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商务谈判演示文稿

谈判;4、冲激式谈判。
9
第二章:谈判的准备阶段
第一节:谈判人员的选择
一、谈判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忠诚守纪;(二)、知识丰富; (三)、性格良好;(四)、最佳年龄; (五)、身体健康;(六)、语言文字能力强。
10
二、谈判人员的专业配置
(一)、首席代表或称主谈人;(二)、专业人 员(与谈判项目内容相关);(三)、经济商 务顾问;(四)、法律顾问;(五)、翻译人 员;(七)、文秘记录人员;(八)、后勤管 理人员。(九)、其他。 主谈人与辅谈人必须默契配合,互相协 调,力争做到天衣无缝。
33
(一)、中西方国民性的差异及其在谈判 中的体现
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 (共有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中西方由 于国民性的差异,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 往往产生对立或误解。
正确地看待中西方存在的这种国民性的 差异,有助于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 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 优势。
位收集资料; 3、从公共机构提供的已出版的资料中获取; 4、本企业或单位直接派人员到对方国家或地区
进行考察。 5、对资料尽心整理与分析(评价、筛选、分类、
保存)
14
第二节:谈判对手的确定
一、确定我方的需求与目标 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确定近期、中期
和长期目标;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与价格,质 量、数量、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决定选择的谈 判对手,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章:谈判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谈判的基本定义与类型
一、什么是谈判:
(一)、谈判大师论谈判: 美国谈判学会会长尼尔伦博格认为:谈判是人们
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意见,为了取得一致 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是能够深刻影响各种 人际关系和对参与各方产生持久利益的过程。
9
第二章:谈判的准备阶段
第一节:谈判人员的选择
一、谈判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忠诚守纪;(二)、知识丰富; (三)、性格良好;(四)、最佳年龄; (五)、身体健康;(六)、语言文字能力强。
10
二、谈判人员的专业配置
(一)、首席代表或称主谈人;(二)、专业人 员(与谈判项目内容相关);(三)、经济商 务顾问;(四)、法律顾问;(五)、翻译人 员;(七)、文秘记录人员;(八)、后勤管 理人员。(九)、其他。 主谈人与辅谈人必须默契配合,互相协 调,力争做到天衣无缝。
33
(一)、中西方国民性的差异及其在谈判 中的体现
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 (共有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中西方由 于国民性的差异,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 往往产生对立或误解。
正确地看待中西方存在的这种国民性的 差异,有助于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 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 优势。
位收集资料; 3、从公共机构提供的已出版的资料中获取; 4、本企业或单位直接派人员到对方国家或地区
进行考察。 5、对资料尽心整理与分析(评价、筛选、分类、
保存)
14
第二节:谈判对手的确定
一、确定我方的需求与目标 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确定近期、中期
和长期目标;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与价格,质 量、数量、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决定选择的谈 判对手,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章:谈判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谈判的基本定义与类型
一、什么是谈判:
(一)、谈判大师论谈判: 美国谈判学会会长尼尔伦博格认为:谈判是人们
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意见,为了取得一致 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是能够深刻影响各种 人际关系和对参与各方产生持久利益的过程。
(徐青凤)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结构图演示文稿

构成指标:“三率” 增长模式图 增长模式地区(发达、发展中)差异 总趋势:过渡型——现代型(三低)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10%
65岁 65岁
7%
人口老龄化: 进步现象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国防兵力不足
早婚早育
生育
职业 选择
人口 流动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重仕轻民 重农轻工、轻商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 游”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少生、优生
全民皆商
社会文化交流频繁 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积极意义
推迟生育年龄,缩 短生育时间,降低 出生率,减轻人口 压力
降低人口出生率; 减轻人口压力;积 累社会财富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 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
因素 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 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
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技术发展水平等。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 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身体、文 化素质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 问题增多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概念与含义
环境 承载 力与 合理 人口 容量
环境承 载力
人口合 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为首要因素, 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10%
65岁 65岁
7%
人口老龄化: 进步现象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国防兵力不足
早婚早育
生育
职业 选择
人口 流动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重仕轻民 重农轻工、轻商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 游”
晚婚晚育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少生、优生
全民皆商
社会文化交流频繁 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积极意义
推迟生育年龄,缩 短生育时间,降低 出生率,减轻人口 压力
降低人口出生率; 减轻人口压力;积 累社会财富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 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
因素 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 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
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技术发展水平等。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 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身体、文 化素质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 问题增多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概念与含义
环境 承载 力与 合理 人口 容量
环境承 载力
人口合 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为首要因素, 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全册课件演示文稿

90 °
A北
45 °
南极 北 C 90 °
60 ° 30 °
北
B
45 °
0°
第三十七页,共110页。
野外辩方向的方法
观星法: 白天—— 早上起来面对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南西北认清方向。 晚上——利用北极星指示北方。
第三十八页,共110页。
利用北极星指示方向
北极星
第三十九页,共110页。
第五页,共110页。
按图1.1的顺序设计教学顺序 直觉感知——猜测推理——事实论证——科学证明
角色扮演: 学生把自己 想像成古人。
可补充 我国神 五、神 六有关 情况
插入活动1,佐 证“很多现 象”。 设问:凭借这 些证据 ,能不 能肯定地球是 球形?为什么?
结合“阅 读材料”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既无太阳2直3.50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66.50
第二十七页,共110页。
90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赤热 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形式
自转
公转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第三页,共110页。
课标解读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第二章、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管理
❖ 〔九〕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接受职 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 煤矿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 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上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4 学时,在岗期间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2学时。
❖ 〔十〕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煤矿企业应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 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随访,并将检查结果如 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煤矿企业 承担。
❖ 煤矿企业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煤矿职业危害事故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 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 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矿穿孔、炮采、机采、装 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 浮选、重选、磁选、选矿辅助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 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 选、磁选、电选、选矿辅助
28℃。室内工作地点的温度高于35℃时,应当采 取降温或其他防护措施。室内工作场所低于5℃时, 应当设置取暖设备。 ❖ 二、工人作业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必须 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定期测量,并建立档案。测 定次数符合以下规定: ❖ a)粉尘作业地点,每月测定1次。 ❖ b〕其他有毒物质作业地点,每季测定1次。 ❖ c)水质检验、理化检验,夏季每月测定1次,其他 季节每季测定1次;细菌检验,夏季每旬测定1次, 其他季节每月测定1次。
区域发展差异PPT 演示文稿(1)

2、气候差异 南方 气候类型 热带、亚热 带季风气候 北方 温带季风 气候 <0°C <800mm
1月均温
年降水量
>0°C >800mm
3、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河流径流量 季节变化 含沙量 冰封期
南方 大 小 小 无
北方 小 大
大 有,自南向 北逐渐增长
4、农业生产的区别差异 南方 土地利 水田为主, 用类型 生产规模小 主要农 水稻、油菜等 作物 种植制 一年两熟、一 度 年三熟 北方 旱地为主, 生产规模大 小麦、大豆等 一年一熟、两 年三熟
气候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 内,气候湿润,雨热同 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 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高 高
高
影响因素
发展 经 基础
中、西部地带
发展基础薄弱,20 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 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 趋势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 较大,乡镇企业不发 达,生产力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线路较少,运 输条件较差
高一地理 Ⅲ
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授课:王全胜
2007年中国城市人均年收入排行榜(前18) 1、东莞27025 2、深圳24870 3、温州24002 4、上海23623 5、广州22469 6、宁波22307 7、台州22245 8、北京21989 9、绍兴21714 10、杭州21689 11、厦门21290 12、苏州21260 13、佛山21234 14、无锡20898 15、中山20317 16、南京20317 17、湖州20046 18、珠海19856
东部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有较大的比重。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 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 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落后于 东 部 地 带 。 改进对策:中、西部地带应大力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会计的含义演示文稿

第五页,共8页。
• (三)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它们之间隐含着 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的内 容包括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通过会计监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 质量。
• 3.扩展职能 • 评价职能 • 预测职能
• 决策职能
第六页,共8页。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产生的原因:
✓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
✓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 有剩余生产物
• 生产社会化
*会计有了可反映的对象
*可供养从事会计活动的人员
社会化要求会计成为一个独 立、专门的职业
第七页,共8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会计的产生的发展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由于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
会计的含义演示 文稿
第一页,共8页。
优选会计的含义
第二页,共8页。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会计的含义 会计的目标和对象 会计的方法 会计工作的组织
第三页,共8页。
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
思考:什么是会计?
一、会计的概念: •
主要计量尺度
基本职能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采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企
断发展和完善的。整个会计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
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大的阶段。 • (一)古代会计阶段-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这一时期会计所运
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法 等。这个时期的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复式记账萌芽于13世纪末 佛罗伦萨
第三节细胞质内膜系统演示文稿

功 能——中间膜囊、成熟面含酶较多, 利于物质的浓缩和分泌。
当前第39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当前第40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二、高尔基复合体的化学组成
高尔基体膜:蛋白质 60%、脂类 40% ,有ER共同的蛋白成分。膜脂中磷脂酰胆碱含量介于ER和质膜之间。 高尔基体中的酶:主要有糖基转移酶、磺基-糖基转移酶、氧化还原酶、磷酸酶、蛋白激酶、甘露糖苷酶、转移酶和磷脂酶等不同的类型。 标志酶—糖基转移酶。
信号肽介导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的合成
当前第24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SRP
信号识别颗粒 (SRP) :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由6条多肽链和一个RNA分子组成。能够识别信号肽,与核糖体结合,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复合体可以与粗面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
反面
分泌蛋白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切除甘露糖
反面分选蛋白质示意图
膜蛋白
当前第51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分选的结果
顺面分选:
反面分选:
驻留蛋白
溶酶体蛋白 分泌蛋白 膜蛋白
当前第52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膜
运输小泡
分泌泡
核膜
细胞核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膜
当前第35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扁平囊泡
小囊泡
大囊泡
顺面高尔基 网状结构
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横切面模式图
反面高尔基 网状结构
当前第36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The Golgi Apparatus
当前第39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当前第40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二、高尔基复合体的化学组成
高尔基体膜:蛋白质 60%、脂类 40% ,有ER共同的蛋白成分。膜脂中磷脂酰胆碱含量介于ER和质膜之间。 高尔基体中的酶:主要有糖基转移酶、磺基-糖基转移酶、氧化还原酶、磷酸酶、蛋白激酶、甘露糖苷酶、转移酶和磷脂酶等不同的类型。 标志酶—糖基转移酶。
信号肽介导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的合成
当前第24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SRP
信号识别颗粒 (SRP) :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由6条多肽链和一个RNA分子组成。能够识别信号肽,与核糖体结合,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复合体可以与粗面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
反面
分泌蛋白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切除甘露糖
反面分选蛋白质示意图
膜蛋白
当前第51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分选的结果
顺面分选:
反面分选:
驻留蛋白
溶酶体蛋白 分泌蛋白 膜蛋白
当前第52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膜
运输小泡
分泌泡
核膜
细胞核 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膜
当前第35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扁平囊泡
小囊泡
大囊泡
顺面高尔基 网状结构
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横切面模式图
反面高尔基 网状结构
当前第36页\共有63页\编于星期五\21点
The Golgi Apparatus
第三节社区护理的发展方向演示文稿

地区差异大。
老年护理发展方向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老年人对医1疗、、缺乏保针健对防、老与护年控理人制以口。及慢性病的预 生活服务的2需、求全科大医、我生多国为样的主化社体,的会主社老区要龄卫化生问服题务问题突 健康需求包是括控慢制性慢病出性治病,疗,对和老社年护区人理护生,理活的和生要命求很高。 康复保健护理需求质量、的健最康有教效育的需途求径。
和生理卫3、生有服必务要的提需高社求会。民间团体或志
愿的参与度。
四、社区临终护理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 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 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 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精神卫生工作中社区护士的角色
1、一级预防保健中的精神卫生护理 主要工作促进精神健康,保护高危人群,其目的是
消除和减少病因或治病因素。 1)围绕个体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精神卫生和个人应
变能力的提高进行精神健康教育等。 2)精神卫生咨询,如家庭、婚姻、父母、高危儿童
咨询等。 3)帮助精神障碍病人及家属克服和解决问题;判断
社区临终护理:指在家庭或特定的设施中,以临
终病人为中心,以其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护理,是通 过精神、心理、和身体护理,让病人平安安宁的度 过生命的最后过程。
五、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医学是研究社区人群精神心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和预 防,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 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学科。
• 具备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营养状态评估与指导的能 力。
• 具备个案管理能力。 • 具备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 • 指导病人认识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 能够实施安全居家护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施肥种类和时期 植物最需要肥料的时期和吸收最 好的时期,也是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因为植物养分 的分配首先满足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所以,一 般营养生长最快和产品器官大量形成时,也是需肥最 多的时期。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 元素的需要有差别,一般生长前期氮肥的需要量较大, 后期需磷、钾、钙等肥料较多。生产中还要根据肥 料性质调整施肥期,速效肥可在需要期稍前追施,缓 效肥则要早施,多作基肥。
二、 合理施肥的原则
❖ 1.明确施肥目的 ❖ 2.按土施肥 ❖ 3.按植物种类施肥 ❖ 4.按气候施肥 ❖ 5.按肥料特性施肥 ❖ 6.各种肥料配合施用
1.明确施肥目的
❖ 若以营养植物为目的,则应速效肥和迟效肥 相配合,适时施肥;
❖ 若以改土为目的,则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基 肥为主;
❖ 想要延长草坪绿期,可适当多施氮、磷肥;
第三节、施肥原理与技术
一、施肥的基本规律 二、施肥技术
一、施肥的基本规律
❖ (一)养分归还学说:
❖ 该学说在19世纪由德国杰出化学家李比希(J.V.Liebig)提出。 他认为,“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 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中所含的养分将越来越 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 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 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这里所说的“灰分”即肥料。 该论断的核心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出发,通过人为的施肥活 动,使土壤系统中养分的损耗与补偿保持平衡。 2.存在的不足之处该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实践证明,并不是 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带走的全部东西,也不一定必须当季归 还。确切的提法是,归还作物生长需要而土壤本身不能满足 的部分。
❖ 要促进花卉多开花,应少施氮肥,多施磷、 钾肥和有机肥;
❖ 要想树木复壮,应松土,改土并大量施有机 肥。
2.按土施肥
❖ 缺乏有机质和N的苗圃地应以施氮肥和有机 肥为主;
❖ 红壤,赤红壤应注重磷肥; ❖ 酸性土忌施酸性肥,碱性土不施碱性肥料; ❖ 粘土一次施用化肥量可稍大,沙质土则宜少
量多次、少施勤施为好;
2.实践意义因子综合作用律告诉我们,在进行施肥决策 时,要同时考虑到其他生产因子,确保它们不制约肥效的发 挥。如,水分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决定着根系的活力、养分吸收能力,也决 定着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可吸收性。只有在土壤含水量 适宜时,施肥效果才最好。
二、施肥技术
(六)因子综合作用律
❖
1.主要内容与含义作物生长发育受包括施肥在内的许多 因子的影响,而这些因子之间又相互影响,产量是这些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使所有条件足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时, 合理施肥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中心内容为:作物产量是影响作物生 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 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 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 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建立一个完 整的平衡施肥体系。
木桶效应
(三)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学说:
❖ 1.主要内容与含义由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在18世纪 后期做为经济法则提出,后来在农业生产上具体应用,取得 了明显的实践性。其含义是:在其他技术及环境条件不变的 前提下,随着投入的增加,连续投资所增加的效益将逐渐减 少。 米采利希通过对燕麦砂培试验的分析发现,施肥量与产 量之间的关系同样符合报酬递减律。即某种养分的效果,以 土壤中该种养分愈不足时效果愈佳,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 用量,增产的效果却会愈来愈小。 2.实践意义由米采利希学说可以推知,在一定生产条件 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所产生的效益逐渐减少。 要想获得肥料投资的最大收益,有限的肥料应尽量分散施用 到较大面积的耕地上。同时在施肥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承 认在一定条件下报酬递减律在起作用,才能避免盲目施肥。 另一方面又不能片面地减少肥料施用量来降低成本,而是应 该研究新技术,促进生产条件的改善,才能取得最高经济效 益。
❖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种不同。幼 苗主要需N较高,幼苗栽植当年,根系往往 未完全恢复,吸收养分能力差,故栽植时应 施磷肥和有机肥,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苗 木成活率。
❖ (四)各种养分的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律:不 论是大量还是微量元素在花卉生长发育中都 有特定的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相互间不能代 替的,缺少哪一种,花卉生长都会受到影响。
❖ (五)平衡施肥律:花卉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量是不同的,只有按花卉生长的需要和地里 各种养分的可供应状况,缺什么、补什么、 缺多少、补多少,均衡供应各种养分,花卉 才能高产、稳产。
米采利希学说
德国的农业化学家米采利希 ( E.A.Mitscherlich 1909) 等人通过燕麦施用磷肥试验证明:
在其它技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磷量 的渐次增加,燕麦的干物质量也随之增加,但干 物质的增产量却随施肥磷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这与报酬递减律相一致。
增加一个单位某一生长因素(其它生长因素 恒定时)所引起的作物产量增长率与该因素所能 达到的最高产量和现有产量之差成正比。
❖ 酸性土壤上可施难溶性磷肥,石灰性土施难 溶性磷肥则无效;
❖ 北方土壤一般不缺钾素,可以少施钾肥;
❖ 低湿土壤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新鲜有机肥) 易导致土壤通气条件恶化,所以应慎重。
3.按植物种类施肥
❖ 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有不 同的营养特性;
阔叶树幼林对氮肥需要量高于针叶幼林; 用材林应优先考虑施氮; 豆科树木大都有根瘤,可固氮,应注重磷钾肥; 橡胶树则要多施钾肥。
(二)最小养分律:(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 )
❖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 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 的有效养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子 的增减而变化。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增 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这一 定律至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我国建国初期缺N、60年代缺磷、70年代缺 钾、目前缺微量元素。
二、 合理施肥的原则
❖ 1.明确施肥目的 ❖ 2.按土施肥 ❖ 3.按植物种类施肥 ❖ 4.按气候施肥 ❖ 5.按肥料特性施肥 ❖ 6.各种肥料配合施用
1.明确施肥目的
❖ 若以营养植物为目的,则应速效肥和迟效肥 相配合,适时施肥;
❖ 若以改土为目的,则应以有机肥为主,施基 肥为主;
❖ 想要延长草坪绿期,可适当多施氮、磷肥;
第三节、施肥原理与技术
一、施肥的基本规律 二、施肥技术
一、施肥的基本规律
❖ (一)养分归还学说:
❖ 该学说在19世纪由德国杰出化学家李比希(J.V.Liebig)提出。 他认为,“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 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中所含的养分将越来越 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 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 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这里所说的“灰分”即肥料。 该论断的核心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出发,通过人为的施肥活 动,使土壤系统中养分的损耗与补偿保持平衡。 2.存在的不足之处该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实践证明,并不是 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带走的全部东西,也不一定必须当季归 还。确切的提法是,归还作物生长需要而土壤本身不能满足 的部分。
❖ 要促进花卉多开花,应少施氮肥,多施磷、 钾肥和有机肥;
❖ 要想树木复壮,应松土,改土并大量施有机 肥。
2.按土施肥
❖ 缺乏有机质和N的苗圃地应以施氮肥和有机 肥为主;
❖ 红壤,赤红壤应注重磷肥; ❖ 酸性土忌施酸性肥,碱性土不施碱性肥料; ❖ 粘土一次施用化肥量可稍大,沙质土则宜少
量多次、少施勤施为好;
2.实践意义因子综合作用律告诉我们,在进行施肥决策 时,要同时考虑到其他生产因子,确保它们不制约肥效的发 挥。如,水分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决定着根系的活力、养分吸收能力,也决 定着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可吸收性。只有在土壤含水量 适宜时,施肥效果才最好。
二、施肥技术
(六)因子综合作用律
❖
1.主要内容与含义作物生长发育受包括施肥在内的许多 因子的影响,而这些因子之间又相互影响,产量是这些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使所有条件足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时, 合理施肥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中心内容为:作物产量是影响作物生 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 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 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结合,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 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建立一个完 整的平衡施肥体系。
木桶效应
(三)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学说:
❖ 1.主要内容与含义由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在18世纪 后期做为经济法则提出,后来在农业生产上具体应用,取得 了明显的实践性。其含义是:在其他技术及环境条件不变的 前提下,随着投入的增加,连续投资所增加的效益将逐渐减 少。 米采利希通过对燕麦砂培试验的分析发现,施肥量与产 量之间的关系同样符合报酬递减律。即某种养分的效果,以 土壤中该种养分愈不足时效果愈佳,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 用量,增产的效果却会愈来愈小。 2.实践意义由米采利希学说可以推知,在一定生产条件 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所产生的效益逐渐减少。 要想获得肥料投资的最大收益,有限的肥料应尽量分散施用 到较大面积的耕地上。同时在施肥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承 认在一定条件下报酬递减律在起作用,才能避免盲目施肥。 另一方面又不能片面地减少肥料施用量来降低成本,而是应 该研究新技术,促进生产条件的改善,才能取得最高经济效 益。
❖ 同一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种不同。幼 苗主要需N较高,幼苗栽植当年,根系往往 未完全恢复,吸收养分能力差,故栽植时应 施磷肥和有机肥,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苗 木成活率。
❖ (四)各种养分的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律:不 论是大量还是微量元素在花卉生长发育中都 有特定的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相互间不能代 替的,缺少哪一种,花卉生长都会受到影响。
❖ (五)平衡施肥律:花卉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量是不同的,只有按花卉生长的需要和地里 各种养分的可供应状况,缺什么、补什么、 缺多少、补多少,均衡供应各种养分,花卉 才能高产、稳产。
米采利希学说
德国的农业化学家米采利希 ( E.A.Mitscherlich 1909) 等人通过燕麦施用磷肥试验证明:
在其它技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磷量 的渐次增加,燕麦的干物质量也随之增加,但干 物质的增产量却随施肥磷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这与报酬递减律相一致。
增加一个单位某一生长因素(其它生长因素 恒定时)所引起的作物产量增长率与该因素所能 达到的最高产量和现有产量之差成正比。
❖ 酸性土壤上可施难溶性磷肥,石灰性土施难 溶性磷肥则无效;
❖ 北方土壤一般不缺钾素,可以少施钾肥;
❖ 低湿土壤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新鲜有机肥) 易导致土壤通气条件恶化,所以应慎重。
3.按植物种类施肥
❖ 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有不 同的营养特性;
阔叶树幼林对氮肥需要量高于针叶幼林; 用材林应优先考虑施氮; 豆科树木大都有根瘤,可固氮,应注重磷钾肥; 橡胶树则要多施钾肥。
(二)最小养分律:(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 )
❖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 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 的有效养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子 的增减而变化。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增 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这一 定律至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我国建国初期缺N、60年代缺磷、70年代缺 钾、目前缺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