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类开题报告
太原市新优园林树种的引选研究的开题报告

太原市新优园林树种的引选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园林绿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美化,同时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指数。
林木作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增强城市形态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引进高效率、适应力强的树种并且在选育、培育、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选题意义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近年来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其文化和城市形象。
本课题旨在通过引控优化选育高效适应力树种,丰富太原市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同时提高树种典型性度,为太原市园林绿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太原市新优园林树种进行引选研究,选出适应太原市环境条件的高效率、适应力强的树种,充分研究树种的植株特性、生长习性、典型性度以及生物学特点等方面。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太原市园林环境条件和生长需求特点,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观测和调查等方式,调查太原市城市绿地区域化的气候和土壤环境状况,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各树种的生态习性,选择高效率、适应力强的树种,同时利用果实、叶片、花类等相关指标指导树种选育工作。
通过对于太原市多种经济效益、成长潜力、抗病性、适应环境能力等综合筛选标准的权衡作出树种引进方案,并进行苗木的试种以及对引进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工作。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收集整理了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树种引进情况和树种引进历史及现状情况;研究了适应太原市生态环境的树种适应条件及树种适应环境的几乎所有特殊性;并针对太原市绿地建设及城市园林绿化,选出具备适应条件呼吸好、疏水性、抗病虫侵害、生长迅速的高效率、适应力强的树种,为太原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种园林植物耐荫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12种园林植物耐荫性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绿化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耐荫性是影响园林植物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在城市中,尤其是高层建筑、密集楼房较多的地方,植物很容易被遮挡阳光而失去其生长能力,这就需要选择一些耐荫的植物进行绿化。
因此,研究园林植物耐荫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12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利用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研究它们的耐荫性能力,并对其适宜的生长环境、土壤质地和肥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如下方法:(1)田间调查法:对选取的12种园林植物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其耐荫性能力和适应性情况,记录下植株高度、直径、枝干数、叶片颜色等指标。
(2)实验室分析法:采用半自然控制室,对选取的植物进行控制荫度处理,探究不同荫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数据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对应的图表,对12种植物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4. 研究预期成果:(1)鉴定出12种园林植物的耐荫性能力和适应性情况。
(2)分析出适宜各种园林植物生长的荫度和环境因素,并总结出相应的绿化技术措施。
(3)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5. 研究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确定研究题目、编制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
(2)中期实施:完成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记录实验数据。
(3)后期论文撰写: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6. 研究经费预算:本研究所需经费约为20000元。
主要包括实验费用、材料购买费、差旅费和论文印刷费等。
论文园林树木学开题报告

2、研究内容及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论文提纲、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完成论文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参考文献等)特征进行解析和研究,再结合当地气候及需要对行道树的特性详细阐述。
8.陈植《观赏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9.蒋永明,翁智林《园林绿化树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任步钧《北方园林观赏植物图谱》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闫秀英,付雪松《城市道路行道树树种规划的探讨》吉林林业科技
12.王九龄《选择树种》中国林业出版社
13.吕正华,马青《街道景观环境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2.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
3.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4.苏雪痕《建筑内外植物识景作用》中国园林出版社
5.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2.2、论文提纲
一、行道树的研究背景
二、行道树的种类、习性和特征
三、当地气候对行道树的影响
四、行道树的规划选择
五、城市行道树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2.3、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
通过对城市行道树的规划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更重要的是在享受美丽的同时为我们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噪音的减轻。这使得我们既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又可以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终 稿:2015年9月20日至2015年10月15日
实践活动:2015年6月28日至2015年10月15日
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的开题报告(注:以下仅为开题报告的示例,内容仅供参考)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等。
榆林市作为陕西省的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效。
目前,虽然榆林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植物的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存在着部分地区植物种类单一、缺乏适应性强的植物等问题。
因此,对于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提高榆林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使榆林市区内的园林绿化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经济化和可持续化。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现状和问题,包括植物数量、分布、空间配置及品种等问题。
2. 调查榆林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因素对于园林绿化植物适宜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植物种类及数量,并提出具体的植物配置方案。
3. 探究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方式,如何有效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在养护管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对榆林市区内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园林绿化植物进行调查,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植物配置方案提供依据。
三、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研究,预期达到如下成果:1. 综合分析榆林市园林绿化植物现状,明确其优劣和不足之处,总结出适宜种植的植物品种,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2. 提出榆林市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案,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植物选择,提高植物配置的适应性,为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了实践性指导。
园林种植设计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园林种植设计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面积日益减少,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园林种植设计是城市绿化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其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化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开展园林种植设计方法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园林种植设计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探讨园林种植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包括但不限于:
1. 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法;
2. 园林植物的管理养护方法;
3. 园林植物的生命力评价方法;
4. 园林植物的景观效果评价方法等。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对园林种植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城市绿化工程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提高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城市绿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园林植物作为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城市绿化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城市园林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植物的配置与造景手法不合理,导致园林景观不够优美、不够适宜观赏等。
因此,对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项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园林植物的分类与特性:对常见的园林植物进行分类、特性分析,为园林植物的配置和搭配提供理论基础。
2. 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根据不同的园林风格和植物特性,提出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3. 园林植物的造景手法:根据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光线等特点,结合人工处理手法,探究园林植物的造景手法和技术。
4.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实践案例:通过对一些国内外园林景观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优秀的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手法。
本项目旨在建立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手法体系,开展实践案例研究,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结合专家访谈和专业论证,分以下步骤展开:1. 文献调研:对国内外有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园林景观进行分析和探究,总结其园林植物的配置和造景手法。
3. 实地调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的城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了解园林植物的配置和造景实践情况。
4. 专家访谈和专业论证:采取专业访谈和论证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评估,为研究结果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项目研究的预期结果如下:1. 建立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的理论体系,提出适用于不同园林风格和植物特性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2. 结合实践案例,总结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具体技术和效果,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园林景观深受游客喜爱。
古典园林植物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园林景观的形成和美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配置方面,古典园林采用了诸如“吐绿吐花”“变幻有序”“引景入幽”等手法,通过巧妙地安排植物,使游人在园林中感受到宁静、和谐、自然的美好氛围。
然而,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一些传统的古典园林植物逐渐稀少,植物配置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探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策略、生长状况及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植物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论文选取江南地区经典古典园林,通过对植物配置方案的生态学分析,探究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基础和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提供参考和指导,保护江南古典园林植被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
二、研究内容1.分析江南地区经典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探究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2.选取经典古典园林的代表性植物种类,分析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适应策略和生长状况,揭示其适应性和生态价值。
3.分析古典园林植物的空间配置方式和对园林景观的影响,探究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景观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
4.探讨当今江南地区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收集相关古典园林的历史资料、植物资源及相关研究文献,加深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了解,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实地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园林,测量样地环境参数,研究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长状况,分析植物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系统综合分析法:将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建立植物空间配置模型和景观适宜性评估模型。
四、论文结构1.绪论: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植物配置分析开题报告

植物配置分析开题报告植物配置分析开题报告植物配置是指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美学要求,合理选择和布置植物的过程。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美丽的环境,还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对于园林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配置的分析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植物配置的分析,可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为园林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植物的生态特性、景观效果和养护难易度三个方面对植物配置进行分析。
一、植物的生态特性植物的生态特性是指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长习性。
不同的植物对于光照、湿度、土壤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生态特性,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以保证其能够良好地生长和发展。
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可以选择喜阳性的植物,而在湿润的环境中则可以选择喜湿性的植物。
二、景观效果植物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美丽的景观效果。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颜色和花期,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植物的色彩搭配、高低错落和层次感等因素,以营造出具有美感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花坛中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花卉进行搭配,形成鲜艳夺目的花海。
三、养护难易度植物配置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植物的养护难易度。
不同的植物对于养护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植物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分,而有些植物则相对耐旱和耐寒。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养护的难易度,选择适合养护条件的植物,以确保植物能够长期健康地生长。
例如,在养护条件较为有限的地方可以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而在养护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选择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
综上所述,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植物的生态特性、景观效果和养护难易度的分析,可以为园林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创造出美丽、实用和易于养护的景观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处理显著抑制乔木的根系伸长,乔木根系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均受到Pb的显著抑制。乔木的根系活力均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Pm)含量均先增加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内均降低,只是变化的幅度和进程不同[16]。可导致乔木叶片中chla、chl及叶绿素a/b值的显著下降。使叶片产生光抑制现象[17]。
3.2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对N、P、K的吸收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3.3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体内酶的活性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4 实验材料
盆栽试验设置在温江校区苗圃内。
以温江本地土作为供试土壤。
在四川省洪雅市种苗站选取生长环境相同、 生活能力强、 无病虫害且植株大小和成熟度相近的一年生红椿种苗100 株 (株高约30cm、 地径约 8 cm ) 作为供试植物。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Pb胁迫对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生长发育的影响
选题类型
应用基础
课题来源
自选项目
学 院
风景园林学院
专 业
园林
指导教师
宋会兴
职 称
副教授
姓 名
方骄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20100298
1立题依据
1.1研究对象概况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又名香椿、猪椿、春阳树、椿甜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红椿是我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渐危种[1]。红椿又名红楝子,是名贵的用材树种,分布虽较广,但很零星。红椿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用材树种。《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年)将毛红椿列为国家第一批二级保护濒危物种[2]。
2.1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光合色素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 mg . Kg-1)条件下的光合色素的变化。
2.2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N、P、K吸收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 mg . Kg-1)条件下的N、P、K吸收状况。
1.2.3园林植物对Pb的富集及修复
Pb胁迫园林植物,植物地下部Pb含量大于地上部, 即根>叶或根>茎>叶; 且植物不同部位Pb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不同程度的增高, 且根系Pb含量增大幅度均比地上部( 叶片或茎) 大,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Pb含量比值及Pb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率均较低[18]。
2研究内容
5实验方案
5.1Pb胁迫梯度的设置
为了解红椿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下的生长适应特征,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西南地区重金属污染概况,设置 4个 Pb 胁迫梯度: (CK ) 0 mg · kg-1、 (T1 )50mg · kg-1、 (T2 )200mg · kg-1、 (T3 )800mg · kg-1, 均为干土, 以 Pb 计。 每种梯度各20盆,共计100盆。
2.3不同浓度Pb胁迫对红椿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温江本地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 Pb 胁迫 (0、50、200mg . Kg-1和 800mg . Kg-1)条件下的红椿体内的酶的活性。
3预期目标
3.1分析实验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判定红椿的光合色素随Pb胁迫浓度的增加会有怎样的变化。
1.2文献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Pb污染土壤后,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表现出随Pb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Pb胁迫条件下乔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在钙质紫色土表现为茎>粗根>叶>细根。相同浓度Pb处理条件下,单株乔木总生物量均表现为钙质紫色土大于酸眭紫色土[14]。随 Pb 浓度增乔木叶片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叶长和叶面积均减小 ; Pb 胁迫使得乔木根茎比发生明显的变化, 还加大其叶的凋落程度, 同时整株生物随着 Pb 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极显著降低趋势[15]。
1.1.1生存现状
红椿多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我国主要则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湖南、贵州、福建、重庆以及四川盆周山区。垂直分布于海拔300m一2 260m,通常多生于海拔300In一800 m的低山缓谷地阔叶林中。
1.1.2研究意义
Pb 用途广泛,但人们对其不合理的利用,致使Pb 污染和 Pb 中毒事件频发。Pb 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 威胁动植物生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3,4]。因此, 缓解 Pb 污染的危害, 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刻不容缓。 Pb 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过量的 Pb 进入土壤后会产生明显的毒害效应, 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5,6], 但仍有一些植物能在较高的 Pb 浓度环境中生长[7], 能对 Pb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无污染、美化环境等优点并逐渐成为 Pb 污染修复的主要手段, 目前对该类植物研究集中在草本植物与农作物, 其具有生长周期短、 容易栽培等优点,但普遍存在生物量低、 生长缓慢等缺点[8], 而乡土木本树种则具有生物量高、适应本地环境能力强等优点,且可能具有 Pb 污染修复的潜在能力[9]。 植物修复技术已成为遏止这种趋势的关键力量, 而具有适应性强、 生长量大、 抗逆能力高、 繁殖容易的潜在速生乡土树种已经成为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10,11]。红椿 (Toona ciliata Roem ) 作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是我国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珍贵速生用材树种, 目前陷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对其研究仅有零星报道,如关于其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体内化学成分分析等研究[12,13]。红椿可能对 Pb 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积累能力, 且不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为此本文研究Pb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四川乡土树种红椿对重金属的耐性以及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