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讲人体经络最好的书

讲人体经络最好的书
人体经络是中医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习比较深入的认识和
了解人体经络,有以下几本书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一、《经络学大纲》
《经络学大纲》是由王宗岗教授编写的一本专业领域的著作,特别针
对人体经络而进行详细的阐述,是目前也是一本国内最权威的人体经
络科学书籍,书中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关於经络学和脉学方面有着很多
详细和深入的介绍,对于学者和临床医生,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书籍。
二、《人体经络学》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西介先生所编著的一本书,书中引入中国传
统医学中“经络”观念来解释一些西方医学上尚待解释的生理学术语,
对将经络概念发挥到西方的实践的思考,也在其中作出很具体的描述,使得读者对人体经络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有助于发展人
体经络科学研究。
三、《当代经络学》
《当代经络学》是由北京大学物理和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志军博士编
著的经络学专著,书中对于经络的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了科学的理论与
临床实践,完整地系统地进行采样,结合经络病理分析,有助于人们
对经络的功能及其产生的疾病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经络药物体系学》
《经络药物体系学》是由泥雨健博士编写的一本书,它帮助读者对人
体经络以及其药物体系进行全面性理解,结合中医药学中经络理论及
其实践,从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经络药物治疗的原理、见解以及方法,为促进人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谈《经络与腧穴》的教学体会

浅谈《经络与腧穴》的教学体会【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经络与腧穴》教材展开讨论,通过对经络与腧穴知识的深入探讨,探讨教学方法和技巧,介绍实践与案例分析,分析学生反馈和效果评估,总结教学体会。
通过对教学体会的总结和展望,提出未来教学改进方向。
教学体会包括教学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络与腧穴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未来的教学改进方向包括加强实践操作、提升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经络与腧穴、教学体会、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案例分析、学生反馈、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改进方向。
1. 引言1.1 介绍《经络与腧穴》教材的背景《经络与腧穴》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教材,深入系统地介绍了人体经络与腧穴的相关知识。
该教材从中医经络系统的构成、分布及功能特点,到各种常见腧穴的位置、作用和治疗方法都有详尽的阐述。
这本教材的编写依据了中医经络学和经络治疗的理论,融合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经络学必备的参考书籍之一。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掌握经络与腧穴知识,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工作的准确性和疗效非常重要。
《经络与腧穴》教材的撰写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临床经验,力求完整、系统地呈现中医经络与腧穴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医学子提供了一本全面而权威的学习参考。
通过学习《经络与腧穴》,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人体经络的起点、流向、病变规律以及各个腧穴的作用和运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这些知识将对学生的诊疗能力和治疗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络与腧穴》教材的编写背景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推广中医传统文化,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的和意义教学目的和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络与腧穴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和调理能力。
通过学习《经络与腧穴》,学生可以掌握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经络馆学习总结

2024年经络馆学习总结(____字)2024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我开始了经络馆学习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体验了很多技能,并且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长。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一下2024年我在经络馆学习中的收获和成长。
首先,在经络馆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医经络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识别和理解经络脉络的名称和走向,了解了经络的重要作用以及经络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中医经络学,我逐渐认识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理经络,可以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这一知识的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医学视野,也为我将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经络馆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针灸和按摩的技能。
针灸和按摩作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疗法,对于调理人体经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针灸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如何选择穴位和使用针具。
同时,我也学会了按摩的技巧,能够通过适当的按摩手法来刺激经络,调理身体。
这些技能的学习使我对中医经络学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也为我将来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经络馆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针灸技能的过程中,我有机会亲身体验针灸的疗效。
通过实践,我亲眼见证了针灸对于改善身体健康的作用。
我见证了一些患有疼痛和不适的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的情况,这种改善让我深受鼓舞,并且对中医经络学有了更强烈的信心和兴趣。
另外,我还参与了一些社区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了针灸和按摩等服务。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也能帮助他人解决身体健康问题,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在经络馆学习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学校和背景,但是我们都对中医经络学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在学习和交流中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进步。
中医药学习中常见问题解答

中医药学习中常见问题解答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医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遇到一些疑问和困惑。
本文将对中医药学习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
问题一: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有何不同?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学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和平衡观念,注重阴阳五行的调节,强调人的自愈能力。
而西医药学则注重病因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治疗疾病。
两种学科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都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二:中医药学习有哪些主要内容?中医药学习主要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中医理论包括经络学、阴阳五行学说、八纲辨证等理论体系。
中药学涉及中药的药材鉴别、药材加工、药效学等方面。
针灸学则是研究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穴位、针灸手法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则是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判断病因和病理。
问题三:中医药学习难度大吗?中医药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掌握大量的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还需要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习中医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需要有一定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中医药学习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学习。
问题四:如何提高中医药学习效果?提高中医药学习效果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其次,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习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和探讨,共同进步。
最后,持续学习和提升,关注中医药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
问题五:毕业后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有哪些选择?中医药学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中医临床医生、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教育等相关工作。
中医临床医生是指通过中医药学习,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中医医疗工作。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学问。
它以《黄帝内经》、《灵枢》等医学经典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人体经络的构成、分布、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等内容,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经络学的概念、分布特点、功能作用、临床应用等内容。
一、中医经络学的概念中医经络学是指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经络的科学。
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对人体特定部位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与病变变化的通道。
中医经络学包括经络的构成、循行、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内容。
二、经络的构成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一种特殊的通道,经过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
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有十四条主经脉,络脉主要是经络的支络,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穿行于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三、经络的分布特点1. 经脉的分布规律:主经脉总共有十四条,分布于人体四肢、头面部和躯干。
具体包括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脉不仅分布于肌肉、经脉、血管、神经等组织之中,还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2. 经络的循行规律: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包括经脉的定位、循行、归经和交会等。
定位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循行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走向;归经是指经脉的上下通络;交会是指经脉之间相互连接的部分。
3. 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分别分布于人体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构成了全身的奇经系统。
它们主要负责调整阴阳、上下、内外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功能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导作用:经络能够输导气血精液等生理活动物质,维持人体内外的正常代谢。
经络学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经络学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任。
其中,经络学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学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经络学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展开讨论。
一、经络系统的结构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理念之一,它是人体内部一种类似于血管、神经等系统的通道网络。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层次。
经脉是人体内十四条主要的经络,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络脉则是与经脉相连接的细小分支,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二、经络系统的功能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起到传输信息和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经络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1. 传输信息:经络系统通过络脉的分支将相关物质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脏腑器官,从而使其正常运行。
2.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与气血密切相关,通过经脉中的气血流动,调节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保持机体的平衡状态。
3. 联结脏腑器官:经络系统连接了全身各个脏腑器官,使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协调相互之间的功能,起到整体调节作用。
三、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通过观察经络的运行状况,来判断人体是否发生疾病,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 经络阻塞:当经络系统遭受外界刺激或体内因素的干扰时,经络可能会出现疏通不畅或阻塞的情况,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
2. 经络调理:中医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调理经络系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疾病症状,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3. 刺激经络:按摩、推拿等刺激经络,可以增加经络的流动性,促进气血循环,从而预防和缓解疾病。
四、经络学研究的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经络学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现代医学通过针灸、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经络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学的理论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的运行和调节,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经络实践教学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目的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经络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培养临床思维和辨证施治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医经络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内容1. 经络学基础知识:讲解经络的起源、发展、分类、走向、功能等基本概念。
2. 经络系统: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3. 经络腧穴:讲解腧穴的位置、分类、主治作用、操作方法等。
4. 经络诊断:学习经络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等。
5. 经络治疗:介绍经络治疗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6.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经络学的基本理论。
2. 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演示,使学生了解经络腧穴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使学生了解经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5.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中医经络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强调安全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学生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一、学习《经络学》意义何在?1、说明生理功能A、运行气血(卫气、营气、宗气、原气),营养周身,抗御病邪;B、沟通内外(“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协调阴阳。
2、说明病理变化A、反映症候(虚、实、寒、热),特别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这又是该经络、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B、传注病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病胁痛;肾病腰痛),脏腑之间(心移热于小肠;肝木乘脾土;)。
3、指导辨证归经(经络辨证产生的根源)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脏腑属络,因而可反映出一组特有的症状(如对十二经脉而言,主要是其病候);反之亦然。
如头痛,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阳明、太阳、少阳、厥阴。
具体诊察方法有:经络诊察、穴位诊察。
4、指导临床治疗A、针灸治病原理:腧穴→经络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脏腑(调整虚实)B、针灸选穴:循经远部取穴主要在经络辨证基础上进行,如“四总穴”;经筋病候主要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如足阳明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即病愈)为数,以痛为输”;汤药治疗的引经药,即药物归经。
5、其他A、循经考穴:先发现少数基本穴位,再认识到经络联系,进而在经络知识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穴位;B、子午流注:由经络气血的运行与时间相关而产生。
C、明确经络循行和主病可以更好地运用药物归经的理论,选用针对该经络或脏腑的特定药物来治疗。
总之,经络学说与气血、脏腑学说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阐明机体的气血运行以及全身各部分的联系,从而论证机体的完整和相对稳定、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临床各科,尤其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因此,《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清代俞伽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二、如何学习《经络学》的十二经脉及总论1、认真学习总论中各项内容。
(举例“皮部”,分概念、分布特点、作用等加以介绍)2、基本要求:背诵十二经脉循行及病候原文;熟读络脉及病候原文;了解经别、经筋大致循行,掌握其中特点。
3、熟悉有关问题,包括一些有争议问题的分析、名词解释。
4、了解《帛书》有关情况,如总的特点、经脉的特定名称。
5、有关参考书简介。
附:有关参考书1、《内经》为经络学说的经典,至今不过是被证实、使用,从汉至今的两千年中,名医不乏,临床经验也决不比古人少,为何未能创新、补充、修改这一体系呢?可见,经络体系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
2、《内经》的经络理论较为完备,目前《经络学》等教科书在陈述十二经循行时,仍以《灵枢·经脉》为依据,即《灵枢·经脉》完整地记载了十二经脉的循行;《灵枢·本输》则首先指出了经络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至于奇经八脉,以后又经过《难经》、《脉经》、《奇经八脉考》等的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备。
如“奇经八脉”名称首见于《难经》,该书同时指出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的经脉体系,即《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而在“二十八难”、“二十九难”中,则对奇经八脉的作用、起止、分布、病候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使《内经》中散乱的内容归于统一。
李时珍据《灵枢》“五音五味”、“逆顺肥瘦”、“脉度”、“动输”、“经别”以及《素问》“举痛论”、“痿论”等,著成《奇经八脉考》。
3、所以,学习《经络学》,十二经脉以《灵枢·经脉》原文为主,原文较注、理解则以后世医家对该篇注释的专著为主。
4、举例说明: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专著,它将《内经》162篇原文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摄生、阴阳、脏腑、经脉、腧穴、诊候、九针、补泻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治等篇,其中经脉类是学习《经络学》的重要参考。
唐朝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仅对《素问》作了编次、校订、注解,可以作为解释某些词句时的参考。
晋朝王叔和《脉经》、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宋朝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朝张介宾《类经》和《类经图翼》等,也可作为重要参考。
元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综合考证了《内经》、《难经》对经脉的论述,附以穴位,图章训释,纲举目张,把经脉和孔穴两者结合起来。
明朝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为《灵枢》最早全文注本。
清朝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问世,又使《内经》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
另外,近代医家所著的《经络图说》、《经络十讲》等书也可作为学习时的参考。
而学习奇经八脉则以上述医著为主。
三、《经络学》课堂内容的安排1、每次上课先检查同学背诵原文的情况。
2、教师上课不作逐个字词解释和语译,仅解释某些关键词;分析其中难点;多做前后对照联系;指出重点内容。
也就是说,对于字、词不过多从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来解释,(因为它们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而是从历代医家对其注解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评判孰对孰错,紧紧结合经络学知识进行分析,使《经络学》的教学不至走入类似《医古文》的学习。
总之,要从宏观上把握经络循行的路线。
3、重点从医学角度,而不是古文的角度来学习经络,后者属于《针灸医籍选》的学习内容。
四、《经络学》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经络理论,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基础;2、通过对原文的学习,提高中医素养;3、通过对难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还要学习《黄帝内经》原文一样,所以对《灵枢·经脉》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也可借此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合医学理论的发展概况;4、准确地运用名词术语,如“手阳明经别”、“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络脉”,因为它们不联系脏腑,或脏腑之间无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有关经络图与经穴图(经穴模型)的讨论1、概述:经络穴位图,古代称“明堂孔穴图”或“明堂图”。
(见《经络学》p19页)2、演变:宋代《西方子明堂灸经》仅在图上标示各穴点,中间不加连线。
明代《针灸大成》、《针方六集》中有关经络穴位的图示,以外行线即有穴通路为主,兼及属络脏腑和一些重要的脏器,如目系。
至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则明确区分“×经循行图”、“×经穴图”,前者就是经络图,与我们看到的一致。
可见,由宋、明、清表示了由穴位图→经络穴位图→经穴图、经络图,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
3、特点:经穴图采用就近连线的原则,不能准确地反映《灵枢·经脉》的原意,它所强调的只是穴位的归经。
4、关于经络图的绘制:(见《经络学》p17)A、将归经相同的穴位按就近的原则加以绘制;B、交会穴——循行路线中出现曲折、交叉现象,另外奇经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其余各经的画图均借助于交会穴。
5、经穴图和经穴模型表示的只是“有穴通路”,这是简化了的经络路线,其中经络的内行路线、分支、交会等都不作详细的标示。
总的来说,有所减,也有多增改,主要是用单线盘曲代替了原来的分支联系。
如手太阴肺经,“其支者从腕后……”的一支,偏出于正经之旁,简化了的经穴图略去了分支,于此作一曲折联系。
其他如手、足少阳经,足少阴、足太阳经也有类似情况。
严格地说,这种就近穴位的连线不符合《灵枢·经脉》的原始表述。
所以,经络图与经穴图不同。
6、在实际中讲述经络或穴位时,两者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讲经络,采用经络图,以经络循行路线为主,详细介绍其曲折、交会及分支,对《灵枢·经脉》原文用图形加以表述;讲腧穴,采用经穴图、经穴模型,以穴位所在部位为主,对经络路线做适当简化,经络的内行路线、分支、交会等不做详细表示,主要用单线的盘曲代替原来的分支联系,它实际表示的只是“有穴通路”,属于简化了的经络路线。
如足阳明胃经的丰隆是络穴,经络路线应该属于“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的一支,偏于正经之旁,而简化了的经穴图却在下巨虚后做一曲折联系。
总之,以就近穴位作连线而形成的经穴图不符合《灵枢·经脉》的原来表述。
7、具体实例:四肢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头面部——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将3支合并为一条);躯干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六、关于交会穴的概念1、本经:腧穴所归属的经脉;他经:相交会的经脉。
2、应该从两方面加以探讨:①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即属本经而他经来交会,原《腧穴学》教材所列,它的重点在于本经共有那些交会穴,便于理解本经的主治;②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即属他经,而本经与之交会的腧穴,原《经络学》教材所列,它的重点在于本经与那些经脉有联系,便于理解本经的循行,这里并不包括本经本身有那些交会穴,因为这一部分不影响本经经络的循行路线。
3、举例:如手太阴肺经,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有中府,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无;足太阴脾经,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有三阴交、冲门、府舍、大横、腹哀,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有中府(肺经)、期门(肝经)、日月(胆经)及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总之,两者从不同角度对交会穴归类,总数应该一样。
七、关于十二经脉病候1、十二经循行分布于脏腑、组织、器官。
正常情况下,它运行气血,濡养人体;当它受致病因子侵袭产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在它所联系的有关部位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这就是“经脉病候”。
(手三阳经例外,无相应腑病;足三阳经也例外,如足太阳膀胱经)。
所谓经脉或经络的循行路线决定疾病症候的表现部位。
《灵枢·经脉》中“是动则病”,即是此意。
总之,要理解、掌握经脉的病候,必须了解经脉的循行情况以及所联系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
2、各经络所反映的症候同时又是该经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
但是,反过来,该经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不能等同于各种经脉病候,(因为它包括的范围更广,除了有经络理论外,还有八脉交会穴、络穴、下合穴、俞募穴等,所以腧穴的主治规律不同于经脉病候,前者涵义较后者广,如足太阳膀胱经治疗脏腑病。
)其仅仅是“是主××所生病”的那一部分。
如足太阴脾经病候,仅仅是“是主脾所生病”,即该经穴位所治脾病的那一部分,(病候前加“脾”作定语,以限制其范围),但脾经上的交会穴“三阴交”,能治脾、肝、肾病,其中肝、肾病显然不能归于足太阴脾经的病候中。
“是主××所生病”是该经穴位主治上的共性,即腧穴的远治作用,而正是由于这种共性,使它们同属某一经。
(经络的起源中,腧穴主治症的归纳。
)由于有的穴位主治范围较广,如三阴交、内关、公孙,因而又产生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络穴、下合穴等。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虽以“穴”来命名,实际上它们强调了经络的一系列联系,应归属于针灸基本理论。
而不是所有腧穴主治症的简单归纳。
3、“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两段文字互相补充、印证,统属于这一经的病候,即经脉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