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学习人文地理的方法及意义

学习人文地理的方法及意义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塑造。
学习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学习人文地理的方法,并探讨它的意义。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一种基础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和互联网资料等,我们可以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同时,文献研究法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二、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是学习人文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亲身参观、调查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地理环境。
这种直观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加深对人文地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一种实践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访谈和统计分析等手段,我们可以收集和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假设,也可以为社会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人文地理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同,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与变迁。
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普遍性的规律,也可以探索具体地区的特殊性。
学习人文地理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可以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此外,学习人文地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跨学科视角和批判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综合问题。
学习人文地理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在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的差异,增强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同时,人文地理的学习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人文地理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季度
区域研究
综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 区域研究中,通过对不 同区域的自然、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综 合分析,揭示区域发展 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城市研究
综合方法在城市研究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 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人 口分布、交通状况、环 境污染等方面的综合分 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
提供科学依据。
乡村研究
综合方法将人文地理现象看 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注重从 整体上把握其内在结构和功 能。
综合方法关注人文地理现象 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不同 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综合方法的实施步骤
明确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的具体目标 和范围,明确需要解 决的关键问题。
收集资料
广泛收集与研究目标 相关的各种资料,包 括文献资料、统计数 据、田野调查资料等。
要点三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 机遇
跨学科合作和交流有助于人文地理学 研究者拓展研究视野,获取新的研究 思路和方法。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专 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跨学 科研究,有助于推动人文地理学的深 入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文献研究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研 究背景、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后 续研究提供基础。
借鉴前人经验
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前人在人文地理 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后 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拓展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不同学者在人文 地理学领域的不同观点和思路,有助 于拓展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
0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 已有文献资料,探究某一问题或现象 的研究方法。
特点
具有间接性、历史性、继承性和灵活 性等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可以了解 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思 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3.圆形图(饼状图)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扇面 4
4.趋势面图
15000 10000 5000 0 东部 10000-15000 5000-10000 0-5000 中部 西部 人均GDP
六、地图法 1.点状分布图 2.线状分布图 3.彩色或晕纹分布图 4.系统联系图 七、模型分析法 1.一般过程 2.主要分析领域 分布型研究,网络(空间结构)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 分析,空间扩散研究,空间行为研究。
三、人文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是针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忽视人这个主题而提出来的,认为: 人文地理学研究应以人这个主题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 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如,在进行产业布局时,不仅要重视经 济效益,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的内涵: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 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交通系统,横向的联 系,即五种运输方式的结构、联系;纵向的结构,全国性的快速通道系统、 省域、市域及县域等地方交通网的构建,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解决。 把观察、研究对象,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起来。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深层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表层 结构)。 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历史(历史态)的研究。 强调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资料查询法 1.科技文献查询 书刊类 资料类 数据类 确定查阅范围:首先应按照课题需要,采用由近及远,先国 内后国外的顺序,分别查阅有关期刊文献、专著或统计年报, 应经常查阅,然后逐步扩大线索,建立纵横方向的网络系统。 文后参考文献目录:每一专著、论文,一般在文后都附有参 考文献,可以利用它来扩大信息,扩大研究者的视野。 目录和索引:每一期刊年末最后一期总附有该杂志全年总目 录,有的图书期刊也有总目录;某些文摘杂志及一些单位编的 资料索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索引资料)等,这些都可以 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2.因特网查询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经验主义认为世界要通过经验才能认识, 人们所经过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经验主义的模式
•
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知经验
统
经
杂乱的事物
验
主 义
定义、分类、量度
模
2、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 地理学等领域,突出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3、评价: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忽视人这 个主体)的不足,最大的弱点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 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才是有意义的。结构主 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 实来解释现实。
主要数学模型
◦ 统计分析模型 ◦ 规划与管理模型 ◦ 系统分析模型
主要数学方法
◦ 分布型分析 ◦ 网络分析 ◦ 相互关系分析 ◦ 趋势面分析 ◦ 类型研究 ◦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
现象学方法 时间地理方法 社会生态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模型方法
•社会调查: •文献资料法: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S技术和方法 •遥感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等:描述、比较、归纳
演绎法是基础。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演变过程是提出假设——假设检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2、传统方法的变革 、 计量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 足,促使人文地理学由纯粹的定性描述逐步走向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由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提高了人文地 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文地理学进人现代科学 的行列。
3.统计预测方法 . 人文地理系统各要素的变化,一般有随机性,各有 关要素的关系也多和统计相关。所以,用回归分析与相 关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它们的相关程度与性质,并作出地 理预测是很适宜的。 4.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模型 线性规划与投入产出模型 线性规划在人文地理研究中,主要解决两类问题。 一是如何统筹兼顾,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完 成确定的任务;二是利用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与资 源,尽量合理安排,科学使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遥感方法 应用遥感技术,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将人文地理工作者从传统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统计图表等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2)扩大了人文地理 的研究领域和视野,精确度高,减少了误差。遥感不 仅能获得可见光部分的电磁信息,还可获得紫外、红 外、微米波等波段的信息。因此,人们肉眼观察不到 或未被认识的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像片上都能看到。 而且,微波还具有穿透云层、冰层与植被的能力,红 外线能探测地表温度的变化,使人们全天候都能观察 与研究地物。 (3)遥感技术为人文地理学的宏观研究和 动态研究创造了条件。 (4)及时发现洪水、火灾、火山 喷发、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的前兆,为预报提供科学依 据。
3.地图法 地图法 人文地理地图不仅能表示出特定时期、特定区 域的人文事象的分布,而且可以表示区域内部与各 区域之间的人文事象的联系。 点状分布图、圆形分布图、等值线分布图、系 统联络图、动态流向图等都是常见的图式,均以地 图为背景。 4. 充分掌握与分析资料
人文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是以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处理空间数据的技术。
在人文地理学中,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和地理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者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如城市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商业区分布等,为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人文地理学研究时,需要收集一定的数据集。
这些数据集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商业统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等。
研究人员通过处理这些数据集,生成各种人文地理学分析结果,如热力图、散点图等。
二、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意在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活动的社会和空间方面的特征。
它通过网络图(抽象的图形表现)来描述人类活动的分布和相互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是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交流、影响力和信任等方面的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应用于不同层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如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形成、地方社区的结构和功能等。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人文地理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纽带和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流动。
三、移动设备和感知数据技术现代科技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使得数据采集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种实用方法。
利用各种移动设备,人文地理学者可以收集到不同场所的环境、人口和活动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在现场进行实时采集,实现数据的时空精准采集,进而构建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人文地理学数据库。
移动设备和感知数据技术还可用于处理某些关于人类移动性的问题。
例如,通过手机的位置软件可以轻松记录人的行动轨迹和活动区域,以及记录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文化认同和行为偏好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理解城市和国家的社会结构、行为和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线索,并且为实施城市或地方政策提供建议。
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说的结构主义分析案例
• 描写(description) • 表层结构
叙事(narration) 对叙事结构类型的归纳(结构主义方 法)。比如,爱情小说的叙事结构可以归纳为爱情障 碍与障碍消失,常见的障碍类型有:父母、误解、 信仰、种族、世仇、门第、伤残等等。
沿大街 北河胡同北河漕胡同 北角湾 胡同 北桥湾街 北湾子胡同 北深沟 北沟沿胡同 滨海胡同 八道湾 崇文门 西河沿 崇文门东河沿 朝阳门北河沿 朝阳门南河沿 菖蒲河沿 大沟巷 大沟
沿 大江胡同
• 面状水系地名举例
• 北海 后池 黑龙潭 后海 金鱼池 • 龙潭南海 前海 太平湖 西海 西湖营
空间分析
其认识论是:我们通过经验来 认识;其本体论是:我们所经验 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其方法 论直接要求提出所经验过的事实。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1. 经验主义方法论
特征: • 重观察。 • 强调归纳与综合。 不足之处。 • 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1、样本地区或地点必须足够多 2、因果关系中的因必须尽量全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 地理社会调查 • 科技文献资料 •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感知经验
真实世界结构的映象
负
一种先期模式
正
(映象的正式表现)
反
假设
反
实验设计
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影响:不足之处 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 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 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 性
实 证 主 义 流 程 图
■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方法的对比
■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方法的对比 经验主义方法有时也称为 “培根法”或 归纳法,是从观察中得出概括:观察一种 样本然后从中解释.这种解释隐含了从特 例中得出概括的危险. 实证主义方法也是从观察者对现实世界 样本的感受入手,但是设计了实验,或其 它形式的测试,来证明针对这些样本的解 释的正确性.只有当这些想法得到成功验 证才可以得出概括性结论.
地方政府委托项目:
(1)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南京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3)锡澄产业带联动发展研究 (4)徐州城市功能定位与市域空间布局研究 (5)连云港市地价指数编制与基准地价更新 (6)连云港市旅游规划(修编) (7)灌云县旅游规划 (8)连云港市市区基准地价 (9)高淳县产业发展的宏观定位研究
科学研究 具体方法
区 域 考 察
社 会 调 查
文 献 查 阅 研 究
研究技术 和手段
地理图表应用与绘制
信息网络技术
3S技术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典型模式与过程:
选择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资料收集和整理 实地考察 分析研究 成果总结
1.选择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课题类型多样: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可以分为应用性、理论性、 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三类。
南京师范大学(含中北 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应天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期末報告B90208006 地理四彭鈞毅【音樂文化空間的分布變遷與搖滾樂的音樂實踐—以台北市為例】【關鍵字】:搖滾樂、次文化、文化空間、音樂地理學【一】研究動機去年的台北縣政府在貢寮所舉辦的海洋音樂季以及在墾丁所舉辦的春天吶喊音樂季,吸引了上萬人次的觀眾前往;每到夜晚就高朋滿座的河岸留言、地下社會和女巫店;越來越多人收集獨立唱片公司的音樂,而常常跑一些非連鎖店的音樂店,俗稱—音樂唱片雜貨店;許多音樂教室以及樂器行並不再被高檔社會族群所佔據,而可以看到了許多以年輕人為主的社會族群。
在都市更新以及文化藝術的推廣之下,人們對於生活的水準與藝術逐漸有所要求。
而這些要求,從過去地一昧的認為古典音樂或是某些藝術形式下開始有了轉變—越來越多人對於樂團文化或者是搖滾音樂產生興趣。
在政府推廣之下,地下搖滾音樂文化空間的興起,讓許多地下搖滾空間得以【地上化】,給予了民眾更多休閒的空間以及文化藝術發展的位置。
在這其中,雖然真正了解或是親身體驗搖滾的人並不多,但在文化推廣以及個人風格的強調之下,使得這些族群有機會嘗試接觸不同於日常生活文化思考的另一個層面,進而去發展屬於自己的音樂或是其他藝術方面的思考。
除了學術思考的積極意義之外,消極的意義在於提供民眾一個理想及安全的空間來安排其休閒活動,不同的文化也會匯集在此而形成一種兼有許多文化的新文化。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音樂文化空間的功能可以說是非常多功能的。
這樣的文化空間從以前純粹提供人們聆聽音樂的西餐廳或是簽名會到現在到處林立的音樂練團室、樂器行逐漸產生了一些改變,這起源於人們對音樂的實踐因新文化的注入和舊文化的轉型有了不同的作法。
許多人並非像十幾年前般,迷著特定的偶像,或者是認為某個偶像的一舉一動都讓人著迷—他們開始聆聽音樂、開始發掘不同領域的音樂,他們希望能夠在大家都一窩蜂的情形下,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一個足以代表他們想法的音樂。
在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好一陣子之下,更新的文化也加入了目前音樂的發展,而這樣更新的文化所帶來的是—人們想創作自己的音樂。
藉由這一連串對音樂文化實踐的改變,使得音樂文化空間也逐漸產生了不同功能和作用。
為了了解這些文化空間所帶給大眾各種意義以及各層面的思考,我們除了理解它本身的建構之外,若能對其分布及變遷過程有所了解,便能更容易了解音樂文化擴散的過程,而在這過程當中也包含了很多進化的過程。
除了了解他整個進化過程所加入的元素之外,這些休閒文化空間也代表了一些文化發源的起點,或是文化融合的過程,因此可以說是發源地,有時也可以說是轉折點。
所以了解這樣空間的分布情形,有助於我們了解國內音樂文化起承轉合,也可以讓我們在討論其他音樂文化的時候,給予另一方面的觀點。
【二】研究目的1.了解對音樂文化實踐的改變歷程2.在了解其音樂文化實踐的改變歷程之下,其音樂文化空間變遷的情形【三】研究設計透過檢視三個不同階段(樂迷者→聆聽者→表演者)的音樂文化實踐過程,在此三階段的過程當中,人們是怎麼對音樂有所實踐。
在這些實踐的過程當中,將人們對於音樂觀感的改變分析出來,並討論出改變所發生的來由。
並檢視隨音樂文化實踐改變的相關文本,抽離出相對改變音樂實踐的里程碑。
配合著對前述現象的檢視,我們將目前所存有的音樂文化空間的存在以及其發展做個歷史上的回溯,以配合在實踐改變的情形之下,音樂文化空間隨之的變動。
而最後我們必須從音樂文化空間的角度,再來看音樂文化空間反向地給予音樂文化實踐的可能性。
【四】文獻回顧音樂文化空間以及搖滾樂其背後的背景和歷程是近幾年較為大眾討論的一項範疇,隨著文化轉變以及歷史脈絡的影響,搖滾樂本身不同於其他所謂正統的音樂文化形式給予了音樂文化一個特殊的意義。
因此我們就搖滾樂的本質以及它所包含的意義來做一系列有關的文獻回顧,來探究在這部份的文化是怎麼樣及如何被討論的。
而在音樂文化的實踐方面,則是以三階段的實踐方式尋找相關的討論文章,在檢視這些音樂文化實踐的改變過程當中,也許可以給予我們不同的思考面向。
最後則是討論文化空間的形成與改變的相關論文,來配合著前面文化實踐的面向來進行文本的回顧。
一、搖滾樂與文化工業(一)搖滾樂的特性關於搖滾樂的特性,Firth (1978)認為搖滾音樂的特性在於:(1)溝通的立即性,它是以表演而非作品為主的音樂。
(2)它能藉由人類聲音的表達特徵將感覺與情緒傳達給聽者。
(3)獨特的韻律感,這種節奏的最大特點在於大膽地傳達性的焦慮和誘惑。
除此之外非洲音樂傳達集體情感的特質也一併被吸納到搖滾樂的骨隨裡。
他也解釋了搖滾樂內容所包含的意義為:搖滾樂中所包含的的另外兩個重要的音樂形式是鄉村音樂和民謠。
就民謠來說,民謠強調的不在音樂的素養與歌唱技巧,而是在於歌唱者的真摯與誠懇,個人自傳式的真實生活與正確的政治觀點遠遠要比音樂才華來得重要得多。
就鄉村音樂來說,鄉村音樂與藍調音樂一樣皆是反映一般大眾的生活問題與階級被壓迫的苦難景象。
(Firth,1978)。
在這方面的討論反映出了搖滾樂並非吵雜無章法或是混亂秩序的集合,它在文化工業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同樣地和戲劇、文學、古典樂包含了許多人類文化的內涵,也同樣正在撰寫人類歷程的轉變。
它所擁有的特別形式,常常使得其角色被忽視或被認為不具有代表性,也因此忽略了其重要性。
(二)搖滾樂的質變隨著搖滾樂本身歷史的演進,以及發展的背景,搖滾樂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而這方向使得搖滾樂在文化工業又有不同的發展。
搖滾樂在60年代發展成一股對抗流行音樂價值觀的搖滾文化與意識形態,這是因為搖滾樂者這時開始經歷道存在於他內在的藝術動力與唱片工業/歌迷需求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搖滾樂因下列因素而產生了質變:(1)青少年做為搖滾樂的最大消費群體,在六零年代成為具有自覺意識與政治主張的新生代,搖滾樂成為這個群體表達共同情感與生經驗的工具。
換句話說,搖滾樂成為青年反文化的重要象徵。
(2)上述提及的民謠意識在這時候被注入主流流行音樂的核心,民謠對歌詞的強調以及對歌者之誠懇性與洞察力之重視,都被沿用於搖滾樂的商品需求中。
(3)地下刊物的大量出現成為搖滾樂意識形態的重要來源,地下刊物賦予搖滾樂諸如自由主義、性觀念與文化鬥爭等意圖。
(三)搖滾樂與主流與非主流、地下、另類的區別對於搖滾樂是屬於哪一種音樂?或者他本身的特色,常常會因為不同學者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討論。
李岳奇(1996)認為在歐美的樂界,主流與非主流音樂的區分起源於流行樂壇主導者習慣將銷售成績優良、流行多數的音樂類型,冠上主流的封號;反之則被稱為非主流。
在這個角度來討論搖滾樂行銷的情形以及其狀況來說,搖滾樂可以是屬於非主流音樂的。
而這角度主要是著眼在流行樂界強勢的定義之下,認為銷售優良的才可以為主流唱片。
O'Sullivan(1997)則解釋了另類和非主流的形式在於,是要站在主流生產的對立面,反對或挑戰既定的和制式的策略,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形式都主張要改變社會,或至少是站在批判的立場,要求重新評估那些傳統的價值。
在這角度來思考搖滾樂所存在的位置是在於非主流的角度之上,這是從搖滾樂本身的特質以及其他發展的本意來觀察的,著眼在搖滾樂本身,而非經濟上的層面。
二、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界定有許多角度,但仍不脫下列所述:1.社會階層:Gans(1974)界定大眾文化為【中下階層、工人與貧窮階層】等【多數未受文化薰陶者所偏好的符號象徵作品。
】.權力位階:陳學銘(1996)也界定"以上位者的角度,稱大眾文化為【市井文化、庶民文化】。
3.文化位階:由特定文化類型,將通俗文化與精英/精緻文化做區別,它是大眾的、外行人的藝術(陳學銘,1996)。
4.實用功利:Gans(1974)提到大眾文化是商品而非藝術,以營利、宣傳為目的,並不具有創造力,煽動也扼殺上層文化的動作。
也有部分學者,利用文化工業的角度來說明大眾文化的意義,Adorno(1967)即主張以文化工業來說明大眾文化的特點:現代社會中新興的大眾媒體文化,其時便來自標準化的、大量複製的文化工業產物。
一方面,這是商業機制由上而下所操作的文化形式,因此其文化參與者是被動的、孤立的個別消費者;另一方面,由於其文化產品是來自於標準化的工業流程,也是為了商業目的而作,因而也毫無藝術的真誠性及自主性可言。
在這裡所討論的大眾文化,大多指向了一些負面的討論,由於大眾文化使得人們容易愉悅以及具有存在感,因此商業行為利用了在這方面所能獲取的利益,透過了大量複製以及標準化的過程,將某些文化普及。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人人獲取大眾文化的目的不在於文化的本身,而是追求認同感以及滿足感,而漸漸地使音樂文化本質喪失。
三、次文化次文化理論Shepherd & Wicke (1997)對於次文化的定義在於:次文化的潛藏功能在於神奇地表達或是解決母體文化中的矛盾。
次文化是一介於兩種矛盾的需要所做的妥協的解決,從母體文化想要創造自發性和差異性的欲望,以及維持支持他們的母體認同的需要。
Hall & Jefferson (1975)提出次文化的意義在於:相對在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族群分類便是社會階級;不論從基本原則或調解後的結果來看,文化結構仍以階級文化為最有效的分類方式,相對於文化階級,次文化是文化網路結構裡,次要的、較小的、地方性、分化性的結構。
陳妍君也曾描述次文化為"次文化是整個階級文化中,散發特殊風格的部份。
【由於它衍生自母文化,因此兩者分享著部分的相同特徵。
】次文化通常以地域性、群體性、關心的主題、特殊行為模式等,作為分類的特徵,如果分類同時也顧及年齡層的話,那麼屬於年青人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以產生了。
Fisher(1970)提出次文化理論在於,人在人際關係中需要有相互依靠性。
尤其是在都市中的非慣俗行為者,更需要他人的贊助和支持,而產生同類而居的現象;次文化也因此相運而生。
而Gordon 也定義次文化為:【乃一個民族文化之分支,系各種因素之社會形勢的混合;諸如階級地位、民族背景、地域、居處、宗教歸屬等等,但它卻形成一功能之整體,對參與該整體的每一個人具有衝擊力。
】對於次文化的討論,會因不同學界會有不同的定義。
不過整體而言,對於次文化的意義都在於社會上某些群眾具有與大眾所接受文化不同的想法,他們希冀不被大眾文化的洪流所淹沒,他們發展出特殊的、個別的以及相對於主體的文化。
而這樣的文化是這群人心目中的理想情形,也是他們文化所寄託的烏托邦。
四、次文化的生活實踐次文化的生活實踐對於次文化的生活實踐,Dick Hebdige(1979)陳述了在二次大戰以來,工人階級的青少年子女們,藉由消費外在獨特的商品,來反抗傳統僵化的的社會體制。
一些次文化生活的方式,例如:龐克、摩登等族群,並探討了次文化在主流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