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晋机中学高级教师 王东升 编辑整理

力学部分

一、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力

1.重力 :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形变 常见的几种弹力:

(1)压力、支持力:方向与支持面垂直

(2)细线的拉力:方向沿着绳

(3)弹簧力:F = 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x —弹簧的形变量) ——胡克定律

(4)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需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3.摩擦力:

滑: f =μ N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静:大小: 0< f ≤ f m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方向一般需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确定。

最大静摩擦力f m :一方面指明了静摩擦力变化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所需的最小作用力。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万有引力: F = G m 1 m 2

r 2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

5.库仑力: F = k q 1q 2

r 2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电场力: F = q E

方向:+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

-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7.安培力 : I ∥B 时 F = 0

I ⊥B 时 F = BIL 方向:F 与B 、I 垂直,由左手定则判断

8.洛仑兹力: v = 0或v ∥B 时 f = 0

v ⊥B 时 f = Bqv

方向;f 与B 、v 垂直,+q 所受f 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q 所受f 的方向与+q 相反。

注意: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二、基本的运动模型

1. 匀速直线运动: v 不变 s = vt a=0

2.

匀变速直线运动:v 均匀变化 a 不变 (1)基本公式: v = v 0 + at

s = v 0t + 12 at 2

v 2

- v 02

= 2as v = v 0+v t

2

注意:1.选v 0为正方向,则:匀加速:a >0 匀减速:a <0

2.(v 0、v 、s 、a 、t )五个物理量中,已知其中的三个可求出另外两个。 ——知三求二 (2)重要结论:

①时间中点: v t/2 = v 0+v t

2

②位移中点:V S/2 =

v 02

+v t

2

2

③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相邻的两个位移之差是一个定值。 Δs = aT

2

④v 0 = 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时间等分:

1s 末、2s 末、3s 末……

V 1:V 2:V 3…=1:2:3…

S 1:S 2:S 3…=12

:22

:32

第1s 内、第2s 内、第3s 内…… S Ⅰ:S Ⅱ:S Ⅲ… = 1:3:5… 位移等分: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

V 1:V 2:V 3… = 1: 2 : 3 …

t 1:t 2:t 3… = 1:( 2 -1):( 3 - 2 )…

(3)自由落体运动: V 0 = 0 a = g v = gt

h = 1

2

gt 2

v 2 = 2gh

落地时间 t =

2h g

(4)竖直上抛运动: V 0 ≠ 0 方向竖直向上

a = g

上升的最大高度:H = v 0

2

2g

落地时间: t = 2v 0

g

3.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实质: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t 时刻的速度 V x = V 0

V y = gt

V = v x 2+v y 2

方向: tgθ = V y /V x t 时刻的位置

x = V 0t y = 12

gt 2

飞行时间 t=

2h

g

与抛出时的水平初速度v 0无关,只与抛出高度h 有关。 水平位移 s = V 0t = V 0

2h

g

——由V 0和h 共同决定。 4.匀速圆周运动:速率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变化。 (1)线速度 v =2πr

T

=2πrf = 2πrn

角速度 ω = 2π

T = 2πf =2πn

关系: v = ω r

(2)向心加速度:a = v 2

r

= ω2

r

a 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指向圆心。故,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向心力: F = m v 2r = mω2

r

(3)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F 合 = F 向 F 合 > F 向 时,近心运动

F 合 < F 向 时,离心运动

(4)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绳系小球(无支撑):

最高点的速度:V min = Rg 最低点的速度:V min = 5Rg 杆端固定小球(有支撑):

最高点的速度:V min = 0

5.简谐运动:

(1)回复力:F = -kx 方向:与物体偏离平衡位置位移x 的方向相反,而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加速度:a = - kx

m

方向与F 相同

(2)简谐振动系统:T 、f (固有周期、固有频率)与振幅A 无关,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

弹簧振子:回复力由弹簧力提供。 单摆:回复力由重力的切向分力提供。

周期T 与振幅A 、摆球质量m 无关。(单摆的等时性)

T = 2π

L

g

(3)受迫振动:稳定后的f 受迫与驱动力的f 驱相同。

当f 驱 = f 固时,发生共振——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6. 机械波:

(1)波的形成:波源处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质点发生振动,每一个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同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移不同,形成波形。 形成条件:有波源、有介质。

波的种类:横波:有波峰、波谷

纵波:有疏部、密部

(2)波的传播:波的传播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也是波形的平移,也是能量的一种传播形

式。

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波形重复出现一次。(空间周期性反映着时间周期性) V = λ/T = λf

波速V 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

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f 不变,v 改变,导致λ改变。 机械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质点的振动特点: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 上坡下 下坡上

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后边质点的振动总比前面质点的振

动晚一些。

相距nλ的两个质点振动总是同步,相距nλ+1/2λ的两个质点振动总是反向。 (4)波的干涉——波的叠加的特例

波的干涉的必要条件:两列波的f 相同

干涉图样:有的质点的振动总是加强,有的质点的振动总是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区与减弱

区互相隔开。

振动加强点的振幅A 1+A 2 ,振动减弱点的振幅A 1-A 2

(5)波的衍射: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的尺寸、缝、孔的宽度D 与波长λ差不多或比λ

更小。

7.常用的一些结论:

(1) 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反过来可作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 (2) 注意"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 (3) 运动图象:V-t 图中:面积=位移

斜率=加速度

s-t 图中:斜率=速度

(4)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a = gsinθ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μ = tgθ 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a = -μg

(5) 追击问题中,二者速度相等时,间距取极值。(极大或极小) (6) 一般a = 0时,

V 最大。

(7) 汽车启动问题:发动机的功率 P = F 牵V

额定功率启动时, P 不变,变加速运动。

V↑→F↓→a↓→F = f 时,a = 0,V 最大,Vm = P

f →以Vm 匀速运动

恒力启动时,F 不变,先匀加速,再变加速,后匀速。

V↑→a 不变,P↑ →P = P 额时,P 不变→F↓→F = f 时,a=0,V 最大,Vm = P

f

→ 以

Vm 匀速运动

(8)天体问题:地表处 F 引 ≈ mg

g = GM

r

2 --黄金代换

中心天体的质量:G Mm r 2 = m(2πT )2r →M = 4π2r

3

GT 2

星体质量: M =R 2

g

G

星体密度: ρ = M V = 3g

4πRG

(9)人造卫星的运动:

计算模型:F 引 = F 向

结论: a=GM r 2 →a ∝1

r

2 v=

GM r → v ∝1

r ω=

GM r 3 → ω∝1

r 3

T=4π2

r 3

GM

→T ∝r 3

(a 、v 、ω、T)由r 唯一确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10)第一宇宙速度:v 1 =

GM

R

= Rg = 7.9km/s--是卫星稳定运行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v 2 = 11.2km/s (脱离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v 3 = 16.7km/s (逃逸速度)

(11)卫星的变轨问题:

V 增大,F 引<F 向 ,离心运动,转向高轨道。

V 减小,F 引>F 向 ,近心运动,转向低轨道。

(12)同步卫星:ω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同步轨道只有一条,在赤道平面内,距赤道表面约36000 km 。

稳定运行的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都不能做,与重力有关的

一切现象都消失。

(13)纸带分析方法:

某点的瞬时速度:v t/2 = v 加速度: a = ΔS/T 2

或a = (s 4— s 1)/ 3T 2

(14)由波的图象讨论波的传播问题时,要注意波的传播的“双向性”、“周期性”。

当传播时间t <周期T 时,不考虑“周期性”。 当传播时间t >周期T 时,考虑“周期性”。

三、解决力学问题常用的思维

1.解决力学问题的五大工具:

牛二定律:F 合 = m a 动量定理:F 合t =Δp 动能定理:F 合S =ΔE k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时,

p 初 = p 末 或Δp = 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和弹簧力做功时,E 初 = E 末

或ΔE = 0或ΔE 增 =ΔE 减

2..三个角度看问题:用牛二定律分析情景, 确定问题的性质。从动量、能量角度去寻找解题的途

径。

用牛二定律分析: F 合=0,则a=0 F 合变化,则a 变化

F 合增大,则a 增大 F 合减小,则a 减小。 F 合恒定,则a 恒定

用动量、能量分析:优先使用守恒律(动量、能量守恒)。

一般涉及时间t 时,用动量定理。涉及位移s 时,用动能定理。

3.常用的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合力做功: W 合 = ΔE K (动能定理) (2)重力做功:

W G = mg Δh = -ΔE P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3)功能关系 W 非重非弹 =ΔE

摩擦生热 Q = f Δs= -ΔE

(4)分子力做功:W >0,分子势能减少。 W <0,分子势能增加。

(5)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W = q U

W >0,电势能减少。W <0,电势能增加。

(6)安培力做功:是机械能与电能转化的量度。

4.常用的思维模式

(1)平衡问题求解策略:摩擦平衡找临界;三力平衡几何法;

多力平衡化二力;正交分解列方程。

(2)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一个力必定与其它力的合力平衡。 (3)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夹角互成1200

(4)两个力的合力:F 1-F 2 ≤ F 合 ≤ F 1+F 2 , F 合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5)三个力的合力:可能 0 ≤ F 合 ≤ F 1+F 2+F 3

(6)合力不变时:两个相等的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7)绳端速度分解法:绳端的速度常分解为沿着绳、垂直于绳两个方向的分速度。 (8)物体脱离约束的条件:约束力 = 0

(9)冲量的计算:恒力的冲量:由定义计算I = Ft

变力的冲量:由效果计算I = ΔP

一对力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矢量和为零。

(10)功的计算:恒力的功:由定义计算W = FS

变力的功:由效果计算W =ΔE K

由功率的定义W = Pt 计算

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一对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一定为零。

(11)功率的计算:平均功率 P = W

t

P = FV (F 与V 共线) 瞬时功率 P = FV (F 与V 共线)

(12)动量与动能的关系:E K = P

2

2m

(13)与动量、能量有关的问题模型

反弹:I = m (v 1+v 2)

落地:注意重力的冲量是否可以忽略。一般Δt <0.01s 可忽略。 抛物、打击:冲量:I = mv-0 做功:W = 12

mv 2

-0

爆炸:动量守恒,动能增加。因为有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弹开:0 = P 1+P 2→P 1 = - P 2→m 1v 1 = - m 2v 2→分开时,质量大的速度小,质量小的速度大。 两体系统动量守恒:ΔP =0→ΔP 1+ΔP 2=0→ΔP 1 = -ΔP 2→I 1 = -I 2 人船模型:应用平均动量守恒求位移

m( L-s)=Ms →s= m

M+m L

s--船的位移 L--船长

(14)碰撞问题: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

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守恒。

动碰静时:大碰小,齐向前。小碰大,向后转。 质量相等时:速度互换。

非完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

类完全非弹性碰撞问题:细线绷紧、滑块上车、子弹打木块等。

对系统:m 1v 1 + m 2v 2 = (m 1+m 2)V 对m 1: -Ft = m 1V-m 1v 1

-Fs = 1/2 m 1V 2

-1/2 m 1v 12

对m 2: Ft = m 2V-m 2v 2

Fs =1/2 m 2V 2

-1/ 2m 2v 22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Q = f Δs = -ΔE=1/2m 1v 12

+1/2m 2v 22

-1/2(m 1+m 2)V 2

(15)轻弹簧、轻绳、轻杆:

轻绳只能提供拉力。轻杆既能提供拉力,又能提供支持力。但要注意:轻杆的弹力不一定沿

着杆,必须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考虑。

轻弹簧的弹力变化需要时间,不能发生突变。 (16)高中阶段涉及到的势能:

重力势能:有定量的表达式,E p =mgh 弹性势能:无定量表达式 分子势能:无定量表达式

电势能:无定量表达式

热学部分

1.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d = 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浓度

油膜面积

2.微观量估算时用到的分子的两个模型:

球体模型:V = 43 π(D 2 )3

立方体模型:V = D 3

其中D--分子直径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 ——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 4.布朗运动:液体中悬浮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影响因素:悬浮颗粒越小、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产生原因:液体分子对悬浮小颗粒的撞击作用不平衡。 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5.分子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的更快。

平衡距离处:引力 = 斥力,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

6.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状态等有关。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分子势能的变化与体积的变化有关。

内能 : U = n E k + E p n ——分子总数

注意:分子平均动能是一个统计学量,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物体内动能大的分子数增多,并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7.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作功和热传递

8.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 注意符号法则 9.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1)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指明了热传递过程的方向性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而全部用来对外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指明了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

10.第一类永动机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1. 理想气体的分子势能为零。

对气体:内能看温度,做功看体积,吸、放热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确定。 12.气体的三个状态常量:P 、V 、T 的关系 PV/T = C 或 PV=nRT

13.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的频繁碰撞。

电磁学部分

1.电场强度:定义式:E = F

q

决定式:点电荷场强公式:E = k Q r

2

匀强电场的场强:E = U

d

注意:(1)由E=U d 、U = Q C 、C=εs 4πkd 等可推出 E = 4πkQ

εS ,可见,两平行金属板间的匀强

电场的场强E 由电荷的面密度决定。

(2)匀强电场中,沿任意直线电势变化均匀。可用“等分法”研究电场。

2.电势差: U AB = W AB

q U AB = φA -φB

匀强电场中,U = Ed --沿场强方向两点的电势差

3.电容器:电容 C = Q

U (定义式)

带电量 Q = CU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εs

4πkd

注意:1.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相连,则电压不变。

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则电荷量不变。

2.电容器在电路中,随两端电压的变化而进行充、放电,稳定后电容器是断路,与他相连的电

阻是摆设。电压与并联的电阻两端电压相同。

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加速:q U = 12

mv 02

→v 0 =

2qU

m

(由静止开始加速) 偏转:水平方向:匀速运动 L= V 0t

竖直方向:由静止开始匀加速

a = q E m = qU md

竖直偏移:y = 12 at 2

= 12 qU md (L V 0 )

2 = q L

2

2dmV 02 U

速度: V x = V 0 V y = at

偏角:tgθ = V Y V X = qL

dmV 0

2 U

注意:带电粒子从中间进入偏转电场,飞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5.电流的宏观定义:I = q

t

电流的微观定义:I = nqvs (柱体微元) 6.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I = U

R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I = E

R+r 或 E = U + Ir

路端电压: U = E –Ir →纯电阻电路 U = IR 非纯电阻电路U ≠IR 7.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R ↑→I ↓→U ↑= E -Ir 断路时,R=∞→I=0→U = E 短路时,R=0→U=0→E=Ir →I 短= E

r

8.闭合电路中的能量关系:EI = IU + I 2

r

电源总功率: P 总 = EI

电源内阻消耗功率:P 内 = I 2

r

电源输出功率:P 出 = U I = E I - I 2

r

对纯电阻电路P 出 = U I =I 2

R ,当R = r (E 、r 不变)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 P m = E 2

4r

9.电阻定律:R = ρL

S

金属导体的ρ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半导体的ρ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超导体的ρ = 0

10.电功:W = UIt ——纯电阻W = I 2

Rt = U

2

R

t

电功率:P = U I ——纯电阻P = I 2

R = U

2

R

注意:非纯电阻电路,电能 ≠ Q ,应从能量角度考虑。 11.电路的设计:

供电电路:限流电路、分压电路

选择方法:大控小,用限流。(用全值电阻大的滑变控制小电阻)

小控大,用分压。(用全值电阻小的滑变控制大电阻)

连续可调,用分压。(要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从零开始连续变化) 测量电路:电流表内接、 电流表外接

选择方法:(1)好表内接误差小。注:R V R X 、R X

R A

比值大者为好表。

(2)“兄弟原则”:R A 、R X 大小差不多用电压表分开,相差很多则不分。

注意:1.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时,电表可看作是一个有“自报”功能的电阻;已知电表的内阻时则更是一个“宝贝”,既是电流表,又是电压表,还是一个具有“自报”功能的电阻。

2.电流表、电压表的选用:(1)不超量程 (2)接近满偏

3.滑变的选用:在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选阻值小的便于调节。

分压、限流都可用时,限流优先。

12.磁感应强度:B =

F

I L

(I ⊥B )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13.磁通量:Φ = BS (B ⊥S )

1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匀速圆周运动 f 洛=F 向→ Bqv = m v 2

r →回旋半径r = mv

Bq

回旋周期 T = 2πR v = 2πm

Bq

求解策略:速度垂线交圆心,几何关系求半径,运动时间 t = θω = θ

T

应用: 速度选择器:粒子沿直线通过正交的匀强电磁场

f 洛=F 电 → Bqv = qE → v = E

B

回旋加速器:磁场回旋,电场加速,金属盒屏蔽电场。

交变电场的变化周期 = 粒子的回旋周期

质谱仪:经电场加速、磁场回旋后,荷质比不同的粒子的回旋半径不同。 磁流体发电机:稳定后f 洛=F 电

霍尔效应:通电金属导体放在磁场中,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受洛仑兹力而向金属导体的上下两个侧面聚集,稳定后f 洛=F 电 ,形成霍尔电势差。

15.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 E = n Δφ

Δt

ΔS 变化时,E = B ΔS

Δt

ΔB 变化时,E = S ΔB

Δt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E = BLV 线圈转动时,E m = NBSω 转杆发电机, E = 12

BωL

2

(2)感应电流:大小:I = E

R

方向:"右手定则"

楞次定律:阻碍Φ的变化。

阻碍导体与磁体的相对运动。

(3)感应电量的求法:Δq = I Δt= E R Δt = ΔΦ

R

由动量定理,安培力的冲量计算。

F 安t = BILt =BLQ

16.冲击电流的冲量:I = mv-0

17.自感电动势:阻碍引起自感的电流的变化,大小与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系数L 成正比。 18.平行双杆的运动:

轨道宽度相同时,在平行双杆所围面积不变时,趋于稳定。类似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系

统所受安培力的和为零)

轨道宽度不同时,两杆所受安培力大小不同,动量不守恒。可由动量定理求解。

19.正弦交流的产生: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

S ⊥B 时(中性面): Φ最大,但e=0,i =0。 S ∥B 时:Φ=0,但e 最大,i 最大。 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E m =nBS ω

20.正弦交流的有效值: U =

U m

2 I = I m

2

交流有效值的计算:交流与直流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电阻、产生相等的热量,所需的直流

值等于交流的有效值。——其它交流的有效值 必须严格按照有效值的定义计算。(I 2

RT=一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注意:交流的“四值”:

(1) 最大值(U m 、I m ):反映交流的变化范围 (2) 有效值(U 、I ):反映交流产生的效果

(3) 瞬时值(e 、I 、u ):反映交流在每一时刻的数值

(4) 平均值:一般求感应电量时用 Δq = I Δt= E R Δt = ΔΦ

R

21.理想变压器:

变压比:U 1U 2 = n 1

n 2

功率关系:P 输入=P 输出→副线圈只有一匝时 I 1I 2 = n 2

n 1

副线圈有多匝时:IU = I 1U 1+I 2U 2+I 3U 3+……

注意:变压器只能改变变化的电压,不改变T 、f 。

22.远距离输电:

输电功率:P = UI U ——输电功率I ——输电电流 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Δp = I 2

R 输电线上的电压损失:ΔU = IR

23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注意:均匀变化的场产生稳定的场。

24.电磁波是横波;不需介质传播;

真空中的速度:c

介质中的速度:v =λf

25.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E = F q 、U = W q 、 C = Q U 、B = F

IL 等,大小可用比值去量度,但却由

本身的性质决定。

26.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都有阻碍作用。

电阻:电学公式仍然适用于交流,但必须用交流的有效值。 电感:L 越大、f 越大,感抗越大。 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电容:C 越大、f 越大,容抗越小。 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光学部分 一、几何光学

1.平面镜“视场”问题的思维方法:

(1)利用成像的对称性把光路拉直,相当于通过平面镜这个"窗口"看物体。 (2)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分析。

2.光的折射定律:n 1 sin i = n 2 sin r

光对真空的折射率: n = sin i sin r = c

v

3.视深:h = 1

n

H

4.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i ≥ 临界角C

临界角 sinC = 1

n

5.光的色散:表明同一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6.光通过平行玻璃砖,发生侧移,出射光与入射光平行。 光射到球面、柱面、圆形玻璃砖,半径是法线。

光通过三棱镜向底边偏折。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向折射率大的一侧弯曲。 7.平面镜只改变光路,不改变光束的性质。 8.两种临界折射:

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入射角 = 900

时,折射角 = 临界角C 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 = 临界角C 时, 折射角 = 900

二、物理光学 1.光的波动性:

(1)光的电磁说: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λ依次减小、ν依次增大、本质相同、但产生的机理不同。

无线电波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振荡电流,产生电磁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都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X 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而发生衰变产生的。

(2)光的干涉:必要条件:两列光的f 相同

①双缝干涉:

干涉图样:各种色光的干涉条纹都是等宽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心处都是亮条纹。红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宽,紫光最窄。

白光的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中心处为白色。 光的路程差: δ = nλ 干涉加强 明条纹 δ =(2n+1)λ

2 干涉相消 暗条纹

干涉级n = 0、1、2、3… 干涉条纹的宽度:Δx = L

d

λ

其中 L--双缝到光屏的距离

d--双缝的宽度

②薄膜干涉——等厚干涉:厚度相同的地方出现同一级干涉条纹。

(3)光的衍射:明显衍射的条件:D 与λ可以相比或更小。

各种色光的衍射图样中,中心处为亮条纹,最宽,两边宽度依次减小。 白光的衍射条纹是彩色的,中心处为白色条纹。

注意: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

(4)光的偏振:表明光是横波。纵波不发生偏振现象。 2.

光的粒子性:光子能量 E = hν = hc λ

(1)光电效应: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 条件:光的频率ν ≥ 金属的极限频率ν0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 Km = hν- W

当E Km = 0时,逸出功W = hν0

金属的极限频率ν0 = W h

(2)康普顿效应:光子与其它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时,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光子的能量减少,频率减小。

3.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少数粒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波动性是指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几率只能用波动规律来描述。

4.德布罗意波:λ = h

p

——只有运动物体才有物质波。

5.一般考虑光的传播时,考虑光的波动性。考虑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考虑光的粒子性。

原子、原子核物理

1.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很小。

3.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三个假设:

①定态假设:电子绕核运动时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原子处于稳定状态。 ②轨道量子化假设: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③跃迁假设:原子的能量状态叫能级。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以光子的形式放

出(或吸收)能量。

跃迁公式:ΔE = E m - E n

4.

天然放射现象:

(1) 三种射线:α射线:α粒子流

β射线:电子流 γ射线:高频电磁波

(2) 衰变的类型:α衰变

β衰变

注意:γ射线总是伴随α、β衰变放出的,没有单纯的γ衰变。β射线中的电子是由原子核中的中子变为质子和中子释放出来的。

(3) 半衰期:反映原子核衰变的快慢 定义:有半数原子核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与原子核所处的物理(温度、压力等)状态、化学(单质、化合物)状态无关,由原子

核本身决定。

(4)磁场中的衰变:两圆外切:α衰变

两圆内切:β衰变

注意:放出的粒子与反冲核的轨迹的半径与电量成反比

5.

核反应的类型:

(1) 衰变 (2)

人工核反应:质子、中子的发现

(3)裂变 (4) 聚变

注意:1.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 2. 核反应过程中,存在质量亏损,但质量守恒。

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 m c 2

7.核能:ΔE = Δm c 2

8.人类认识到原子有内部结构,是从电子的发现开始的。

人类认识到原子核有内部结构是从天然发射现象开始的。

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 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 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 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 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掌握好物理公式是解决物理题目必不可少的,为方便学生学习,下面是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 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 θ 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 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F 1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记公式大全【原创】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记公式大全【原创】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 02=- 2、计算平均速度t x v ??= 2 t v v v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 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对应题型每年必考】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篇一 一、力学 a) 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向量和标量向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b)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运动 惯性力的概念 c) 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d)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e)冲量矩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f)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与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g) 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h)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i) 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像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多普勒效应 2019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篇二 二、热学 a) 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b)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c)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d)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e) 液体的性质

高中物理全部公式大全汇总

[转] 高中所有物理公式整理,参考下的。 超级全面的物理公式!!!很有用的说~~~(按照咱们的物理课程顺序总结的)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排版版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 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doc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高一物理必修 1 知识点总结 章节具体内容主要相关公式 ①参考系 1、运动、空间②建立一维、二维坐标系描述空 二运动和时间间位置 ③时间和时刻 ①质点 的描述2、质点和位移 3、速度和加速 ②位移和路程 ③矢量和标量 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②加速度 ▲平均速度 v s t 三匀度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 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加速度a v t v o t ▲ v t v o at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变 1、匀变速直线速运动的规律 直 线 运 动 2、匀变速直线的 运动的实验研研究 究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①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方法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利用纸带会计算某点的瞬时速 度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③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 究过程 v v t v o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 vt v o v t t v t 1 at2 o 2 2 ▲v t2 v o2 2as ▲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差 s aT 2 ▲ v v t v0 v o a t 2 2 ▲各个点的瞬时速度 v n s n s n 1 2T

3、自由落体运 动 1、重力与重心四 相 互 2、形变与弹力作 用 3、摩擦力 1、力的合成五 力 2、力的分解与 平 3、力的平衡衡 4、平衡条件的 应用 1、牛顿第一定六 律 力 2、牛顿第二定与 律 运 3、牛顿第三定动 律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③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规律 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 ①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②重力及其测量,弹簧测力计 ③重心和稳定 ①形变、弹性 ②胡克定律 ③弹力的应用 ①滑动摩擦、动摩擦因数 ②静摩擦 ③摩擦力的调控 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合力的计算①力的作 用效果及分解 ②力的正交分解 ③力的分解的应用 ①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②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①平衡条件的应用 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牛顿第一定律 ③物体的惯性 ①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②力学单位制 ①牛顿第三定律 ▲ v t gt ▲s 1 gt2 2 ▲ v t2 2 gs ▲ G mg ▲弹力 F kx (胡克定律) ▲滑动摩擦力f N ▲力的正交分解 F x F cos F y F sin ▲共点力下物体平衡条件: F合0 ▲牛顿第二定律 F m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F F

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 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 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高中物理所有公式总结

一, 质点的运动(1)-----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o t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o –g t (g=9.8≈10 m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平抛运动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理科适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合力: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 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 2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24GT r M π=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大全 一、运动学基本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无位移)at v v t +=0 位移公式:(无末速度)2 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02=- (无加速度)t v v x t 2 0+= 2、计算平均速度 t x v ??=【计算所有运动的平均速度】 2 0t v v v += 【只能算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打点计时器 (1)两种打点计时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工作电压(6V 以下) 交流电 频率50HZ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 交流电 频率50HZ 【计数点要看清是相邻的打印点(间隔 )还是每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0.1s)】 (2)纸带分析 (a (b)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会根据纸带计算某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二、力学基本规律 1、不同种类的力的特点 (1).重力:mg G =(2r GM g ∝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 弹力: x k F ?= 【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它的材料,粗细等元素决定的,与它受不受力以及在弹 性线度内受力的大小无关】 (3).滑动摩擦力 N F F ?=μ;【在平面地面上,FN=mg ,在斜面上等于重力沿着斜面的分力】 静摩擦力F 静 :0~F max ,【用力的平衡观点来分析】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牛顿运动定律 (1)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2)F 合=ma 【用此公式时,要对物体做受力分析】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最明显的区别) (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s v=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2022t v -v =as 3.中间时刻速度 02t t/2v +v v =v=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s/2v 6.位移02122t/s=vt=v t+at =v t 7.加速度0t v -v a=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 ):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 ):秒(s) 位移(s ):米(m )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0t v -v a=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12 2h=gt (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 =9.8≈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012 2s=v t-gt 2.末速度v t = v o - gt (g =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 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02v t=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 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 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F 1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就是量度式,不就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所有公式大全(最全整理)

高中物理现行高考常用公式 一. 力学 1.1 静力学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重力 G mg =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 f= μN (2) 静摩擦力:大小范围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浮力、密度 浮力F 浮= ρ液gV 排 ;密度ρ=m V 压强、液体压强 压强p F S = ;液体压强 p gh =ρ 胡克定律 F kx =(在弹性限度内) 万有引力定律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G m m r =?12 2 G Mm R h m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2 2 24()()()+=+=+ωπ b 、近地卫星mg = G Mm R 2(黄金代换);地球赤道上G 2 R Mm -N=mR ω2 不从心 同步卫星G 2 r Mm =mr ω2 c. 第一宇宙速度mg = m V R 2 V= gR GM R =/ d. 行星密度 ρ= 2 3GT π(T 为近地卫星的周期) V 球= 3 3 4R π S 球=4πR 2 e. 双星系统 G m m r 122 =m 1R 1ω2=m 2R 2ω2 (R 1+R 2=r) 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 F F F F F F F F 合= ++= ?+1222122122cos tan sin cos α θα α 正交分解法: F F F F F x y y x 合= += 22tan α 力矩 M FL =(不要求)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F 合=0或F F x y ==?? ?00 ∑F=o 或∑F x =o ∑F y =o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 条件 M 合=0或M M 逆顺=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简洁版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2、滑动摩擦力: f = N 3、万有引力 F =G 221r m m ( G 为万有引力 常量:G = ×10-11 N·m 2 / kg 2 ) 4、 牛顿第二定律: F ma =合 5、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⑴v t =v 0+at , ⑵s=v 0t+at 2 /2 推论:⑴v t 2 -v 02 =2as ⑵0/22 t t v v s v v t +== = ⑶△s=aT 2 6、匀速圆周运动 v =2πr T =ωr =2πrf a =2v r =r ω2 =r 4π2 T 2 7.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 8、开普勒第三定律2 3T k r = 9、星球表面(附近)认为2 GMm mg R =, 可得:①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2GM g R = ②常用代换: 2 GM gR = 10、恒力做功 : W = Fs cosα 11、动能定理: W 合= E k 12、机械能守恒定律: mgh 1 + 222212 121mv mgh mv += 或P K E E ?=-? 13、功率: P = W t P = F v 14、摩擦生热 Q f S =?相对 15、物体的动量 P=mv 16、动量守恒定律 11v m +m 2v 2 = m 1v 1’ +m 2v 2 ’ 或p 1 = - p 2 或p 1 +p 2=0 弹性碰撞结论: '12122 112 ()2m m v m v v m m -+= +; ' 21211212()2m m v m v v m m -+=+; ①、若m 1=m 2,则v 1′=v 2,v 2′=v 1, 即质量相等速度互换; ②、若10v ≠,20v =, 则' 121112()m m v v m m -= +,' 11212 2m v v m m =+ 二、电磁学 1、库仑力:2 2 1r q q k F = (静电力常量k = ×109 N·m 2 / c 2 ) 2、电场力:F = q E 3、电场强度: 定义式: q F E = 单位: N / C 点电荷场强2Q E k r =匀强电场场强d U E = 4、电势差q W U = U AB = φA -φB 5、电场力做功W AB = q U AB 6、电容器的电容 Q C U =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4S C kd επ= 7、电流的定义:I = Q t 微观式:I =nesv 8、电阻定律:l R S ρ= 电阻率ρ:只与导体材料和温度有关,单位:Ω·m 9、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I U R = 2GMm r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一、质点的运动 1.1直线运动 1.1.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 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 t/2=V 平=(V t +V o )/2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2=[(V o 2 +V t 2 )/2]1/2 6.位移S= V 平t=V o t + at 2 /2 7.加速度a=(V t -V o )/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0;反向(减速)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 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 路程米(m )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 t -V o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1.1.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h=gt 2 /2(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 =2gh t=(2h/g)1/2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1.1.3竖直上抛 运动 1.位移S=V o t- gt 2 /2 2.末速度 V t = V o - gt (g=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 V o 2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 V 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