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分析其特点、影响及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是指以工业化社会为基础,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包括通俗性、流行性、消费性等。
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市场化。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文学题材与内容的变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当代文学作品在题材和内容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娱乐性,追求与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都市言情小说、网络文学等,以其轻松、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
2. 文学形式的创新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创新空间。
网络文学、微博文学、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为作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平台。
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性也促使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新颖、独特,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3. 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文学作品逐渐走向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
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通过购买文学作品的版权,将其改编为影视剧、游戏等,实现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运作。
这种趋势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市场效益,也促使作家更加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喜好。
四、当代文学现象的案例分析以网络小说为例,近年来,网络小说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许多网络小说作品通过影视化、动漫化等方式实现了跨界传播,吸引了大量读者和观众。
同时,网络文学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玄幻、言情、科幻等多个领域。
这些作品不仅在娱乐性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还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和人性思考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五、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当代文学将继续保持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贺绍俊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本文认为,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文学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文学生产的明星化、类型化、符号化和时尚化成为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如今,大众文化具备了一种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成为一种社会的强势话语,它对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已经不可避免.因此,与大众文化的纠结,构成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成为当代文学的内在动力.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贺绍俊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的发展形势分析 [J],
2.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J], 王衡霞
3.虚无的众声喧哗——大众文化思潮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J], 梁红丽
4.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J], 万金平
5.经典化时尚化影像化
——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讨 [J], 吴新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引领着当代文学的潮流和趋势。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现象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广泛接受并普及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主要包括普及性、商业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等。
大众文化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迅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题材与内容: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为例,这些作品往往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2. 创作风格: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
例如,网络文学的流行使得轻松、幽默、接地气的文风成为一种趋势;而影视剧的火爆则使得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描写。
3. 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当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文学、电子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
四、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之一。
它以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文风和广泛的读者群体为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
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学与科技的融合。
2. 影视剧改编热潮: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这种改编不仅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促进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和融合。
同时,影视剧的火爆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风格。
五、深层原因分析1. 社会环境: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论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论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作者:张贞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充分提倡尊重文本、尊重受众、尊重市场的平民精神,以及批评文体的平民化转向;另一方面也无法避免媚俗化和距离感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学批评平民性世俗化文学批评从来不是一项依附于文学作品、人云亦云的活动,相反,按照蒂博代所援引的布伦蒂埃的说法,文学批评要承担起判断、分类和解释的功能。
尤其是在世纪转型之交的当代中国,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对良莠混杂的文学文本进行筛选、评判和阐释,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文学生产日益繁多、文学传播愈加便捷的当今社会,为了更好地行使这一功能,文学批评必须坚守独立的精神和价值判断准则,引领公众一起去大浪淘沙,去筛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探索文学创作的发展前景、总结文学创作的时代规律。
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语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学批评逐渐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入影响,呈现出平民性和世俗性两种发展趋势。
从前者来说,近年来文学批评开始提倡尊重文本、尊重受众、尊重市场的平民精神。
一方面,在充分落实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批评成为批评主体的共同追求。
正如韦勒克所言,“历史上每个批评家都是通过接触(正如弗莱本人一样)具体艺术作品来发展他的理论的,这些作品是他得去选择、解释、分析并且还要进行评价的。
批评家的意见、等级的划分和判断由于他的理论而得到支持、证实和发展,而这些理论也从艺术作品中吸取养分并得到例证的支持,从而变得充实和言之成理。
”①在经过大量西方文学理论概念术语的冲洗之后,新世纪以来的批评主体开始意识到立足本土文学实践、解析本土文学文本的重要性:西方文论“的理论预设涵盖世界文学,可是他们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理论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理论雄心是不相称的。
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活动

会 文 化 转 型 与作 家 身份 认 同 , 众 文化 对 各 种 文 学 体裁 创 作 的 影 响 。 学媒 介 的转 向等 三 个 问题 。 大 文
关 键 词 : 众 文化 ; 大 当代 文 学 ; 身份 认 同 ; 俗 化 ; 学媒 介 世 文
中图 分类 号 : 0 . l 6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7 5 {0 9 0 _ o 3 3 1 0 - 3 4 2 o )3 o 4 加
一
直 致 力 于 拯 救 他 人灵 瑰 , 升 国 民意 识 的 事业 中 。 二 提 在
十 世 纪 八 十 年代 后 期 .知 识 分 子 的 确 成 为 某 种 意 义 上 的
一
中 的 大 众 一 旦 认 为 他 们 比启 蒙 者 更适 应 现 实 生 存 , 们 宁 他 肯选择充满各 种诱惑和现实欲望的世俗化生活来满足 自 身 直 接 的 生 存 需 要 ,也 不 会 相 信启 蒙 者 所 倡 导 的 理 想 化 的精 神 生 活 。 后 现 代 主义 中 的 消 费 意识 形 态 作 为 消 费 文 化 的 观念 性 存 在 形 态 。在 当代 中 国社 会 已经 成 为 一 种 外 显 的 、 遍 化 的 甚 至 是 “ 流 ” 意 识 形 态 , 种 消 费 意 识 普 主 的 这 形 态 。 大 地 唤 起 了 人们 的各 种 欲 望 需 求 。文 学 生 产 机 制 极 的 变 化 带 来 了文 化 的产 业 化 、 场 化 。市 场 经 济 运 行模 式 市 带来 一 种 新 的 文 化 品格 构造 .文 学 艺 术 的 创 作 也 被 纳 入 了 市 场 运 行 机 制 , 学 艺 术 成 为 一 种 商 品 , 作 家 也 成 为 文 而 文 化 艺 术 生 产 过 程 中 的一 道 工 序 。 这 一 转 化 过 程 中 。 在 作 家 在 文 化 中 的 中心 地 位 逐 渐 消 失 , 读 者 日益 成 为 支 配 、 而 领 导 文 化 运 转 的 潜 在 核 心 与 上 帝 , 家 向 读 者 靠 拢 , 照 作 按 读 者 的 爱 好 、 求 进行 创作 , 而 导致 媚 俗 化 的 发生 。 欲 从 当 然 .不 同 的 作 家 由 于 文 化 构成 和 文 化 气 质 等 因 素 的不 同 , 面 临 新 的文 化 境 遇 时 采 取 的 文 化 姿 态 、 出 的 在 做 文 化 选 择 是 不 同 的 。例 如 张承 志 、 张炜 仍等 人 仍 然坚 守 着 知 识 分 子 的使 命 感 和崇 高 感 。 对 世 俗 化 时 代 , 们 打 出 面 他 “ 抗 投 降 ” 旗 号 , 为世 俗 化 时 代 的英 雄 。 们 有 着 强 抵 的 成 他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的发展形势分析

・— ・
”
—
● 一 一+
“ +
*+
一+
于 身心 发育 的高 峰期 ,参 加篮球 运 动对 中学 生 的身体 健康 的发展尤 为重要 。篮球运 动能 改善 中学 生 中枢 神经 系统 , 提 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提高中学生的身体 素质 , 特 别是 力量 素质 和反 应能 力方 面 的素 质 ; 篮球 运动 有 明显 的对 抗性 、 集 体性 规律 和统 一性 规 律 , 经 常参 加篮球 运 动可 以提 高 中学生 的体 力和 精力 、培 养 中学 生 良好 的心理 承受 能力 , 以较 好的心态 去应对 学 习和生活 中的 困难 。 2 . 篮 球课 的学 习可 以提 高 中学 生 的心 理健 康 水平 。中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是保 证 中学 生 正 常 生 活 与 学 习 的 一个 主要 基础 , . 篮 球 运 动 中要 求 中学 生必 须 克 服 困难 、 遵 守 比赛 规 则、 制 约和 调 控 自己某些 行 为 , 队员 们 都要 发 挥 自己所 能 , 为球 队尽 自己的责 任 , 为 自己负责 , 为 球 队尽 力 , 在 篮球 比 赛活动 中要 勇于承担进攻端和 防守端 的职责 , 发扬团队精 神、 友谊 第一 、 比赛第二 的风格 , 在 比赛 中锻炼 自己的品 行, 并 在 胜 与败 中表 达 出 自己 的情 感 和态 度 。篮 球 运 动 的 这 些 特 点 对 培 养 学生 的意 志 品质 和 坚 强 的 性格 具 有 显 著 作用 , 有 利 于 培 养 中学 生 良好 个 性 心 理 , 使 学 生 能 够更 好 地解 决 生活 和学 习中 的困难 和挫 折 。 3 . 篮球 课 的学 习 提高 了 中学 生 的人 际交 往关 系 。篮 球 运 动中要求 队员之间相互 配合默契 、 交流和鼓励 , 发扬集 体凝聚力 , 唯有如此才能在 比赛中披荆斩棘 、 过关斩将 , 最 终获得胜利。因此篮球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人际关 系, 在 学 习 中相 互鼓 励 、 互 相进 步 、 共 同提 高 使他 们 认识 到 自己 的价值 , 树 立 自信 心 , 从 而形 成健 全 的人格 。
现当代文学特征

现当代文学特征
现当代文学是指当代以及近现代的文学作品,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首先,现当代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作家们通过文字来传递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情感、思考和观点。
这使得现当代文学更加真实和生动,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作家的情感。
现当代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
作家们将目光聚焦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类的困境上。
他们通过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现当代文学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创新。
作家们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他们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通过精妙的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子,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现当代文学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作家们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他们通过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命运。
这种关注个体的特点使得现当代文学更加具有人情味和情感共鸣。
现当代文学强调自由和开放的精神。
作家们勇于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学手法,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束缚,使现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现当代文学具有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创新、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以及强调自由和开放的精神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现当代文学成为一个富有情感、多样化和具有艺术性的文学形式。
读者通过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意义。
现当代文学的标准特征

现当代文学的标准特征
现当代文学的标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 创作主体强化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全新的文学表述方式。
3. 文学语言成为变革的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和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新的体裁,如散文诗、报告文学和电影文学等。
4. 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上,现代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成为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 作品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二十年代中期起,大量作品着眼于宣传鼓动。
6. 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和武装斗争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了新的描绘,外国题材也较多地进入中国文学作品。
7. 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 现当代文学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
它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在形式、内容、主题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同时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 2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4────────── 收稿日期:2003-04-08作者简介:王衡霞(1978-),女,湖南祁阳人,零陵学院教育系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
- 12 -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王衡霞(零陵学院 教育系,湖南 祁阳 425006)摘 要: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的特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解放,但也不能忽视对文学的发展的不利因素。
关键词:当代文学;大众文化;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1-0012-04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的特征。
这究竟是文学面临新的危机,还是文学又朝雅俗共赏的方向迈进一大步?本文试陈管见。
一大众文化是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商品经济的相对发达,这是经济条件;二是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和社会观念的普遍开放,这是政治条件;三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大众传媒普遍形成,这是技术条件。
台湾学者杭之曾对大众文化做过这样的描述:“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制作出来的。
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拟个性化的特色。
”[1]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家洛文塔尔认为:“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过程中,个体的衰微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雅艺术。
通俗文化的产品全无任何真正的艺术特征,不过,在其诸种媒介方式中,这种文化已被证明有其自身的真正特征: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媚悦消费者的商品。
”[2]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大众为其消费对象,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众文化以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剧为先导,拉开了它的序幕。
这时,大众文化在中国尚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气候,并不足以构成对当时的文化格局的严峻挑战。
人们对这种文化的反应是持怀疑态度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众文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体制渠道,进入市场化的阶段。
它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花样之多,对文化精英极力营造的严肃正统的艺术格局冲击之大,是触目惊心的。
好莱坞电影、卡通画报、各种各样的印刷物,应有尽有。
“它不仅形成了独立的‘话语圈’,而且随着政治理性与单纯启蒙语境的转换,在世俗化所设定的框架内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合流了。
”[3]文化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由怀疑转向认可,尽管有时是迫不得已和无可奈何的认可。
这时,人们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发展和引导大众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迅猛扩张,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登上了霸主的宝座,成为文化的“主频道”,并借助传媒实现了它的信息化、商业化和产业化。
二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世俗化、喜剧化、散文化的特征。
(一)崇高的世俗化在中国当代占据核心地位的审美范畴——崇高一直是审美实践和理论的焦点。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经历了复苏与复兴的过程;刚解放的知识分子普遍地具有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经济改革、民主建设之中,扮演社会启蒙的角色,文学在巨大的政治热情推动下,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一个又一个热点,它们以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确立了80年代文学的纯文学性质。
在90年代,这个曾经作为基本审美范畴的形态,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渐退出了审美文化舞台的前景,英雄主义已成为过去的神话,一种世俗的、实际的生活场面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景观。
英雄的退场,为平凡普通的角王衡霞:试述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13 -色的登场提供了好机会。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电视剧,抑或是绘画、戏剧中,普通百姓的角色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文学上更是如此。
先锋派小说,或者新写实小说等都把日常市井文化当作基本主题,平平常常,甚至琐碎无聊的个人化甚至私人化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作家们热衷追求的题材。
如新写实小说池莉的《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都以社会下层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为内容,真实地将芸芸众生的生活相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方认为:“作家的角色似乎已不存在,他们已还原成普通人,谈不上崇高,说不上深刻,整个的一群庸常之辈,与先锋文学高举贵族旗帜,倡导精英意识相反,新写实作家平静随和地亮出了自己的平民身份,毫不羞赧地敞开了自己的市民意识,我们在文学缺乏崇高的遗憾中是应该坦率地承认这确实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写作方式。
”这段话道出了作家有感而发的激情、自嘲自讽的兴叹与建构文本的信心。
反映在她的作品中,她的小说叙述的主题多数都是揭示普通人的生存问题,形式上注重对故事的叙说,主人公多为生活中不如意的世俗众生:有反复折腾在世俗道上的七哥(《风景》)类向上爬的变态市民,有庸庸碌碌于世俗道上的严航(《无处遁逃》)类情怀苦闷的知识平民,也有犹疑情恋于世俗道上的陆米西与星子(《桃花灿烂》)类怯懦失意的小辈男女。
作者怀着同情与期盼同在的心情立意刻画出芸芸众生相。
通过对他们的狂为、苦闷、失意,最终只能在无可奈何中消磨等生活事件的描写,意在折射生活中千万个同类人,在敞开的世俗大道上,人们不妨诚恳地跨越生命之旅的“楚河汉界”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明天。
王干认为:“90年代的文学最不能忽视的便是王朔现象。
”[4]王朔是自由撰稿人的代表人物,是作家占领影视的“大腕”,开了“痞子”文学的先河……他把“世俗”这一生存空间纳入小说的视野,并用“生活无罪”作理由,自觉不自觉地把现实社会中偏激的讲究人活着就得玩味的生存状态调侃得妙趣横生,而这一“玩”字,玩出了世俗人生的啼笑皆非,喜怒哀乐。
从小说《顽主》到《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过把瘾就死》等等都无不表现世俗人生的艰苦艰难,在对现实嘲讽与奚落中,亵渎人生,慨叹人生的无奈。
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新”字号的作品,都以写实为主关注普通百姓的庸常生态,忽视对具有崇高意味的时代英雄的描写。
特别是新现实主义作品,谈歌就说:“小说应该是一门世俗的艺术。
所谓世俗,就是讲小说应该首先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艺术。
”[5]站在大众的立场、关注大众的生活、为大众说话成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们的创作追求,这无疑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
倘若说过去曾把“写英雄”当作基本目标和规范的话,如今则是把“写凡人”当作时尚,正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二)悲剧的喜剧化悲剧是一个古老的审美范畴,它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比其他审美范畴更有震撼力和吸引力。
纵观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悲剧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审美范畴,只不过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特色,即悲剧的喜剧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悲剧受到了大众文化的猛烈冲击后,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在悲剧的探索方面,在悲剧的艺术表现方面,以及在悲剧的观念革新和悲剧经验的体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这种特点就更为明显。
悲剧不再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大众文化是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化,这就决定了令人悲苦甚至有点折磨人的悲剧与深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濡染的受众的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一种与消费主义完全合拍的喜剧性在中国文学中蔓延开来。
于是喜剧小品迅速流行,“肥皂剧”大量涌现,普通大众在闲暇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寻找“笑料”,不要“恐惧”,也无需“怜悯”,更懒及“净化”和“升华”,只要轻轻松松的娱乐消遣,因此悲剧似乎成了“昨日黄花”。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一些作家艺术家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走入市场,走向大众,逐渐调整文学价值观念,在一种冷静客观的描绘中,淡化悲剧的因果关系,将悲剧日常生活化,把悲剧变成了一个个世俗的平常的事件。
如新写实作家池莉总是试图将现实人生由不平衡导向平衡,由不和谐导向和谐。
她的《太阳出世》记录了一对年轻夫妻从初婚到生养儿女的故事。
从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视野,普通人的追求,普通人的天伦之乐,其间涌动着一股滚烫的生活热浪,一种动人的生命美。
《烦恼人生》则写了“人到中年”的家庭生活。
一个很有些素养的普通工人印家厚被纠缠在一堆庸常琐细的生活小节之中:恼人的夫妻纠纷,窘迫不堪的居室,不胜麻烦的孩子,拥挤难耐的交通,微薄的收入,人际间各种“小倾轧”以及令人怦然心动而又徒增烦恼的男女暧昧的邂逅等等。
这个男人在丈夫、父亲、下属、情人等各种角色之间穿行,每个环节都令他无比的吃力。
然而,池莉常常让她的人物守住平凡的乐趣和个人的小天空,选择并皈服既定的现实。
她的人物活得很累,但却充实。
这种平静的笔调写出的平淡生活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当时代已悄然告别乌托邦冲动时,回到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亲临其境,去咀嚼那些无聊的快慰和别有滋味的苦涩也是一种意义。
作者虽然形而下地诉说着社会各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但却将中国本土真实的生存境况呈现给读者。
池莉要告知我们的是:假如你们有烦恼,那么这些烦恼是来自个体生存理想超出了社会道德律令提供的活动可能性,是由个体与社会产生碰撞磨擦而引起,因此,只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妄想,对个体生命加以约束以契合所对应的活动空间,一切也就重归于平静。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她有意引导人们放弃现实人生的任何追求,她的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4 -良苦用心一方面倾注在对盛行多年的虚伪夸张的“崇高”和空洞无物的“理想主义”的矫枉过正上,另一方面又是对文学回归人生正视现实的一种呼吁,她认定世界的秩序只能到最“平面”的生活中去寻找,而不是到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中去寻找。
池莉通过描绘这种琐细而真切,质朴而踏实,在无奈中藏着坚韧,在缺撼中充盈着满足的生活,寄予了她对生活的达观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为她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增添了喜剧性的色彩。
(三)诗意的散文化诗意与散文在美学上是指两种状态:第一,诗意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和表现,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散文受制于外部的物质诱惑,是一种带有感官追求和物质主义特征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