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养生经
盘点:中国古代名人养生经

盘点:中国古代名人养生经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养生的文化也十分丰富,而古代名人的养生文化是一直是我们的宝贵遗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名人养生“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2、名人养生“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6、名人养生“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7、名人养生“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8、名人养生“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9、名人养生“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我们通常会用“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等成语来形容一个大夫医术高超,可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大夫是否就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呢?
魏文王疑惑不解的问道:“可是你的两位兄长并不出名,而你却名震天下,这是为何?”
鹊答曰:“我大哥治病,是在疾病还没有露出苗头的时候提前消除了病因,但是此时病人并未察觉,反而认为没有啥效果,所以我大哥的医术只有我们家族内部才知晓。我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刚露出苗头、刚有轻微征兆的时候就解除了病因,阻止了疾病的发展,但是病人也不知情,以为我二哥只能治一些轻微小病,所以名声不出乡里。而我扁鹊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才知道救治,病人只看到我用针、药等方法医好各种疑难怪病,就以为我医术最高,所以名声传的很远。但事实是我那两位不出名的哥哥才是真正的‘明医’,而我只是名满天下的‘名医’而已。”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养生经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养生经杏坛归客的博客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清代著名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享年82岁,他年逾八旬,仍作诗不止,写字不辍,神清气朗,且“齿若编贝,声若洪钟”,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他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
袁枚20岁时就名闻京师,24岁成进士,然仕途坎坷,才智难以舒展,于36岁以奉养老母为名,归隐南京,在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一直到他83岁去世。
在这近50年的漫长岁月中,过着近似隐居的退休生活。
袁枚的养生经在其名著《随园诗话》有首诗透露出了:冬常早起夏常眠,生性耽游自在天。
身健每嫌儿女弱,心虚常觉友朋贤。
鱼贪凉影游荷下,鸟恋残花立树巅。
记得当时康节语,凭人谤我作神仙。
袁枚的养生经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一、生活有序,注重饮食袁枚诗中说“冬常早起夏常眠”,虽讲的是冬夏,但可见他很注重劳逸结合,讲究作息有序。
他每天清晨“与雀争先”早起活动健身,或到田野散步,或到山林打拳舞剑,晚间或登山赏月,或独步江畔,注意有劳有逸,张弛有度。
诗人虽仕途不顺,不满朝政,但他并不愤世嫉俗,而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坦然自若,坦然处之,“心虚常觉友朋贤”,从不为悲喜之事而动容,不为得失之事而动怒,做到了他自己说的“悲喜适度胸若谷”,“凭人谤我作神仙”。
袁牧所著《随园食单》一书,是系统论述和阐释饮食文化理论、烹饪技艺、南北茶点制作技术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书中,作者的饮食美学思想、饮食烹饪技艺思想和饮食保健思想得到了集中体现。
这一饮食专著可谓品位高雅、见闻广博、立论有据、见解深刻,不仅在当时达到很高水平。
就是在今天,其中许多观点,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1. 反对重量不重质袁枚认为,美食之美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要讲求营养。
“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
一次,一位太守宴请宾客,白煮的四两燕窝一点味道都没有。
许多客人违心地竞相夸赞,而袁枚却戏谑道:“我们是来吃燕窝的,不是来买燕窝的。
古代文人的养生经

古代文人的养生经
古代文人的养生经 2015-03-08 18:25:52| 分类:南山取经 | 标签:字号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养生经,寿命都很长。
孔子生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享年73岁,在当时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同时代文人中的高龄者,可称是长寿了。
孔子能长寿,这与他的养生三戒分不开的,也是他的长寿经验。
三戒的意思是说,人年青时不要沉迷于儿女之情,壮年时不要好胜喜斗,老年时不要贪得无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潜心于教育,处劣境而不怨天尤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注意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
他除读书讲学外,还喜爱唱歌,弹琴,驾车,打猎,钓鱼,登山,射箭等活动,常常是白日西下,咏而归。
庄子庄子推崇精神养生,他一生超然于物外,宠辱而不惊。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无须为之过分动情,这种带有唯物论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大大有益于养生。
他的养生之道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核心在于顺其自然,经常保持心境的平静,得以长寿83岁。
封衡三国时期著名的养生家,他对老子和庄子很有研究,是一位深通老,庄之术的学者。
他与一般妄图求道成仙,长生不死之丹的方士不同,有一套不同凡响的养生之道,在当时名声很大,以致颇好养生之法的曹操,也慕名向他请教养生大法。
他对曹操说:休欲长劳,食欲常少,减思虑,捐喜努,除驱逐,慎房室,则几于道矣!封衡的二十字养生之道,苻合我国传统的养生观点。
中医名家马有度的养生经

养生圈启迪马有度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他潜心耕耘杏林60余载,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卓有建树,有人称他为中医科普第一人,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为他题词云:“岐黄妙手为人民。
”1937年,马有度出生于北京,他却从年少时就与中医有不解之缘。
少年时,马有度的哥哥突发疾病,高热不退,胸痛剧烈,不思饮食。
西医诊为胸膜炎,但治疗效果不佳,于是转求中医诊治。
名医宦世安为其开了几剂中药,没想到即见大效,调治月余,康复如初。
这让年少的马有度惊奇不已。
中学时代,马有度深受失眠、胃溃疡和肺结核的困扰,只得休学治病,先请西医诊治没有疗效,后来他的母亲带他到一位老中医处诊治。
经一番详细问诊后,老中医开了一副仅有5味中药的方子,让他连服10剂,果然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后来才知道这个处方就是医圣张仲景的酸枣仁汤。
他深感中医药的神奇,因此在1956年高考时,他一连3个志愿填报的全部都是中医学院。
随后,他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此与中医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几十年来,马有度除了一直坐诊治病,还笔耕不辍,在中医科普的沃土上勤奋耕耘。
他的《家庭中医顾问》被称为中医科普“导航书”,多次重印并再版,先后发行30余万册。
他还陆续出版了《感悟中医》《方药妙用》《中国心理卫生学》《中医精华浅说》《医中百误歌浅说》等30余部作品,计500多万字,学术与科普并重。
这些书深入浅出,易于接受,指引了许多学子进入中医殿堂。
在坚持进行中医科普实践的同时,马有度还对中医科普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中医科普十要”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集28位长期活跃在中医科普第一线专家的智慧,领衔主编了我国首部中医科普培训教材《走好中医科普路》。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嗅觉敏锐的马有度又把触角移向了互联网,他在新浪网开办了个人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办了马派中医传承微信公众号,开辟了一个又一个中医科普新阵地,将中医文化与科学传播和普及到了五湖四海。
80多岁时,马有度仍然一周要到诊所坐3次诊,每次问诊的患者都络绎不绝。
历代名家保健养生经

I [ 2 0 1 4 。 o 8 l I
3 1
辫
嵇康
同时 ,两手 大 拇 指 轮 流搓 脚 心 涌 泉穴 ,共 做
三 国 时 期 魏 国杰 出 的 文 学 家 、 思想
家 和音乐 家 , 一生讲 求 养生 服食 之道 。 他 的《 养
生 论》 是 中 国 养 生 学 史 上 第 一 篇 较 全 面 系 统 的
出《 养生 百 字 铭 》 : “ 欲 寡精 神 爽 , 思多血气衰。
少 杯不 乱性 , 忍 让免 伤财 。 贵 自勤 中取 , 富从 俭
不绝 , 此 四难也 ; 神虑 转 发 , 此 五难 也 。 ” 除祛 这
五难 , 自然 而 能 健 康 长 寿 。 颜之 推 南北 朝末 期北 齐人 颜之 推 , 不为
的思想 家 、 哲 学 家 。他 提 出 八 字 养 生 法 :
1 、 少私 一 个人 如果 私心 满腹 , 就 会 斤 斤
计较 、 患得 患失 、 终 日不 安 宁 、 积 虑 成 疾 。 只 有 心地无 私 , 才会 知足 常乐 , 心胸 坦荡 。 2 、 清静 使 人心 静平 和 , 从 容 自得 。 注 重
吕不 韦
先 秦 杂 家 吕不 韦 在 《 吕氏春 秋 》
中, 首推 “ 动 以养生 ” 的思想 。他 说 : “ 流 水不 腐 , 户枢 不蠹 , 动i A。 形 气亦 然 。 ” 主 张 通 过 运 动 来 宣通 血 脉 , 由此 达 到保 健 养 生 、 延 年 益 寿 的
目的 。
他 们注 重养 生保 健是 分不 开 的。 现介 绍几 位古 代 名人 保健 养生 之道 。
磨练 , 处事 旷达 。
孔 子 中国儒家 学派 创始 人 , 伟 大 的思想 家、 哲学 家 、 教育 家 , 享年 " / 2岁 。 他提 倡人 的一 生 , 应树立远 大理想 , 有所作 为 ; 倡 导“ 养 其 身” , 有健 康 的体 质 、 坚 强 的意 志 , 才能 取 得超 乎常人 的成 就 。他提 出 : “ 仁者 不忧 , 仁者 寿 ” ,
古代名人如何养生?

(名人养生)古代名人如何养生?一、李时珍药粥养生李时珍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落榜生?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官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人生七十古来稀”,75岁在那个时候已然属于高寿。
在李时珍诸多的养生方法中特别推崇药粥养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粥就细分补气、补血、健胃、清热、解表等将近十七类。
比如很多人吃过的糯米粥、红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李时珍看来,都有着养生保健的特殊功效。
李时珍认为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
“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所以,李时珍特别推崇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可见食粥养生对人的重要。
从现代许多长寿老人的经验中也能验证李时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论。
李时珍认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烦渴,厚肠胃;糯米、黍米益气,治脾胃虚寒之泻痢吐逆。
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李时珍特别提倡老年人食粥。
他认为:老人牙齿损坏者多,脾胃功能虚弱,实行粥养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二、朱丹溪滋阴摄养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古代90岁老中医的养生经

古代90岁老中医的养生经医家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的创始人,从25岁开始,他痴迷于研究《黄帝内经·素问》,其著作也多与《素问》有关。
针对宋金时期热性病的盛行,他擅用寒凉药治疗热性疾病,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刘完素的高明医术,有“一针救假死孕妇,并产下婴儿”的传说。
由于屡屡妙手回春,“神医刘完素”大名远播,为人称道。
金章宗曾3次征召授官职,他都坚辞不受,皇帝感其心诚,赐号“高尚先生”。
刘完素活到了约90岁高龄,他极其重视养生,在养生上有独到见解,认为养生分为四个阶段,他的养生思想主要表达在“三观”上。
摄生观:养、治、保、延第一阶段:少年宜养刘完素认为,养生应从少年和壮年,身体健康时入手。
对于少年,刘完素认为此时期特点是“血气未成,不胜寒暑,和之伤也。
父母爱之,食饮过伤”。
点评: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无论脏腑还是形气都处于娇嫩状态,此时期饮食上不应让孩子吃得太过营养与油腻,“假设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清淡均衡的饮食更有利孩子茁壮成长。
由于外界环境及社会的开展变化,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应放手让孩子学会适应,接触大自然,从而增强身体素质。
第二阶段:中年宜治刘完素认为,中年时期人体发育成熟,是最兴旺的时期,此时期特点是“和气如夏,精神鼎盛”。
点评: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劳累过度,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疲惫不堪。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时,需要调养心神,力戒各种不良情绪刺激,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劳逸适度、饮食有节。
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些石斛麦冬茶来养阴清火,调节体内阴阳气血,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转。
第三阶段:老年宜保刘完素认为,50岁到70岁为老年阶段,本时期的特点是“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泣……形体衰弱,思虑亦多”。
点评:当今社会,老年人身体机能日益减退,身心都会出现诸多不适。
《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氣始衰”,应养肝护肝,可以多食用些药食同源的薏苡仁、枸杞子、桑葚等。
古代名人养生经

古代名人养生经[养生之道]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中医自然疗法大盘点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如食物、空气、水、阳光、体操、睡眠、休息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如希望、信念等,来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式。
第二届亚洲国际自然疗法医学会议将于本月底在北京举办。
自然疗法是以人体健康为核心,重点强调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和中医有不少近似之处。
而西医是以疾病为核心,重点放在当机体出现了疾病时,如何诊断和治疗。
因此两种体系在学术思想和技术手段上迥然不同。
自然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营养疗法营养疗法即让患者按一定的食谱进食或补充某些营养素,从而使饮食成为治疗的手段。
营养疗法是自然疗法的基础,自然疗法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首先选用这一疗法治疗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 子倡 导 “ 其 心 。 其虑 ” 列 化 变
年 四 季 , 么 季 节 易 得 哪 种 病 要 牢 记 之 , 么 什 什
老 子是 我 国春秋 战 国时 代道 家 学派 的著 名 代表
人 物 。他 在 《 德 经 》 书 中 写 道 : 人 法 地 , 法 天 , 道 ~ “ 地 天 法 道 , 法 自然 。” , 的 就 是 自然 规 律 。 自然 法 道 法 指 则 是 最 无情 的 , 江 河 行地 , 月 经 天 , 以人 的意 如 日 不 志 为 转 移 。 无 论 办 什 么 事 情 , 要 遵 循 自 然 法 则 。养 都
书 中 写 道 :君 子 行 正 气 , 人 行 邪 气 。 内 变 于 性 , “ 小 外 合于 义 , 理 而动 , 系于物 者 , 气也 。重 于滋 味 , 循 不 正 淫 于 声 色 , 于 喜 怒 , 顾 后 患 者 , 气 也 。 ” 认 为 发 不 邪 他 “ 与 正 相 伤 , 与 性 相 害 ” 二 者 不 可 两 立 , 有 一 邪 欲 , 必 显 一 废 。 以正 压 邪 之 人 , 然 是 损 欲 而 从 事 于 性 , 必 于 声 色 滋 味 有 利 于 性 则 取 , 利 于 性 则 舍 。以 邪 压 正 之 不 徒 , 然 是 目好 色 、 好 声 、 好 味 , 其 伐 性 之 斧 , 必 耳 口 以
亦 可通过 修 身养性 之锻 炼 , 现 健康 、 寿 之宿愿 。 实 长
二 、 非 “ 神 ” 生 经 韩 啬 养
心 , 其 虑 ” 可 谓 见 解 独 到 。 《 子 ・ 穆 王 》 文 中 变 , 列 周 一 有 这 样 一 个 故 事 :有 一 个 名 叫 华 子 的 中 年 人 得 了健 忘症 , 取 而 夕忘 , 与 而 朝 忘 , 途 忘 行 , 室 忘 朝 夕 在 在
节 气 进 什 么 食 、 哪 些 药 要 慎 行 之 。 目生 活 也 要 养 服 一
成 规 律 , 求做 到起 居 有 常 , 欲 有节 , 事 有度 , 力 食 办 活
动有 序。 这样做 就 可 以防 患于 未 然 , 使 身体 欠 安 , 即
列 子 , 国时 人 , 在 修 身 治病 方面 提 倡 “ 其 战 他 化
锄
・ 5 5 1
修 身
生 同华子 促 膝长 谈 , 导 以欲望 , 除其 积郁 , 作 诱 消 振
2 1 . o 06
其 精 神 ,通 过 入 情 入 理 的 论 道 ,驱 散 了 华 子 心 头 迷 雾 , 开 了患者 心灵 之 锁 , 而 积 乎 之病 一朝 而 除 。 打 故
虑 , 几 瘳 乎 。” Fra bibliotek 恢 复 元 气 之 意 。) 是 他 让 华 子 受 庶 ( 于
冻 而 求 衣 , 饿 而 求 食 , 于 暗 处 而 求 明 。尔 后 , 生 挨 置 儒 让 别 人 都 离 开 , 独 与 华 子 居 住 , 七 日 后 华 子 如 梦 方 醒 , 病 痊 愈。 大 儒 生 与 华 子 七 日居 室 , 了 些 什 么 呢 ? 儒 生 说 : 干 “ 之 方 秘 , 世 不 以 告 人 。 ” 实 并 非 秘 密 , 是 儒 吾 传 其 而
生 之道亦 是如 此 。
费 。 如 果 不 顾 五 色 令 人 目盲 、 声 令 人 耳 伤 、 味 害 五 五 人 胃 肠 之 理 , 极 尽 则 费 神 多 ,费 神 多 则 盲 聋 悖 狂 之 “
祸至 ” 。要 防 患 于 未 然 , “ 以 啬 之 ” 心 是 。啬 之 者 , 其 爱 精 神 , 其 智 识 也 。 故 日 “ 人 事 , 莫 如 啬 ” 啬 治 大 。 人 有三 宝 , 精 气神 。 现代 医 学证 明动 静无 节 、 乃
儒 、 诸 家之长 , 养 生 之道 亦 高人一 筹 。 墨 其 韩非认 为 , 要健康 长 寿 , 适 动 静 , 思虑 , 人 须 省 惜 智 慧 , 精 神 。 他 特 别 强 调 了 “ 费 即谓 啬 ” 主 张 。 爱 少 的
人 有 七情 六欲 才能 生息 繁衍 , 要做 到 欲 有情 , 有 但 情
要 想 体 魄 康 健 , 须 法 则 天 地 , 从 阴 阳 , 别 必 随 分
四时 , 样 才 能健 身全 神 。如 果 不按 客观 规律 养 身 , 这
就会 伤神 损体 , 病 成 疾。 得
一
思 虑 过 度 则 亏 精 、 气 、 神 , 身 心 大 为 不 利 。 些 损 伤 对 有 上 岁 数 的 老 年 入 想 事 甚 多 , 是 “ 者 长 虑 ” 一 件 不 真 老 ,
2 O o’ 6
养 生
瞳瞄嚣一 I丝
古 0 毫
文/ 阳 军 欧
_ _
_
一
、
老 子 的 “自 然 ” 生 经 养
乱 , 识 乱 不能 审 得 失 之地 , 不能 审 得 失谓 之 狂 。 智 心 要 预 防 盲 、 、 之 灾 , 须 适 动 静 之 节 , 思 虑 之 聋 狂 则 省
有诗 为证 :食补 能健 身 , 攻 可祛 疾 , 是 得心病 , “ 药 若
还 需心来 医。 ”
四 、 安 养 生 之 训 刘
刘 安 , 高 祖 刘 邦 之 孙 , 父 封 为 淮 南 王 , 汉 汉 袭 西
思想 家、 学 家 , 养生 颇有研 究 。他在 《 南子 》 文 对 淮 一
节 。 不节情 欲 则亏精 损 神 , 招 祸患 。 之欲 五 声 , 如 必 耳 目之 欲 五 色 , 之 欲 五 味 , 皆 有 之 。 但 韩 非 认 为 欲 口 人 不 可 过 ,故 视 强 则 目不 明 , 目不 明 则 不 能 决 黑 白之 分 , 能 决 黑 白谓 之 盲 。 听 甚 则 耳 不 聪 , 不 聪 则 不 不 耳 能 别 清 浊 之 声 , 能 别 清 浊 谓 之 聋 。 虑 过 度 则 智 识 不 思
坐 , 不识 先 , 不识 今 … …有一 个儒 生说他 能治 此 今 后 病 。 妻 愿 出家产 一 半求其 方。 生说 :此固 非卦兆 华 儒 “ 所 占, 祈请 所褥 , 药 石 之所攻 , 试 化其 心 , 其 非 非 吾 变
韩 非 , 国 末期哲 学 家 , 国人 。 非善 于取 道 、 战 韩 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