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

合集下载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优势和益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美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生态美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如何平衡人类审美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围绕着跨学科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性视野的拓展。

生态美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态伦理与文化建构的理论研究,以推动人们形成更加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价值观,其未来发展将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生态美学、利弊、未来发展、概念、特点、优势、益处、局限性、挑战、发展方向、重要性、前景、影响、思考、展望、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生态美学是一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互补与共生关系。

生态美学旨在通过审美和情感体验,引导个体与自然的互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及挑战。

生态美学的利益在于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个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自然之美,进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态美学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

生态美学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如何在现代都市化的环境中推广生态美学观念,如何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等。

2. 正文2.1 生态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美感,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美学关照下的美丽乡村建设1. 引言1.1 生态美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生态美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旨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美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美学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美学的观念,我们可以更加重视保护和修复乡村的自然资源,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以此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可以提升乡村建设的美学品质。

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我们可以在乡村建设中融入自然元素,打造出更加宜人、舒适的乡村环境,使乡村成为人们心灵愉悦的天地。

生态美学还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体现乡村的生态价值和文化特色,我们可以加强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生态美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只有充分发挥生态美学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1.2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景观效果,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导致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些乡村建设项目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乡村景观破碎化、村庄规划混乱等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美化的认识,造成了乡村开发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2. 正文2.1 生态美学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于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通过挖掘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将其融入到建设规划中,可以保护乡村的传统风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生态美学强调人们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这对于乡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营造自然环境友好的乡村社区,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可以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生态美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引领我们走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以环境为载体,运用艺术手段将空间进行美学塑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当代社会,环境设计艺术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生态美学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的美感,更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旨在探究其意义、特点和应用。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注和尊重自然环境的美学理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美学可以提升环境设计的品质。

通过将自然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加和谐、美观,从而提升了人们对环境的感官体验。

生态美学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当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生态美学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时,便会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生态美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自然环境中的美丽和奇特都会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促使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中更加突出生态美学的特点。

生态美学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

当环境设计中充分融入生态美学的理念时,可以使人们更加尊重自然,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特点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生态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

生态美学追求将自然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中,如水、绿植、石材等,以此营造自然、舒适的环境氛围。

追求环保材料和技术。

生态美学强调环保意识,追求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将环境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

生态美学注重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求使环境设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人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追求设计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融入自然元素,使人们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得到愉悦与满足。

生态美学和

生态美学和

生态美学和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关注环境,考虑伦理和交流所有层面的审美考察的学科组合。

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作为“探讨当代生态困境的新的审美叙事的手段”。

主要方面:首先,生态美学是一种努力将审美和道德思考结合起来的学科组合。

它首先是一种审美学,它努力以一种客观的、实证的审美之路来考量和评价对环境的关注和改善。

它兼具审美和伦理的双重性,旨在实现实践的经验和知识的融合。

它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领域,帮助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其次,生态美学是一种探索生态的经验的学科组合。

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当今的生态困境,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环境的负责任及把生态保存融入艺术之中。

它从不同维度探讨我们如何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美感,并鼓励以可持续性的方式与这一环境建立联系。

第三,生态美学拓展了由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它认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建立在艺术家、学者、社会观察家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对话上,通过凝聚力与共通语言共进退。

它通过考虑生态和伦理因素研究不同层面的美学理论,拓展人与自然间的交流和合作。

它旨在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最后,生态美学补充了传统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它强调以生态的方式对待环境,而不是利用和控制它。

它旨在唤起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重新发掘自己大自然的关系。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是一种学科组合,旨在将审美和道德思考结合起来,以及探索生态的经验和实践。

它旨在唤起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重新发掘自己大自然的关系,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世界。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审美叙事,旨在拓展古典美学,并推动人们以积极参与的方式与环境立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环境。

而生态美学则是指在环境设计艺术中,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如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融之处。

生态美学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以此来规划建筑的布局、造型和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注重保护和弘扬自然环境的特色,让人们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和和谐。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景观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恬静。

生态美学还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生态美学要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环境,并且保持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室内植物、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绿色空间等手段,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室内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舒适。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鼓励设计师和规划者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加强环境规划和设计的生态意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需要倡导和推广生态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等,以此来实现环境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范永康【摘要】“生态美”是以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为前提的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它以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为学理支撑,以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的“生态真”为基础,以构建合理生态伦理的“生态善”为目的.与传统的艺术美学相比,它更加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更加突出生态审美的参与性和整体性.【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生态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审美【作者】范永康【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时常面临传统美学的质疑,辩护者们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审美属性、美学范式等层面寻求生态美学的立身之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显然,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地方,就是它应当突出生态的最高原则这一定律,从而从生态的高度来评判美学活动,使得美学活动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美学所描述的一种新的景象”。

①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事实上,生态美学已经开发出一个美的新类型——“生态美”(ecological beauty),它区别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我认为,弄清楚“生态美”的生成学理、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是促进“生态美学”学科独立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简言之,“生态美”即生态之美,但“生态”何以能“美”呢?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美”呢?“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指的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后来者又提出“食物链”、“生态位”、“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系统”等概念对之加以丰富和拓展,使得生态学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有机世界观:“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生态美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生态美学的兴起及其意义
张 涛 王益锋 ,
(. 1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 学校 思政部 , 陕西 西 安 70 7 ;. 10 7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陕西 西安 70 7) 1 0 1

要: 态美学是 以生态美为核心范畴的 美学理论 , 生 以人与 自然的生 态审美关 系为 出发 点 , 包括人与 自然、 与社 人
和, 人与 自然 和谐 共 处 , 虑 自然 界 的承 受能 力 , 考 顺 应 自然 的发 展规 律 , 与 自然更 好地 相处 。 使人
以上几 点 都是 生态 美 学对实 践 美学 的超 越 , 这
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反思L。 2 ]
实践 美学是 建立 在主体 性哲学 基础 之上 的美学 理论 , 实践美学 把实 践 确立 为 其美 学 的基 本 范 畴和
以来 , 业文 明 的迅 速 发 展造 成 了生 产 环境 的巨大 工
第 2期

涛, : 等 生态美学 的兴起及其 意义

破坏 , 各种 自 然灾害频频发生 , 重大疫情和传染性疾 病在全球范围内不 断扩大和蔓延 , 生态危 机 日益严
重 , 人类 的生存 构成 了极 大威 胁 , 对 于是人们 开 始对
少, 人类开始将 自 身同周围的环境相区分 , 作为人类
的自 尊性觉醒的时代, 人类也产生了一些片 面夸大
主观 能动性 的思想 。
实践美学是建立在 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 的美学理
论 , 张扬人 的本质 力量 和人对大 自然 的开发 利用 , 它 把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看 成是 对 象 性关 系 和 实践 关 系 , 造成 了人对 自然 环境 的破 坏 , 酿成 了生 态 危机 。于 是 一 味索取 的主体性 遭到 质疑 , 们开始 反思 , 人 从主 体性到 主体 间性 ,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关 系 看 作 主体 把 间 的关 系 , 强调 人与 自然之 间 的平 等共存 关 系 , 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二字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

随之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一股“绿色之思”的浪潮。

生态文艺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引起学界的重视,并先后发表了一些论文和着作。

从发展趋势来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大有成为一种“显学”的迹象。

这种美学、文艺学的绿色浪潮,给正在被“历史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文学研究已经成为“过去”的解构主义思潮搅得晕头转向的文学艺术界和美学界,注入了一线生机和希望。

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间会成为一种令人注目的“显学”?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生态的危机引发“绿色革命”。

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了工业文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也暴露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类生存家园的失去,人类也必将走向自己的末日。

基于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危机的自觉和认识,首先在欧美诸国,出现了“绿色运动”和“绿色革命”他们力图以绿色取代黑色、灰色和白色,以新兴的生态工业文明取代传统的工业文明。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生态学、生态批评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发展。

我们中国对生态的危机认识得比较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目前在经济上比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们长期缺乏“绿色”意识,加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以致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两年前潘岳先生在《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一文中披露:——我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被监测的343个城市的四分之三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一半;据联合国开发署2002年报告称,我国每年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

—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污染更使日益赵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在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海河、辽河和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英国污染最为严重时期的泰晤士河;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我国沙漠和沙河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

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

当我们为人工造林的伟大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天然林面积的不断萎缩而捶胸顿足。

只要我们睁眼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生态的破坏,比比皆是。

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曾出现一年断流226天的事实,还有美丽的趵突泉干枯的景象,怎能不使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齐鲁儿女痛心。

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反省和反思,呼唤着“绿色”意识的觉醒。

随着全民生态意识的自觉,一股“绿色革命”的旋风,短短几年已经吹遍祖国大地。

第二,生态问题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已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类的和平发展的共同任务。

在国际上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比中国几乎早了半个世纪。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批评的兴起;1970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进一步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972、1992、2002年相继在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和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关于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各国首脑会议,与会代表在共同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态问题逐渐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自上而下把生态文明的建设看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胡锦涛主席在全面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的同时,明确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重点做好的十项工作之一,要求全党全民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

他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

这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文学艺术和美学、文艺学,如何在这个伟大的建设工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因此,我们已清楚地意识到,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等理论问题的提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以其独立学科的姿态已被学界提了出来,但它是否已经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尚需进一步研究。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有着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学界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一改传统的提问题的方法,他认为不应当以“存在是什么”这种方式提出问题,而应以“存在何以成为存在”的方式提出问题。

他说:“现成存在是一种存在方式。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所以,可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

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

”131因此,我们对事物只有明确了存在何以存在,才能真正领会事物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态美学,我们不妨也以这一方式提出问题:即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我认为生态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正处于进行式之中,而非已是完成式。

就本人已见到的有限的资料看,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出发点问题:天、地、人何为中心?在美国出版的《生态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一书的《导论》中,格劳特费尔蒂先生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的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这里明确点明生态批评是“以地球为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地”为中心的方法去研究文学。

英国的一位神学家托马斯贝里(ThomasBenD则说:“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宗教和哲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即人类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转向生物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实在观和价值观。

”(见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这位神学家倒是没讲以神为中心,而是主张以“生物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

关于人类中心说,不论中西自古有之。

在《礼记■礼运第九》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十三经注疏》下册)寻L!页达对这段话的注疏曰:“故人者天地之心者也,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

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

故曰天地之心也。

王肃云:'人于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

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也’”(《十三经注疏》下册)在西方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0—前408)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15]这一观点实际同中国古人说的人是“天地之心”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丨万物的灵长!”以后一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康德,实际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

以天为中心往往与以神为中心联系在i。

对于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1。

”161荀子在《天论》中称:“列星随转,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

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也专门写了一首哲理诗《天问》诗一开始就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丨孰初作之天,一般泛指茫茫宇宙,而在唯心主义哲学家看来,天实指的是神。

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就明确反对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主张以神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在《法》篇中,柏拉图借雅典人的口说: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神喜欢的,可以用来表明自己对神的追随这样的行为只有1,可以用一个古代的原则来概括:有特定尺度的事物“同类相亲”。

因为,没有特定尺度的事物既不能相互亲爱,也不会得到哪些有尺度的事物的爱。

在你我看来,“神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性胜过他们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所以被这样的存在(指神,引者)热爱的人自己必须尽力成为神一样的人。

从柏拉图开始,经普罗丁、托马斯。

阿奎那到各种宗教的美学家,都是以神为中心,从神出发来观察文学艺术和谈论美学、文艺学问题的。

我们讨论美学、文艺学问题,首先应对美学、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我认为美学、文艺学都属人文学科,是一种历史科学。

如果我们同意对美学、文艺学的这样的学科定性,那么我们的出发点,既不应该是天,也不应该是地,而是人及人与天、地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火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其他条件”时,特意在手稿中删去这样一段话:“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或不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对我们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今天讨论生态文明及生态美学问题,都有极大的启迪。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以什么为中心的主义,但他们研究历史科学的前提和出发点确已讲得很清楚。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宣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