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脱氢酶

合集下载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缺失。E2亚单位缺乏患者不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改变,主要是患有胆汁性肝硬化。该病主要发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肝内小胆管慢性渐进性损伤,伴有肝门炎症并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这些患者多有抗E2的自身抗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3和E3结合蛋白的缺失。E3 和E3 结合蛋白的缺陷很少见, 所报道的患者父母多为近亲婚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三羧酸循环和支链氨基酸代谢中 E3 也参与其他2个脱氢酶的组成。其中E3结合蛋白缺乏的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DHA1缺陷的男性患者相似,主要表现为体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乳酸酸中毒和 Leigh 综合症。对于乳酸酸中毒合并ɑ-酮酸尿症和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增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E3缺乏。
三、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机制
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总的催化反应中。 首先是丙酮酸在Mg2+( Mg2+结合在 ThDP 的磷酸基团上)存在下脱去的羧基与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ThDP 形成羟乙基OThDP, 丙酮酸脱氢酶与 ThDP在α 、β亚单位之间的深沟内结合。然后, 羟乙基被氧化并将乙酰基转移到 E2,,即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的硫辛酰基形成中间产物乙酸硫酰胺, 同时释放出ThDP, 接下来在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催化下,乙酰硫酰胺上的乙酰基从乙酰硫辛酰基转移给辅酶A ,形成乙酰辅酶A。最后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与二硫化物结合, 被还原的硫辛酸重新氧化并将氢递给它的辅基FAD。在氧化和脱羧过程中硫辛酸充当乙酰基载体和电子传递体。
关键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控机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种酶以及相应的辅助因子形成,因物种的不同其各种成分的所占比例不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分子量为7×106kDa。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功能及其相关维生素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功能及其相关维生素

丙酮酸脱氢酶是细胞内非常重要的酶类之一,它在细胞呼吸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多种酶和辅酶,其功能涉及能量代谢和生物物质合成等关键生理过程。

一些特定的维生素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以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功能及其相关维生素为主题,分析其在细胞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1.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丙酮酸脱氢酶系是由多种酶和辅酶组成的复杂酶系,其中包括丙酮酸脱氢酶、磷酸丙酮酸脱羧酶、泛酸腺尿核苷二核苷酸和辅酶A等多种主要成分。

这些酶和辅酶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和三羧酸循环等重要的代谢过程。

2.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功能丙酮酸脱氢酶系在细胞内代谢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脂肪酸氧化过程。

丙酮酸脱氢酶系可将脂肪酸代谢产生的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进而参与三羧酸循环过程,为细胞提供能量。

(2)参与糖代谢过程。

丙酮酸脱氢酶系可将糖代谢产生的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也可以与脂肪酸氧化过程相互衔接,为细胞提供能量和生物物质合成所需的一碳基团。

3. 相关维生素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调节作用一些特定的维生素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主要包括泛酸和核黄素等。

(1)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系不可或缺的辅酶之一,它可以与丙酮酸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羧酶结合,参与细胞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2)核黄素是丙酮酸脱氢酶系中另一个重要的辅酶,参与丙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促进丙酮酸的氧化过程。

总结而言,丙酮酸脱氢酶系作为细胞内重要的代谢酶系,在细胞内能量代谢和生物物质合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组成复杂,包括多种酶和辅酶,在细胞内脂肪酸氧化、糖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与此一些特定的维生素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如泛酸和核黄素等。

在维持细胞内代谢平衡和生理功能中,丙酮酸脱氢酶系及其相关维生素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丙氨酸脱氢酶与丙酮酸脱氢酶的关系

丙氨酸脱氢酶与丙酮酸脱氢酶的关系

丙氨酸脱氢酶与丙酮酸脱氢酶的关系
丙氨酸脱氢酶与丙酮酸脱氢酶都属于胞内酶,它们分别参与着丙氨酸的代谢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反应:丙氨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和丙酮酸转变为丙氨酸的反应。

因此,这两种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首先,丙氨酸脱氢酶能够催化丙氨酸与NAD+为底物时的氧化反应,将其转变为丙酮酸和NADH 。

同时,丙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产物丙酮酸也是丙酮酸脱氢酶的底物之一,因此这两种酶之间具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丙氨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丙酮酸脱氢酶就是负责将丙酮酸进一步催化转变为乙酰辅酶A的重要酶。

其次,丙酮酸脱氢酶参与的反应是丙酮酸转变为丙氨酸的反应,这是一种逆向反应,与丙氨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恰好相反,因此也可认为二者呈推导关系,即丙酮酸脱氢酶的反应所产生的丙氨酸也是丙氨酸脱氢酶反应所需的底物之一。

总之,丙氨酸脱氢酶与丙酮酸脱氢酶之间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它们分别催化的反应产物不同,因此它们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丙氨酸脱氢酶主要参与丙氨酸代谢过程的正向反应,而丙酮酸脱氢酶是参与丙酮酸代谢过程的重要酶,两种酶的作用在代谢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引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是一种重要的酶复合体,它在细胞能量代谢和脂肪酸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复合体的辅基是指与其结合并参与其催化活性的辅助分子。

本文将介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一、辅基的种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硫辅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中的硫辅基通过与酶复合体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参与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它的存在能够增强酶的催化活性,提高反应速率。

2. 辅酶A:辅酶A是一种重要的辅基,它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中的某些残基相结合,参与酶的催化过程。

辅酶A能够提供活化能,促进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对底物的催化活性。

3. 磷酸化辅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中的磷酸化辅基通过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中的特定残基结合,调控酶的催化活性。

磷酸化辅基的添加能够改变酶的构象,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和底物结合能力。

二、辅基的功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具有以下功能:1. 催化活性增强:辅基的存在能够增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催化活性,提高反应速率。

例如,硫辅基通过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增强了酶对底物的氧化能力。

2. 底物结合促进:辅基的存在能够促进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对底物的结合。

例如,辅酶A与酶复合体中的特定残基结合,提供了活化能,促进了底物的结合和催化反应的进行。

3. 构象调控:辅基的添加能够改变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构象,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和底物结合能力。

例如,磷酸化辅基的添加可以改变酶的构象,调控酶的催化活性。

三、辅基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辅基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能量代谢: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其中的辅基能够调控酶的催化活性,促进底物的氧化反应,从而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2. 脂肪酸合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参与脂肪酸合成过程,其中的辅基能够促进酶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反应的进行,从而合成脂肪酸。

丙酮酸去氢酶复合物

丙酮酸去氢酶复合物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04•【字号】穗府办[2010]20号•【施行日期】2010.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穗府办〔2010〕20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三月四日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广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字〔2009〕11号),设立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以下简称市外经贸局),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取消和调整已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取消协调、指导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的职责。

(三)将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担的境外就业管理职责划入市外经贸局。

(四)加强综合协调和指导各类对外贸易业务功能区的有关职责。

(五)加强服务贸易进出口、服务外包规划和统筹协调的职责。

(六)加强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措施以及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业务功能区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有关政策、规划、计划、管理办法等,并组织实施。

(二)研究、分析国际经贸形势和进出口状况,提出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意见;依法办理各类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贯彻执行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政策及实施办法,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进出口商品配额(除粮食、棉花外)计划;负责加工贸易工作;建立健全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研究和推广新型贸易方式,指导组织境内外各类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展览会。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4的作用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4的作用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4的作用
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工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isozyme 4,PDK4)是一种酶,其作用是通过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来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

PDH是一个关键的酶复合物,负责将葡萄糖产生的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一步进入三羧酸循环以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

PDK4可以磷酸化PDH的特定位点,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丙酮酸的转化为乙酰辅酶A,限制能量合成,并促进脂肪酸氧化与糖异生。

PDK4的活性受多种因素调节,如胰岛素、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等。

当细胞内能量需求较高时(如长时间的运动或长时间的禁食),PDK4的表达水平会上调,促使PDH的磷酸化,从而减少葡萄糖的氧化代谢,提供更多的葡萄糖原来支持能量需求。

而当细胞内能量需求较低时(如进食后),PDK4的表达水平会下调,促使PDH的去磷酸化,增加葡萄糖氧化代谢和能量合成。

因此,PDK4的作用是作为能量代谢和葡萄糖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调节PDH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应激反应。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内两个重要的酶类,它们在生物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两个酶的区别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意义。

1.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在谈及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们各自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丙酮酸脱羧酶是一种酶类,它在生物代谢中负责催化丙酮酸向乙酰辅酶A的转化,从而参与三羧酸循环和糖原合成等重要生物代谢途径。

而丙酮酸脱氢酶则是另一种酶类,它在生物代谢中主要催化丙酮酸向丙酮的转化,参与三羧酸循环和乙酸的代谢等关键过程。

2.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比较一下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

从催化作用来看,丙酮酸脱羧酶催化丙酮酸的脱羧反应,而丙酮酸脱氢酶则催化丙酮酸的脱氢反应。

从存在位置来看,丙酮酸脱羧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而丙酮酸脱氢酶则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内。

在催化机制、底物特异性等方面,这两种酶也有着一些微妙的区别,这些细微差别都决定了它们在生物代谢中的不同作用和意义。

3. 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共同作用- 当然,尽管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有着诸多区别,但它们在生物代谢中也有着一些共同的作用。

它们都参与了三羧酸循环,推动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

它们还与糖原合成、脂肪酸合成等生物代谢途径密切相关,共同保证了生物体内各种代谢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4. 个人观点和结语- 个人而言,我认为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酶类,在生物代谢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微妙的区别和共同作用,既体现了生物体内代谢网络的复杂性,又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视角。

通过对这两种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的代谢调控机制,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可能性。

通过对丙酮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的区别及作用的全面探讨,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对生物代谢和酶类作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系
抑制剂, 植物叶子 天然杀虫
乙酰CoA 的类似 物抑制
1、NADH和琥珀酰辅酶A抑制柠檬酸合成酶
2、NADH,ATP抑制;而NAD+和ATP刺激异柠檬 酸脱氢酶
3、 NADH和琥珀酰辅酶A抑制酮戊二酸脱氢酶, 同样高能状态NADH/NAD比率将在此反应中减 缓循环速度
4、Ca2+对丙酮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激活
对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调控
1.产物控制: NADH抑制E3,乙酰CoA抑制E2 竞争性抑制 2.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调控 磷酸酶、钙离子使E1活化,激酶相反 而磷酸酶、激酶位于E2上
3. AMP与ADP通过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而促进
乙酰CoA、ATP NADH+H+
-
AMP、ADP NAD+
+
丙酮酸脱氢酶系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反 应 为 不 可 逆 ; 丙 酮 酸 脱 氢 酶 系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是糖有氧氧化途径的关键酶之一。
丙酮酸脱氢酶系
• 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下,脱羧 形成乙酰CoA。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个非 常复杂的多酶体系,主要包括:三种不 同的酶(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酸 乙酰转移酶E2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和6种辅因子(TPP、硫辛酸、FAD、NAD+、 CoA和Mg2+)。
(3)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有两种形式:直接 产生ATP;生成高能分子NADH或FADH2,后者在线粒体呼 吸链氧化并产生ATP。
糖酵解:1分子葡萄糖 2分子丙酮酸,共消耗了2 个ATP,产生了4 个ATP,实际上净生成了2个ATP,同时 产生2个NADH。(2)有氧分解(丙酮酸生成乙酰CoA及 三羧酸循环)产生的ATP、NADH和FADH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脱氢酶
一、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讨论杀菌剂 防治病害的原理。包括是直接作用于病原菌还是 寄主的免疫系统?是作用于病原菌的生物氧化还 是生物合成?
保护/治疗/铲除作用/抗产孢作用
游动孢子
侵入寄主
菌丝生长 病害症状可见 孢子形成
保护作用
治疗作用
铲除作用 抗产孢作用
杀菌作用
杀菌剂与病原接触后直接将病原物杀 死。杀
菌作用有两种特殊的形式即铲除作用和抗产孢作用。 铲除作用是指完全抑制或杀死病菌,阻止已经出现的 病害症状的进一步扩展,防止病害加重和蔓延。 如代 森类、石硫合剂、醚菌酯等可直接杀死植物表面的病 菌。
抗产孢作用:杀菌剂抑制病菌的繁殖,阻止发病部位形成 新的繁殖体,控制病害流行危害。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三唑类抑制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嘧菌酯强烈抑制卵菌 孢子囊的形成;三环唑强烈抑制稻瘟病分生孢子的形成。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抑制丙酮酸脱氢
CO-O NA+DNADH++ OH
C O+HSCoA
~ H3CC SCo+A CO 2
CH 3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 复合体 乙酰CoA
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
催化此过程的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它由3种酶有机地 组合在一起:
E1 —— 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PDH)。 催化丙酮酸的脱羧及脱氢,形成二碳单位乙酰基。具有辅基 TPP。
结论
解偶联剂只是没有ATP的生成,呼吸链的氧化仍可进行,氧 的吸收或消耗仍可增大。
电子传递抑制剂使物质的氧化停止,氧的吸收降低或停止( 电子无法传递到末断的氧分子上)。
杀菌剂对菌体氧化的影响可分成三个阶段或过程: (1)抑制脱氢(巯基酶抑制剂) (2)抑制电子传递(抗霉素A) (3)抑制ATP生成
丙酮酸
CO2
CH3 CO
丙酮酸脱羧酶
CH3 HC OH
( C H2 )4 C O OS
TPP
E1
S
硫辛酸
TPP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FADH2
NAD+
E3
FAD
NAD H+ H+
COO H
O CH3C S
HS
乙酰二氢硫辛酸
E (CH2)4CO2OE2
( C H2 )4 C O OHS
二氢硫辛酸
HS
硫辛酸乙酰转移酶
青霉噻唑酰基 —酶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比较
溶菌酶作用点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青霉素作用点
1.2 杀菌剂对真菌细胞膜的破坏
细胞膜也称生物膜或质膜。是由类脂 、蛋白质和糖类组成。质膜中的类脂也称 膜脂,是质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质是膜 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杀菌剂对真菌细胞膜的破坏
膜外侧(内膜对 H + 是不通透的),在膜
内外侧产生了跨膜质子梯度 和电位梯度
c . 在膜内外势能差的驱动下,膜外高能质子 沿着一个特殊通道(ATP合酶组成部分) ,跨膜回到膜内侧。质子跨膜过程中释放 的能量,直接驱动ADP和磷酸合成ATP
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剂
解耦联剂通常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且一般 含有酸性基团,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H+的结 合降低细胞膜对H+的阻力,携带H+跨过细胞 膜,使膜两侧质子浓度梯度降低。降低后的 质子浓度梯度不足以驱动ATP合成酶合成 ATP,从而减少了氧化磷酸化作用所合成的 能量。
有机硫杀菌剂与膜上亚单位联接的疏水键或金属 桥结合;重金属元素直接作用与膜上ATP水解酶 改变膜的透性;
对细胞膜组分甾醇的破坏,如吗啉类、嘧啶类、 三氮唑类等。
对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影响,如稻瘟灵,抑制乙酰辅 霉A羧化酶。
对膜上甾醇合成的影响
麦角甾醇是膜上重要的脂质,主要存 在于植物和真菌的质膜上,是真菌细胞膜 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在确保膜结构的完整 性、膜上结合酶的活性、膜的流动性、细 胞活力及物质运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甾醇是一个重要的作用靶标。
E 2 — —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 ( d i h y d r o l i p o y l transacetylase TA)。催化二碳单位乙酰基的转移。具有辅基 硫辛酸。
E3 ——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 DLD)。催化还原型硫辛酸→氧化型。具有辅基FAD。
即微纤维和无定型生物物氧化质的,影响前者包埋在后 者中。真菌的微纤维是几丁质和纤维素 ,细菌则是多糖。杀菌剂主要通过影响 几丁质合成酶或转肽酶的活性及细胞膜 的功能而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杀菌剂对真菌细胞壁的影响
杀菌剂对细菌细胞璧的影响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称粘肽。肽聚糖 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 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 。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 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 很强的网状结构。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 架均相同,但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 菌种而异。
肽聚糖的化学结构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N-乙酰胞壁酸
N-乙酰葡萄糖胺
β-1,4糖苷键
四肽链
肽聚糖(15-50层)
五肽桥
细胞膜(双层脂质 蛋白嵌镶)
脂质
蛋白质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机理
青霉素结构中的主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M)与粘肽末端的D—丙氨酰相似,前 者竞争性地与转肽酶结合,从而抑制了转 肽酶与多糖链的结合,进而破坏细胞壁的 形成。
一般来说铲除作用和抗产孢作用相联系的。
抑菌作用
杀菌剂作用于病原后使菌体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具有抑菌作的 杀菌剂一般是作用于病原菌的生物合成。 抑菌作用的意义:
1.病原菌在受抑制过程中作物可以避开易受侵害的敏感期; 2.病原菌在受到抑制过程中可能失去侵染植物的能力;
抗致病作用
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或提高寄主的 抗病能力而削弱病原菌的致病性。 1.抗穿透作用; 2. 中和病原菌毒素; 3.阻止病原菌分泌胞外酶; 4.激发植物的抗病性
4.无杀菌毒性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此类化合物在植物上足以防病的浓度下对 病原菌本身没有或几乎没有毒性。现已明 确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
直接阻止病原菌侵入 植物的组织或不能在 植物的组织中定植; (黑色素抑制剂)
干扰病菌致病的关键 因子达到削弱病菌致 病的能力(真菌毒 素或酶的活性)
诱发或刺激植物 特定的抗性机制
HSCoA
O
CH3C ~ SCoA
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氧化)酶系辅酶中的二氢硫辛酸含有 两个相邻的巯基,可被重金属(砷)抑制。
抑制乙酰辅酶A形成
巯基乙胺
酰胺键
泛酸
磷酸酯键 5`
3`.5`-ADP
3`
克菌丹的作用位点是 TTP.克菌丹存在时 TPP+结构受到破坏, 失去转乙酰基的作用 。
NADH
Mechanisms of Fungicide Action
48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对膜上甾醇合成的影响
目前甾醇抑制剂的品种居杀菌剂之首 。其中以三唑酮类活性最强。作用机理是 抑制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由MFO催化进行 的C-14的脱甲基反应而使14—а—甲基甾醇 积累。菌体中毒后菌丝不能伸长、分枝异 常、膜结合酶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细胞壁 的合成。
麦角甾醇合成
• 阻止14α—脱甲基或△8 7双键异构化
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氧化磷酸化是指在 生物氧化中伴随着ATP 生成的作用。有代谢物 连接的磷酸化和呼吸链 连接的磷l,1961 ):
a.线粒体内膜的电子传递链是一个质子泵
b.电子由高能状态传递到低能状态时释放出 来的能量,用于驱动膜内侧的 H + 迁移到
抗病性物质诱导机理
改变诱导物与植物接受位点的结构而促进识别; 阻止抑制物质与接受点或诱导物质结合; 防止病菌产生抑制物质(抑制植物抗病性表达) 协助激发抗病性物质产生。
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细胞壁细胞 膜的合成
细胞内生物 合成
生物氧化
间接作用
1.对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
1.1对细胞壁的影响 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由两类物质组成
2,4-二硝基苯酚的解偶联作用
氧化磷酸化酶抑制剂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砷、 汞、锡、铜等可直接影响 ATP酶的活性,导致线粒体 内膜外侧H+和内侧的电位差 积累而中断电子的传导。
寡霉素(oligomycin)
可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
寡霉素
一类类似于链霉菌属的放 线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所产生的大环内酯抗体络 合物。分寡霉素A、B、C 、D四种 。寡霉素A诱导 多种细胞类型的凋亡,使 细胞更敏感趋向死亡,也 是细胞死亡模型中导致其 从凋亡到坏死的的开关。 寡霉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 特性,包括抗真菌、抗肿 瘤和杀线虫的活性。
羊毛甾醇
麦角甾醇
2.对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对菌体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1)苯莱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形成 “掺假”的核酸; (2)许多抗生素如放线菌素D等抑制RNA聚合酶 的活性;
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如春雷霉素与核糖体40S或30S的小亚基结合;
3.杀菌剂对菌体生物氧化的影响
脱氢

鱼藤酮 安密妥
FMN 复合物 I


琥珀酸
FMN
Fe-S
Fe-S CoQ
羧酰替苯胺类

复合物 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