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选修3:华盛顿会议(新人教版)

第3课华盛顿会议学案导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中国山东问题”,认识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情感目标1.充分认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学习建议】本课的主要问题包括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主要内容;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等。
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对比华盛顿会议和巴黎和会的异同,加深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的认识。
教学中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同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整体认识,【重点难点】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思考感悟】阅读教材引文部分回答:为什么要召开华盛顿会议?【知识梳理】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⑴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①美国②日本⑵列强的勾结①美、英、日②东亚问题的关键⑶倡议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地点⑵国家3、《四国条约》的签订⑴签订⑵内容①②③⑶影响①对美国②对英国③对日本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1、《五国条约》的签订2、《五国条约》的内容3、《五国条约》的影响⑴⑵⑶⑷三、中国山东问题1、山东问题的解决⑴方式⑵解决①签约②内容⑶影响①②③2、《九国公约》签订⑴签订⑵内容⑶影响①对美国②对中国四、华盛顿会议的影响1、2、3、【巩固总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探究延伸】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3《华盛顿会议》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际关系中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
2.了解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受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件的复杂性,学会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议题、主要成果及影响。
2.强调华盛顿会议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和国际视野。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采用图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清晰掌握会议进程和各项协议。
3.针对难点问题,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各大国在会议中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冲突。
-分组讨论,每组代表一个国家,分析其在华盛顿会议上的立场和诉求。
4.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议题、主要成果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华盛顿会议的学习有着以下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2.3【教学课件】《华盛顿会议》

及《附约》,中国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山东省情网《山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能够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答案
中国人民不懈斗争,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的矛盾和干预,中
国外交努力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教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3.《五国条约》的影响 (1)《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 裁军 协议。 (2)它是 美国 外交的胜利。 (3)《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 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妥协的背后,孕育着 新的冲突。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第二单元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华盛顿会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课标要求 了解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 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基础知识导学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列强关系
(1)美日矛盾:在 东亚 和 太平洋 地区,美日争夺激烈。
什么举措?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答案
出现: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太多利益,便把注
意力集中于亚太地区,而日本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扩张 了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并且还要继续扩大,造成美日矛盾尖
锐。
举措:签订《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争
霸亚太地区的一大障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修三
探问题
(3)影响 《凡尔赛和约》 ①是对 有关山东问题的 修正。 ②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 外交 成果。 不公正 条 款 的 重 要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1:第3课 华盛顿会议

第3课华盛顿会议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1)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①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②日本:利用一战良机扩充了在这一地区的实力。
(2)列强的勾结:①美、英、日: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②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也成为紧迫的问题。
(3)倡议国:美国。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时间、地点:1921年11月12日,。
(2)国家:美、英、法、日、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1)签订: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
(2)内容:①该条约规定,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结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3)影响: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②对英国:虽然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但随着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相对下降,英国只能选择对日本的妥协政策。
③对日本:具有双重影响: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四国条约》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名词注解]亚太地区和远东亚太地区,从地理位置上主要是指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包含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中诸岛及大洋洲地区、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欧洲人以欧洲为参照物,将亚洲东部称为远东。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1.《五国条约》的签订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
2.内容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3.影响(1)地位: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协议。
(2)对美国:不仅使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也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3)对英国:丧失了优势。
(4)对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课件华盛顿会议

[思维点击]
2.中国山东问题是华盛顿会议 的重要议题之一,华盛顿会议 期间,中国山东问题能够得到 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斗争。
(2)美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向日本施加了压力。
面军对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要原因是( ) A.中国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B.日本独霸中国损害英美在华
侵略权益 C.借中国遏制苏俄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 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 国
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史料一 这次会议(华盛顿会议) 对于中国显然是很重要的。中 国的主要对手是日本。中国非 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 东问题,要求国际上确保中国 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 国家的平等地位。 ——《顾维钧回忆录》
史料二 美国首席代表休斯对代
(2)简要叙述史料一、二、三之间 的关系。
(3)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
提示:(1)出现:美国在巴黎和会 上没有得到太多利益,便把注 意力集中于亚太地区,而日本 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扩张 了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并且还 要继续扩大,造成美日矛盾尖 锐。
举措:签订《四国条约》,拆散 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争霸 亚太地区的一大障碍。
③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 赛上的争夺,妥协背后,孕育
三、中国山东问题
1.山东问题的解决
(1)方式: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 谈判”。
凡尔赛和约
(2)解决:中日签约,日本将山东 的主权和一二十部一分条 权利归还中国, 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3)影响
①是对《____________》有关
2.《九国公约》的签订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课件3:第3课 华盛顿会议

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对其他舰种没有任何限制。而其中的巡洋 舰和潜水艇都是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武器。再加上在海军基地方 面又给了日本极大的让步;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以至于日 本根本就没有遵守条约的限制,一直在埋头扩大航空母舰的规模, 也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为的发生。
4.对主要国家的影响 (1)对美国: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取得了同英国相等的制海 权,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扩张; (2)对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 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 地区无力顾及。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 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 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 问题呢?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导入新课
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 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 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战后,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这 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
按吨位分,有超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9万吨以上,只有梅友军 有此类航母,美军核动力航母均为超级航母)、大型航空母舰 (6—9万吨)、中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空 母舰(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和核动力航空母舰。21世纪初,世界上一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空 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 泰国、英国和美国以及日本、韩国。世界各国海军一共有数十艘 在使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它国家的 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小得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第3课 华盛顿会议

如何,你们已经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
——《华盛顿体系》 结果:英日同盟被埋葬 各国在亚太利益得到相互承认
◎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 : 《五国条约》
1.内容:《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海
军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
单位:万吨
美英日法意
主力 52.5 52.5 31.5 17.5 17.5
舰
航空 13.5 13.5 8.1 6 6 母舰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高二历史
专题分析: 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 1919—1922年:调整动荡时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 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而斗争;干涉苏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高涨;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材料二:一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 取的全部权益,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巴黎和会上将 这些权益合法化。日本势力的扩张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发生严 重冲突,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对;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材料三:美日英三国海军军备竞赛 美国国会批准,扩充海军计划,1924年将拥有38艘主力舰。 日本每8年内增加8艘主力舰和8艘新式巡洋舰。——八八舰队计划 英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国家—— 劳合乔治
❖
_______巴麦尊
烟台市中英文学校高中 刘洪江
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与目的 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三、 华盛顿体系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一: 大战结束前,带着“十四点原则”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 国的一贯做法,亲自到巴黎参加和会,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当美 妙幻想遇上“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斤斤计较的商 人政策,变成“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 美国乘兴而去,最终败兴而归。
2.3 华盛顿会议 课件(人教版选修3)

(3)影响: 英日同盟 ,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 ①对美国:成功拆散了_________ 一个障碍。 美日 的关系,选择了对日本 ②对英国: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了与_____
妥协 政策。 的_____
③对日本:英日同盟被废除;日本第一次与欧美列强处于平等 的地位,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正式承认。
【合作探究】 2.为什么说美国在《四国条约》中是胜利者?
构成 国际
关系 《四国条约》
华盛 顿体 系 调整了 亚太地 区的利 益 新格 局
华盛顿会议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2.特点: (1)支配世界的力量仍然是以欧洲尤其是以英法两国为主。 (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3)体系具有反动性。
(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5)体系还具有一定进步性。
【名师指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 的实力对比关系,以牺牲战败国和弱小国家的利益来重新调整
(2)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系格局,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主义列强 的矛盾,但由此建立的和平并 (3)暂时缓和了_____________ 不长久。
《九国公约》的条款是否能够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 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条款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而安 排的? 提示:(1)不能。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主权的行为比 比皆是。严重侵略中国领土主权的国中之国 ——租界依然存在, 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军一个也没有减少,领事裁判权、片面 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特权一项也没 有废除。所以,“尊重”也好,“给予中国无碍之机会”也好, 都是虚伪的说教。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两款。(2)帝 国主义想在前两款对中国欺骗的基础上,诱使中国接受帝国主 义共同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华盛顿会议课标要求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史上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
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较量,废除英日同盟,签订《四国条约》;(2)介绍了帝国主义海军大国之间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的争斗与妥协及其结果《五国条约》;(3)介绍了中国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结果;介绍了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并作了简要评价。
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
引文在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
一战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
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
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臵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因此,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成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
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
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
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中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当中,日本约占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的外国投资总额,日本即占了70%以上。
日本不仅竭力想把英、美资本从东北地区排挤出去,还想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投资,有独霸中国之势。
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2)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转到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而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发起者美国的主观目的上看:由于英法的阻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实现,实际上近乎一无所获。
美国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决定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谋求点实实在在的利益。
那就是要全力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但美国又不想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设想了勾结英国通过国际会议来加以实现的计划。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
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
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
1919年,英国有各类舰只737艘,总吨数2 309 000吨;美国有各类舰只595艘,总吨数1 468 000吨;日本有各类舰只192艘,总吨数820 000吨。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
美国政府提出了几个造舰计划。
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三年造舰计划,规定要建造137艘军舰,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计划完成后,美国海军就可以达到和英国同样的水平。
后来,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
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于1918年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三年造舰计划,目的是要超过英国海军。
英国对这个计划十分不满。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为此在会外举行了所谓“巴黎的海战”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新的造舰计划,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否则英国就不支持美国在德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表示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并放弃新的海军计划。
但这种利用的关系结束后,于1921年,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三年造舰计划,打算增造3艘主力舰;海军军费也从1914年的13 6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43 300万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
1920年,日本国会审核批准了一项造舰计划:到1927年,帝国将拥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舰的海军舰队。
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共145艘,海军军费也从1917年的8 500万美元增加到24 500万美元,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使它们精疲力竭。
财政状况十分困乏的英国,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
劳合〃乔治认为,使海军力量与其他国家达成形式上的均等,比长期进行军备竞赛要好一些;1920年3月,海军大臣隆格在下院声明,英国将放弃两强标准的政策。
1921年,日本的众议员尾崎行雄也有过限制军备的动议。
财力雄厚的美国,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有缓和军备竞赛的要求。
虽然美国军舰的吨位将接近英日两国军舰吨位的总和,但是,美国还来不及训练足够数量的海军指挥人员,也缺少完善的海军基地,此外,吨位过大的舰只通不过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的海军建设也是一个限制。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
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
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时间:1921年11月;(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条约有效期为 5年。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
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续约为10年。
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与日本争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
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签订《五国条约》1、时间:1922年2月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名词解释】主力舰:旧时指海上作战的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过去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