道水和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和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命的本质,关注健康饮水,节约用水,并初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保护水资源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初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难点: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实物(植物)板书设计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1.水(1)含量:最多(生物体中、细胞中、化合物中、鲜重)(2)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3)功能:①生化反应介质②运输物质③参与生化反应④调节体温2.无机盐(1)含量:很少(2)存在形式:离子(3)功能:①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重要化合物②参与代谢活动,调节内环境稳定(4)摄入原则:适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运用主动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ppt课件3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20种氨基酸如何构成多种多样的蛋白质?
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肽链的折叠盘绕方式使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 别。
(B) (A)
(C)
(D)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肌肉、皮肤。
2、参与、调节细胞与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能
②保温,维持体温恒定
③缓冲和减压,保护内脏器官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脂质—磷脂
含氮碱基
亲 水
亲水头部
磷酸
头 部
结构
甘油
疏水尾部:脂肪酸
疏 水 头 部
功能 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
含氮碱基 磷酸 甘油
脂肪酸
/bjkpzc/tszr/zwdg/yjtzg/236828_2. shtml
苯丙氨酸 赖氨酸
—NH2 氨基 —COOH 羧基
结构通式
侧链基团 氨基
羧基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脱水缩合
+
甘氨酸
丙氨酸
肽键 二肽
+ H2O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蛋白质
折叠 1条多肽链
螺旋
1条肽链进一 步折叠盘绕
多条肽链进一 步折叠盘绕
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一册2一、教学进度建议单元内容教学要求建议课时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实验2.1 食物中要紧营养成分的鉴定A1糖 A 1脂类 A蛋白质 A 1实验2.2 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选做)B 1核酸 A 1维生素 A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等有机物的种类和作用,说出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
(2)初步学会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生化检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分析实例,了解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
(2)尝试检测部分饮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同时,认识健康饮食和饮水的科学原理。
(2)在学习蛋白质和核酸复杂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隐秘,激发对探究生命科学的爱好。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1)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差不多结构和功能。
(2)维生素的要紧作用和类群。
(3)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三、教材分析糖、脂质、蛋白质是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组成生物体的差不多大分子,对这些物质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是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
教材第一安排“食物中要紧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一方面让学生探知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以便从感性认识开始引入正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生化鉴定的方法。
增加一个选做实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选做)”使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自己的学校实验室中,就能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含量。
课本中安排糖、脂质、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式,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各自的元素组成,并加以比较。
蛋白质是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大多数酶的差不多组成,蛋白质的活性与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课本中结合了氨基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教材没有直截了当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先出现6种氨基酸的化学分子结构,期望通过学生的观看与摸索,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ppt课件3

•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组成RNA的核苷酸:
1个磷酸 1个核糖 1个含氮碱基:A、U、C、G
U表示尿嘧啶,C表示胞嘧啶,G表示鸟嘌呤,A表示腺嘌呤,P表示磷酸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
概念:维生素是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
种类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疾病
• 维生素A • 维生素B1 • 维生素C • 维生素D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功 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 能 质的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核酸
核苷酸
组成DNA的核苷酸:
1个磷酸 1个脱氧核糖 1个含氮碱基:T、C、G、A
T表示胸腺嘧啶,C表示胞嘧啶,G表示鸟嘌呤,A表示腺嘌呤,P表示磷酸
是老师在上课时补充讲解的,如果不听讲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重点。
•
所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专注于课堂,决不能打开别的习题集去学习,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成绩最快的方法。因此,困难也要先听课,那对你将来的自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哪怕你只是记住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上课的内容好像马上就忘光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3沪科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教案3沪科版第一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新陈代谢的重要意义。
2、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过程,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及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陈代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体现在组成生物体物质的不断自我更新。
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特有的运动形式,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概念
(3)酶的作用特性,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关系。
2.难点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变。
(2)能对“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进行分析及初步设计类似的实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法等。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有关器材。
.。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一册-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教案

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氨基酸分子结构”和“肽键的形成”的课件,学生能初步归纳出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能初步说出肽键、肽链、多肽的概念,从中培养信息获取能力。
2、通过学生代表利用自制教具模拟演示和口诀吟唱“氨基酸分子结构”、“肽链形成过程”,学生能描述肽链的多样性;通过比较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探究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从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结晶牛胰岛素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蛋白质功能与必需氨基酸的学习,学生感受平衡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价值观。
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生命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中“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的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大分子。
学好本节内容,是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
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安排是:糖类、脂质、核酸、维生素两课时完成,第三课时主攻“蛋白质”。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难点。
蛋白质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高中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学习“蛋白质”这个复杂且微观、抽象的知识时,需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是音乐特色学校,学生有音乐特长,对音乐反应特别敏感,有表现欲也有表现的能力,更有集体合作的意识,学生尤其对音乐、表演、演示、实践、实验等教学活动形式感兴趣。
但科学逻辑推理则不是他们的强项,如果将枯燥深奥的科学原理与演示、实践相结合,学生们便有热情学,有兴趣做,能理解,会应用。
于是,我在教学中便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体验”教学、“口诀吟唱”记忆教学进行实践,这样既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使教材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又利于养成学生善于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8 沪科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8 沪科版第一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2.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难点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糖类问题1: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1、组成元素:C、H、O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半乳糖:乳汁中(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动物二糖:乳糖(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3、生理作用(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二、脂类问题2: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3 沪科版第一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2.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难点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糖类问题1: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糖类出发,分析糖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糖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糖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1、组成元素:C、H、O2、分类(根据水解情况分类)(1)单糖:不能水解,五碳糖、六碳糖葡萄糖:光合作用的产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半乳糖:乳汁中(2)二糖:水解后产生两个单糖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动物二糖:乳糖(3)多糖: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植物多糖:淀粉、纤维素动物多糖:糖原(肝糖原、肌糖原)3、生理作用(1)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分(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3)糖类与生物体的结构有关二、脂类问题2: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脂类出发,分析脂类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脂类的共同特点过程中分析脂类的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教师再结合特定的事例(见总结)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脂类的特殊的生理作用。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1、组成元素:C、H、O、(N、P)C、H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出更多能量2、分类及生理作用(1)脂肪:储能物质维持体温恒定、减少摩擦、缓冲外界压力等(2)类脂:磷脂(构成膜的主要成分)脑磷脂、卵磷脂三、蛋白质问题3: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感知的蛋白质出发,分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结构特点,详细地分析讲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蛋白质被称做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物质。
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
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叫生物大分子。
1、相对分子量大几千到几十万个原子,分子量几万到几百万如:乳球蛋白3、6万2、分子结构复杂种类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分析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不同--多肽链多样(2)空间结构多样2、功能重要: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
四、核酸:生物大分子核酸是从细胞核中最初提取出来的酸性物质。
分为两类:DNA、RNA1、分子量大名称RNA DNA分布细胞质细胞核2、结构复杂(1)元素组成:C、H、O、N、P(2)结构单位:核苷酸分类:核糖核苷酸: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化学结构:多核苷酸链(4)空间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3、种类多样:每种生物均不同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1)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5 沪科版第一册一、教学进度建议1、知识与技能(1)概述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等有机物的种类和作用,说出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
(2)初步学会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生化检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分析实例,了解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
(2)尝试检测部分饮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同时,认识健康饮食和饮水的科学原理。
(2)在学习蛋白质和核酸复杂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奥秘,激发对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1)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维生素的主要作用和类群。
(3)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三、教材分析糖、脂质、蛋白质是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也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大分子,对这些物质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是学习高中生命科学的基础。
教材首先安排“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一方面让学生探知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以便从感性认识开始引入正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生化鉴定的方法。
增加一个选做实验“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选做)”使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在自己的学校实验室中,就能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含量。
课本中安排糖、脂质、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式,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各自的元素组成,并加以比较。
蛋白质是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大多数酶的基本组成,蛋白质的活性与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课本中结合了氨基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先呈现6种氨基酸的化学分子结构,希望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核酸在后续课程中有重点介绍,这里只作一般介绍,主要说明核酸分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核苷酸分子的不同。
在以后的章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中有大量篇幅详细介绍DNA、RNA的结构和功能。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即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它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维生素种类很多,作用机理复杂,故教材以科学普及形式介绍维生素,着重介绍了维生素的溶解特性,即水溶性和脂溶性。
旨在告诉学生,食用适量的脂肪有助于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合理膳食是避免维生素缺乏症的有效途径。
教材在“想一想,做一做”栏目中,要求学生能建立班级“生命科学”网页,现在有关生命科学成果的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有,有关医学、保健知识的介绍更多,建立班级“生命科学”网页,意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对生命科学学习的热情,同时努力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建议1、在学习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之前,教材安排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本实验方法训练,让学生知道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有特定的颜色反应可以鉴别这些物质,帮助学生学会生物组织中主要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用学到的检测技术测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实际的应用。
所以,教师也可以知道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本实验难度不大,但涉及到的实验材料、试剂及步骤较多,因此教师课前应准备充分,同时实验时可考虑分组合进行。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须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生鸡蛋易消化?为什么人在急性肠炎时要输入葡萄糖?为什么脂肪类食物摄入要适度?膳食中为什么要限制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等等。
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生活经验展开教学,一方面将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一些自我保健的知识。
2、在学习糖类时,着重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启发学生思考他们熟悉的糖类都包括哪些种类?哪些糖类与生命活动休憩相关?人类获得糖类的最快途径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糖类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对于教材中的葡萄糖的化学结构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不必对化学结构式多加说明。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以通过几种糖分子结构式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糖分子结构中的碳链骨架,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碳是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概念。
在认识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和糖类的种类后,可以通过糖类在生物体和细胞中的含量和人类对糖类食物的需求量来认识糖类的功能。
这里仅要求学生知道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至于糖类如何为生命活动供能问题在以后章节中学习。
对于多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产物,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结构不同引起的。
关于糖类种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形式分类、归纳和比较所学知识,其中重要的是学会设计比较项目。
3、对于脂质的学习也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脂肪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上的重要作用,尽量联系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
从脂肪分子化学结构示意图说明:(1)脂肪分子的元素组成(可与糖类比较);(2)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3)区别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脂肪相比,磷脂有一个亲水的头部和2个疏水的尾部。
即甘油的3个碳上,2个与脂肪酸相连(疏水),1个与碱基磷酸相连(亲水)。
在水溶液中,磷脂分子会排列成会排列成双层分子的膜或微团状(见P29图2—9),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教材仅提到磷脂的分子结构特点,是为后续细胞膜结构部分的学习作准备。
教材提到胆固醇的作用,没有介绍其结构简式。
胆固醇具有双重性,过量的胆固醇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尤其老年人。
但是胆固醇缺乏同样引起各种疾病(因为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也是机体合成某些激素及维生素D等物质的原料,能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教育学生辩证认识胆固醇的作用。
4、蛋白质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利用学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已有的认识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识别氨基酸,在对比的基础上,找出不同氨基酸分子共有的结构,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历届氨基酸形成多肽,再形成蛋白质奠定基础。
另外,还可以从结构式中归纳出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并与糖类、脂质比较后提出氮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