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例子理解“递延所得税”项目

合集下载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简单来说,递延所得税产生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会计政策选择、资产负债的确认时间点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在工程合同中,常见的递延所得税源包括合同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时差、预提费用的税收处理等。

以一项建筑工程合同为例,该合同总金额为1亿元,预计工期为三年。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需要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但会计准则可能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采用其他收入确认方法,如成本回收法或节点法。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导致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内确认的收入金额不同,进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假设第一年工程进度达到30%,会计准则下确认收入3000万元,而税法要求按25%的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即2500万元。

此时,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500万元,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这一负债,并在后续年度随着工程进展逐步消除这一差异。

除了收入确认外,工程合同中的成本也会影响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例如,如果企业在会计上采用了加速折旧法而在税务上采用了直线折旧法,那么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会产生较高的会计折旧费用,从而减少会计利润。

这将导致在税务上需要预先缴纳的税款较少,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为了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避免未来税务风险,工程合同中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税法规定,并与会计政策保持一致。

这要求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初就进行详细的税务规划,预测可能出现的暂时性差异,并设计出合理的递延所得税处理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会设立专项税务准备金账户,用于记录和管理因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同时,企业还需定期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确保税务处理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递延所得税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导致企业需要在未来的会计期间中支付或减少所得税的一种税务负债或资产。

下面是一个初级的递延所得税例题,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

假设某企业在2020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中有以下数据:利润总额为100,0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0,000元;折旧费用为10,000元;资产减值损失为5,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问题1,计算企业在2020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回答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 利润总额营业税金及附加折旧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 100,000 20,00010,000 5,000 = 65,000元。

然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利润× (1 企业所得税税率) = 65,000 × (1 0.25) = 48,750元。

最后,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 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税率= 48,750 × 0.25 = 12,187.5元。

问题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分录是什么?回答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2,187.5元。

贷,递延所得税费用 12,187.5元。

问题3,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回答3: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计算税前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与税收无关的费用。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即税前利润乘以(1-企业所得税税率)。

3. 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即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

问题4,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回答4: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因素包括:1. 利润水平,高利润意味着更高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导致更高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会减少税前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

3. 折旧费用,折旧费用的增加会减少税前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

【推荐】【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

【推荐】【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

【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导读:对于非暂时性差异,由于是永久性的,无论是在计算借方的所得税费用还是在计算贷方的应交税费时,都应该调整,而不是仅调整一方。

案例:某电器公司2014年利润总额100万元,计提了10万的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2015年的利润总额200万元,今年支付了去年计提的10万预计负债,不多不少,且没有产生新的预计负债。

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没有其他调整项。

首先描述两年的关于预计负债计提和支付的会计分录:2014年的会计分录:借:销售费用10贷:预计负债102015年的会计分录借:预计负债10贷:银行存款10讲会计解析:2014年确认了10万的预计负债并计入损益,2015年实际支付了10万的预计负债但是没有计入损益,即是说会计上把预计负债计入了2014年的损益当中了。

而税法则认为,在2014年计提的时候不能抵扣,而应该在2015年支付时抵扣。

这种现在多缴税、以后少缴税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为资产,即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4年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25.00(100*25%)递延所得税资产2.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27.50(110*25%)2015年,会计上的利润总额=200万,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200-10=190。

借:所得税费用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47.50递延所得税资产2.50案例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案例:某电器公司2014、2015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100万、200万,企业办公室拥有一项原值为20万的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2年,会计规定2014、20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0万、10万,税法规定2014、20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2万、8万。

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没有其他调整项。

讲会计解析:2014年,会计上确认了10万的管理费用,从而使得利润总额为100万;但是税法上认为2014年应该确认12万的抵减,会计上少抵减了2万,因此2014年应纳税所得额=100-2=98万,2014年应交企业所得税=102*25%=24.50万元。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1. 介绍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会计股权激励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股权激励,公司能够吸引和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忠诚度。

然而,在进行会计股权激励时,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成为了一个复杂而且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

2. 递延所得税基础知识在探讨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递延所得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税务上为了公允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和确认方法。

当企业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就意味着企业在未来的税务支出或节约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3.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分析假设某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向员工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措施。

根据会计准则,这些股票期权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在未来的特定时间内给予员工行权的权利。

在此过程中,公司需要关注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公司需要确认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并将其作为员工薪酬成本在财务报表中确认。

然而,股票期权的行权日并非是公司实际缴纳股票期权的时点,这就导致了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4.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在进行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分析时,首先需要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数额。

这涉及到税收法规和税率的变化,同时还需要考虑潜在的其他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股票期权行权日和实际缴纳股票期权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可能的股票价格变动等因素。

5. 例题解答假设某公司向员工提供了总价值为100,000美元的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措施。

假定公司在确认股票期权成本时,使用了30%的递延所得税率。

假设股票期权的行权期为5年,但实际上员工在3年后才行权。

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我们可以进行递延所得税的例题分析。

在这个例题中,我们需要计算出股票期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针对实际行权时的股票价格进行调整。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处理方法,以及对递延所得税计算的灵活运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例如,某公司固定资产税法规定的残值为0,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寿命为10年。

公司2007年按残值为0,折旧年限10年,年限平均法计提了折旧。

该项固定资产于2006年12月购入原值500万元,于2007年末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

(为此该公司计提了50万元的减值准备,按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该公司当年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20%,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解析:按税法规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还没有实现,因为这项资产还存在于企业,除非这项资产不再存在于企业,该项减值才算真正的实现。

尚未实现的减值不允许作为企业扣除,只有在减值真正实现时才允许作为费用扣除。

公司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00+50=150应交所得税=150*20%=30万元。

而会计计算的利润为100万元,计税金额为20万元,需纳税调增1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0递延所得税资产10(现不准抵减所得税,但今后可抵减,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0假设到了2008年度,该资产确实发生了损毁,即上年度计提的减值已经变成了一种事实,按税法规定减值可以扣除。

上一年年度计提的减值不允许扣除,进行了纳税调增,多缴了10万元的所得税,在当年减值成为了实事,原多缴的10万元所得税,在当年就可转回少缴10万元。

假设当年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会计利润150万元。

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150-50=100(原不准予扣除的10万元的递延资产现准予抵减当年的应税额额)借:所得税费用3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0*20%-10=2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10(原来开成时没有确认为当时的所得税费用,现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假如一个企业2001年购入一台价值50000元的设备,净残值为零,公司和税法都是采取直线法提取折旧,公司预计5年,税法是8年。

未提折旧时利润总额是110000,所得税率时20%,请问相关会计分录?会计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5=10000税法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8=6250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00-6250=3750应纳税所得额=110000+3750=113750应纳税额=113750*20%=22750借:所得税费用22000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22750。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展开全文引子在朋友圈看到一盘文章《乐视网VS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巅峰之作》,大致意思是指乐视网通过较低的控制比例,把亏损的子公司报表合并进来,从而导致合并报表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合理合规的增加了资产,并把子公司的亏损通过少数股东损益甩出去,从而造成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稳定增长的假象。

(我相信90%以上的读者根本看不懂我说的啥,看文末会重新解释)反正乐视网已经这样了,任你怎么说都行,我们这里不讨论文章的逻辑正确与否,仅仅讨论“递延所得税”这个让大多数人头疼的科目。

一般投资者想学习财务分析,到这一步就卡壳了,恰好我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以举例的形式解释了这一概念,很多读者反馈“多年糊涂的概念终于搞明白了”,这里再拿出来供给位参考。

雪球上的原文链接一、从加速折旧政策说起2014年 9月24日晚上在家看新闻联播,发现李总理居然在国务院常务户会议上亲自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如此微观领域的事情由总理层面来部署,新闻联播来公布,还真是少见。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政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1.折旧政策和利润、税收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企业赚了利润要交所得税,赚的越多,交的越多,正常情况下25%的企业所得税可是少不了的。

利润咋来的,自然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得来的。

而折旧这东西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成本(费用)。

企业的任何一项固定资产,从买来开始为企业服务起,就消耗着自己的光和热,直到寿命耗尽。

假使企业买了一台电脑3000元,预计寿命3年,按照最普通的直线法折旧,那么每个会计年度就会产生1000元的折旧费用,这1000元如果是管理部门用的,在利润表上就是管理费用,如果是生产车间用的,在利润表上就是成本,总之一定是会作为成本或费用减少企业利润的。

所以在某一个会计年度,企业的折旧费用越多,企业的利润就越少,缴纳的税自然就越少了。

2.但是折旧费用只是账上记的一笔成本,企业在当期并没有付出真金白银,但确确实实让企业在当期少交税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折旧费用会变成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递延所得税举例

递延所得税举例

先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1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2年,收入20万元,税率25%。

那么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多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0-5=-5,也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多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多收了你的税,税务局按理说应该以后退还给你啊。

但是他很坏,还开出了条件才能确认,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分三种情况:一,打个比方,你2011年就破产了,自然没钱再纳税了,税务局就不确认你这资产,也就是说多收了你的1.25万税不退给你。

二,你2011年生产形势良好,当年应该纳税10万,税局就还有点良心,这1.25万多收了你的税就可以抵扣了,你只需要交8.75万就放过你了。

三,2011年生产一般,利润少,只需要纳税1万元,税局就说了“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就是说,这1万的税就抵消啦,但不能退0.25万给你哦。

再用同样案例解释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2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1年,收入20万元。

税率25%。

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少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

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5-0=5,也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少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未实际交纳的所得税负债。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当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应交所得税,但尚未实际交纳时,需要将未实际交纳的所得税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下面给出一个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示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假设某企业在2021年年末编制财务报表。

根据会计准则,该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下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步骤:第一步,计算应交所得税该企业的会计利润(税前利润)为10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该企业应按20%的税率交纳所得税,计算得出50万元的应交所得税。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根据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负债需要根据临时差异来计算。

临时差异是指在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在未来期间产生的可确认税收收入或扣减支出的差异。

假设在2021年,该企业按工商法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折旧费用为60万元,而按税法计算公式计算的折旧费用为80万元。

这就导致了一个临时差异。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在未来期间将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扣减,从而节省所得税。

因此,这个临时差异会导致未来期间可确认的税收扣减金额。

假设该临时差异在未来3年内完全消除(即该企业每年扣减20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该企业需要确认3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根据上述计算,每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如下:2021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2022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2023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第三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记录在财务报表中,该企业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长期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列示如下:递延所得税负债(长期):- 2021年:4万元- 2022年:4万元- 2023年:4万元在利润表中,该企业还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利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预交款项增加) 10(递延所得税资产)
3
40
-10(预交款项冲回) 0
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4
结论

特定项目,当在跨期合计“应纳税所得额”(税法)等于 “会计利润”(会计)、“实际缴纳所得税”(税法)等 于“所得税费用”(会计),但各期内金额却不相等时, 会产生递延税项。这种情况即产生所谓“时间性差异”。 拓展一下,基于资备原值。假设无折旧)
50(150-100)
20(100*20%)
200
40
实际缴纳所得税(基于应纳 税所得额计算)
递延税项变化(资产) 当年年末递延税项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30(150*20%)(考虑到 10(50*20%)(考虑到前 下一年,相当于在所得税 一年,相当于预交款冲回) 费用基础上预交10)
例子设定

假设某企业,只有一台设备,价值100万, 不考虑折旧。
第一年,取得150万营业收入,唯一的费用是
设备资产减值损失50万; 第二年,出售设备,取得150万收入
所得税率为20%,无其他收入和费用 期初递延税项金额为0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2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基于利润表的分析(资产原值100,减值50,税率2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个例子理解“递延所得税”项目
上海阅洲咨询执行合伙人 冯萌 博士 2013年4月
说明:1)本例为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旨在说明“递延所得税”项目原 理;2)递延税项原理相对晦涩,因此采取了一些非专业的表述方式;3) 详细方法请参看对应准则及指南。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所得税费用
账面价值
影响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6
分录

第一年年末: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 贷:应付所得税
10 20 30

第二年年末:
借:所得税费用

20
贷:应付所得税 1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第一年年末时,该设备会计账面金额为50(100原值-50减 值),而在税务机关记录的可抵税金额为100(当年未允许 企业抵扣减值损失); 因此在该时点,该设备相当于在50账面金额的基础上,可以 帮企业在未来多抵税10(50*20%),进而该设备对应产生 10递延所得税资产。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项目 收入 会计费用 会计利润 第一年 150 50万(当年减值损失) 100 第二年 150 50(处置而结转设备成本: 即减值后账面金额) 100 200 跨期合计
税法允许抵扣成本
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费用(基于会计利润 计算)
0(税法当年不允许抵扣 减值损失)
150(150-0)
20(100*2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5
准则处理框架

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下的“债务法”方法,即 先通过计税基础分析确认递延税项影响,然后结合应 付税款“倒轧”所得税费用。(注意:本例利润表展
示旨为说明递延税项产生原因)
计税基础 资产与负 债
确认 比较产生
暂时性差异
确认
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 应付税款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