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合集下载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肺癌是指肺部组织内恶性肿瘤的生长,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肺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肺癌的转移途径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肺癌的转移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淋巴转移途径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侵入淋巴结,形成淋巴结转移。

肺部与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等淋巴结相邻,因此肺癌通过淋巴转移的途径比较多。

分为纵隔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淋巴道,而颈部淋巴结转移则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转移在肺癌的早期就可能发生,一旦淋巴结转移,病情通常属于晚期。

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对于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

2. 血行转移途径肺癌的血行转移主要通过肺静脉系统进入全身循环,最终到达其他器官。

肺癌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包括肝脏、骨骼、脑部和肾上腺等。

肺癌转移到肝脏的比率最高,而血行转移到骨骼也较为常见。

一旦肺癌发生血行转移,病情往往处于晚期,治疗难度也会加大。

预防和及早发现血行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3. 直接蔓延途径肺癌还可能通过直接蔓延的途径转移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肺癌位于肺胸膜表面时,肿瘤细胞可以直接侵入胸腔壁、心脏、纵隔等部位;而位于肺门的肺癌可以直接侵犯心脏或大血管。

肺癌还有可能直接侵袭邻近的肺叶、肋骨、食管等结构。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干预肺癌的直接蔓延非常重要。

4. 胸腔转移途径肺癌的胸腔转移通常是指肺内肿瘤直接扩张侵犯到胸膜腔,形成脊柱、肋骨和胸膜的转移灶。

肺癌胸腔转移通常会导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腔炎症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胸腔转移会使病情加重,治疗和护理上也需要更加细致的关注。

5. 其他途径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肺癌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转移。

淋巴管外蔓延、肺内肿瘤向周围淋巴结蔓延、支气管内下方蔓延等。

这些途径的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肺癌的转移途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呢?对于肺癌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吸烟者和职业暴露者,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肺癌病灶。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_李玉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_李玉
2/ 116

T2 ( 109 例)
0/ 2 3/ 16 5/ 48 10/ 71 9/ 84 5/ 19 3/ 38 7/ 78 2/ 42 7/ 54 5/ 68 3/ 63 1/ 57 1/ 38
61/ 678

T3 ( 44 例)
1/ 4 4/ 7 0/ 16 6/ 28 7/ 34 2/ 25 2/ 14 3/ 31 1/ 13 8/ 26 7/ 28 6/ 28 1/ 17 2/ 17
50/ 288
T4 (5 例)
0/ 1 1/ 2 1/ 2 3/ 5 1/ 4 1/ 3 0/ 2 1/ 5 0/ 3 0/ 3 2/ 6 1/ 6 0/ 5 0/ 4
11/ 51
T1 ( 15 例)
0/ 0 0/ 0 0/ 5 1/ 11 3/ 13 0/ 10 1/ 6 3/ 12 0/ 5 0/ 3 2/ 9 0/ 10 1/ 7 1/ 6
# 10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0 年 2 月第 16 卷第 1 期 Chin J Thormac Cardiovasc Surg, February 2000, Vol . 16 No. 1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肺外科#
李玉 李厚文 胡永校 殷洪年 赵惠儒 陈东义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 及特点, 为广泛廓清 提供依据。方 法 按 Naruke 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386 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 结廓清术。 结果 清除淋巴结 2 603 组。N1 淋巴结转移率 20. 1% , N2 淋巴结 转移率 16. 2% 。T 1、T2、T 3 间淋巴结 转 移率差异非常显著( P < 0. 01) 。T1 鳞癌无 N2 转 移。N2 转移 率在鳞 癌、腺 癌、小细胞 癌及大 细胞癌分 别 为 30. 1% 、44. 1% 、48. 0% 及 50. 0% 。64. 2% 鳞癌 N2 转 移为某 一组 淋巴 结, 腺 癌有 3 组以 上转 移者 占 461 2% 。跳跃式转移占 N2 转移的 53. 7% 。N2 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 15. 1% , 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 占 53. 1% 。结 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瘤体增大及外侵淋 巴结转移频度增加, 腺 癌比 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 区域纵隔 转移。除 T1 鳞 癌外, 只有广 泛清除 肺内、同侧纵 隔 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

cT1N0M0肺腺癌肺段间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特点分析全球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2]。

自1995年起,肺叶切除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3]。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被发现,患者的亚肺叶切除,尤其是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比标准肺癌根治术更多的优点[4-5]。

日本学者的研究(JCOG0802/0804)发现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周围型肺结节,肺段切除术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亚于肺叶切除术,甚至在一些方面(如切除范围更小、保留更多健康肺组织和肺功能)更优于肺叶切除术[6-7]。

然而对于该项研究的结论,许多学者在多个方面仍存在诸多质疑。

所以对于早期NSCLC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适合肺段切除的选择仍是热点。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肺段切除术之前,必须确保肿瘤所在肺段以外的淋巴结没有转移。

但是,目前对于段内淋巴结(adjacent segmental lymph nodes,aLSN)和段外淋巴结(isolated segmental lymph nodes,iLSN)没有明确的定义。

此外,由于技术困难和副损伤,术中无法检测到iLSN。

因此,当iLSN发生转移的风险很高时,肺段切除术是不可行的[8]。

然而,在患有早期孤立肺腺癌的患者中,iLSN的转移风险较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对于最优的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患者的长期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阐明早期肺腺癌向节段间淋巴结(segmental lymph nodes,LSN)转移的规律,进而确定LSN转移的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病理亚型]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eaea dp oll ee t td a e o acn mar s e t ey ( rt n o r:f rn i e d n c rio e p ci l P< 0 O ) li a v . 1 .Th o a y p o emea tt ae e ta n e ett l m h n d tsai rtsi cn r l dp — l c n a rp e a u gc n e r 4 8 a d 3 . r s e t ey ( ih r l n a crwe e4 . n 6 3 l e p ci l P< 0 0 ) Th ea ttcr t fa e o a en m awa u h hg e v . 1. em t sa i aeo d n c r io sm c ih r ta h t fs u mo sc l c rio h n t a q a u el acn ma ( o P< 0 0 ) Co cuin Th rq e c fl p o emea tsssg ic n l o rlt . 1. n lso efe u n y o y h n d tsa i inf a t c reae m i y wih s eo r r u r ah lgc lca sf ain eldfee t t na d lcto ft mo. t i fp i yt mo ,p too ia ls ic t ,c l ifr n i i n o ain o u r z ma i o ao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0 ・ 6
C n rl hn e i l o r a 。0 6 Vo. 0 N . e t iaM dc u n l2 0 , 1 , o 5 aC aJ 3

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1. T he fir s t p e o p le1s h o sp ita l o f J in in g c ity thoracic c u rg e ry ,J in in g , S h a n g d o n g 2 7 2 0 0 0 ; 2. W eifang cit-y p e o p le ) hospital thoracic cu rg ery, W e ifa n g , S h a n d o n g 2 6 1 0 0 0 )
1 1 于 T a 期 时 未 发 现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T B 期 高 分 化 鳞 癌 患 者 也 未 发 现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 高 、中 、低 分 化 癌 患 者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率 分 别 为 1 0 . 1 0 % 、2 5 . 4 9 % 、2 9 . 3 3 %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率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〇 !2 = 1 0 . 1 4 ,; < 0 . 0 5 ) 。 结 论 9 期 周 围 型 肺 癌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与 肿 瘤 的 大 小 及 分 化 程 度 相 关 ,大 多 遵 循 区 域 性 转 移 的 规 律 ,跨 区 域 淋 巴 结 转 移 发 生 率 较 低 。 9 / 期 肺 癌 和 T 1 B 期 高 分 化 鳞 癌 患 者 纵 隔 淋 巴 结 转 移 率 较 低 。 根 据 纵 隔 淋 巴 结 的 转 移 规 律 ,术 中 可 适 当 放 宽 淋 巴 结 的 清 扫 。 关 键 词 :癌 ,非 小 细 胞 肺 '淋 巴 转 移 ;纵 隔 ; 淋 巴 结 切 除 术 doi :10. 3969/j. issn. 1009 - 6469. 2018.07.034

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一、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

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

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穿插转移。

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二、局部直接蔓延:癌组织沿支气管及肺泡孔向同侧附近或对侧肺直接蔓延,以肺泡细胞癌多见。

也可向四周,如纵隔、心包、横膈、胸膜和肺侵犯,时常由近向远处扩散,以肺鳞癌、腺癌多见。

三、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

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常见。

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

也可通过血行发生肺内转移。

四、局部种植:常见于手术切口处或胸腔穿刺针孔处。

肺癌转移的防治肺部由于淋巴组织分布广泛,血流运行丰富,因此肺癌病人更容易在早期就发生远处病灶转移,甚至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发现了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病症,才去就医并确诊为肺癌的,这确实给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而不少经过了详细检查,被确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会发生远处转移。

其实这些转移病灶早已存在,只是手术之前很小,经过一段时间,它们渐渐长大,才能被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发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原来非常微小的转移灶,随着癌细胞继续增殖,病灶日益开展,同样可致人死命。

针对这局部病人,应考虑手术切除肺癌病灶后,再给予全身的综合疗,以求早期控制。

由于肺癌的转移速度非常迅速,因此那些早期首先发现有肺部原发病灶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后,就必须立即做骨扫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是否有远处病灶的转移。

就算没有,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到门诊进展复查,以期将远处病灶转移的可能降到最低。

肺癌的淋巴清扫范围

肺癌的淋巴清扫范围

肺癌治疗过程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淋巴清扫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在肺癌的转移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转移途径,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先近后远,即先转移到肺段及叶支气管淋巴结,再向肺门及隆突下淋巴结,以后是纵隔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最后是锁骨上及须部淋巴结,当然也可能出现跳跃性转移。

在肺癌TNM分期中,N就代表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体代表的意义如下: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或同侧肺门淋巴家,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
N2,转移至同侧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策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所以肺癌切除手术一般也包含了淋巴清扫术,清扫淋巴结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止肺癌淋巴结转移,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手术更彻底,二是将淋巴结送病理检查,以证实是否有转移。

对于估计预后、确定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方式很有意义。

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要尽量与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一致,在手术前,要根据胸部CT判断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一般大于1cm的淋巴结为转移,但这不一定准确,而PET-CT能发现直接大于
4mm的淋巴结转移。

颈部淋巴结专转移标准

颈部淋巴结专转移标准

颈部淋巴结专转移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区域。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淋巴结大小,一般来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之一是淋巴结的大小。

通常认为直径大于1厘米的淋巴结可能是病理性的。

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这个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淋巴结数量,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还包括淋巴结的数量。

如果在颈部CT或MRI检查中发现多个淋巴结受累,医生可能会考虑这是转移的标志。

3. 形态特征,转移淋巴结的形态特征也是评估的重要标准。

转移淋巴结通常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甚至可能出现坏死等特征。

4. 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转移。

PET-CT可以通过检测代谢活跃度来发现潜在的淋巴结转移灶。

5. 病理学检查,最终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淋巴结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淋巴结内是否存在癌细胞转移。

总的来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 王长利 尤健 孙承军报道: • 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 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 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术前 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 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 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 区; • 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 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
跳跃式纵隔转移。
• 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伴有肺门淋巴结转 移,称为非跳跃组。 • 文献报道王思愚 吴一龙 等 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 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 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 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 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 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 (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 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 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 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PET显示第八区淋巴结FDG摄取,对应的CT图像淋巴结未见增大(蓝箭),由 于PET对非增大淋巴结转移的摄取特异性高于增大淋巴结。
9区.肺韧带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下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 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延伸所致。
临床淋巴结分区
• 10区.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临近肺叶淋 巴结及纵隔胸膜反折,在右侧临近中间段 支气管。10-14区淋巴结不位于纵隔内,因 此均为N1期淋巴结。 • 在肺癌中,如10-14区有淋巴结转移属N1, 如1-9区淋巴结有转移属N2,当有对侧或锁 骨上淋巴结转移时为N3淋巴结。
右上肺癌,未见7组及对侧肺门淋巴 结转移
左下肺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腹膜 后淋巴结转移Leabharlann 左上肺癌,对侧淋巴结转移不可靠
总结
• 1、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 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的平均长 径分别为15.3mm 与9.1mm。 • 2、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 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 • 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为29.3%,通常局限一个区域,高于非跳跃组 • 4、了解手术清除淋巴结范围: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 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 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 纵隔淋巴结。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 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 5、吴一龙认为:多数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其中对侧淋巴结转移一 般为假阳性。
• 结果:①肺癌 N_2转移极为活跃,可呈现单组、多组多发、甚至跳跃式 转移,分别占41.2%, 58.8%与29.3%。②N_2转移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 各型或各叶肺癌 N_2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7组淋巴结,占48.8%,其次 是第4、3、5组淋巴结,分别占45.6%,31.3%与25.6%。③N_2转移分 布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就鳞癌与腺癌而言, 肿瘤长径在1cm 以内者均无 N_2转移,长径>1cm 者,N_2转移串随长 径增加而增加,尤以腺癌为突出;而且低分化腺癌 N_2转移率明显高于 高分化者(P<0.01)。④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的平均长径分别为 15.3mm 与9.1mm。⑤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壁的侵袭是 N_2转移的 又一特点。结论:对肺癌淋巴结的清除,切勿仅凭手触摸或靠肉眼观察 淋巴结大小盲目估计其是否转移。除 T1、肿瘤长径<1mm 者外,淋巴 结系统清除的范围原则上必须包括同侧胸腔的肺门及上、下纵隔各组 淋巴结,尤其要重视转移分布较密集区域的淋巴结,即右侧的# 2、# 3、 #4、#7与左侧的#4、#5、#6、#7。还应重视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 璧的侵袭性。
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 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
• 文献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韩立波 李进东 胡永校等报 道 • 3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 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 见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 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 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 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 • 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 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 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 纵隔转移。
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淋巴结分布示意图

1区:锁骨上淋巴结。 下颈部、锁骨上与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自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胸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1L与 1R的分界线。 2-4区:上纵隔淋巴结。 2R.上气管旁2R淋巴结向气管左外侧缘延伸。自胸骨柄上界至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汇处。 2L.上气管旁,胸骨柄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2L淋巴结位于气管左侧缘的左侧。 3A.血管前,这些淋巴结同2区淋巴结一样不靠近气管,位于血管前方。 3P.椎前淋巴结,位于食管之后椎体之前。 4R.下气管旁,自无名静脉与气管交界区至奇静脉下界。4R淋巴结自右侧至气管左侧缘。 4L.下气管旁,自主动脉弓上缘至左侧主肺动脉上缘。 5-6区:主动脉淋巴结。 5区:主动脉下淋巴结。 这些淋巴结不是位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之间,而是位于主肺动脉窗肺动脉韧带外侧。 6区:主动脉旁淋巴结。 位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前方与外侧。 7-9区:下纵隔淋巴结。 7区:隆突下淋巴结。 8区: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 9区: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区。 10-14区:肺门、肺叶及其主要分支淋巴结,属于N1淋巴结。 10区:肺门淋巴结,包括临近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淋巴结。在右侧自奇静脉下缘至叶间区域,左侧 自肺动脉上缘至叶间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