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
海南古代史——精选推荐

海南古代史起源与人口1、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位于三亚落笔洞,迄今已知的最早居民是三亚人,已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2、海南土著居民有黎族、汉族、回族、苗族。
其中进入海南时间最早的是黎族,也是海南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3、汉代前,古籍称海南岛为雕题国、离耳国。
4、黎族在汉代前称骆越人,隋代前称“俚”,唐宋以后称黎族。
5、海南岛汉族人达到100万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建制沿革1、海南的原始社会瓦解于秦末汉初。
最早记录海南岛的史书是《吕氏春秋》。
海南岛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是在西汉,标志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中央政府第一次在海南设立了地方政权机构。
(公元前110年,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伏波大将军路博德南征平定南越叛乱,得海南岛,并在此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开始了封建中央政府对海南直接管理)2、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马革裹尸令人钦佩,马援在平定了交趾国的叛乱后带兵驻扎海南岛,恢复了封建中央对海南岛的管制。
3、唐朝中后期,海南设置琼州都督府,首次隶属于中央政府,开始简称“琼”。
4、为加强封建统治,明代将海南岛黎民编入都图,清代全岛实行里甲制。
5、明代海南最高行政机构为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西沙、南沙群岛正式划归琼州府管辖。
最高军事机构称海南卫。
民族融合1、古代黎族最大规模起义是符南蛇起义。
2、南朝后期主张俚(黎)汉团结,开创海南民族融合的新局面的俚人女首领是冼夫人(谯国夫人)。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琼山等地举行“军坡节”活动纪念冼夫人。
3、海南民族融合的三个表现:一是黎人汉化,二是黎汉人民在生产活动中互相学习;三是黎汉人民在反压迫斗争中互相支援。
古代经济1、农业:海南首次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在明朝;“东路槟榔西路米”的作物区分格局出现于明朝。
2、手工业:海南棉纺织技术在明朝以前闻名全国,宋末元初,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女纺织家。
海南岛历史文化简介

海南岛历史文化简介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南海之滨,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省份。
海南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
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海南岛曾经是琼州国、氐国、邕州等多个古代国家的疆域之地。
海南岛一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岛上有多个少数民族,如黎族、苗族、壮族等,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习俗。
这些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海南岛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海南岛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而闻名。
岛上有许多古代的寺庙、庙宇和宫殿,如南山寺、五公祠和文昌阁等。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此外,海南岛还拥有许多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和天下龙舟赛等,这些活动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岛上文化的绝佳机会。
海南岛的自然环境也为其历史文化增添了特殊魅力。
岛上有美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
这些自然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也使海南岛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总之,海南岛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无论是岛上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还是自然环境,都使海南岛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前往海南岛,您不仅可以享受美丽的风景,还可以领略岛上浓厚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中共海南历史大事记

中共海南历史大事记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50年)
1921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琼崖(海南岛旧称)地区开始传播。
中共琼崖早期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地方的活动正式展开。
1924年至1927年间,琼崖大革命高潮兴起,包括国民革命军南讨胜利和琼崖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2. 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占海南岛,琼崖独立队第一中队进行了抵抗。
3. 解放战争时期
1950年4月16日至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解放了海南岛全境。
1950年6月,海南党委决定重建中国共产党崖县委员会和崖县
人民政府,并在同年10月召开了崖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南发展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海南作为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进行管理和发展。
1984年10月,设立海南省海南行政区。
1988年4月,撤销海南行政区,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宣
布将海南岛设置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加快了海南的改革开放步伐。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的成立是海南历史上的一大事件,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
海南海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一些关于海南
海的历史故事:
1.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
据考
古学家的研究,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
代先民在海南岛上生活。
2. 《史记》中记载了一位叫越王勾践的国君,他在公元前
473年至公元前465年期间,在岭南地区举行了一次反击吴国
的战争。
据说,他曾在海南岛上组织了一支舰队,并成功地击败了吴国的军队。
3. 在海南海域,还有一些有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许多商人通过海南海域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地进行贸易活动。
4. 在南海诸岛的海域中,还有一些有关海盗的历史故事。
在
古代,南海诸岛是海盗的藏身之地,他们经常袭击过往船只,并劫掠财物。
这些海盗活动一直持续到近代。
5. 在二战期间,海南海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1943年,中华民国政府派遣了“蓝莲花”行动队,成功地占
领了海南岛,并由此建立了海南行政公署。
这些历史故事和事件,丰富了海南海的历史内涵,也展示了这片海域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南近、现代史

艰难历程自英国对我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海南进行了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为此,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海南人民展开了坚决的反抗斗争。
列强对海南的侵略海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令列强垂涎欲滴。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口)等地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法等国在当地设立领事馆。
自此,列强的侵略不断深入。
1861年至1867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丹麦和奥地利等国接踵而至,美国以“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为借口,也把侵略魔爪伸进了海南岛。
秀英古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势力进入海南。
美、英、法、日、德、奥匈、比利时、意大利、挪威、葡萄牙等国领事先后进驻海南。
在这些国家中,英国领事派员最多,法国次之。
据统计,英国驻琼领事先后有22人次之多。
在琼设领事时间最长的是日本,历时66年之久,先后派6名领事驻琼。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作护身符,外国侵略者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海南人民备受欺凌。
据琼州海关的统计,仅1868年一年,输入的鸦片就有1916担①,价值白银149万余两,占全年进口总值的64%。
洋棉纱和洋油的输入也急剧增加:1878年洋棉纱输入仅39担,到1891年就增加到17184担,仅13年的时间就激增了400多倍;洋油的输入,1890年比1882年增加了69倍。
动脑筋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商品倾销给海南带来了什么影响?早在明末清初,一些外国传教士就陆续到海南进行活动。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来琼的传教士越来越多,活动更为频繁,范围也不断扩大。
动脑筋外国传教士到海南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天地会起义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广西金田起义,起义烽火遍及大半个中国。
为了响应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海南的天地会于1853年举起了反清的旗帜:文昌、琼山、澄迈、定安、会同、乐会(今琼海)地都在天地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在澄迈等黎族笼送建立了据点。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海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岛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海南史,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海南史的一些感悟。
首先,海南的历史悠久而丰富。
从古代至今,海南岛上有着多个先民部落的迁徙和定居的痕迹。
他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俗和传统艺术等。
通过研究和了解这些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
其次,海南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独特的历史发展。
由于海南岛面朝大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岛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独立。
在历史上,海南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文化交流中心。
通过了解海南的地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南的历史演变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三,海南的历史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海南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并多次被各个朝代统治和影响。
这也使得海南的历史充满了变幻和曲折。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转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最后,海南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缅甸寺庙、民族乐器还是传统舞蹈,它们都展示了海南独特而多样的文化特色。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研究和弘扬海南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总之,通过研究海南史,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南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以及它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
保护和传承海南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海南的历史和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我们的国家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历史

04
LOGO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01
1949年海南特别 行政区成立,特 区行政长官公署、 建省筹备委员会 设在海口
02
1950年5月海 南岛宣告解放, 次年,成立广 东省人民政府 海南行政公署
03
1966年“文化 大革命“爆发 后,海南行政 公署停止行使 职权
04
1984年10月撤 销海南行政区公 署,行政区人民 政府正式成立。
3、 西沙群岛上有一处唐时期遗址 石碑,表明中国人自唐以 来就开始在西沙群岛生活
4、 唐末诸藩崛起,南汉国在岭南立国。而今海南省直辖于 南汉朝廷。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南汉废其建制
LOGO
冼夫人简介
冼氏世代均为俚人首领。冼夫人生于 梁武帝初年。大同(535年—546年)初 年,罗州刺史冯融听闻洗氏的品行,为其 子高凉郡太守冯宝娉以为妻。婚后,洗夫 人辅佐冯宝平息了今广东省境内的原住民 与中原人士的冲突,促进了中原人和南越 族的和解,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南梁, 并开始设立崖州,使海南岛再次成为古代 中国中央王朝设立的正式政区。汉武帝元 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 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 元年(前110年),在海南岛设臵珠崖郡、 儋耳郡。实现了汉代中央直接对海南的统 治和治理。
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岛欢乐节”。
另外海南的节日还有:文昌公期、万宁文灯节、南山长寿 文化节、海南热带雨林节、三亚国际啤酒节、三亚国际广 告电视艺术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保亭七仙温泉嬉水 节等。
海南岛重要赛事有: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 岛国际大帆船赛、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诺克海口世界 公开赛等。
LOGO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下旬, 中共琼崖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发出七项紧急任 务的指示,命令琼崖纵队各支队立即出师受降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海南史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越来越多的
人开始关注海南,同时也逐渐了解到这座美丽的小岛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在海南历史研究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了解海南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岛屿,历史非常悠久,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几百年的现代史,其中涉及
到民族、地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和未来。
其次,要客观看待历史。
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
客观的态度,不应该带有太多主观色彩,更不应该把历史上的错误
和失误简单地归咎于某些人或某种制度。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需要
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它,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第三,要关注本土历史和文化。
海南拥有独特的海南文化和海
南民俗,这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所不同。
在研究海南历史
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到这些特殊的本土文化和历史,了解它们的
来龙去脉和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海南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了解海南历史对于我们认识海南、了解海南和发展海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更多的人会对海南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并为之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
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
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
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
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
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
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
海南岛1府3州13县。
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
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
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
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
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
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
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
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官职之广,数量之多,历时之长,举世罕见。
这些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宗派争斗、政治倾扎中失志的贬官谛宦,墨者文人,被贬人到海南岛不仅是仕途的不得志,就是生活上不
也如意。
但他们还是克服了个人的困难,在海南从事生活奋斗的同时还积极地传播中原文化,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以中原的文明教化当地人民,千方百计地使海南各
族人民“王化”。
他们的到来对当地人民“熏染过化,岁异月或不同,世变风移”更为海南的文运兴盛,教化打开打下了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
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和相互影响,必然会促进海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共荣,从而整合、催生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又有海南地域特色,多元而又有共同文化认知和一致性的全新地域文化,从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宾庭中增添了新的成员,这是海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性嬗变。
这种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南文化。
这种新的地域文化虽然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底,但不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虽然它跟汉族的一些地域文化有渊源的关系,当时它有别于这些地域文化,更有别于全国其他的地域文化。
我经常听到一些刚刚来到海南的大陆人士说,一到海南岛听到海南话,就好象听到外国话一样,有这样的感觉。
海南的语言确实跟全国语音不同,它不仅不能跟全国其他的方言直接交流,跟闽南方言都不能直接交流。
可以这样说,海南文化是海南化的中原文化同黎、苗、回等少数民族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正是这种十分明显的差异性,造就了海南本土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种地域文化形成、发展、成熟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形成海南文化,之前还不能说是海南文化的形成呢?这在之前,宋元之前是多元文化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认同的文化形态,到了民清时期出现了,形成了,而且走向成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有了条件。
第一,明朝建立以后,朝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海南的行政治理和加快海南的开发,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一,明太祖建朝以后,首先发布了《劳海南卫指挥敕》,称海南是“南海奇甸”,在这里把海南的地位提升了,不再视为流放罪臣的蛮荒之地。
其二,在海南设立了琼州府,作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关,结束了海南岛的行政机构互不相干、各自为政分散的状态,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行政机构,这样改善了行政治理。
其三,将海南由广西管辖改为广东管辖。
原来一直是广西管辖,甚至在汉朝的时候,我们曾经跟越南那一带合为一个区域,在明朝以后划为广东,相对来说,广东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样为海南跟先进地区的交流创造的条件,促进了海南文化更好的发展。
其四,对黎族进一步实行安抚政策,明朝时期,明朝的封建统治深入到五指山黎族地区,大多数黎峒成为封建王朝的基层的组织。
其五,加强了海南岛的农业、水利、盐业等的开发,清朝初期、中期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措施,这些措施加快了海南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海南经济和社会稳定,为海南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融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大增,为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创造了文化条件。
明王朝对海南采取的开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族人移民海南,苗族这个时间也向海南移民。
到了乾隆时期,发布了一个开垦琼州荒地令,之后又引发了大陆汉族向海南移民潮,每年有上万大陆汉族移民到海南,明清大量移民的涌入,主要是汉族移民的涌入,使海南岛的人口大增,汉朝3万,元朝17万,而明朝仅大陆移民就增至47万,至清嘉庆年间,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更是增加到140万之多。
由于大量的大陆汉族移民的涌入,明清时期,大陆汉族移民已经占了海南岛人口的大多数,已经取代黎族成为海南岛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人口大量的增加,人口结构根本性的变化,使得海南的文化创造和各民族、各族群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更为广阔,使得中原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以前。
第三个原因,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化,兴办官学书院,发展教育,确立了中原文化传播的官方地位,从而使中原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到黎苗少数民族地区。
明朝的时候,由于官府的倡导和带动,一时文教兴起,明代由官府和私人创办的书院有20所,官办的社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有200来所,加起来学校有200多所,此外还有招收穷苦人家和少数民族子弟的学校。
乾隆期间,修复和新建书院有33所,社学也很多,现在也无法统计了,仅仅文昌那一带就有70多所。
各类学校的
创办,使得中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和学术等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海南文化的根基。
第四,明清时期,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各自文化彼此间文化的磨合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时期,从西汉一直到明清,有上千年的磨合,海南地域文化的创造已经有了充分时间。
明清时期,海南文化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发展势态:一方面,明代以后,迁移海南的汉、苗、回以及各汉族的族群在海南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已经将他们带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加以海南化的改造,变成了海南本土文化,从而创造出富有海南特色的多彩地域文化。
比如语言,闽南移民把他们带来的闽南话经过上千年的改造之后,创造出海南话这一种新的语种,我个人看法,这种语种的形成应该在明朝。
这种话同闽南话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此外,海南其他的语种,像儋州话,就是粤东方言经过改造形成了儋州话,儋州话现在说起来也同粤方言也不一样,还有是临高话,临高话的语系来说是属于壮族语系,但是现在的临高话跟壮话也不能交流。
海南的苗话跟大陆苗族所讲的苗话差异非常大,不是同一种语种,等等,都是经过的海南化的改造。
又比如宗教信仰,汉族都有对祖先、对神的祭祀活动,但是海南的祭祀活动有它的特点,比如公期,在定安我不太清楚叫什么,海口叫做公期,这种祭祀形式跟大陆汉族祭拜祖先和祭拜神的形式就不一样,很独特,特别是军坡冼夫人节,汉族地区里面可能这种祭祀形式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方面,明代以后,海南的汉、黎、苗等民族的文化,以及各种汉族地域文化经过了上千年碰撞、磨合、交融以后,创造出了海南各民族、各族群中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一致性的文化形态,其主要是海南话、海南艺术以及宗教祭祀活动。
这种形式已经得到海南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认同。
如果大家都不认同,你的文化是你的文化,我的文化是我的文化,没有一致性的东西怎么能够形成地域文化,肯定有一致性的东西。
我概括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海南话,就是语言。
第二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主要是指琼剧、八音、黎民歌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