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践反思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报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今天的语文教学应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渐次完美,以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换句话说,今天的语文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结合起来,把语文看作“人学”,一切从人出发,求得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完善,才会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会让今天的孩子在明天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的祖国也才会有更富强美好的未来。

基于以上思考,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一下自己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认识:转变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为童心铺设最亮丽真纯的底色;转换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架设起通向成功的阶梯;返朴归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为学生未来学习寻得动力之源

一、转变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为童心铺设最亮丽真纯的底色

1、教改新使命促成新理念的产生

我们都知道这次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对于语文教改来说是第三次。第一次语文教改,片面强调的是政治性;第二次又片面强调工具性;这次课改,又提出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主张。

历史已经证明了把语文课等同政治课是语文教学的失误,语文教师的失职。单纯的“工具说”又错在使语言游离于思想感情而成为单纯的工具。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该很清楚:语言决不仅仅是工具、载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不能割裂开来的。也就是说政治人、工具人都背离了人的主体意识,只要工具不要人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奴才、奴隶,只能让学生让语文教学失魂落魄地挣扎于题海之中,这样做只能强迫学生接受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训练点。毋庸多言,这样做苦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们教师。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成长需要,实现人格的完善,语文学习应以孩子的精神成长为主线,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铺设最真纯亮丽的心灵底色。

单就习作教学的修改这一细节来说:在“以读带写”规范下的修改,难以克服学生写作的心理定势;在“文从字顺”目标下的修改,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智能水平;在“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框架上的修改,又不能纠正学生对写作行为、过程的误解……所以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

说,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教学指导思想,基本观念和教学结构的更新和重建。当然,这不等于不需要微观形态的研究,微观研究也可能成为推动认识的突破口。而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都不在于某些局部、细节的改善,而在于新的认识背景下的全面改善。

2、新理念、新目标决定语文教学结构的更新

有了上面的经历和反思之后,我开始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结构。

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美好构想成为现实,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我这位傻大黑粗的语文老师。形象就这样了,没法改了,只有在教学内容上动脑筋了。爱读书的习惯帮了我的忙了。那些名家美文、凡人短章,成了我与学生对话的媒介。私自安排了“阅读赏析课”,教师组织同一主题的文章,一组可以3——6篇,以学生听读为主,师生自由品评——人物、事件这一类和主题内容相关的可以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这一类和表达方式相关的也可以评,很自由又不考试,学起来很轻松,日子久了,手中就积存了厚厚的一摞,新课标施行之后,我才知道,那可以被称作“校本教材”。

最初让自己兴奋的是我找到了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没有任何约束,在很轻松的品评赏析中,开拓了学生精神世界的自由空间。再后来,学生写的兴趣浓厚了,一周两节习作课不够用了时间也挤不出来了,就又打开了调整作文课,改变传统模式的做法:作前少指导或不指导,放胆成文在课下(省一节课),初稿上来搞二次指导,解决共性问题;课下修改后,再批可以赏析评改了(省时高效),赏析课上,模范典型要轮换着上(就跟咱学校似的),这是一种暗示成功的策略。

比如:“生命的认识”这一模块又可以分为两个单元,一单元是关于一些动物类(其它生命形式)的文章,——《生命之爱》《向生命鞠躬》《珍珠鸟》《猩猩母亲》《最后的藏羚群》《憨态悲歌》《雪域格桑》等,这些文章让学生们悟道的是: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他们的世界也有令人类钦敬的精神和情感。而第二单元《生命的骄傲》《小川向大海》《我很重要》等一些文章,又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有多么不幸,都该感激生活,因为只有心存感激,才会让我们感受到健康、宁静、爱和快乐。在这个模块的学习

中,“精神主线”着重考虑的是美好的人性的开发和启蒙。孩子留守于内心的是人性中最初的那份善良与美好,认识到的是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我想在这种美文的濡养下,逐渐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的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民族、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形成的将是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尊重。另外,“真情感悟”模块,可以分

为“亲情单元”、“友情单元”、“真情单元”(师生情、陌生人间的融融真情)等几个单元。阅读中,孩子们地浸润在亲情的炽热中,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师生间深入心灵的体贴与关怀……缕缕温情,似阵阵花香泌入心脾,让人迷醉;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驱尽内心的冷漠与阴郁,这样的语文学习带给师生的便是快乐与享受。而教师关注的是孩子心中的烦与忧,是一个为学生疗伤的过程。(张佳日记)

3、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讲到这里,回头再琢磨,先前的那些美好设想,似乎已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语文学习如何以孩子的精神成长为主线,教师又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成长的需要?如何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似乎“阅读”、“写作”成了“灵丹妙药”了。其实不然,无论是美好情感的培育,还是人格的完善,阅读实践中,还只是一种间接的收获,真正的收获还来自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直接经验,只不过教师要做的工作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的,那就是引导孩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统一起来,在作文中、生活中抒真情,讲真话;教师则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在作文批改中,细心体察孩子心中(或文中)情感的偏差,认识的正误,这种大语文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诊视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对生活的感悟,对健康情感的辨析,对健全人格的渴求和启蒙。

再简单些说:教师在引领学生读书时也好,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管理也好,必须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或喜悦、或忧愁、或甜蜜、或酸楚……都应该是建立在真正的感动与顿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在积累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最大的收获才是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情感世界的不断充实和意志人格的逐渐完善。但有一点还必须得强调一下,语文学习需要思考,可思考是有意识的,而情感的培育,意志的完备,人格的完善,该是潜移默化中,于无意识的情况下提升的。课堂上的有意识的思考只能吸引学生注意15—30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上安排适当的学生可以接受的精神内容,(情感的认同,思想认识的提升类的)这样的内容在学习时是无意识的,对于学生来说有如呼吸一样,如果安排得合适,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里压力,并收获成功感,是愉悦身心的事儿。但这种训练又不好细致地写进教学计划,至少我不会也无法事先作出一个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话的计划来,因为我只有在课堂上见到学生,并在具体的教学语言情境中,才会知道我该与学生交流些什么。

例如《挑山工》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也想到了冯骥才对“挑山工”的记写时代特征太浓了,平凡的劳动者被称颂的同时不应忽略他生活的艰辛,今天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他也是为了挣钱。这是我们教师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