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标准曲线
转氨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转氨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2. 学习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掌握分光光度法在测定转氨酶活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转氨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其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两种常见的转氨酶。
当肝细胞受损时,ALT和AS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这两种酶的活性升高。
因此,测定血液中ALT和AST的活性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中ALT的活性。
在实验中,ALT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棕红色,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可以计算出ALT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肝脏、血清、丙氨酸、α-酮戊二酸、2,4-二硝基苯肼、磷酸盐缓冲液、NaOH、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动物肝脏和血清分别置于冰浴中,制备肝匀浆和血清样品。
2. 样品处理:将肝匀浆和血清样品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反应体系中,加入丙氨酸、α-酮戊二酸和磷酸盐缓冲液,混匀后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反应。
3. 测定吸光度:在反应结束后,取出反应体系,加入2,4-二硝基苯肼和NaOH,混匀后立即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
4. 标准曲线绘制:以丙酮酸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 计算ALT活性:根据样品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丙酮酸浓度,再根据公式计算ALT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后,发现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²>0.99。
2. 样品处理:实验过程中,肝匀浆和血清样品均未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样品处理得当。
3. 吸光度测定:实验过程中,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读数稳定,说明仪器性能良好。
转氨酶实验前讨论

简便,但-酮戊二酸的干扰使得实验设计上对总体思路 的彻底达成有一定难度。
特异性、精确度高
但,实验条件要原辅酶I在340nm处有最大光吸收,因此伴随 还原辅酶I不断被氧化,340光吸收值随之下降, 下降速率和ALT活力成比例,籍此测定ALT活力。
比色法原理:
速率法原理:
1、以蒸馏水(dH2O)确定722分光光度计的100%T,然后测 定所有实验数据。
2、数据整理:标准曲线各点所获OD值减去丙酮酸含量为零管 的OD值,对应各自丙酮酸含量。 3、标准曲线:以丙酮酸含量为横坐标,以上述求差后的OD值 为纵坐标,按比色法原理要求作图。
4、丙酮酸含量不卡门氏单位的回归分析:以丙酮酸含量和其对 应的卡门氏单位,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作图辅助自 己判断),利用计算机求算最佳线性拟合,由R方(决定系数) 判断,大于0.999,获得回归方程。
5、样品结果计算:由丙酮酸-OD520标准曲线求得丙酮酸含量, 带入丙酮酸含量不卡门氏单位线性回归方程,求得对应的卡门 氏单位。注意样品各自的稀释倍数。
谷丙转氨酶的测定 (改良赖氏法)
谷-丙转氨酶(ALT),催化 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生成 谷氨酸和丙酮酸:
金氏法(King法)、穆氏法(Mohun 法)和赖氏法(Reitman-Frankel法)。 其原理、试剂、操作步骤及作用温度等完全相同。 丌同之处在于作用时间: King法60min ,Mohun法和 Reiman法30min。 King法单位定义是:每1ml血清在37℃条件下不底物作用60 min,生成 1μmol丙酮酸称为一个单位。 Mohun 法单位定义是:每毫升血清在pH=7.4,37℃条件下不底物作用30 min,每生成2.5微克丙酮酸为1单位。
两种方法各有很强的优势与不足,而 他们测定的是同一个体系,可否巧妙 的取长补短?
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原理

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原理一、概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检测试剂盒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基因表达分析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是一种用来测定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简称PK)活性的试剂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的测定原理:•丙酮酸激酶简介•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组成•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原理二、丙酮酸激酶简介丙酮酸激酶是一种在糖酵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它能够催化丙酮酸与磷酸化物(如ADP)反应生成磷酸丙酮酸和ATP。
丙酮酸激酶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
三、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组成一般来说,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由以下几个组分组成: 1. 丙酮酸激酶底物:一种特定的丙酮酸底物。
2. 辅酶:用于促进丙酮酸激酶的催化活性。
3. PK反应缓冲液:用于维持反应环境的稳定性。
4. 酶标试剂:用于测定反应终点的标记试剂。
5. 正样品:已知浓度的丙酮酸激酶样品,用于构建标准曲线。
四、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原理丙酮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原理基于丙酮酸激酶催化丙酮酸与磷酸化物反应的特性。
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制备将需要测定丙酮酸激酶活性的样品收集,并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样品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出来,得到纯化的丙酮酸激酶。
2. 反应体系配置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配方,将丙酮酸底物、辅酶和PK反应缓冲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反应底物液。
3. 样品处理将制备好的样品与反应底物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得反应体系达到相应的浓度。
4. 反应过程将混合好的反应物置于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使丙酮酸激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生成磷酸丙酮酸和ATP。
5. 酶标反应将反应终止或稀释后的样品取出,加入酶标试剂,进行酶标反应。
酶标试剂中的特定物质与ATP反应,产生荧光或颜色信号。
6. 信号测定使用合适的光谱仪或读板仪器,测定酶标反应后的荧光或颜色信号的强度。
丙酮酸(pyruvic acid PA)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2204 规格:100管/96样丙酮酸(pyruvic acid PA)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微量法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测定意义:丙酮酸通过乙酰CoA连接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三大代谢,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测定原理: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显色。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提取液:液体100mL×1瓶,4℃保存;试剂一:液体2.5mL×1瓶,4℃避光保存;试剂二:液体12.5mL×1瓶,4℃保存。
丙酮酸提取:1、细菌或培养细胞:先收集细菌或细胞到离心管内,离心后弃上清;按照细菌或细胞数量(104个):提取液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或200W,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静置30min, 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2、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静置30min,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3、血清(浆)样品:按照血清(浆)体积(mL):提取液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取0.1mL血清(浆)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静置30min, 8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测定步骤: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520nm,蒸馏水调零。
2、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75μL样本和25μL试剂一,混匀,静置2min,加入125μL试剂二,混匀,于520nm波长处测定管吸光值A。
丙酮酸含量计算:a.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1、标准条件下测定回归方程为y = 0.0466x + 0.0675; x为丙酮酸含量(µg/mL),y为吸光值。
ALT,AST测定方法

ALT,AST测定⽅法3.8.2.1⼩⿏肝、肾、⼼组织ALT含量测定1实验原理⾕丙转氨酶作⽤于由丙氨酸及α-酮戊⼆酸组成的基质,在⼀定的反应条件下,产⽣⼀定量的丙酮酸。
在酶反应到规定时间时,加⼊2,4-⼆硝基苯肼,在当量浓度的酸性条件下,终⽌了酶反应。
2,4-⼆硝基苯肼分别与反应产⽣的丙酮酸及剩余的基质α-酮戊⼆酸形成各⾃对应的2,4-⼆硝基苯腙。
在碱性条件下,虽然⼆种苯腙分别显出红棕⾊,但由于丙酮酸⽣成的颜⾊较深,以同等克分⼦计算,在480-530nm波长范围内其浓度约为α-酮戊⼆酸⽣成的颜⾊的3倍,利⽤这⼀差别可以反映出丙酮酸的⽣成量。
本实验设⾕草转氨酶活⼒为:样品液与ALT 基质液在37℃下反应60min时每⽣成1µmol丙酮酸所需的酶量为1个活⼒单位(U)。
2试剂配制(1)0.1mol/L磷酸缓冲液(pH7.4)称取NaH2PO4.2H2O 2.96495g,Na2HPO4.12H2O 29.0142g,溶解于蒸馏⽔中,定容到1000mL。
(2)20µmol/L丙酮酸钠标准溶液称取22mg丙酮酸钠,溶解于0.1mol/L磷酸缓冲液(pH7.4)100mL中。
现配现⽤。
(3)ALT基质液称取α-酮戊⼆酸29.2mg,DL-丙氨酸1.78mg(L-丙氨酸0.85mg)溶解于30mL 0.1mol/L磷酸缓冲液(pH7.4)中,溶解后校正pH⾄7.4,再⽤pH7.4的磷酸缓冲液定容⾄100mL,置冰箱中保存备⽤(可保存⼀周)。
可加⼊氯仿数滴防腐。
(4)0.02% 2,4—⼆硝基苯肼溶液称取20mg2,4—⼆硝基苯肼先溶解于10 mL纯盐酸中,电炉加热助溶,待2,4—⼆硝基苯肼全部溶解后,⽤蒸馏⽔稀释⾄100mL,过滤后盛于棕⾊中,置冰箱中保存备⽤。
(5)1mol/L NaOH溶液:称取4g NaOH溶解于蒸馏⽔后,定容到100mL。
(6)0.4 mol/L NaOH溶液称取16 g NaOH溶解于蒸馏⽔后,定容到1000mL。
丙酮酸差量法测定大蒜中大蒜辣素含量方法的建立

丙酮酸差量法测定大蒜中大蒜辣素含量方法的建立朱君芳;许建;高杰【摘要】通过测定经酶促反应后大蒜鳞茎中的丙酮酸含量,以灭酶组大蒜鳞茎中丙酮酸含量为本底,应用丙酮酸差量法计算得出大蒜鳞茎中大蒜辣素含量,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蒜本底灭酶条件为100℃水浴加热30 min,酶促反应温度为30℃,酶促反应时间为10 min,在520 nm下测定吸光度值,丙酮酸含量浓度在10 ~ 50 μg/mL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蒜辣素测定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88%,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05%.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重复性好,对于测定大蒜中大蒜辣素切实可行.【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5(041)011【总页数】4页(P148-151)【关键词】大蒜;丙酮酸;差量法;大蒜辣素含量【作者】朱君芳;许建;高杰【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正文语种】中文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草本植物,是一种葱蒜类蔬菜,以鳞茎、嫩叶和花茎为食用器官,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1]。
原产于欧洲南部、西亚和中亚,西汉时期传入我国[2]。
目前大蒜在我国已广泛栽培,主要产地有河南、山东、河北、甘肃、江苏及新疆等地[3-4]。
大蒜有消炎、杀菌、降低胆固醇、抗癌、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大蒜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大蒜辣素(allicin)。
大蒜辣素极易挥发,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油状物质[5-9]。
大蒜辣素以前体物质蒜氨酸存在于大蒜中,在完整的细胞中,蒜氨酸存在于细胞质中,而蒜氨酸酶存在于液泡中,细胞破碎后二者接触,继而蒜氨酸发生转化,生成大蒜辣素[10-11]。
大蒜辣素药用价值大,可加工为保健品和药品等,应用前景较广阔。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改良赖氏法)

实验操作
取干净试管12支,按下表所示标号,要求各S 管和U管进行双管平行操作。先做对照管和测 定管,在30min保温期间再做空白管和标准管
1.标准曲线绘制:取试管5支,按下表操作
混匀,室温放置10分钟后,以蒸馏水调零,用 520nm波长比色,读取各管光密度。各管光密 度减去0管光密度,然后以光密度的差值为纵 坐标,各管相应的转氨酶活性单位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为了方便,可将光密度相当于 转氨酶的卡门氏单位列于其后
2.酶活性的测定:取试管2支,注明测定管及对照管,
在测定前将底物液在37摄氏度水浴中预温5分钟,再按下表操作
混匀,室温放置10分钟后,以蒸馏水调零,用 520nm波长比色,读取光密度,用测定管的光 密度减去对照管的光密度查标准曲线,即得到 待测血清中所含ALT的酶的活性。 参考值:5~25卡门氏单位
临床意义
ALT(GPT)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种组织中,但 在肝细胞中含量最多,当肝脏有病变,特别是 急性肝炎及肝细胞坏死是,血清中ALT活性显 著升高。在肝癌、肝硬变以及胆道疾病时,此 酶活性也可或轻度增高。另外,其他脏器或组 织的疾病,该酶活性也升高。
注意事项
1.不同血清对照管光密度基本相同,因此,同一批标本制作2~3个血清 对照管求其平均值即可,亦可用空白管代替对照管。对超过正常的标本 进行复查时,每份标本均应作对照管。 2.严重脂血症、黄疸或溶血的血清都能引起测定管OD值增加,因此,检 查此类标本时,应做血清对照管。 3.赖氏法标准曲线只到97卡门氏单位,其线性关系良好。超过此活力的 标本,应将血清稀释后再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4.ALT底物液与2,4-二硝基苯肼液配置要准确,每次测定时空白管的 OD值上下波动不应超过0.015.如超出此范围应检查试剂及仪器等方面的 问题。 5.除了丙酮酸与2,4-二硝基苯肼再碱性溶液中能成腙外,α -酮戊酸亦 能与2,4-二硝基苯肼产生苯腙,两种苯腙的吸光度在520nm处有较大 差异,因此超过一定范围时,该方法所绘制的标准曲线呈抛物线。
血清转氨酶(GPT、GOT)活性的测定

血清转氨酶(GPT、GOT)活性的测定【原理】酶的活性即酶的催化效能,在一定条件下酶活性的高低代表酶的含量的多少,故酶活性的测定也即相当于酶含量的测定。
酶的活性通常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最适温度、最适的pH、必要的激动剂等),一定的时间内,测定该酶所催化的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来确定的。
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及血清谷草转氨酸(SGOT)分别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催化它们进行如下反应:在SGOT催化下所生成的草酰乙酸又可在β脱羧酶和枸橼酸苯胺作用下脱羧,生成丙酮酸,而丙酮酸则可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呈棕色,在520nm比色时,α-酮戊二酸二硝基苯腙之光吸收远丙酮酸二硝基苯腙为低。
在反应后,α-酮戊二酸减少而丙酮酸增加,故520nm处光密度增加之程度与反应体系中丙酮酸与α-酮戊二酸之克分子比例成线性关系。
一般临床上用以测定SGPT及SGOT活性的方法有改良的穆氏法、金氏法及赖氏法,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上述原理而设计的,操作也基本相同,只是这些实验的某些条件、活性单位的规定和计算有所差异。
改良的穆氏法(Mohun)规定血清在37(pH7.4)的条件下,与底物作用30分钟后,每生成2.5μg丙酮酸为一个转氨酶活性单位。
金氏法(King)则规定在同上条件下,与底物作用60分钟后,每生成1μM丙酮酸为一个转氨酶活性单位。
赖氏法(Reitman)本身并未对转氨酶活性单位提出规定,他是用卡门氏法(Karman)来定单位的。
卡门氏法是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中用1毫升血清,反应溶液总量为3毫升,在340nm波长下,用内径为1.0cm的比色皿,25℃ 1分钟内所产生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使NADH变成NAD+,而引起光密度下降0.001为1个转氨酶活性单位。
而赖氏法则是用卡门氏法所测出的单位数相当于赖氏法所产生的丙酮酸量的相关系数,套用卡门氏单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