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必修1、3、4、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必修 1 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会合与函数观点§、会合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构成的整体叫做会合。
会合三因素:确立性、互异性、无序性。
2、只需构成两个会合的元素是同样的,就称这两个会合相等。
3、常有会合:正整数会合:N *或 N ,整数会合: Z ,有理数会合:Q ,实数会合: R .4、会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绘法.§、会合间的基本关系1、一般地,对于两个会合 A 、B ,假如会合 A 中随意一个元素都是会合 B 中的元素,则称会合A是会合 B的子集。
记作 A B .2、假如会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 x A ,则称会合A是会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会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会合是任何会合的子集.4、假如会合 A 中含有 n 个元素,则会合 A有 2 n个子集.§、会合间的基本运算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会合 A 或会合 B 的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会合 A 与 B 的并集 .记作:2、一般地,由属于会合 A 且属于会合 B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 A 与 B 的交集 .记作:3、全集、补集C U A { x | x U , 且 x U }§、函数的观点A B .A B .1、设 A 、 B 是非空的数集,假如依据某种确立的对应关系 f ,使对于会合 A 中的随意一个数x ,在会合 B 中都有唯一确立的数 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f : A B 为会合A到会合 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 x A .2 、一个函数的构成因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假如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同样,并且对应关系完整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函数的表示法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单一性与最大(小)值1、注意函数单一性证明的一般格式:解:设 x1 , x2a, b 且 x1x2,则: f x1 f x2=§、奇偶性1、一般地,假如对于函数f x的定义域内随意一个x ,都有f x f x,那么就称函数f x.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对于y 轴对称.2 、一般地,假如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随意一个x ,都有 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对于原点对称.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一般地,假如x n a ,那么 x 叫做 a 的 n 次方根。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知識點串講必修三第一章:演算法1. 1.1 演算法得概念1、演算法(algorithm)一詞源於算術(algorism),即算術方法,是指一個由已知推求未知得運算過程。
後來,人們把它推廣到一般,把進行某一工作得方法和步驟稱為演算法。
廣義地說,演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得步驟或程式。
2、任意給定一個大於1得整數n,試設計一個程式或步驟對n是否為質數做出判定。
解析:根據質數得定義判斷解:演算法如下:第一步:判斷n是否等於2,若n=2,則n是質數;若n>2,則執行第二步。
第二步:依次從2至(n-1)檢驗是不是n得因數,即整除n得數,若有這樣得數,則n不是質數;若沒有這樣得數,則n是質數。
3、一個人帶三隻狼和三隻羚羊過河,只有一條船,同船可以容納一個人和兩隻動物.沒有人在得時候,如果狼得數量不少於羚羊得數量,狼就會吃掉羚羊.請設計過河得演算法。
解:演算法或步驟如下:S1 人帶兩隻狼過河;S2 人自己返回;S3 人帶一隻羚羊過河;S4 人帶兩隻狼返回;S5 人帶兩隻羚羊過河;S6 人自己返回;S7 人帶兩隻狼過河;S8 人自己返回;S9 人帶一隻狼過河.1.1.2程式框圖(1得流程圖得首末兩端必須是起止框。
(2表示資料得輸入或結果得輸出,它可用在演算法中得任何需要輸入、輸出得位置。
(3(4判斷框一般有一個入口和兩個出口,有時也有多個出口,它是惟一得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出口得符號,在只有兩個出口得情形中,通常都分成“是”與“否”(也可用“Y ”與“N ”)兩個分支。
2、順序結構:順序結構描述得是是最簡單得演算法結構,語句與語句之間,框與框之間是按從上到下得順序進行得。
3、已知一個三角形得三邊分別為2、3、4,利用海倫公式設計一個演算法,求出它得面積,並畫出演算法得程式框圖。
演算法分析:這是一個簡單得問題,只需先算出p 得值,再將它代入公式,最後輸出結果,只用順序結構就能夠表達出演算法。
解:程式框圖:24、條件結構:根據條件選擇執行不同指令得控制結構。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数集(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到另一个数集(值域)中的一个唯一元素。
2.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可以用表达式、表格、图像等方式表示。
3.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有界性等。
4. 函数的运算:函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
5. 函数的复合:两个或多个函数的复合运算。
6. 函数的反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互换,那么这个函数就是其自身的反函数。
7. 函数的极限:当自变量无限接近某个值时,函数值无限接近的值。
8. 函数的连续性: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存在,那么这个函数在这一点就是连续的。
9. 函数的导数:描述函数变化率的概念,可以用来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极值、凹凸性等性质。
10. 函数的积分:描述函数积累效果的概念,可以用来计算面积、体积等。
11. 一元二次方程:形如ax²+bx+c=0的方程,其中a≠0。
1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求根公式等。
1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求最值、求解实际问题等。
14. 一元一次不等式:形如ax+b>c或ax+b<c的不等式,其中a≠0。
15.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移项、消去系数、求根等。
1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等。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2. 数列的性质:单调性、有界性、收敛性等。
3. 等差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4. 等比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相等的数列。
5. 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等。
6. 等比数列的性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等。
7. 数学归纳法:通过证明一个命题对某个自然数成立,然后证明它对下一个自然数也成立,从而证明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的方法。
三、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1.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等。
2.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函数和极限1、函数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数学关系,即将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幂次方律或以其他形式表示的函数表达式相关联,使其中一个变量可以通过另一个变量确定。
它是将一个数量变化到另一个数量的过程。
例如,y=x²定义了函数y与x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中,函数的定义一般表示为 f(x)=y。
2、极限极限是数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描述一个函数沿某方向无限接近某一点的过程。
3、函数的运算性质(1)可加性如果函数a(x)与函数b(x)定义域上存在,那么a(x) + b(x) = a(x) + b(x),其中a(x) + b(x)定义域为定义域a(x)与定义域b(x)的交集。
(2)可乘性如果函数a(x)与函数b(x)定义域上存在,那么a(x) × b(x) = a(x) × b(x),其中a(x) × b(x)定义域为定义域a(x)与定义域b(x)的交集。
(3)绝对值函数的特性绝对值函数的定义域为R,其表达式为 f(x)=|x|,该函数为单增函数,其定义域上单调性为单调递增,又有f(-x)=f(x)成立。
二、坐标系1、什么是坐标系坐标系又被称为图形坐标系,是一种定义坐标位置的系统,可以用于表示,定位和绘制一个点,线或者面的几何形状。
2、极坐标、直角坐标和笛卡尔坐标(1)极坐标极坐标系中只有一个圆形坐标区域,其中x轴和y轴均在同一圆上,整个坐标系定义在一个圆环内,由一对极坐标来表示任意点的坐标,公式为(ρ,θ),ρ表示从原点到点的距离,θ表示从x轴正半轴向给点旋转的角度。
(2)直角坐标直角坐标是一种两个方向平行、正交的坐标系统,它也称为二维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均有x轴(横轴)和y轴(纵轴)两个轴来表示,它们垂直于彼此,x轴从原点向右为正向,y轴从原点向上为正向。
每个坐标点都可以用两个坐标值(x, y)来描述。
(3)笛卡尔坐标笛卡尔坐标系是一种基于三个平行、正交的空间坐标系统,也叫三维坐标系,它有x 轴、y轴和z轴,三条轴均正交,x轴、y轴和z轴垂直于彼此,x轴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y轴从原点向上为正方向,z轴从原点朝外为正方向。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3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3的学习已经完结,那么数学必修3学问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数学必修三学问点总结,欢送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中学数学必修三学问点总结第一章算法初步1.1.1 算法的概念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需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2. 算法的特点:(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需在有限操作之后停顿,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当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依次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起先,分为假设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展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精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必须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许多详细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 程序框图1、程序框图根本概念:(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精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局部: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程序框名称功能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完毕,是任何流程图不行少的。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须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处理框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须要的算式、公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定框判定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明“否”或“N”。
学习这局部学问的时候,要驾驭各个图形的形态、作用及运用规那么,画程序框图的规那么如下:1、运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高中数学必修三《数学与几何》必备知识点整合

高中数学必修三《数学与几何》必备知识点整合1. 平面向量- 定义: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平移法则:$\overrightarrow{AB} + \overrightarrow{BC} =\overrightarrow{AC}$- 数量积:$\overrightarrow{A} \cdot \overrightarrow{B} =AB\cos\theta$- 向量的分解:$\overrightarrow{A} = \overrightarrow{OA} =x\overrightarrow{i} + y\overrightarrow{j}$2. 三角函数2.1 正弦定理在△ABC中,$a = BC$,$b = AC$,$c = AB$,则有$$\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2.2 余弦定理在△ABC中,$a = BC$,$b = AC$,$c = AB$,$A$、$B$、$C$为角的对边,则有$$c^2 = a^2 + b^2 - 2ab\cos C$$2.3 倍角公式- $\sin 2x = 2\sin x \cos x$- $\cos 2x = \cos^2 x - \sin^2 x = 2\cos^2 x - 1 = 1 - 2\sin^2 x$3. 数列-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 (n-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_n = \frac{n}{2}(a_1 + a_n)$-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cdot q^{n-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_n = \frac{a_1(q^n-1)}{q-1}$4. 平面几何4.1 平行与垂直- 平行关系:两直线斜率相等或有一个斜率不存在,且不相交- 垂直关系:两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4.2 三角形- 外角和等于补角-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4.3 相似三角形若两个三角形各对应角相等,则称其为相似三角形4.4 三角形的重心三条三角形的中线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必修三是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
通过学习必修三的知识,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高阶数学概念和方法,为未来进阶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文将结合高中数学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对其中的代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代数1.1 代数基础概念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符号和数的关系的数学学科。
在高中数学必修三中,代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了多项式、方程组、不等式等内容。
1.2 多项式多项式是代数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由常数与变量的乘积和的形式构成的代数式。
高中数学必修三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对多项式进行加减乘除和因式分解等。
在学习多项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多项式的基本运算和求解方法,并了解多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3 方程组方程组是指由若干个方程组成的数学系统。
在高中数学必修三中,方程组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组等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利用代数方法解决方程组,并能够应用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不等式不等式是代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中数学必修三中,学生将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求解方法以及应用技巧。
不等式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1.5 经典知识点总结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多项式、方程组和不等式。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代数基础概念,提高解题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函数2.1 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在高中数学必修三中,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定义域、值域、函数图像、函数的性质、函数的运算等方面的内容。
2.2 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常数与自变量的平方项的和,通常表示为f(x)=ax^2+bx+c。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求一元二次函数的顶点、零点、对称轴等性质,还要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以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函数是一个或多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 定义域、值域、图像、奇偶性、单调性等。
2. 一元二次函数- 基本形式:f(x) = ax² + bx + c (a≠0)- 参数a、b、c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顶点坐标、对称轴- 判别式和根的关系- 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 图像的平移、伸缩、翻转3.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幂函数:f(x) = x^a (a为实数,a≠0)- 指数函数:f(x) = a^x (a > 0, a ≠ 1)- 对数函数:f(x) = loga(x) (a > 0, a ≠ 1)- 特性和性质- 图像和变化规律4. 三角函数和三角方程-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 周期和振幅-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 三角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
-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数列图像的性质2. 数列的极限- 数列趋于无穷的极限- 数列的收敛与发散-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极限- 极限的运算性质3.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三、数学推理与证明1. 几何证明方法- 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常见几何定理的证明2. 合理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直觉推理、假设-验证法 - 合理推理的特点和要求3. 几何证明- 平行线证明- 三角形的证明- 圆的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的概念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2. 算法的特点:(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程序框图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
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P 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 框或B 框。
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 框或B 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 框和B 框,也不可能A 框、B 框都不执行。
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 成立时,执行A 框,A 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 框,如此反复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 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 是否成立,如果P 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 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 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 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
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
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
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
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1.2.1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1、输入语句(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2)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4)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5)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2)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4)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
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
如:2=X是错误的。
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
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
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
(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1.2.2条件语句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1)IF—THEN—ELSE语句;(2)IF—THEN语句。
2、IF—THEN—ELSE 语句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图1 图2分析:在IF —THEN —ELSE 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 IF 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
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 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 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 后面的语句2。
3、IF —THEN 语句IF —THEN 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4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 IF 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
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 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 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1.2.3循环语句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
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 型)和直到型(UNTIL 型)两种语句结构。
即WHILE 语句和UNTIL 语句。
1、WHILE 语句(1)WHILE 语句的一般格式是(2)当计算机遇到WHILE 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 与WEND 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
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 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 之后的语句。
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 语句(1)UNTIL 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对应的程序框图是(2)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 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 UNTIL 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1) 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在WHILE 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 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1、辗转相除法。
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1):用较大的数m 除以较小的数n 得到一个商0S 和一个余数0R ;(2):若0R =0,则n 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0R ≠0,则用除数n 除以余数0R 得到一个商1S 和一个余数1R ;(3):若1R =0,则1R 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1R ≠0,则用除数0R 除以余数1R 得到一个商2S 和一个余数2R ;…… 依次计算直至n R =0,此时所得到的1n R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
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为:(1):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2):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
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2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分析:(略)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1)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2)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等而得到1.3.2秦九韶算法与排序1、秦九韶算法概念:f(x)=a n x n +a n-1x n-1+….+a 1x+a 0求值问题f(x)=a n x n +a n-1x n-1+….+a 1x+a 0=( a n x n-1+a n-1x n-2+….+a 1)x+a 0 =(( a n x n-2+a n-1x n-3+….+a 2)x+a 1)x+a 0=......=(...( a n x+a n-1)x+a n-2)x+...+a 1)x+a 0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 1=a n x+a 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 2=v 1x+a n-2 v 3=v 2x+a n-3 ...... v n =v n-1x+a 0这样,把n 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 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1、直接插入排序基本思想:插入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
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移一个位置,将读入的新数填入空出的位置中.(由于算法简单,可以举例说明)2、冒泡排序基本思想: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把大的放前面,小的放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数和第2个数,大数放前,小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直到比较最后两个数.第一趟结束,最小的一定沉到最后.重复上过程,仍从第1个数开始,到最后第2个数...... 由于在排序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小数往后,相当气泡上升,所以叫冒泡排序.1.3.3进位制1、概念: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用有限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