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之对偶
2016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对偶

2016年中考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对偶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修辞手法了解对偶的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了解对偶的修辞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巧妙运用语言,旨在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偶作为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了解对偶的修辞效果,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偶的定义与特点对偶指的是在句法结构中通过形式上的重复和呼应,以达到平衡、对称的修辞效果。
它可以出现在词语、短语、句子以及篇章等多个层次上,将语言元素进行对称、对应,使得作品的结构更加美观、整洁。
对偶的特点包括音律的统一、字词的反复、意象表达的对仗等。
二、对偶的修辞效果1. 强调对比与平衡对偶通过形式上的对称与对仗,使得对比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视觉上呈现一种平衡感。
例如,在古文《岳阳楼记》中,“辛亥之夜”与“建己未年”呈现了对比,加强了写作主题的对照关系,更加深入人心。
2. 增强记忆效果对偶的形式和节奏使得作品更富有韵律感,易于被读者接受记忆。
类似的音韵和词语呼应,有助于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并牢记文章的内容。
3. 增添美感与艺术感染力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文章的美感与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比与对称的形式,使得作品在语言上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引导读者产生共鸣,并对作品的意义与主题产生共鸣与体悟。
三、对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对偶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修辞手法,在各个文学体裁中都有涉及。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往往离不开对偶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散文中的对偶则体现了思想与形式的统一。
小说、戏剧等长篇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和平衡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四、对偶的案例分析1. 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成了句法结构上的对偶,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使得诗句更加流畅优美,并把眼前的景色与辽阔的自然景观相结合。
2. 现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性格也呈现出对偶的效果。
宝玉柔和温和,黛玉锐利刚烈,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彼此的个性特点与命运。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足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子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无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用较为广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用更为广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行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都会对仗句,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又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一)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方面,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广泛运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几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而”,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心”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山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二)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儿说的对仗其实就是广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修辞手法4:(对比、对偶)

修辞手法4:(对比、对偶)一、对比:把两个正反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如: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用: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二、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而一种修辞方法。
1、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作用:形式对称,音节和谐。
使表达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称,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3、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轻松演练: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腐烂,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燃烧。
()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0、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11、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山。
()。
写作技巧之常用对偶句

写作技巧之常用对偶句
对偶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写作中,通过把两个意义相对的词、
短语或句子进行对比,达到强调、对立或平衡的效果。
常用的对偶句包括:1.平衡对偶句:
-有言在先,有予必应。
-亲情是温暖的港湾,友情是广阔的天空。
-生活需要付出,学习需要努力。
2.对立对偶句:
-高山起源于平地,阳光降临在黑夜。
-世界上有爱就有恨,有成功就有失败。
-成功需要机遇,努力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
3.强调对偶句:
-命运,是人生的指南针,选择,是人生的导航仪。
-勤奋是取得进步的钥匙,才华是展示自我的钥匙。
-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利器。
4.反问对偶句:
-生活苦短,我应该选择休息还是奋斗?
-努力成就辉煌,守望成群生财?
-爱与被爱,哪个更重要?
5.倒装对偶句:
-日以继夜,年复一年。
-心怀信念,无所不能。
-勇往直前,以求进步。
在使用对偶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偶句需要意义上的对比或平衡;
-对偶句要避免使用废话或无意义的对称结构;
-对偶句要尽量简练明了,不过度复杂;
-对偶句要根据语境和写作目的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对偶句,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分使用对偶句,以免造成文风呆板或造作的感觉。
修辞之对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 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①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 人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 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满怀豪 情。
——设问
设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 物的英雄业绩。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姜夔《扬州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 强烈感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该诗的反问句“能饮一杯无”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
列锦
③意境美。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 幅野郊秋游图。尤其是“枯、老、昏、古、瘦”等词 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
与家人团聚的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情和景熔铸成一 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 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7、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 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 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对偶修辞举例

对偶修辞举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对偶修辞。
啥是对偶呢?简单说,就是两个句子,字数啊、结构啊都差不多,意思也相关,读起来特别顺口。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是很经典的对偶啦!
你看啊,前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数量词对数量词;“鸣翠柳”对“上青天”,动词对动词,多工整呀!这种对偶的句子,就好像是一对双胞胎,相互呼应,特别有意思。
还有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哇塞,读一读是不是感觉特别有韵味?“春蚕到死”对“蜡炬成灰”,把那种坚持和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舞蹈,一左一右,和谐美妙。
再看看这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呀!“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真的是把那种态度鲜明地展现出来。
对偶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文字魅力的新认知。
哎呀,这些对偶句,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魔力呀!不觉得吗?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所以啊,对偶修辞真的是太有趣、太有魅力啦!它能让我们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大家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用对偶修辞呀,说不定会让你的文章大放异彩呢!。
对偶修辞手法举例

对偶修辞手法举例
1. “嘿,你看那白天和黑夜,不就是‘朝朝暮暮’嘛!”就像我每天上学和放学呀,早上迎着朝阳开开心心去学校,晚上伴着月光平平安安回家来。
2. “哎呀,这风和雨真是‘风风雨雨’啊!”就像那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突然就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我们赶紧找地方躲起来,那场面可热闹了。
3. “哇,那高山和流水简直是‘高山流水’呀!”好比我和爸爸去爬山,听到山间潺潺的流水声,那感觉真美。
4. “哈哈,这红花和绿叶不就是‘花红柳绿’嘛!”像公园里那些漂亮的花和叶子,相互映衬,多好看呀。
5. “瞧,那快乐和悲伤不就是‘悲喜交加’嘛!”就像我考试考好了特别高兴,考差了就很难过一样。
6. “嘿,那热闹和安静不也是‘动静有常’嘛!”就像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安静,下课了大家玩耍就很热闹。
7. “哎呀,这太阳和月亮真的是‘日月如梭’啊!”就像日子一天天过去,感觉好快呀。
8. “哇,这飞翔和降落不就是‘飞短流长’嘛!”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会儿又落下来,多有意思。
9. “哈哈,这大的和小的不就是‘大同小异’嘛!”就像我和弟弟的玩具,有些差不多,又有些不一样。
10. “瞧,那得到和失去不就是‘得失无常’嘛!”就像我有时候会得到奖励,有时候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人生不就是这样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锦
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②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 残月”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
列锦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凝炼美。 ①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 陆游的《书愤》中的“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 人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 人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 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满怀豪 情。
9、反复 、
一、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 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 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作用: 二、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 起到反复咏叹, 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 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行路难【其沙净·秋思 前三句, 秋思》 ③意境美。马致远的《天沙净 秋思》前三句,“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 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 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 郊秋游图。尤其是“ 郊秋游图。尤其是“枯、老、昏、古、瘦”等词的运 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 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 人团聚的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人团聚的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情和景熔铸成一个
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 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 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7、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 概念:先提出问题, 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 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 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二、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 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分 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 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 【答案】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 景象。 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 的凄凉,痛感孤独。 的凄凉,痛感孤独。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 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分 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 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梅花酒 曲牌,作者巧妙地使用变格的手法,首末都是增 梅花酒]曲牌 梅花酒 曲牌,作者巧妙地使用变格的手法, 末尾六字句,都顿成两个三字短句,前后重复, 句,末尾六字句,都顿成两个三字短句,前后重复,形成 重叠回环的句式,增强了唱词的表现力与音乐感, 重叠回环的句式,增强了唱词的表现力与音乐感,使人读 后回肠荡气,余味无穷。真是字字含情, 后回肠荡气,余味无穷。真是字字含情,苍凉凄楚
(2)种类:成分排比 )种类: 句子排比 (3)作用:加强语势 )作用: 强调内容 加重情感
菩萨蛮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 水面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 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 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 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 且待三更见日头。
设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问人间谁是英雄 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 开篇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 物的英雄业绩。 物的英雄业绩。
李白《子夜吴歌》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良人罢远征?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姜夔《 谁生?——姜夔《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杜甫《蜀相》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柏森森。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 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设问 ——设问
05年湖北卷
• 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 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 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 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梅花酒]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 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 打猎起围场。 伤心辞汉主; 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 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 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 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 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蜇① 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 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 不思量! 不思量 寒蜇:寒蝉。 注:①寒蜇:寒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无边落木”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 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 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 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 痛。
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泊东吴万里船。
6、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 )概念: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排比。 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排比。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排列在一起,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 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 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的一种修辞手法。 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 烟村” 人家” 亭台” 鲜花” 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对偶 对偶
5、对偶
(1)概念: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 概念: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字数相等 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 短语或句子 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 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2)分类:按内容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分类:按内容分为正对、反对、 按形式分为工对、 按形式分为工对、宽对 (3)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