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代印度》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代印度》课件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公元前1000年 以前,沿西路进入印度北部。
古代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 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 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 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 首陀罗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 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耍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 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 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婆罗门
统治阶级
手 刹帝利
腿 吠舍
被统治阶级
脚 首陀罗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5.特点:在理论上皆为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6.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分为四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余 的则属于绝对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 气候特点
温暖湿润
2.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
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
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
佐·达罗最著名。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的内城
3.公元前15世纪后,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起奴隶制小国。
雅利安人
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中其中的分 支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玄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玄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玄奘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一是他通过《大唐西域记》完整地记录了古印度的历史面貌、风俗物产、文化宗教等情况,是对汉代张骞所开凿丝绸之路在地域上的新拓展;
二是他以其亲历亲闻,对唐初西域诸国的情况,作了更为翔实的记述,为唐代的丝绸之路西域段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并给丝路交往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蕴涵;
三是玄奘西行之旅以佛教为纽带,更多地具有文化交流特点,这在汉代张骞所开通的丝路交往之外,增添了政治、军事、经济交流之外的新内容;
四是玄奘的西行作为一次文化交流之旅,既有文化的吸纳,也有智慧的输出,体现了文化交往中的平等原则,以及以才德服人的风采,彰显了文化交流的本义,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明交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一、关于印度1.印度的名称古代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不雅),东汉时叫“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自此以后这个名称就为官方所认可。

2.印度的历史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距今4300年,大约相当与我国的夏朝时期)。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印度文明的历史:4500年左右二、关于种姓“种姓”这一词来源于我国汉译佛经和旅印高僧的著作,它有有几种不同的称呼,西方人称之为卡斯特casta。

对于caste这一词的来源,一说来自葡萄牙语的casta ,意为一个系的物种,又有学说认为来自拉丁文的castus意统纯净的社会集团。

不管何种来源,都体现了种群和等级的意味。

而南亚人民自己对种姓和种姓制往往称之为“瓦尔纳”( varna )。

瓦尔纳一词原意为颜色,用于种姓制是指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构成的体系。

婆罗门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雅利安人,因此肤色是白的,而构成低级种姓首陀罗的当地人口及化外部落人民则是黑皮肤的。

印度丰富的创世神话对瓦尔纳的起源有各种解释。

《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讲,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被作为牺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

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的句子摘要:I.引言- 介绍大唐西域记- 提述本书对印度的描述II.印度的风土人情- 地理环境- 民族与习俗- 宗教信仰III.印度的历史与文化- 古印度的历史- 文化传承与发展- 艺术与建筑IV.中印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印交流- 玄奘法师与印度取经- 佛教传播V.结论- 总结大唐西域记对印度的描述- 强调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展望中印友好交流的未来正文:大唐西域记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亲身游历西域的见闻录,其中包括了印度以及周边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与文化。

印度,作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探索和研究。

印度的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印度洋,从东部的孟加拉湾,到西部的阿拉伯海,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民族和习俗上,印度有着众多民族,不同民族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印度人民热情好客,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国际间广为流传。

宗教信仰在印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其信仰体系复杂多样,包括众多的神祇和繁琐的仪式。

此外,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印度拥有广泛的信众。

宗教活动与印度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日常的祈祷、节庆,还是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宗教元素都贯穿其中。

印度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出现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逐渐产生了吠陀文化。

公元前6 世纪,印度出现了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并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了鼎盛。

此后,印度经历了各种王朝的更迭,包括贵霜帝国、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直至1947 年印度独立。

印度的文明影响深远,其艺术与建筑成就举世闻名。

如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等,展现了印度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如泰姬陵、敦煌壁画等。

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古印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香料、宝石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1061唐玄奘记述的古印度雷人的生活

1061唐玄奘记述的古印度雷人的生活

1061唐⽞奘记述的古印度雷⼈的⽣活唐⽞奘记述的古印度雷⼈的⽣活唐⽞奘描述的古印度⼈的⽇常⽣活,实在雷⼈。

唐⽞奘于公元629年⾄645年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了印度的各个地区,研究佛学。

回国后,从事翻译和著述,在其所著的《⼤唐西域记》中对古印度⼈的⽇常⽣活,作了⽣动的描述。

为使阅读流畅,本⽂只在重要之处列写少量原⽂。

⽤树枝刷⽛饭后,他们⽤柳条漱⼝刷⽛,并要洗⼿。

原⽂为“馔⾷既吃,嚼杨柳枝⽽为净”不洗浴完毕的话,他们不会彼此接触。

每次⼊厕之后,他们都要洗⼲净⾝体,并喷上⾹⽔。

⽛齿上⾊修饰⿐⼦喜欢⾚⾜⼤家都知道印度⼈的⽛齿很⽩。

印度古⼈的⽛齿其实也很⽩,但是觉得染成红⾊、⿊⾊更好看;还不原意穿鞋;⼥⼦穿⽿戴⽿环,觉得⿐⼦穿环修饰更美,现在还有这个习惯。

游记中写道:“⼈多徒跣,少有所履;染其⽛齿,或⾚或⿊;齐发穿⽿,修⿐⼤眼。

”古印度⼈⽟⽶做蛋糕最常见的⾷物是⽜奶、黄油、奶昔、绵糖、冰糖、蓖⿇⼦榨的油,和⽟⽶作的蛋糕,这是主⾷。

他们⼀般吃新鲜的鱼⾁、⽺⾁、羚⽺⾁和⿅⾁,不过有时也腌着吃。

严禁吃⽜⾁、驴⾁、象⾁、马⾁、狗⾁、狐狸⾁、狼⾁、狮⼦⾁、猴⾁等。

吃⼤蒜要被逐出家门吃⼤蒜的⼈,要被家⾥赶⾛,不允许住在镇⾥或城⾥。

“蒜虽少琰⾷亦稀,家有⾷者驱令出郭”印度⼈不会蒸饭家庭⽤品并不缺乏。

尽管他们有煎锅和炒锅,但他们却不知道煮饭的蒸锅。

“虽釜镬斯⽤,⽽炊甑莫知。

”甑,即甑⼦,我国蒸饭的⽊制炊具,现在已经很少使⽤。

都⽤电饭锅,直接煮熟。

从古⾄今印度⼈吃⼿抓饭他们有许多淤泥制成的器⽫,很少⽤红铜器⽫:他们吃饭时只⽤⼀个器⽫,所有的饭菜都放在⼀个盆⾥,⽤⼿抓着吃。

没有汤勺,也没有茶杯,当然也不⽤筷⼦。

原⽂记载:“⼿指斟酌,略⽆箸匙;⾄于⽼病乃⽤铜匙。

”箸,即筷⼦。

已经使⽤⼀次性餐具印度⼈对个⼈卫⽣⼗分在意,在这⽅⾯,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他们在饭前要洗⼿,从不吃上⼀顿剩下的东西,不互相夹菜。

⽊制和⽯制的器⽫,在⽤完后必须销毁(⼀次性餐具);⾦、银、铜、铁制的器⽫,在每顿⽤完之后都要清洗和擦亮。

历史趣谈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

历史趣谈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中原王朝的百姓是怎么称呼古印度的?导语: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

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开首有一节,对印度作了整体的介绍。

后来的标点本或是校注本,把这一节总称为“印度总述”,其中最开始的一段文字是: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

旧云身毒,或曰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

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讲一个国家,首先要讲到的就是名称,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讲印度“旧云身毒”,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国家,当时称作“大夏”,张骞在那里听说,在大夏的东南,还有一个国家,称作“身毒”,这个国家,离中国的西南边境还不远。

历史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记载在司马迁《史记》的《大宛列传》以及《西南夷列传》中。

因为这个原因,当年的汉武帝,还一度试图通过从西南方向打通到印度的通道。

“身毒”因此成为中国人最早称呼印度的名称。

不过,“身毒”一名,仅仅是中国人知道印度的开始。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到中国,从西域包括印度来到中国的人——其中主要是僧人——多了起来,中国方面知道印度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

对于印度,除了“身毒”,又出现另外的一些称呼。

玄奘在这里提到了“天竺”,又提到“贤豆”。

其中“天竺”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西域传》,在唐代以前使用得最多,直到今天,也还偶尔使用。

相似于“天竺”和“贤豆”,而玄奘没有提到的还有一些,例如“天笃”“天督”以及“呬度”。

但是,玄奘从印度回来,有新的看法。

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拉其普特时期(7 到 8世纪) •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 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 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 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 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 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 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 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分期
• • • •
三、宗教
• 吠陀教
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自然物象均 被幻化为神。
• 婆罗门教
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2)莫卧儿帝国 1526~1858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又名蒙 兀儿王朝、莫卧儿帝国。是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 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是帖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 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 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 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
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 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 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 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

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

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种植业。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

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饲养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

农作物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

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自然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

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

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

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

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

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

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

“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

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

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

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

(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

)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

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

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

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

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

(《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

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

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

(随其星建,以标月名。

)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

(《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

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

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

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

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

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

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

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

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

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

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

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

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

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古印度的礼仪共分为九等形式:第一,善言问候;第二,低头致敬;第三,举手与头齐平,再行作揖;第四,双掌合于胸前,然后鞠躬;第五,单膝下跪;第六,双膝下跪;第七,双手、双膝着地;第八,双肘,双膝及额头着地;第九,全身俯伏于地。

以上九等礼仪,只行一遍,无需重复。

跪拜于地,歌功颂德,是谓最高礼敬。

若处远方,则以头触地,或低头至手;若在近处,则用舌舐对方的教,用手抚摸其脚跟。

则=凡是传达旨意或接受使命,都要撩起衣服,长跪于地。

长辈与贤者接受他人礼拜,必须也有抚慰之语。

或者按摩头顶,或者轻拍其背,温言教导,以示亲热仁厚。

出家僧人受人礼敬之后,只是酬以良好的祝愿,而不以更多的礼节来答谢跪拜之礼。

各人视其崇拜对象,用绕行方式表示礼敬,有的只绕一圈,有的重复三圈,如果心有特殊愿求,则随意增减圈数。

古印度的病死极为特别,凡是染上疾病,都要绝食七天。

在此绝食期间,往往能够康复;确实不能康复,方始服用药物。

药物的种类、名称各有不同;医生的诊断、医术也互有差异。

人死后举行丧礼,亲友哀哭号叫、撕裂衣裳、自拔头发、拍击额头、捶打胸膛。

未曾听说有过固定式样的丧服,丧期也没有一定天数。

尸身殡葬,有三种形式:第一为火葬;第二为水葬;第三为野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