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人遇上书法家

合集下载

古人怀才不遇的例子

古人怀才不遇的例子

古人怀才不遇的例子古人怀才不遇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以下列举了十个符合题目要求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有一段简要的描述:1.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的变化,李白多次被贬谪和流亡,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野心和争权夺利的行为,曹操在一生中遭受了许多的挫折和失败,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 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巨匠。

然而,他在一生中屡次因为政治纷争而被贬谪,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和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4. 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见解都非常出众。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与权贵的冲突,苏轼多次遭到贬谪和监禁,无法充分施展才华。

5. 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激昂豪放、抒发忠诚爱国之情而闻名。

然而,由于他坚持抵抗元朝的统治,最终被流放到南方,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6. 杨继盛:杨继盛是元朝末年的抗元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赞誉为“抗元名将”。

然而,由于元朝政权的强大和内部的权力斗争,杨继盛最终失败并被处死,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7. 张载:张载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由于他的学说与当时的官方思想相左,张载多次被贬谪和监禁,无法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

8. 陆游: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豪放狂放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陆游多次被贬谪和监禁,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9. 纪晓岚:纪晓岚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改革和推行新政,被誉为“晓岚新政”。

然而,由于他的改革观点与清朝保守势力冲突,纪晓岚最终被逼宫自杀,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10. 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将领,他在台湾建立了庞大的抗清势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交流与影响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文学家、墨客们都在同一时代生活并交流着他们的作品,这样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文学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从诗歌、书法、绘画等多方面探讨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一、诗歌交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文坛上有很多重要的诗人。

这些诗人的文学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且是各个领域的文化交流。

他们的诗歌作品对彼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王之涣’s《登鹳雀楼》、杜甫的《三吏》、李白的《将进酒》这些著名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界的三大巨头。

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集大成的一部分。

由于诗歌流传的原因,《唐诗三百首》成为了全国各地文人交流的媒介,这个集子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诗人墨客在创作过程中被其中的诗歌所启发,因此,这个集子也对他们的作品创作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书法交流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家、墨客都以书法为嗜好,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对方的好处,这种交流影响了整个唐代书法。

例如,王羲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对书法的研究十分深入。

唐代的很多书法家都是受他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之间的借鉴。

例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就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颜真卿在他的书法中采用了许多王羲之的技巧和方法。

三、绘画交流唐代绘画和书法相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当时,许多文人都以绘画为嗜好,在绘画界交流和创作。

在他们之间,绘画也有着很高的创意和艺术价值,同样对唐代的艺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韩愈、刘禹锡、李白等唐代文人都是非常擅长绘画的。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绘画元素,这导致他们的诗歌和绘画之间有了更多的交集和交流。

在他们之间,绘画元素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化界中被广泛传播。

总之,唐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交流与影响在当时的文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先生本色是诗人——书法家王正良印象

先生本色是诗人——书法家王正良印象
维普资讯
所 缱嘉 随 属春 t绉 翟
毒 莨 基 血童 鹄 毒 不 慧 支 壕. 露
舜詹 倍 鬈0譬惜茂 缘也微
侣 一 一 体 辨 耋州 田昔 叫 庄 黑
叁 山惠越辞涩 不可术 楷旎
甫 气 和趣 口日 少 曼竹 嚏 钛

南 棵 跨 就 是 这 些 为 数 不 多 的 人 之 球 然 陕西 的 刘 自棱 誊 穹 囊敏 喜 犍 当 目跎 一
俊 秀 陈 浑 秦 先 生 也 同 样 无 可 厚 非 正 是 崮 为 的 淡 薄名 利 才 有了 后 来 的辉 煌 成就
要说资格 王正 良 先 生可 以 说 是

l 謦
害 j 翻
月 l
翟 国


、. ’
sh gh i ri t 1 _ I — an a t 7 A s
直 在企 业 工 作
儿 营 通 技 术 员 干 到 举 管 一 方 的宣 传 部
维普资讯
詹 I
长, 就是 靠 着他 勤 恳 的 工作 作风 和 出 色 的综 合素 质 。他 身上 综 合 了南 方人 的细腻 和 淡 雅, 北 方人 的粗 犷和 质朴 ,我们 交 往 多年, 彼此 引 为知音 。
青 渗
B 。5
这几 年 ,正 良先生 又在 早 年厚 实 的传 统 功底
上 , 努 力 探 索 把 魏 碑 方 正 端 严 的 用 笔 ( 括 内 圆外 包
含 镥 J供 l 《

方 的 笔 法 ) 二 王 风 流 儒 雅 的 结 体 相 融 通 。 加 上 巧 与 妙 地 浓 淡 墨 交 替 使 用 , 使 他 原 来 中 规 入 矩 的 行 草 书 面 貌 为 之 一 变 — — 大 气 中 有 一 种 清 秀 , 刚 烈 中

郑板桥道情十首全文

郑板桥道情十首全文

郑板桥道情十首全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字景岳,号拱翠,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含蓄内敛、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被誉为"石头古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板桥道情十首》是郑板桥在感悟人生、抒发情怀的借道情谱写的十首诗歌,展示了他对自然、人生、爱情的独特理解,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温暖。

1.《春溪望山》春溪暗绿水,深深石上流。

翠崖生远岫,碧树隔平畴。

游丝几度断,征棹空拖忧。

我欲因桥遇,归来空憔悴。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溪水碧绿,溪水石上流淌,远处青山苍翠,树木掩映,游丝频断,征途漫长,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归程的期盼和忐忑。

2.《湖边怀古》黄菰青蒲苑,清湖万里篇。

晴烟披浩壤,孤翠上高峦。

不知无限事,正是此心痊。

匣中樽不酌,君命巾弥先。

这首诗以湖边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蒹葭黄菰、湖水碧蓝的景象,借此凝聚了对过往历史的思考和怀念之情。

作者对诗人们无限的创作事业充满敬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升华和超脱。

3.《岳阳楼宿雨》倚柱余亭坐,仰看白云流。

清风房壁冷,明月屋梁秋。

蝉鸣花影散,虫噪草声幽。

凭谁归逐吏,千里一家愁。

这首诗写出了在岳阳楼上宿雨的情景,作者坐在亭柱旁,仰望飘动的白云,感受着清风乍起的凉意,明月在房梁上投下苍白的光影。

这种幽怀之情,把离愁之思与家乡之思交织在一起,令人读来心生无限感慨。

4.《林中过故地》竹阴无友迹,流水有穷踪。

幽人籍葱霭,禅客积翠篁。

林藏生古乐,泉隐语遗容。

侬事呼相识,还同一处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林中过去的历史遗迹,竹林幽深,流水潺潺,幽人在竹影中嬉笑,禅客在林间静坐修行。

林中生活着古老的欢乐和废墟,山泉中传递着历史的声音。

作者希望与身边的人共同感受到这份历史的气息和情感的犹存。

5.《秋夜枫林》远山连古木,丛叶映斜疏。

马足深无际,人行静有馀。

看月云深处,闻风叶萧绪。

是非良自寻,心在枫林隅。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1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

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

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

他的诗词__,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2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

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

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

他说,想写就是理由。

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杀人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

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

大书法家忌言为书法家

大书法家忌言为书法家
( 实习编辑 问帅 )
亦学 问之余事耳 。

非饱 学 之 士 ( 当代 伪 书 家例 外 ) , 王羲之 为右将军 ,其 《 亭序》 一文 流传千 古 ,为历代 文 兰 学精 品 。欧阳询 撰 《 艺文类 聚》 一百 卷 ,乃 学界之 丰碑 。 虞世 南编撰 之 《 北堂书 钞》 一百六 十卷 ,皆后 代学 者必 备 之书 。颜 、柳皆 国家要 员 ,皆 有诗 文遗世 。颜 真卿更 编撰 《 韵海 镜源 》三百六 十 卷 ,为最早 按韵编 排之 类书 。宋之
苏 、黄 、米 、蔡皆大 文人 ,元之 赵孟烦 、倪瓒 皆大诗 人 。
今之 毛 泽 东 、于 右 任 、 谢无 量 、鲁迅 皆 大 诗 人兼 大 学 问
家,书法其余事也 ,然 其书 法无人能过 。
不能文而能书者 ,古今绝无 一人 。 今之无文之徒而 自称书 家者 ,真令人 笑倒 。

高 二适 生 前 ,亦 以书 法 鸣世 ,然 自称 学 者兼 诗 人 。 倘有 见其面 欲索其 书者 ,而盛 称其 为书 法家 ,其 为怒而斥 逐之 ,绝不 与书 。若称 其诗佳 、学 问佳 ,仅欲 得其 诗而诵 之 ,其必喜而 操笔自书其诗以赠 ,则其书法亦得也 。 林 散之后 ,启功 为中 国书法 家协会 主席 ,而启功 之书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有一天,他乘兴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对联贴出去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向小苏求教。

苏东坡接过书来一看,他竟然一个都不认识,苏东坡只得认错,老翁走后,苏东坡赶紧提笔将门上地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之所以成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因为他在少年是就博览群书,我认为,读书地好处有许多。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装着智慧的宝库,书是爬上知识家园的木梯,书是人类的精神,书是一盏架在海上的亮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翻开聪明大门的钥匙书是一个想去就去的故地,书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一只从黑暗处驶向光明的扁舟,书是踏上成功道路的必经地。

所以我们要读书,只要读各种各样、蕴含着丰富知识的书,就能增加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对照自己,我的谈书的态度不端正。

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这导致我们在拼命地写作业,怎么有时间去看课外书呢?所以我没有把时间给挤出来,没有把握一分一秒,因此我课外的知识十分的狭窄。

虽然我也读过几本书,但是每一次看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没有记录下好词好句,没有把它们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我要写作文的时候,词汇十分贫乏。

我认为苏东坡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东坡起先十分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

后来碰到了一位高手,给他看了一本书,结果他一字都不认识,决心已定要“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深深地觉得:只有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我明白了:只有像海绵一样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进步的更快。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精选阅读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那么为鬼神,而明那么复为人。

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与书法家

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与书法家

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三国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与书法家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而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人才,其中包括了许多文人墨客、诗人与书法家。

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修养和才华横溢的作品,为三国时期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灵感。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

文人墨客指的是那些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士,他们善于诗文创作,并且以其骚雅的文风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人墨客。

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

诸葛亮在诗文创作上别出心裁,他的《将进酒》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豪放和豁达的文风至今仍然为人所称道。

除了诸葛亮之外,三国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杰出的文人墨客。

比如,曹操是一位文学造诣极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短歌行》以其婉转动听的音韵和细腻入微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刘备也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人物,他的《白马篇》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豪情万丈的抒发,成为了传世之作。

再来说说三国时期的诗人。

三国时期的诗人以其纵横捭阖的思想和别具匠心的艺术形式而被人所称道。

其中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的诗作以其艳丽多姿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

他的《洛神赋》以其华美的描写和优美的句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刘备的妻子孙尚香也是一位有着较高写作天赋的女诗人,她的诗作以其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最后,我们来说说三国时期的书法家。

书法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形式,而三国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的后代曹全。

曹全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遒劲有力的笔画和优雅的布局而著称。

除了他之外,三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书法家,他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共同为三国时期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诗人遇上书法家
作者:王谦
来源:《出版广角》2014年第19期
像我这样三十年前开始读大学的一拨人大都记得有本书叫《诗人哲学家》。

几位兼攻哲学、文学的青年学者想要证实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于是他们到西方哲学家身上去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结果在帕斯卡尔、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克尔凯戈尔、尼采等西哲身上找到了意想中的东西,攒成了周国平先生主编的这本书。

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学术的病态——现当代学人似乎更擅长向西方文化去找寻精华。

其实,与诗人遇上哲学家相仿,沿着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诗文传统溯源,将自己的一腔诗心诗意与书法这一“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相融合,常年修炼,相信也会收获极有意味的结果。

在我心目中,李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人有诗请、创作富内涵的“诗人书法家”。

在文化艺术界,李一先生以书法特别是颇具古意的章草、小楷书体著称。

如果对他三十多年前在书法界崭露头角之后的经历和成就做一个全面研究,就会发现,在李一的文化性格中,诗人的浪漫与艺术家的踏实两种因素同时在发生作用。

他的书法作品,不论是巨幛大草还是蝇头小楷,都有一股纸张之内掩不住的逸兴遄飞,在敦实、质朴的书风中显出飞跋、逸扬的一面,不难想象书者胸中必是饱蕴着一腔诗情,发之于砚纸豪翰之间。

李一生于孔子故里,幼承家教,在治美术书法的同时,亦好写诗。

他选择的体裁不是当代流行的新诗体,而是传统的近体律绝,间或填词,既直抒胸臆,一己学术情怀也由此感发。

他的诗词,一路读来,感觉质朴、味醇,时有用典但绝少佶屈聱牙。

简单说,儒者情怀是他书法、诗词的不变底色,这是一种真诗情。

在李一笔下,蕴含儒穆之风的诗词作品,一路写,一直写到了他的书法作品里,直至出现令艺术界瞩目的李一书法现象。

他十年之内两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笔走龙蛇写出的,全部是自作诗词,一副纯粹的传统文人风范,令专家同行、观众在为他的书法功力与墨韵魅力所慑服之后,又为他诗词的内容之广和水平之高而二度叫好。

按说,书法家自古多是我手写我心,以手中豪翰抒自我情怀,很少有一辈子专抄前人诗词文章的。

到了现代,情况陡然翻转,书法家几乎一股脑儿全变成抄书匠,除了落款署名,作品正文通通奉行“拿来主义”了,而且抄都会把字抄错、落款画蛇添足的书法家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想想也不难明白,现代书法家与文人已经分属不同领域,能把毛笔字写好就成了“一招鲜,吃遍天”。

要书法家同时会吟诗填词?到民国以前去找吧!李一书法将自作诗词写进作品里,仅只这样做,就已经成了当代书坛的凤毛麟角。

近年来一直有一种感觉,治学者往往弱于创作,比如这段时间遭受广泛非议的鲁迅文学奖之诗歌奖得主周啸天先生,是专治古诗特别是绝句研究的大学教授,但有人认为他创作出来的诗实在叫人大跌眼镜,放在“大跃进”时代都算平庸之作,说它是打油诗都怕糟蹋了这种诗歌体裁。

李一诗词的创作,则在与周诗相反的另一极,树立起当代律绝创作的标杆。

美术理论家薛
永年先生将李一诗词归纳为五个特点:一、志远;二、情真;三、句炼;四、画意;五、喻理。

这自然是说其作为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作品的高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的理解没有这么专业,李一诗词意味醇厚,在作品的底色中显现出十足的儒家文化心理,并以此映照社会和人生。

同为孔子故里人,我读李一先生的作品,心头有更多的共同情感。

他的一阕《水调歌头·曲阜古柏》:“拔地向空起,郁郁·苍烟。

霜皮溜雨痕漏,遒劲铁枝繁。

黛色参天匝地,碧水秋池掩映,岁易志难迁。

直上两千尺,耸翠庙堂前。

凌寒心,浩然气,越千年。

春秋代序,应持清节报瀛寰。

长对云生烟灭,不信沧桑来去,日月看双悬。

树老根弥壮,瑞鹤舞翩跹。

”以景写情,以眼前实景写诗人胸中情境,放在唐宋诗词中亦不遑多让。

与出身孔子故里曲阜有关,李一诗词有浓重的儒家底色,这种精神扩及书法创作,观其小幅作品文雅而不失质朴,大幅作品在奔放中蕴含着凝重、敦睦的儒家气息。

当诗人遇上书法家,书法因书写自作诗,而先验地被赋予了深切的真情和挥运时的心手相应;诗情诗意因为古雅翰墨的渗入,而进入一种熨帖入微、与个体精神融合的更佳境界。

虽然在李一这个个例中,书法家名气大过诗人名气,但在他的文化构成中,其实是书法家与诗人这两种认知相互遇上,在他的人生与创作中,书法与诗共同构成了深厚而亮丽的底色。

半年前,李一先生的诗词作品《变鲁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明眼人会看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对读者的贡献,也不在于它对当代诗词创作的贡献,更不能将它的意义仅仅局限于一位书法家的自撰书写内容。

将眼光放远一些,会看到它的意义在于作者带给中国人一种精神生活和创作的样式:如何在尘嚣之中,让精神生长得更为饱和、圆融。

或者文艺腔一点说,它向我们展示了古典之美如何在现代的大环境中绽蕾、开花、结果。

如果分别读过李一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和诗集,你会懂得:诗意根本存在于有诗味又字节铿锵的传统诗行里,诗意根本存在于传统书法的墨迹中。

“诗人书法家”这个称呼,丝毫不动摇李一先生作为当代书坛领军人物的位置,就像帕斯卡尔、尼采被收入“诗人哲学家”之列并不减其在哲学阵营的地位一样。

“李一兄不但字写得好,在旧体诗词方面亦有较深造诣。

他的诗在旧的形式内注入时代气息,长篇短句,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是生活在都市的乡下人,他是用毛笔写字的当代人。

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他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读后感。

不过,在当代社会中,李一的主业不是写诗,甚至也不是写字,做博导、美术理论专家以及担任国家核心期刊的主编,才是他在体制内的日常工作。

作为学术专家,他的《中西美术批评比较》《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等专著,体例与内容堪以精、赡二字做概括,学术框架和叙述语言在质朴与精雅两极之间,富于中和之美。

而其所论,又是治美术理论者所乐于深入学习的凭依。

依我对李一先生书艺与理论的理解,可以说,他做的是人间的学问,他的文字和书法都有浓厚的人间温度。

相比当代诸多治学之士把学问做到了象牙塔、牛角尖里,李一让人读到了一位入世艺术家的人间情怀。

在观赏过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舟双楫——李一书法展”展厅中一幅两丈巨幅章草之后,书写内容和书艺的双重魅力不时在我脑子自然地浮现出来:“风雨十年路,乡园一点灯。

萦怀千万绪,老屋旧青藤。

”也许,当自书自诗从私人空间延伸到公共空间,它在影响个体艺术圈子的同时,也将这种倾注传统、重情重性的藤藤蔓蔓绕升进了社会的文化中心场地。

涵括广,文富于中和,并不等于追求的目标也中庸。

这部诗集取名《变鲁集》,在李一先生的本意,是“记先人庐墓所在,兼明自强进取之志”。

“变鲁”出自孔子“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之语,在我读来,分明是信手拈出自己一生向学、念兹在兹的鹄的。

往窄了说,是中国传统艺文之道,往宽了说,则是老子所言“道非道,非常道”的那个道。

多说一句,《老子》也是李一先生钟爱之书,河北美术出版社几年前推出的《李一章草》已经成为当代章草艺术的经典之作。

不过写这篇文章,笔者并没有希望或呼吁所有书法家都学习写诗作词的意图——在当代不少书法教授常写错字的时代,一般人能把字写对已经不易,何敢奢谈觅诗寻句。

不过,对有志步李一先生之后,从头学习诗律的朋友来说,虽然去古代已远,如果学习路径对头,要想事半功倍掌握律绝体写作也不太难,我手头正编辑的一本《诗律七讲》(亦称《诗律教程》)即将问世,作者国光红教授将律绝句型归纳为a、b、c、d四种句式,按照几种规律组合去写,即可事半功倍。

不过,要想给作品赋予深厚内涵,还得像李一先生那样腹笥贮书,加上多方面艺文修养才有可能。

文章写到这里,同事王桃花过来看了,大表遗憾:“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一个很有市场价值的书法家,矜句饰字,成就这许多诗词作品,那得少写多少幅字啊!”我说这个问题等下回遇见李一先生时当面请教;又想,也许这根本就不用问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