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用药指南
颌周蜂窝织炎怎样治疗?

颌周蜂窝织炎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颌周蜂窝织炎的治疗方法,治疗颌周蜂窝织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颌周蜂窝织炎应该吃什么药。
*颌周蜂窝织炎怎么治疗?
*一、西医
*1、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主要为改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选用抗菌药物(灭滴灵、螺旋霉素)以控制感染。
如病情严重,可采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联合应用,必要时静脉给药。
也可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给以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等中药。
2.局部治疗
炎症早期可用局部理疗、外敷中草药等促进炎症吸收。
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时,切口应在利于引流的部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导管等重要结构,部位要隐蔽并尽量与皮纹一致。
在急性炎症控制后,对病源牙应用进一步处理。
口底蜂窝织炎治疗要点:本病的主要威胁为全身中毒及局部影响呼吸道通畅。
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危及病员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全身联合应用大剂量抗菌素(诺氟沙星),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病员抵抗力,局部要及时切开减压、引流。
如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颌周蜂窝织炎怎么治疗,颌周蜂窝织炎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颌周蜂窝织炎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颌周蜂窝织炎”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蜂窝织炎治疗

蜂窝织炎治疗蜂窝织炎的西医药治疗(1)应用足量抗生素,青霉素为首选药。
(2)早期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促进炎症吸收。
(3)治疗3-4日后效果不明显者,应行局部穿刺,如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4)对口底或颌下部病变,宜早期切开引流,以防止出现压迫症状。
对因产气菌或厌氧菌所致的感染,均应争取早切开引流。
蜂窝织炎的中医药内治法①风热壅滞:病症初起皮肤红肿热痛,发热恶寒,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防风6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僵蚕10克、升麻10克、蒲公英20克、夏枯草10克。
上方煎服2剂后用布包药渣,湿热敷患处。
如体温较高不退,加生石膏30克、芦根20克。
如大便干结不通,加生大黄10克、元明粉5克。
②热毒蕴结:红肿扩大,疼痛加剧,指触发烫,痛加重,可有波动感,高热不退,神疲乏力,口干渴,舌红偏绛,苔黄厚干,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痛。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加克、赤芍20克、生地1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5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黄连10克、皂刺10克、炮甲片10克、酒军4克、地丁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
如大便干结,加枳实15克,酒军改生大黄10克、元明粉5克。
出现惊厥、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
③气阴两伤:溃脓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疼痛减轻,周身乏力,口干淡无味,纳呆,舌红少苔,脉细微数。
如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则收口愈合较慢。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黄芪30克、天花粉15克、陈皮10克、太子参15克、生地10克、麦冬IO克、当归IO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10克、生白术10克。
投诉赞赏医生2015-12-05 13:22wy宋玉华咨询:22人向他咨询病情分析:蜂窝织炎西医治疗方法1.全身疗法(1)早期要给予足量高效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1~1.5g/d静点。
蜂窝织炎用药指南

蜂窝织炎用药指南
【概述】
本病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因化学物质侵入软组织引起。
大部分为原发,因皮肤创伤引起,也可因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扩散而来。
【诊断要点】
1.损害为局部大片状红、肿、热、痛,边界不清,严重者可
出现大疱和深在性脓肿。
2.急性期常伴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
3.常发生于四肢、面部、外阴、肛周等部位,发生于指、趾
处的称为瘭疽。
口底及颌下蜂窝织炎可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
4.复发性蜂窝织炎。
损害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可能较轻。
【药物治疗】
1.早期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G,一日640万
~960万单位,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少10天;其他药物,如如头孢菌素(如头孢硫脒、头孢唑肟等)、氨基糖甙(如依替米星等)、奥硝唑等也可选用。
2.患肢休息,局部可热敷和物理治疗。
3.明显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注意事项】
1.本病需与丹毒和血管性水肿相鉴别。
2.治疗应及时,抗菌药物应足量和足疗程。
3.严重者应及时切开引流。
抗生素与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与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的治疗方法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蜂窝织炎和脓肿是常见的病变。
这两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有效地治疗。
在治疗蜂窝织炎和脓肿时,抗生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在治疗这两种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抗生素的选择在治疗蜂窝织炎和脓肿时,正确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
对于普通的蜂窝织炎和脓肿,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提供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那些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应该选用其他适合的替代药物。
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比如,如果患者的感染严重且存在发热、毒性症状等情况,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于疑似存在金葡菌感染的患者,可以选用万古霉素等对金葡菌具有活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二、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蜂窝织炎和脓肿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来正确使用。
一般情况下,口服给药是首选的方法。
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并严格遵循医嘱。
同时,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对于轻度感染,疗程一般为7-10天;对于中度到重度感染,疗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最长可达数周。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感染复杂、抗生素疗效不佳等,可能需要通过静脉给药来提高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
静脉给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三、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遵循医生的指导:请务必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来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更改用药方案和剂量。
2. 完成整个疗程:抗生素治疗的效果需要在整个疗程内得到保证,因此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坚持完成整个疗程。
3. 注意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抗生素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如出现过敏反应,请及时就医处理。
4. 防止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眶蜂窝织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眶蜂窝织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眶蜂窝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原体以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常由邻近组织如鼻窦、口腔、面部、眼睑等处化脓性感染处理不当蔓延至眶部引起,也可发生于眶部外伤或眶部手术后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常为单侧。
本病发病较急,具有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特征及全身性中毒症状。
眼睑红肿,皮肤紧张,明显压痛,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
眼球向正前方突出,转动受限或完全固定。
由于眼球突出,可造成暴露性角膜炎。
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出血。
由于眶内压增高或毒素侵犯视神经,可导致视盘水肿,并造成严重视力损害。
全身可伴有高热、畏寒、恶心、呕吐、眼痛、头痛等症状。
感染如向颅内扩展可引起海绵窦血栓、化脓性脑膜炎等颅内并发症,或者造成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实验室检查,外周白细胞增多,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
X线检查显示眼眶密度增高;超声波检查如见眶内有不规则、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时,提示脓肿形成;CT扫描可见眶脂肪密度增高,眼外肌肥厚,眼环增宽及泪腺增大等。
除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外,应尽早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
如已经形成限局性脓肿,可于波动明显处切开引流。
结膜囊涂大量抗生素眼膏,以保护角膜。
如已并发海绵窦血栓、败血症全身症状严重,应结合内科进行治疗。
本病中医学属“突起睛高”范围。
多因风热火毒,脏腑积热,上攻于目;或因头面疖肿、丹毒等邻近病灶,邪毒蔓延至眶内所致。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散邪;或凉血清营,清心开窍为法。
治疗方剂1.内疏黄连汤合五味消毒饮【组成】黄连6g,黄芩10g,栀子10g,连翘10g,大黄10g,当归10g,赤芍10g,槟榔10g,木香5g,薄荷10g,桔梗10g,甘草3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散邪。
【主治】眼眶蜂窝织炎证,属风火热毒炽盛者。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概述】蜂窝织炎(Phlegmon Cellulitis)是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治疗措施】1.全身疗法(1)早期要给予足量高效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1~1.5g/d静点。
或选用环丙氟哌酸0.2g/次,每日2次静点。
口服氟嗪酸0.2g/次,每日2次。
也可用先锋V号6g/d静点,或选用抗菌谱较广的头孢类抗生素。
一般疗程10~14天,在皮损消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
(2)补充维生素,如VC、复合维生素B等。
(3)对症处理,给止痛、退烧药,如APC和去痛片等。
2.局部疗法(1)已化脓者,应切开引流。
(2)局部湿敷,用50%硫酸镁或生理盐水,然后外用10%鱼石脂软膏包扎。
(3)局部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疗法。
【病因学】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以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由外界侵入皮下组织所致。
也可由其他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而来,或由淋巴或血行感染所引起。
【临床表现】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有压痛。
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
急性病人都有高烧、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
有的病人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或严重的败血症。
蜂窝织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及面部多见,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织炎称为瘭疽,复发性蜂窝织炎上述病情反复发作,红斑明显或不明显,也可完全没有。
全身症状很轻或没有,但反复肿胀,最后可导致慢性淋巴水肿。
【辅助检查】本病病理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广泛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有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淋巴管扩张,有时可见血管栓塞。
毛囊、皮脂腺、汗腺被破坏,晚期可见由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及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
【鉴别诊断】根据有境界不清的红肿,有指压性水肿及压痛,皮疹中央先肿后软,波动、溃破等特点可诊断,但要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单味药五倍子调醋治疗蜂窝织炎

单味药五倍子调醋治疗蜂窝织炎3.3有效症状好转,肿块消失在60%以上,局部压痛,有少量渗出,经三次换药9天治愈者。
3.4无效经三次换药后,效果不显著,或局部肿块变软,有波动感,压痛,有脓性分泌物,须经手术切开引流或改用其他治疗者。
4 效果观察本组56例患者,经用醋调五倍子散外用治疗痊愈28例,占 50%;显效21例,占37%;有效5例,占9%;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占96%,疗程最长者9天,最短者3天,平均6.5天。
5 典型病例李某,男,56岁,农民。
全身不适,体温38.2℃,纳差,见有颈后约7×7厘米肿块,质硬,压痛明显。
经用抗菌素、局部热敷治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月余。
经查,诊断为蜂窝织炎,用醋调五倍子散外敷一次,红肿疼痛减轻,食欲增加,一般症状好转。
继续换药二次,肿块消失,无压痛,皮肤色泽正常而痊愈。
2006~2008年,采用醋调五倍子散外用治疗蜂窝织炎56例,均收到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63 岁,其中7~25岁29例,26~50岁22例,51岁以上5例。
病程最长者73天,最短者5天。
2 治疗方法取纯净五倍子适量研细末,过100号筛,装瓶放阴凉干燥处备用。
应用时将局部毛发剃光,用肥皂水洗擦患处,常规消毒后,视疮面大小取五倍子散加米醋调糊状为度,并均匀涂于敷料上(涂药3毫米厚),贴于患处固定即可。
3天换药一次。
3 疗效标准3.1痊愈体温恢复正常,饮食增加,肿块消失,经一次换药治愈者。
3.2显效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局部肿块消失,无明显压痛,经2次换药6天内治愈者。
6 体会蜂窝织炎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
多因局部不卫生,致病菌从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化脓性病变。
通常采用抗菌素、局部热敷、切开引流等疗法,则病程长,痛苦大。
近几年我们采用醋调五倍子散外用治疗蜂窝织炎,方法简单,疗效确切,缩短疗程,方中醋与五倍子有协同作用,具有消肿毒,敛溃疡,活血散瘀之功。
蜂窝织炎治疗方案

蜂窝织炎治疗方案蜂巢织炎,也被称为蜂窝织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
它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特征是局部红肿、疼痛和高热。
蜂窝织炎治疗方案旨在缓解症状、清除病原体和预防并发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蜂巢织炎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首先,对于蜂巢织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感染的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抗生素是治疗蜂巢织炎的关键。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敏感性和过去的经验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除了抗生素,疼痛和发热也是蜂窝织炎患者需要关注和缓解的症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用于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在缓解疼痛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而布洛芬在降低发热方面的效果更好。
因此,在选择使用NSAIDs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要来决定。
除了药物治疗,一些非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例如,在患有蜂窝织炎的局部可以应用冷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
冷敷可以通过减少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组织冻伤。
另外,休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尽管蜂窝织炎通常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迅速缓解,但如果不及时和有效地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蜂窝组织坏死和败血症。
蜂窝组织坏死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广泛坏死,而败血症则是细菌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
因此,对于严重的蜂窝织炎,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使用静脉输液来给予抗生素和其他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在治疗蜂窝织炎的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及时的调整。
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新的并发症迹象,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此外,为了预防蜂窝织炎的再次发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窝织炎用药指南
【概述】
本病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因化学物质侵入软组织引起。
大部分为原发,因皮肤创伤引起,也可因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扩散而来。
【诊断要点】
1.损害为局部大片状红、肿、热、痛,边界不清,严重者可
出现大疱和深在性脓肿。
2.急性期常伴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
3.常发生于四肢、面部、外阴、肛周等部位,发生于指、趾
处的称为瘭疽。
口底及颌下蜂窝织炎可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
4.复发性蜂窝织炎。
损害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可能较轻。
【药物治疗】
1.早期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G,一日640万
~960万单位,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少10天;其他药物,如如头孢菌素(如头孢硫脒、头孢唑肟等)、氨基糖甙(如依替米星等)、奥硝唑等也可选用。
2.患肢休息,局部可热敷和物理治疗。
3.明显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注意事项】
1.本病需与丹毒和血管性水肿相鉴别。
2.治疗应及时,抗菌药物应足量和足疗程。
3.严重者应及时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