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合集下载

对仗妙用26法(下)

对仗妙用26法(下)

14.行云流水即用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如: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流水对使句子形式活泼、节奏流畅,减少了律诗的呆板。

15.扇面展开即隔句相对。

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

如: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

16.虚字入对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

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

如: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17.数字对联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

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

如: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一半清明一半醉,几分妩媚几分庄。

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数字镶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变化。

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对仗用字。

18.添颜加色颜色对即以颜色词入对。

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在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对仗大全——精选推荐

对仗大全——精选推荐

对仗⼤全天对地,⾬对风。

⼤陆对长空。

⼭花对海树,⾚⽇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下对天中。

风⾼秋⽉⽩,⾬霁晚霞红。

⽜⼥⼆星河左右,参商两曜⽃西东。

⼗⽉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殿对天宫。

云叆叇,⽇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如⼸。

驿旅客逢梅⼦⾬,池亭⼈挹荷花风。

茅店村前,皓⽉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踪。

⼭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省冬烘。

鹤舞楼头,⽟笛弄残仙⼦⽉;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风。

⼆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舂。

青春对⽩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对晨钟。

⼭茶对⽯菊,烟锁对云封。

⾦菡萏,⽟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继朝饔。

唐库⾦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荒唐神⼥庙;岱宗遥望,⼉孙罗列丈⼈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五树⼤夫松。

⾼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穷。

三江奇对偶,只对双。

⼤海对长江。

⾦盘对⽟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斩蛇当道,英雄天⼦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降。

灯闪闪,⽉幢幢。

揽辔对飞艎。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酒量微熏琼杳颊,⾹尘没印⽟莲双。

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泪弹斑⽵,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泉对⽯,⼲对枝。

吹⽵对弹丝。

⼭亭对⽔榭,鹦鹉对鸬鹚。

五⾊笔,⼗⾹词。

泼墨对传卮。

神奇韩⼲画,雄浑李陵诗。

对仗29式

对仗29式

来源:《中国对联艺术》作者:苍舒二十九种对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

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

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

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

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联绵对者,不相绝也。

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

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

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

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

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

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

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

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

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陈勇:格律诗对仗的32种方式整理/佛子诗词对仗三十二种之多。

对仗能增加诗词的品味,提升档次。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关于对联的28种对仗方法

关于对联的28种对仗方法

关于对联的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作者自撰联)方位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对仗大全——精选推荐

对仗大全——精选推荐

对仗大全上篇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

揽辔对飞艎。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

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支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五色笔,十香词。

泼墨对传卮。

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

对仗的十八种方式

对仗的十八种方式

对仗的十八种方式嘿,朋友们!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对仗的十八种方式。

你看啊,这对仗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对对子游戏。

有时候像高山和流水,一刚一柔,相互映衬;有时候又像白天和黑夜,截然相反,却又和谐共生。

比如说,动静对仗,那就是喧闹的集市和安静的图书馆呀,一个热热闹闹,一个安安静静。

再比如,虚实对仗,就好像是梦想和现实,梦想虚无缥缈,却能给我们动力;现实实实在在,有时又让人无奈。

色彩对仗呢,那就是红与绿呀,鲜艳的对比,多好看!大小对仗呢,就如同大象和蚂蚁,一个庞大,一个渺小,多有意思。

还有快慢对仗,蜗牛和兔子呀,一个慢悠悠,一个急匆匆。

远近对仗,远方的山和眼前的花,各有各的美。

高低对仗,像高山和低谷,起伏之间尽显自然的魅力。

长短对仗,长的绳子和短的木棍,各有用途。

宽窄对仗,宽宽的马路和窄窄的巷子,都是城市的风景。

厚薄对仗,厚的棉袄和薄的衬衫,适应不同的季节。

冷热对仗,炎炎夏日和寒冷冬天,四季的变换多奇妙。

干湿对仗,湿漉漉的雨伞和干燥的毛巾,生活中的小细节。

善恶对仗,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对比鲜明。

美丑对仗,美丽的花朵和丑陋的石头,可都有存在的价值。

多少对仗,一堆苹果和一个苹果,数量的差别。

老少对仗,活泼的孩子和慈祥的老人,人生的不同阶段。

方圆对仗,圆圆的盘子和方方的盒子,形状各异。

开闭对仗,敞开的门和关闭的窗,不一样的状态。

这对仗的十八种方式啊,就像是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它们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让我们的表达更加有趣。

我们在说话、写作的时候,要是能巧妙地运用这些对仗方式,那可就太棒啦!就好像给我们的话语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变得闪闪发亮呢!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对仗的十八种方式,它们可是我们语言宝库中的宝贝呀!好好去体会,好好去运用,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精彩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作者自撰联)方位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对仗的词是相邻的小类,也认为属工对。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把用于工对的相邻小类分为二十种,分别是“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字对反义字、同义字对连绵字、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

”兹举岳阳楼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

”此联中,“乾坤”对“忧乐”系同义字类对反义字类,也觉工稳。

此外,工对还有几种权变方式,一是自对,一是借对,三是蹉对,于第二部分“变格论对”中叙述。

对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走上反面,形成同义反复,则是作联之大忌。

诗联学中称之为“合掌对”。

如下一联:“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长空,即广宇也。

展翅,亦翔云也。

八个字中,四个字乃白用矣!合掌!不成联对!(二)宽对相对于工对来说,对仗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所以,高明的联家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宽对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相同的词性即能够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

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对亦可也。

宽对情况之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情况之四为同字对仗。

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

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天下”二字完全重复。

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

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

情况之五为局部不对。

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

”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的了。

(三)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

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能够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二、变格论对任何格律都不是铁板一块,否则就会束缚实际创作。

对联的对仗也存有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

“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

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四)借对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另一个字词相对。

借对又谓之“假对”。

借对分为如下几种:借音对:“以前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

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缦兮”对仗。

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guān)对仄声“配”。

五是借通假字对。

方尔谦贺女儿婚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泉”通“钱”。

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

(五)自对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

”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

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前者如:“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如今辨伪真。

”此为杭洲西湖岳墓联。

“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非单字自对如:“横空出世;继往开来。

”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情况之四为同字对仗。

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

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天下”二字完全重复。

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

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

情况之五为局部不对。

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

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的了。

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

如上面两副例联。

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

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能够认为是工对了。

”如下一副集《兰亭序》联,就是这样一副自对联:流水长亭,春风静宇;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自对格式十分复杂,有人罗列出数十数类型。

这里另介绍三种特殊的自对句型:虾须对。

上下联各有三句。

前两句自对。

举例略。

燕尾对。

上下联各有三句。

后两句自对。

举例略。

鼎足对。

上下联各有三句。

三句皆自对,如某人自题联: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

(六)蹉对《辞源》:“蹉对,诗歌对仗中对应位置不同,参差为对。

”亦称“交股对”。

蹉对见于诗歌,也见于对联。

如吉林北山公园旷观亭联:“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

”“登高远望”与“长啸临风”对角线位置交叉成对,即“登高”对“临风”,“远望”对“长啸”。

现今联家已很少使用“蹉对”。

三、联意论对一副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组成。

从上、下联联意的相互关系看,存有着并立、对立、顺连三种方式。

人们习惯称之为正对、反对、串对。

(七)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似或相关。

如毕沅题岳阳楼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璧我重来。

“上联写两位传说中的神仙美眷,下联则写两位诗哲文豪。

互相映衬。

(八)反对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最著名的反对联应是清代徐氏女题西湖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之褒,荣于华衮;下联之贬,严于斧钺。

对比尖锐,爱憎分明,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较长联中使用反对的如:“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这是汨罗屈子祠一联,写的也是奸贤两种人的对比。

上官大夫靳尚陷害屈原,而司马迁则高度推崇屈原,《史记》谓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九)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连贯、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的等复合关系。

格言联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集杜甫诗联:“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皆是典型的“流水对”。

关于正对、反对、串对,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长期被奉为金科玉律,实则是片面之论。

四、内容论对从对联的内容看,不外乎一是材料事实,二是观点情感。

古人谓之言对与事对。

(十)言对言对,指建言立论的对联作品。

类别包括言志联、题赠联、说理联等,侧重于用抽象的思想与言辞,表达某种情感和见解。

如清方子云自题联:“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更九州。

”俞樾集《纪太山铭集》云:“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

”(十一)事对选择重要的材料和准确的史实作联,以事对事。

“夏鼎商彝,秦碑汉瓦;刘略班艺,贾策扬经。

”这是一副概述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对联,是典型的事对。

有的事对在其叙事描述中暗含某种情感志向。

如左宗棠自题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五、句式论对联分上、下(联),贴于楹柱则谓之左、右。

上、下联的句式能够分为三种。

每边一句者,谓单句对。

每边二句者,谓双句对。

二句以上则谓多句对。

(十二)单句对单句对多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

其中五、七言最多。

也有八字联。

如杭州飞来峰联:“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

”九字、十字乃至十一字、十二字、十三字的单句对极为罕见。

九字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十字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三字联如:“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西湖岳王坟联)(十三)双句对双句对可分为两种,一是整齐双句对,最常见的是“四、四”句式。

如汉阳俞伯牙琴台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也有“三、三”句、“五、五”句式、“六、六”及“七、七”句式的。

如:集芙蓉以为裳,又树惠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此为郭沫若题汨罗屈子祠联。

“六、六”句式。

与整齐双句对相反的参差双句对。

句式繁多,最常见的“四、七”句式与“七、四”句式。

举例从略。

在双句对中,若非自对,便必是“一、三句”对仗与“二、四句”对仗,即隔句对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