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举一反三”、“启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它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有三个词需解释清楚。

“愤”,原意是“烦闷”的意思。许多人解释为:思考问题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应该不错。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心里就会烦闷,就急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悱”,意思是心里想说口里却说不出来。一个问题,在心里似乎懂了却又表达不清楚。

“隅”,角落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到了有疑难而急着要弄明白的时候,不启发他,不到了心里想说而口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的问题,就不对他说第二遍了。

我教了40年的书,没有这样教过弟子。弟子们不会自己主动到了“愤”、“悱”的地步。一般是:讲课时,给弟子们提出一些问题,逼着让其思考。弟子们还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我就耐不住启发了。“你们说,是×××吗”?弟子们答道:是。有气无力或者震耳欲聋。有一次,我就这

样给弟子们讲课,接连提了几个问题,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突然问:“昨夜,是你们杀人了吗?”,弟子们脱口答道:是!反应过来后,全班哈哈大笑。

也许,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了。

年轻时,听函授广播课,说,河南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给同学们讲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老师问同学:春风杨柳多少条?

同学们答:万千条!

老师问:六亿神州尽什么?

同学们答:尽顺尧!

这就是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了。

那孔子是如何教学生的呢?

《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意思说:孔子游历到一个叫缁帷地方的树林,他坐在一个长有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在一边读书,孔子则弦歌鼓琴。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

弟子们坐在树荫下读书,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孔子便在杏坛上弦歌鼓琴。

师生身处这样的教学环境,一定轻松而愉快,弟子怎会厌学?难怪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段话最值得人揣摩的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是一种能力,没有悟性,不能触类旁通,教一则会一,孔子则不给他说第二遍。这是孔子教人的原则。孔子弟子三千,有名者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也许就是举一隅能以三隅反的吧?孔子承认人的差异,学习必须聪明。在《论语》中所说的,“敏以求之者也”的“敏”,“敏而好学”的“敏”都是讲聪明意思的。不聪明,你是学不成样子的。

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的教学原则,教出了不一样的栋梁之才。我赞叹孔子的教学智慧不仅超越了2500年,还在超越着今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