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合集下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__第六章土壤圈

农业土壤
• 也叫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 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改良等 以及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土壤,如 耕地、果园、茶园里的土壤。 主导因素:人类 生产活动。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1 土土壤壤圈圈与大与气生圈物进圈行进气行体养的分交元换素,的影循响环大,气土圈壤的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 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概念
•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
• 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 不同的概念 。
A层
划分和命名
E层
B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67 国际土壤学会提出
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O)
C层
腐殖质层(A)
淋溶层 (E)
淀积层(B )
R层
母质层 (C)
母岩层(R)
耕作土壤剖面
•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 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 1~100mm之间的物质。
• 土壤胶体的种类
按其成分和性质有三类:
土壤矿物质胶体,包括次生硅酸盐,简
单的铁、铝氧化物,二氧化硅
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
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中有机胶体和无
机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相结合的有机-无机复 合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地质、气候、植被、陆地利用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岩石会受到风化、侵蚀和分解的作用,生成土壤颗粒。

同时,有机质的积累和生物活动也会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质土壤、粘土壤、壤土等。

二、土壤的物理特性1. 土壤的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数量和比例。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通透性较好,排水性较强;粘土壤含有较多的粘粒,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差;壤土则是砂和粘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的程度。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分为状结构、粒结构和块状结构等。

3. 土壤的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排水性和水分存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中所含的颗粒的重量。

密度大小对土壤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5. 土壤的色泽土壤的色泽反映了土壤中有机质、氧化铁和其他矿物质的含量。

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黑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红色的土壤含有氧化铁等。

三、土壤的化学特性1. 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酸性土壤会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碱性土壤则会影响土壤中元素的溶解和养分的供应。

2. 土壤的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养分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3. 土壤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成。

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供养养分、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特性1.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第二节 黄褐土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 具有 相似的形成特点。 相似的形成特点。 黄褐土由 黄土状沉积母质 发育的微酸性至中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 由 下蜀黄土母质 发育而成 。 四川盆地西北部 “ 成都 发育而成。 粘土” 姜石黄泥” 亦属之。 粘土” 母质发育的 “姜石黄泥” 亦属之。
黄棕壤分布概况
黄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二)形成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年均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
温14-16℃,最冷月均温0-4℃,>10℃积温425014-16℃ 最冷月均温0 ,>10 积温4250 10℃ 42505300℃ 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平均年降水量800 5300℃(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干燥度小于1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米,年干燥度小于1.0,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3、 棕壤: ① 强淋溶过程,酸化; 、 强淋溶过程,酸化; 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B ② 强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 t。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pH高于下层 ③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 高于下层 4、暗棕壤:①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林下草本 、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不仅有机质含 量高, 量高,且HA/FA高,> 。 高,>1.0。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 形成。 ②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无Bt形成。 部分发主要落叶树有栓 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水青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4土壤质地和结构

4土壤质地和结构

4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陆地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的重要特征,对土壤的肥力、透气性、保水性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认识土壤质地和结构,可以帮助合理选择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从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相对含量和比例关系。

土壤质地的分类主要根据颗粒大小来划分,一般包括砂壤土、壤土、粉壤土、壤粉土、砂土等类型。

砂质土含有大量的砂粒,质地较粗;壤土含有较平衡的砂粒、粉粒和粘粒,质地适中;粉质土则含有较多的粉粒,质地较细。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砂质土质地较松散,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容易发生干旱;粘质土质地较重,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容易发生涝灾。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在土壤体系中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

土壤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土壤颗粒大小、粘合剂和土壤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保水和根系扎根,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包括块状结构、板状结构、粒状结构等,它们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征1.土壤质地的特征(1)砂粒:直径在0.05-2.0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大颗粒,通透性好,透气性强。

(2)粉粒: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中等颗粒,保水性好。

(3)粘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小颗粒,可以黏附成团状,有利于形成土壤结构。

2.土壤结构的特征(1)块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块状,有利于保水和通气,适合植物生长,并容易发生农业生产。

(2)板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板状,受到土壤膨胀与收缩的影响,容易发生土壤风化和冷冻膨胀。

(3)粒状结构:土壤颗粒散乱排列,不易形成土壤结构,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

第6章土壤水和地下水PPT课件

第6章土壤水和地下水PPT课件
壤土
土壤质地三角形
§1 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土壤结构:
土壤中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排列方向和团聚状态,有时也指 土壤孔隙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1 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土壤中的“三相”关系:
固体颗粒、土壤水、空气
§1 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与土壤“三相”有关的物理量:
s 表示土壤中固相比例的物理量:
最大吸湿量
❖在水汽达到饱和的空气中,干燥土壤的吸湿水达 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又 称吸湿系数。
最大分子持水量
❖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也就是水膜厚度达到最大 时所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它 是靠土壤颗粒分子力结合水分的最大值。
凋萎系数
❖ 植物生长需要通过根系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毛的吸水力量约 为15个大气压。当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力超过15个大气压时,植物 就会因吸取不到土壤水而凋萎枯死。因此,所谓凋萎系数就是指土壤 颗粒对水分子的吸力为15个大气压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非饱和水流的连续性方程非饱和水流的连续性方程单位时间内流入控单位时间内流入控制体的水量制体的水量流出控流出控制体的水量制体的水量控制体控制体内土壤水的改变量内土壤水的改变量w1w2w2w3先在田间地块选择代表性取样点按所需深度分层取土样将土样放入铝盒并立即盖好盖以防水分蒸发影响测定结果称重即湿土加空铝盒重记为w1然后打开盖置于烘箱在105110条件下烘至恒重再称重即干土加盒重记为w2
q
K(m)
d
dx
式中:K(m
d
dx
)
—非饱和导水率; —总水势梯度。
非饱和流导水率
非饱和条件下土壤水流 的数学表达式与饱和条件下 的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 饱和条件下的总水势梯度可 用差分形式,而非饱和条件 下则用微分形式;饱和条件 下的土壤导水率对特定土壤 为一常数,而非饱和导水率 是土壤含水量或基质势的函 数。

第六章土壤圈

第六章土壤圈
土壤从地表垂直向下可划分为六个土壤发生层。 1)有机层
指未分解和部分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2)腐殖质层
指腐殖质化所形成的有机层。
3)淋溶层 4)淀积层 5)母质层 6)母岩层
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采用芒塞尔土 色卡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
2)土壤质地
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一般土壤质 地分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准确的测定要在室内用机 械分析方法来进行,但在野外常根据用手指研磨土壤的感 觉近似的判断。
3)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间的胶结接触关系,有团粒结构、块状结 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4)土壤松紧度
指土壤坚实或疏松的程度,一般用小刀插入土中所用 力大小来衡量,分为紧实、稍紧实、疏松等。
5)土壤孔隙 指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6)土壤干湿度 指土壤干湿程度,反映土壤水分含量多少。野外考
2)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分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
化学组成和构造经过改变而与原生矿物有所不同。它 是土壤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性质。
2、土壤有机质 1)概念 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 质。它包括非特殊性有机质以及土壤腐殖质两大类。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基本上有两个过程。
凝结,主要损耗于蒸散植物吸收、渗漏与径流。
3)类型 吸湿水: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分子。
毛管水:指毛管空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
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
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4、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Hale Waihona Puke 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的混合物。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级名称
石块каменствя 石砾гравий 粗砂粒 Песок крупный 中砂粒 Песок средний 细砂粒 Песок мелкий
粒径/mm
>3 1~3
粗砂 coarse sand 细砂 fine sand
2~0.2 0.2~0.02
0.5~1 0.25~0.5 0.05~0.02
依据存在的状态: 单粒:single particle 复粒:compound particle (三)土壤粒级 particle sizes
依据粒径大小 (单粒)
1.粒级概念(fraction):土壤颗粒的大小分级
2.粒级划分依据:粒级划分的表观依据(或依赖的指标):依 据单个颗粒的粒径大小进行。
问:
从颗粒组成上讲,土壤之间的不同之处在 哪里? 在各粒级的含量的百分数组成不同----质地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一.概念: 1.机械组成(mechanical composition):不同粒级(sand,silt, clay)颗粒的组成比例(百分比)。 注意:这里仅仅是一个定量化的概念,实质就是三种粒级颗粒的 重量百分比。简单地把土壤颗粒分为砂粒、粉砂粒,粘粒3级,再 分别称重,获得百分含量比。没有依赖任何其它性状,故叫机械 组成。
土粒 Soil particle

物理风化 physical 化学风化 chemical 生物风化biological
原生矿物 primary
次生矿物secondary
由于风化的强弱不同,成土条件不同,形成的土壤颗粒大小 是否相同?答案
一.矿质土粒 (soil particle)
(二)土粒概念 soil particle 土粒 soil particle:土壤中各种粒径的固相颗粒
粒级分类制
• The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lead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 As a result, several classific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round the world. • >0.002mm颗粒在悬液中无布朗运动,而 <0.002mm颗粒则显示出明显布朗运动.故粘 粒界限定于0.002mm。 • 粒级分类的实质依据是(?)
土壤粒级分类系统(三级分类制)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soil separates
国际制(ISSS) International Soil Science Society (1930) 美国制(USDA)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51) 苏联制 Качинский (1957)
粉粒 silt
0.02~0.002
粉粒 silt
0.002~0.05
粗粉砂Пыль крупная 中粉砂Пыль средная 细粉砂Пыль мелкая
0.01~0.05 0.005~0.01 0.001~0.005
粘粒 clay
<0.002
粘粒 clay
<0.002
粘粒 ил глинистый 胶粒ил коллоидный 胶体 коллоид
粒级名称
石砾 gravel
粒径/mm
>2
粒级名称
石块 stone 粗砾 gravel 极粗砂粒 very coarse sand 粗砂粒 coarse sand 中砂粒 medium sand 细砂粒 fine sand 极细砂粒very fine sand
粒径/mm
>3.0 2~3 1~2 0.5~1 0.25~0.5 0.1~0.25 0.05~0.1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二. 质地分类制 1.美国分类制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那么土壤颗粒的粒径有何实际含义(?),颗粒的形状(?)
“土粒” 是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单粒 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团聚体)。 复粒 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矿质土粒 以矿物质占绝对优势,长期稳定存在,构成土壤固相 矿质土粒
第六章 土壤质地和结构 soil texture and structure
第一节 质地
瞧! 颗粒大小多么不匀
一.矿质土粒 (soil particle)
(一)矿质土粒的来源
岩石 Rock 矿物 mineral
风化作用 weathering
母质 Parent material ?
成土作用 soil formation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注意:
① 质地既有定量概念(以机械组成为依据划分的),也 有定性的内容 (如人的感觉和它的生产性状)A textural class is a defined rang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ith similar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needs. ②质地主要表达的是土壤中占优势粒级的颗粒 (predominant size,or size range of particle), 但任何质地类型土壤决非由一种粒级的颗粒组成。 ③质地属于土壤的静态物理性质(static soil physical property)(因为相对变化较小,但绝不是永 远不变的) ④质地是以土壤机械组成(sand、silt、clay)为指标 体系,以基本理化性状为科学依据进行分类的。相同的 质地类型其粒级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的。因而也有人 为因素参与,目前有许多分类制。--如何分类?
(四)土粒的基本性状
5.生物性状不同 不同粒级颗粒上微生物类型和数量、酶等的差 异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大颗粒是土壤的骨骼,细小的粘粒是肌肉,要特别重 视小颗粒尤其是胶体颗粒 (纳米土壤或土壤中纳米 材料研究)
重视土壤中粘粒(clay)
Mineral properties change radically with decreasing size below about 1 to 5 m(0.005). Clay minerals are the most abundant of the clay-sized minerals. Clay has three meaning in soil science, and they are easy to confuse, as the specific meaning depends on the context. Clay is (1)a fraction of the soil, (2) a texture class name, and ,(3) a class of minerals. Particles smaller than 1 m(0.001) are colloidal particles. The mineral colloi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ineral fraction of the soil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Clay describes a group of minerals having special properties that make them important to soils’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even when they are present only in small amounts.
骨架,可以一单粒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复粒形式存在。
有机质土粒 有机质土粒很少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有的被小动物吞噬或微生
物分解,或者与矿物质土粒结合成复粒。
复粒的别称,粘团,有机无机复合体,初级微团聚体。
通常所说的土粒,不做特殊说明的土粒均为矿质单粒。
一.矿质土粒 (soil particle)
土壤颗粒绝非标准球形,是各种不规格形状的,那么, 粒径的含义就并非它们的真实直径或半径-当量直径(有 效直径)equivalent diameter or effective diameter of soil particle : 与标准球形颗粒沉降速度相同的土粒直 径——土壤颗粒分析的基础。 3. 粒级分类制(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soil separates) 土壤颗粒大小是连续分布的,要确定土壤颗粒的分级 需要研究土壤颗粒大小和性状间关系,找到由量变到质 变的分界点,突变点,就可以作为划分类别的依据。受 人为因素的影响,当前土壤粒级分类制有:
自然界各地土壤由于成土条件不同,机械组成
肯定都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
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各类土壤严格地讲,机械 组成不同。因此,有必要按照机械组成相似性进
行土壤分类----质地
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 土壤的机械组成, 而是根据机械组成相近似划分的土壤类型。即土壤 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比的组合,及其所表 现的粘砂性质。如壤土、砂土、粘土等。 Soils are a combination of sand, silt, and clay whose relative proportions determine the soils texture. 每种质地的土壤机械组成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土壤质地的类别和特点,主要继承成土母质的类型 和特点,但还有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的人 为影响。 质地是土壤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某些成土 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质地是土壤分类系统中基层分类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