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事件

合集下载

军坡节的信息

军坡节的信息

什么是军坡节?军坡节纪念什么?军坡节的流程是什么?冼夫人是谁Nanyue Tribe, The Saintly Mother of Lingnan, Lady Xian.冼夫人做了什么军坡节(Junpo festival)公期军坡节是海南各族人民纪念冼夫人而自发组织的节日,在海南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尽相同的庆祝方式。

其源起是:西汉时期,海南纳入中国版图,但是因为距离中央实在过于遥远,管理起来十分不便,而到了东汉汉元帝时期,中央更是直接放弃了对海南岛的管辖。

而到了南朝梁武帝大通2年(公元528年)时,时任岭南俚人首领的冼夫人上书朝廷,提出收复并在海南岛设立崖州,得到了梁皇朝的准予,自此,冼夫人将自东汉起脱离了中央王权586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并在海南恢复郡县制,安定全岛,大力推行教育和利用从大陆引进的技术发展生产,为后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重要铺垫。

而军坡节的庆祝方式,与冼夫人在海南设立崖州时的军事阅兵、出巡和战斗有关——冼夫人去世后,为了纪念她,各个村镇的百姓把冼夫人出兵到达本村、镇的日子设为本地的军坡节,而这个靠近大陆的北部军坡节会在正月中旬或下旬,中东南部则的日期大多在正月下旬到二月中旬。

在军坡当天,当地庙里的人们会扮演成古士兵进行“军事出巡”。

随着历史的发展,军坡节成为了祭祀神灵的日子,因此军坡节也有公期一名,意为祭祀公祖的日期。

不同地区祭祀的神灵也不尽相同,而祭祀的大多是本地的守护神,主要有冼夫人、关帝、龙王等,在海口市供有城隍、雷神,琼海市以关公为主。

军坡这一天,即使是远在海口三亚务工的子女或外嫁其他市县的女儿也会返回老家参与军坡节的准备,亲朋好友团聚一齐,在老家摆上好几桌的宴席,一起吃年后团圆饭。

除此之外,在当天的早上,宗祠的人们还会模仿成冼夫人军队出巡的样子,抬着神灵的轿子在本村镇巡游三周,巡游不仅起到让人们不忘当年冼夫人出征的英勇,也是神明给当地居民送福的方式。

巡游的队伍最后会来到宗祠前的舞台(军坡场),展示上刀梯,上刀梯的人会背着申灵像,赤手赤脚爬上刀梯,摘下花圈,挥舞令旗,向天庭奏报平安。

冼夫人 洗太夫人,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后人为

冼夫人 洗太夫人,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后人为

冼夫人洗太夫人,在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

后人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洗太夫人庙。

洗太夫人。

在广东。

海南。

东南亚等地有广泛影响。

后人为纪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兴建了许多冼太庙。

仅在茂名地区就超过200 座。

高州冼太庙为最大。

其中最正宗的是冼夫人故里娘娘庙。

全国只有一座冼太庙称为娘娘庙。

只有冼夫人故里才有。

高州冼夫人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

全庙分前殿。

中殿。

正殿和冯公庙四部分。

殿内冼太夫人雕像。

石刻。

碑刻等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洗太夫人庙。

影响地区,广东。

海南等。

最有影响力,电白区电城镇娘娘庙。

高州冼太庙。

级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迹。

洗夫人。

高凉郡。

是六世纪我国越族杰出的女领袖。

以善谋。

勇敢著称。

梁大同元年。

冼夫人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喜结良缘。

她一生坚持与汉族团结友爱。

保障地方秩序安定。

被尊称为圣母。

隋文帝时册封为谯国夫人。

她出身于首领世家。

“幼贤明。

多筹略”。

善于“抚循部众。

能行军用师。

压服诸越”。

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

她常规劝亲族为善。

以“信义结于本乡”。

且为人秉公处事。

不徇私情。

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

冼夫人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

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

割据一方。

梁大宝元年。

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

平定了侯景之乱。

陈朝建立之初。

政局不稳。

号令难行。

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

冼夫人又挺身而出。

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

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

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

石龙太夫人。

并以刺使之仪礼遇之。

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

是极为罕见的。

隋开皇九年。

隋文帝进军岭南。

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

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

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

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

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

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

影响。

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

冼夫人[冼夫人简历]

冼夫人[冼夫人简历]

冼夫人[冼夫人简历]冼夫人(512年—602年),原名冼珍,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高州)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是壮族人。

冼夫人为南俚人杰出的女领袖和军事家。

南梁宋康郡夫人、陈朝石龙太夫人、隋谯国夫人,谥诚敬夫人。

冼氏世代均为俚人首领。

冼夫人生于梁武帝初年。

嫁与南梁宋康郡公高凉太守冯宝,辅佐冯宝平息了广东原住民与中原人士的冲突,促进了中原民系和南越民系的和解,并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并开始设立崖州。

使海南岛划入中国版图。

南梁侯景之乱时,冼夫人率兵击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并与都督陈霸先联合。

陈朝初,镇压广州刺史欧阳纥之乱,获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仪仗比照刺史。

陈朝建立后,冼夫人即率众归附陈朝。

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为“圣母”。

隋文帝出兵南下灭陈后,岭南陈朝守将徐璒并未归附隋朝。

总管韦洸被徐璒所阻。

于岭下停滞不前,无法进入岭南。

源陈主帅杨广命令陈后主致书夫人,使其归隋,为了证明是真的,还把冼夫人曾经献给陈朝皇帝的扶南犀杖及陈后主的兵符拿给她看,冼夫人见到信及物件,始确信陈已灭亡,便派孙子冯魂迎韦洸岭南,各地才闻风归附。

从此岭南地区全部归隋朝管辖。

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谋反,俚人首领皆响应。

将韦洸于岭南首府南海,并派兵进屯衡山,断绝中原和岭南的交通。

夫人便派遣孙子冯暄领兵救援韦洸。

由于冯暄与叛军将领陈佛智素来友善,故意停留不解南海之围。

夫人知道之后,派人将冯暄监禁。

改派另一名孙子冯盎讨伐陈佛智,击败陈佛智并将其斩首。

再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合,共败王仲宣。

是役,夫人亲自被甲,率领军队,保护隋文帝使节裴矩招抚岭南各州。

使苍梧郡南越族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裴矩,归顺随朝。

隋文帝大表赞赏,拜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

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将宋康邑再次授予冯仆的遗孀洗氏(冼夫人亡夫冯宝原为南梁宋康郡公,夫人本为南梁宋康郡夫人。

冼夫人在海南的传说事迹

冼夫人在海南的传说事迹

冼夫人在海南的传说事迹海南的女性特别自豪,她们总是说,海南的天自古以来就是四个女性撑起来的:一个是冼夫人,一个是黄道婆,一个是宋庆龄,还有一个是宋美龄。

冼夫人是海南的开岛元勋。

在冼夫人之前,海南岛长期孤悬南海,中原皇权只是象征性的遥控统治,被称为“象郡之外徼”。

直至“梁大同初”,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请命于朝,置崖州”,从而结束了多年“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历史。

据史书和有关研究文献记载,冼夫人至少到过海南五次。

第一次渡海过琼大约在公元534年,将海南收归自己统辖,“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第二次上岛大约在公元540-541年,请命“置崖州”获准后,冼夫人和冯宝受命来海南巡察。

第三次过琼是冯宝逝世后,岭南大乱,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叛,其党羽企图割据海南。

冼夫人和儿子冯仆率军渡海南下,在苏寻峒、苍兴峒(今海口市三江镇、红旗镇、旧州镇一带)经过一场激烈大战,终于打败了叛军。

这就是隋书《谯国夫人传》载的“陈朝初,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

冼夫人第四次来海南是在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后,岭南归顺朝廷,年近八十岁的冼太夫人“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海南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和海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

冼夫人最后的一次登上海南岛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州总管赵讷私结叛党被处死后,冼夫人以朝廷使者的身份往各地巡查抚慰,“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到皆降。

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

公元602年,冼夫人在海南岛刚过完春节,乘车出崖州郡城到各峒视察,终因年事已高,于正月十八日在卜口坡(今海口市旧州镇卜球村边)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在海南期间,冼夫人不仅设置了崖州,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还多次平定匪贼叛兵,使百姓安居乐业。

她从内地组织移民开发海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推行牛耕、兴修水利、选种施肥等,还无偿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具,又设法向人民传授纺织、制衣技术。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_军坡节_的文化反思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_军坡节_的文化反思
[3]
。精 英文化是 指以官府与 家族为主 体
军坡节盛行于海南和粤西等地, 以海南的 军坡节最具 特色、 最为隆重、 最富生命力。海南 军坡节起源很早, 且源 远流长, 已经 成为 海南 人的 庙会。冼 夫人 曾 为海 南的 政 治、 经济、 文化发展做 出卓越 贡献, 是海南 各民族 团结、 安 定向上的精神象征。随着历史发展, 海南已经 逐渐形成了 以冼夫人为中心的人缘、 地缘、 神缘、 物缘、 业缘的 五缘文 化 网络圈, 更大范围与更深 程度地 牵系着海 南人民 的感 情与民族精神而生生不息。 冼夫人作为精神领 袖在广 大人民 心目中具 有极 高的 地位, 全省 为纪念冼夫 人而建的 庙宇就有一 百多间, 新坡 冼太夫人纪念馆 是全省 规模最大 的一个。她 是海南 人群 众建庙奉祀最多的历史人物, 全岛各地建筑的 冼夫人庙就 有 50多座, 军坡节的举行超过了单纯纪念的意义, 海南人 民群众称谓她为冼 夫人、 冼太 夫人、 谯国夫 人、 诚 敬夫 人、 圣母娘娘、 郡主夫人等等, 显然已经成为民间祭拜的偶像。 海南各地均有军坡 节的流 行, 据 说, 海口市 龙华 区新 坡镇是冼夫 人入 住海 南后 的故 乡, 这里 的军 坡节 古韵 犹 存, 每年过节, 都有 华侨人 士不远千 里来此 同度。虽 然同 是军坡节, 但具 体到海 南各地, 节日 的时间、 纪念 对象、 习 俗活动等有所不 同。 各地军 坡时间 是根据当 年冼夫 人出 征到 达当地时间 而制定, 各地供 奉神圣也不 同, 神 主除冼 夫人外都是冼夫人手下将领及归顺 了的黎族首领, 有些是 后来的一些汉人杰出首领等。为了 纪念他们, 将他们奉为 公祖 和 婆祖 。海南的军坡节分 为 公期 和 婆期 , 而 公期 又分为 大 公期 和 小 公期 , 这些 分类就 是由

冼夫人庙

冼夫人庙

冼夫人庙海南岛,西部儋州市中和古镇有座远古的冼人人庙——宁济庙。

早在唐时已有建置,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庙。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重建,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名其庙为“宁济庙”。

苏轼居儋时,曾拜谒此庙,并作诗一首,赞冼夫人为“冯冼古烈妇①”。

诗云: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历险,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

庙貌空复存,碑版温无辞。

成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

爆物菌鸡卜,我尝一访云。

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

宋高宗赵构题庙匾额诰,明重修,清同治间(1862—1874年),游击②冼振廷同武营联捐重修。

光绪27年(1902—1903年)城民捐资建神阁及八角拜亭。

1920年毁于大火。

1923年修复中进及头门,1924年重修正殿,1929年重修前堂。

原庙规模较大,现头门拜亭已毁,照壁残垣尚存。

殿前有人形石雕九座,大小不一,作跪状,坐状及缚站状。

其中一座高将近1米,头已断,另一座完整的高69cm。

此外,还有石碑2块,一块为《儋州冼夫人碑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八月,学正林湘源等立,林召棠撰文,记夫人使略和在儋踪迹,以及捐钱买田业以资香火堂等,此碑保存尚好。

另一块为《宁济庙冼夫人加封碑记》碑已残断成多块,仅收集3块,为知州徐锡麟立,记夫人加封号“慈佑”经过及捐购店立租等事。

①见明正德《琼台志》②游击:官名,清代绿营兵军官,职位次于参将。

最大的冼夫人庙—冼夫人纪念馆“梁沙婆”庙即“冼夫人”庙,位于琼山县新坡墟。

族庙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参加活动人数最多时每年约10万人左右,因此,这是最注目的庙宇。

它建于明代,由梁云龙创建。

梁云龙,字会可,号霖雨(1528-1606年),琼山区新坡梁沙村人,明代进士。

官至湖广巡抚,提督军门①(又称梁军门)御赠兵部左侍郎。

它曾题联:冼夫人巾帼圣母助贤良,梁军门世守丰功答神恩。

冼夫人来海南后,住在梁云龙家,并认梁家“干爹”“干娘”,自称“梁祖外家”人称“梁沙婆祖”。

海口的民俗文化

海口的民俗文化

海口的民俗文化
海口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妈祖祭典和冼夫人信俗。

妈祖祭典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

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

历代海南史书和地方志记载,元代海南岛已建有妈祖庙5座,至明清两代,妈祖庙遍及琼州13个州县。

从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记载中发现,参与修建妈祖庙的人员中不乏当时的政府官员和商人,他们大多为当地的县令、知县和外来经商者。

由此可见,当时海南信奉妈祖之风已经盛行。

冼夫人信俗在海南流布最广,从唐代沿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族首领,她辅佑丈夫高凉太守冯宝,派军南下,平乱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去世后,海南人民建庙缅怀。

海口市乡村是冼夫人军队的驻营地,也是海南“军坡节”的源头,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极具代表性。

此外,海口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海口各区纷纷
开展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迎新春优秀书法作品展、国风手作银柳花制作展、春联送到家等。

在骑楼老街,市民游客可以欣赏到海南地方民俗冼夫人文化舞龙、舞狮表演,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总之,海口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历史故事——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她的生平被载入籍《二十五史》的《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

她的英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心中,被陈、隋皇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

后来,又被明太祖和清朝同治皇帝分别谥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

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dān)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新中国成立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

在茂名高州地区的广大农村中,到处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特别在其家乡故里的雷洞村和冼冯定居的旧城和良德一带,当地群众对冼夫人的熟悉程度,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有故事、有歌谣、也有神话传说。

冼夫人(512年—602年),名英,广东南部俚族人,出生于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冼夫人家世代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

夫人自幼贤明,多谋略,在娘家时,能够约束部下,行兵布阵,镇服百越。

冼夫人年轻的时候,就非常能干。

她不仅会带兵打仗,出奇制胜,而且对族里的人很爱护。

因此,人人称赞她。

她的哥哥冼挺当过州刺史。

有时冼挺恃强侵犯邻近的郡县,冼夫人总是加以劝阻。

可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青年女子,还没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东晋的时候,东北有个割据政权,叫“北燕”,是一个姓冯的汉人建立的。

北燕灭亡以后,皇族中有一个叫冯业的,带着部队逃到了南方。

那时,东晋已经灭亡,继起的是宋朝,冯业便归附了宋朝,被任命为岭南的一个地方官。

从此,他一家就在岭南居住下来。

梁朝的时候,他的孙儿冯融做到罗州(今广东化县东北)太守。

冯融有一个儿子,名叫冯宝,任高凉太守。

冯宝也很年轻,还未娶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事件(一)冼夫人(公元513-602年)俚族,南北朝时高凉郡人。

她是我国南方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和英勇善战的伟大军事家。

周恩来总理曾经赞誉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她自幼聪颖贤慧,通晓兵法,武艺娴熟,爬山越岭,疾步如飞,弓箭弹砣,百发百中,且能约束家族。

冼夫人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抱负和谋略,她毕生为民放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而操劳。

身穿戎穿的冼夫人,秀气中带有威武,慈祥显出庄严,冼夫人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慈祥的妇女,而且还是一个知识渊博、聪明过人的智星。

冼夫人对海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她亲自奏请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与中原的直接联系得以恢复;在军事上,她亲自率师用兵,安抚百姓,平定叛乱,为海南创造了一个安安的社会环境;在生活和生产上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引进种植技术,发展生产。

千百年来关于她的传说和逸事一直在岭南各族百姓中间流传,人们至今还深深怀念,敬重和崇拜她。

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的怀念表现在建冼庙,新坡是冼夫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闹军坡'活动。

每年经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新坡镇就会热闹非凡,使成为岛内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影响遍及海内外。

在民间,海南人民为纪念冼夫人而建造起了冼夫人庙。

有些地方虽然不建冼夫人庙,但是每到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家家户户都砍来青竹,缚上红纸竖在家门口,希望冼夫人在海南建立的业绩象翠竹一样万古长青。

海南各地的冼夫人庙宇(一)海口市的冼夫人庙得胜沙冼夫人庙,庙址在得胜沙路75号,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

高坡冼夫人庙,庙址在海秀区高坡村,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874年)始建。

(二)琼山县的冼夫人庙苍兴一都冼夫人庙,现已废,遗址不详。

据载明初已有此庙。

梁沙婆庙,即现新坡冼夫人纪念馆,系海南岛规模最大,参拜人数最多的冼庙,建于时代。

文山村谯国夫人庙,在新坡镇文山管区,清代建立。

府城柔惠庙,庙址在今府城镇大路街,明宣德间(1426-1435)。

冯冼夫人纪念堂,俗称美敏婆庙。

东山冼夫人庙,在东山镇东山墟,原址在镇委镇府所在地。

府城北官班皇庙,分两部分:一部分内祀玉皇、玉帝、三清;另一部分祀冼夫人,冯宝和陈大将军,庙址在府城镇北官村。

(三)定安县的冼夫人庙谯国诚敬夫人庙,在定安县李家龙圩梅里(疑即龙梅村)。

谯国夫人庙,在定安县南门外潭榄树。

(四)文昌县的冼夫人庙预惠庙,在文昌县城新安桥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弘治三年(1489年)南天宫,在文昌县城东南街,明永乐间建。

(五)澄迈县的冼夫人庙预惠庙,在澄县老城,明明已有庙。

冼夫人庙,在澄迈县新吴圩龙洲河畔杂石岗(俗称'石虎')1964年在原址建平房一座。

2、冼庙的分部及之最冼庙在海南的分布很广,在原海口市、原琼山市、定安县、文昌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县、琼海市、琼中县、三亚市、东方县都有冼庙,但要说海南冼庙之最,建筑最早的是儋州县中和镇的宁济庙,史书曾记载,宋代苏东坡被贬琼居儋时还拜访过它,但庙中的石碑的字迹已迹认不清了;建筑规模最大,参拜活动人数最多的冼庙是琼山市新坡镇的冼夫人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海南岛北部县市人民纪念冼夫人的主要集结地;以华侨集资最多的算琼山市三江镇,该镇共有4座冼庙,均由华侨集资兴建;冼庙分布最集中的是海南岛北部的南渡江南岸,传说当年冼夫人渡海沿南渡江溯江而上,在这一带活动较为频繁;饮誉最高的冼庙是儋州县的宁济庙,南宋高宗赵构亲笔为之题送了庙额浩,足以见得其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海南历史纪念冼夫人的诗文海南历代纪念冼夫人的诗文很多,大致可以归纳成三类:一类是志文和碑文。

海南的主要方志《琼台志》、《琼洲府志》、《琼山县志》、《定安县志》、《文昌县志》、《临高县志》、《崖县志》等以及各地冼夫人庙的碑文均载有冼夫的事迹、宦绩及宙宇建造情况等。

这些志文和碑文都是纯粹记事,不加褒贬,是研究冼夫人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各种史书如《黎族简史》、杨德春著的《海南岛古代简史》、小叶田淳的《海南岛史》以及凡涉及海南梁、陈、隋、唐时代历史的书,几利都载有冼夫人的事迹,不过这些史书的资料来源,基本上也是依据海南的地方志书。

另一类是诗歌和楹联。

早时的诗歌主要载在明代《海南丛书》和部分名人学者的著作上,有些诗歌则由各地冼夫人庙收藏。

这些诗歌通过艺术形式歌颂了冼夫人的伟大业绩,并加进了作者的感情。

那些书写在各地庙宇中楹联,大都是以精炼的语言记载和歌颂冼夫人伟大功勋,对我们研究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类是一些文人学者撰写的纪念和研究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类是一些文人学者撰写的纪念和研究冼夫人的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是宣传介绍冼夫人或者为澄清史志尚未载明的问题而作。

文章观点鲜明,目的明确,有的放失。

(一)珍贵难得的志文和碑文地方志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全面记载某一地区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价值。

刻石记事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各地普遍保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碑铭,其中不少碑文就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

因此,志文和碑文是研究当时当地历史面貌和历史事件的极其珍贵难得的文献资料。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我国现存于国内外的旧方志8264种,其中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的就占6076种,乡镇小志及志稿1206种。

明代以前修的志书存世很少,大都成为稀有珍本。

可喜的是,海南地方志中现尚存有明代正德年修的《琼台志》、明代百历年修的《琼州府城》(该书在我国还属稀有传本),以及清代所修的各县县志。

明、清年代的石碑铭志仍有收存。

这些文献和文物为我们研究冼夫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考《琼台志》、《琼洲府志》和各县县志,以及海南各地冼庙的石碑,归纳起来,有关冼夫人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传记。

各志文和碑文所载的冼夫人的传记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从《隋书》或《北史》中的《谯国夫人传》摘录。

如《琼台志》卷三十三《名宦》中记载冼夫人的事迹如下:冯冼氏:冼氏世为南越首领,幼贤明、多筹略,当时,在父母家,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海地儋耳归附者千余峒。

后嫁高凉太守冯宝。

宝卒,岭南大乱,赖夫人怀集。

至陈、以子仆为阳春郡守。

仆卒、陈立、岭南共奉夫人,号为圣母。

隋立,以所贡陈屡杖及兵符出夫人,始集首领数千,尽日小动哭。

及服。

时陈佛智、王伸宣反,夫人遗孙盎讨之,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壳骑卫,遂定岭表。

高祖异之,册为谯国夫人,仍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赐临振县(今崖州)汤沐邑一千五百户。

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初卒,赠物一千段,溢之成敬夫人。

清宣统三年修的(琼山县志)卷二十三《宦绩》中记载如谯国夫人:冯冼氏、北燕冯弘以后,高凉太守冯宝之妻也。

幼贤明,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欧,阳纥谋反,夫人发兵拒境,纥徒溃散,以功封具亏仆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冼封石龙郡太夫人。

陈国亡,隋文帝遗总管韦光,安抚岭外。

夫人知陈亡,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及遗其孙魂,牵众迎光,岭南悉安。

表魂为他同三司,赠宝为广州总管,冼封谯国夫人。

开皇十一年,番州总管赵纳贪虐,诸俚僚多有亡叛,委夫人招慰。

夫人亲戚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

文帝赐夫人临振县汤林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初,谯国夫人卒,谥日:诚敬夫人。

(祀名宦)《宁济庙冼夫人碑记》中记载如下: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也。

幼贤明,多筹略,抚循部份,压服诸越,信义结于遐迩,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山同。

及归高凉太,守冯太公宝,约束本宗,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在梁知高州刺史李迁仕欲反,则设计破之。

知长城侯陈霸先能平贼,则厚资之至。

陈除欧阳气,至隋定王仲宣勋猷炳著。

更仆难终,当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为圣母,保境安民。

及历朝封赐,率忠贞以据报。

有叛之,新披甲,乘介马,张锦卒,历十余州,谕诸俚僚,使遵朝华。

时得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吏,含虐论治其罪恶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这些文字所处的位置和称呼的感情色彩却令人深思。

顾名思义,《琼台志.名宦》就是关于琼台(海南)历代有名的民史的记载;《琼台县志.宦绩》就是各朝代管理琼山的官史的功绩。

从正德《琼台志》可以看出,汉代统治海南的是路博德、杨仆、引豹、马援,三国时期呈统台海南的是陆凯。

梁、陈、隋代统治海南的则是冯冼氏(即冼夫人)。

虽然两志记载中没有点及冼夫人在海南、琼山的业绩,但这并不否定她作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直接统治者的历史地位。

这说明她与海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另一方面,从称呼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关系。

如《宁济庙冼夫人碑记》中的两段称呼:'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女也。

及归高凉太守冯公宝,约束手工艺本宗,政序有序,人莫敢违。

''吾高州冼氏女也'就比《隋书.谯国夫人传》中的'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多了一个'吾'字,'高、凉'也明确地写成了'高州'。

虽然这里面仅有一字之差,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吾者,咱们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谯国夫人是咱们高州姓冼人家的女儿。

这句话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揭示现在儋县中和镇一带的部分居民是从现在的高州迁移过来的;二是提示了冼夫人就是现在的高州人,与'咱们'的祖先同乡。

冼夫人在海南的传说(一)仙泉修渠仙泉,即八仙泉,位于琼山县新坡镇境风,相传有一年此地大旱,江河干涸,生民岌岌可危。

恰巧冼夫人来琼巡察,看到这个状况,非常着急。

她亲自带领帅士卒四出找水源,却一直没有找到。

冼夫人心急如焚,加上过度劳累,竟然病倒了。

法地群众知道这件后,非常感动,相约到夫人的住地去看望她。

当他们看到冼夫人卧病不起,都很伤心守着她不肯离开。

后来,看望的人越来越多,守在冼夫人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士兵怎么劝都劝不动。

一日,八仙巡天,看到梁沙坡上人群黑压压,人们低声哭泣,叹气连天,于是按下云头,看个究竟。

八仙变做八位凡人,有老的,有小的,加入了群众看望冼夫人的队伍,偷偷打听了发生了什么事。

当八仙听到天旱民危,冼夫人为民操荣得病,群众又为冼夫的病担心而不肯离开时,八位仙家也感动了,他们悄悄地商量,各显法术,每人变出一口大甘泉,解救群众和冼夫人。

大甘泉变出后,八仙派何仙估(八仙之一)变成一个讨饭的老太婆,捧着一罐甘泉来到冼夫人面前,向冼夫人报告找到甘泉的消息。

迷迷糊糊的冼夫人,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振奋了精神,病也好了三分。

街她接过水罐,亲口饮下这些仙泉水,确保是甘泉水时,病就完全好了。

群众看到冼夫人完全康复过来,这才欢天喜地地回家去。

冼夫人一康复,就带领官兵和群众循着老太婆指点的方位去找甘泉,果然看到在乱石滩中,八口甘泉口口象水桶一样粗,清澈的泉水突突地往处冒,一眨眼就有成千上万担水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