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概论
(汇总)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汇总)目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学的萌芽 (1)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2)1.实验教育学 (2)2.文化教育学 (2)3.实用主义教育学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3)5.批判教育学 (3)6.制度教育学 (3)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4)(一)教育的概念 (4)1.“教育”定义的类型 (4)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4)(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4)1.教育的结构 (4)2.教育的功能: (5)(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 (5)(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5)(五)教育的发展 (5)1.古代教育的特征 (5)2.近代教育的特征 (6)3.现代教育的特征 (6)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7)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7)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7)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 (7)5.劳动力市场理论: (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8)1.教育的经济功能 (8)2.教育的政治功能 (8)3.教育的文化功能 (8)4.教育的科技功能 (8)5.教育的人口功能 (9)(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9)(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9)1.全球化 (9)2.其显著特征 (9)3.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9)(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9)(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 (10)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1)(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1)(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1)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1)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1)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2)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12)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3)(一)教育目的概论 (13)1.含义 (13)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3)(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3)(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4)1.社会依据 (14)2.人的依据 (14)(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4)(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5)(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5)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5)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5)(七)培养目标 (15)1.培养目标的概念 (15)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5)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6)第六章教育制度 (17)(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7)(二)学校教育制度 (17)1.概念 (17)2.学制确立的依据 (17)3.各级学校系统 (17)4.各类学校系统 (17)(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8)第七章课程 (1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9)1.课程的定义 (19)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9)3.课程理论流派 (19)(二)课程类型 (20)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0)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21)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1)(三)课程编制 (21)1.泰勒原理 (21)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21)3.课程目标 (22)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22)5.课程实施 (23)6.课程评价 (23)(四)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 (24)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24)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24)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24)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24)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4)(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25)1.美国 (25)2.英国 (25)3.日本 (26)(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6)1.改革的背景 (26)2.目标 (26)3.内容 (27)第八章教学 (28)(一)教学概述 (28)1.教学的概念 (28)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8)3.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8)(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28)1.教学理论概述 (28)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论的关系 (29)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9)4.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9)5.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29)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30)(三)教学过程 (30)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30)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30)(四)教学模式 (31)1.概念 (31)2.特点 (31)3.教学模式的结构 (31)4.程序教学模式(与行为矫正有关) (31)5.发现教学模式 (31)6.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2)7.暗示教学模式 (32)8.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3)9.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3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全部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开展变化的必定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含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根底上,说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援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X;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援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X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 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 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 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 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 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 谐。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 学生中心说——杜威 •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 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 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
关于主体与客体
•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 象(宾)。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
• 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 会。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 位),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 中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 心的教育。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
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 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 期望
•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概论》word版

第一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那么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揭示了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在其《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教育的起源。
(三)劳动起源论持这种观点的有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第一篇: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学的基础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特点1.3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1 古代教育思想2.2 现代教育思想2.3 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1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3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第二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1 教育的本质1.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3 教育的批判性和开放性2. 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2.1 教育的社会作用2.2 教育的个人作用2.3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3.1 教育学的目的论3.2 教育学的过程论3.3 教育学的方法论第二篇: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第三章:教育目标的设定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特点1.1 教育目标的定义1.2 教育目标的特点1.3 教育目标的分类2. 教育目标的设定原则2.1 合理性原则2.2 可操作性原则2.3 可测量性原则3.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评价3.1 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3.2 教育目标的评价方法3.3 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更新第四章: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1.1 课程设计的定义1.2 课程设计的原则1.3 课程设计的要素2.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方法2.1 课程设计的过程2.2 课程设计的方法2.3 课程设计的实施与评价3.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课程设计3.2 素质教育课程设计3.3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五章: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 教学理论的定义和特点1.1 教学理论的定义1.2 教学理论的特点1.3 教学理论的科学性2.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2 构造主义教学理论2.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3. 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3.1 多元智能理论3.2 脑科学与教学3.3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第六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 教学方法的基本分类1.1 教学方法的定义1.2 教学方法的分类1.3 教学方法的特点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2.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2 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3.1 科技教育与教学方法创新3.2 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3.3 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第四篇:教育管理与评价第七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管理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管理的定义1.2 教育管理的特点1.3 教育管理的目标2. 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教育管理的层次结构2.2 教育管理的职能和任务2.3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 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3.1 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3.2 教育管理与组织机构3.3 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第八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1.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评价的定义1.2 教育评价的特点1.3 教育评价的目的2.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2.1 教育评价的分类2.2 教育评价的方法2.3 教育评价的质量标准3. 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3.1 教育评价的改革背景3.2 教育评价的改革措施3.3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结语通过对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的综合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教育概论2[教育起源和发展](用)
](https://img.taocdn.com/s3/m/4269433483c4bb4cf7ecd1ca.png)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14—16),从16世纪开
始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逐步代替封建自然经济。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 要大批知识型工人和科技人才,此外,工人 阶级不断壮大并为教育权利而斗争,这种情 况下,资本主义的教育就有了如下特点: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如《论语》载· 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 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 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生说:“小人哉,樊 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
②学校类型逐渐增多。 我国官学 国学(始于夏朝、唐朝较为完备。唐代时又分中央官
学和地方官学)大学和小学
乡学 私学(春秋时期分为儒墨两大派,到战国时则有了
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合为“九流”加 上小学家,称为“十家”
书院(分官办私设两种)
书院:唐代官办:丽正书院
集聚书院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起 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 劳动,是一种人类所特 有的活动,动物界并不 存在教育现象,动物所 表现出的各种活动只不 过是本能而已。
①人类在创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技能技巧, 积累了一定经验。为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年长一 代所掌握的技能技巧,经验传给下一代。这种传递生产劳动 经验的活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②人类劳动是社会的共同劳动,劳动中(及生活中)社会成 员要遵守一定行为准则,如服从纪律、尊敬长者,敬神拜祖 等。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要传给下一代,以促进同族 (同部落)的人兴旺发达,这种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也促进 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题库及答案大全

教育学原理题库及答案大全第一章:教育学概论1.1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答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1.2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答案: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3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
答案: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2.1 人的发展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基本特征和潜能,而环境因素则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人的发展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2 什么是适应教育?适应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发展潜能的教育方式。
答案:适应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提供个性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发展潜能的教育方式。
2.3 什么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
答案: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原则3.1 教育的个别差异原则是什么?教育的个别差异原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9分)1、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2、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A.国际性 B.公共性 C.民主性 D.终身性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 )A.教育是上层建筑B.教育是生产力C.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D.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的三个重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或受教育者与( )A.教育场所B.教育影响C.教育内容D.教育手段5.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大方面,这是指( )A.教育者B.受教育者或学习者C.教育影响D.教育手段6.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中,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中的( )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双重属性说D.社会实践活动说7.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人们通过教育实践,把年幼无知的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职责的成人。
这是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中的( )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特殊范畴说D.社会实践活动说8.在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中,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的是( )A.心理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9.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勒图尔诺B.沛·西能C.孟禄D.马克思10.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说主要盛行于( )A.英美B.苏联和中国C.欧洲大陆D.亚洲11.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校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这里所说的是( )的教育特征。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12.在下列所述的教育特征中,属于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A.教育国家化、世俗化和法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
B.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C.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统一。
D.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13.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不同年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这阐明了现代教育()A.未来性B.科学性C.生产性D.终身性14.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15.根据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根据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 )A.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B.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C.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D.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6、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是()。
A.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B.教育的生物起源论C.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D.教育的自然起源论1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利托尔诺B. 孟禄C.奥苏伯尔D. 赫尔巴特18、“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19、在()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20、教育的正确含义是 ( )。
A.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B.“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C.教育即教学 D.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1、把“老猫教小猫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都说成是教育错在否认了人类教育的()。
A.阶级性B.有意识性C.历史性D.社会性22、下列哪项不是现代代教育的特点()。
A.阶级性 B.民主性 C.国际性D.普及性23.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
A、私学B、官学C、书院D、大学24.“六艺”中的“书”为()。
A、艺术教育B、书法教育C、文字教育D、政治伦理教育25.汉代的太学属于( )。
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26.我国的私学产生于()。
A、原始社会末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汉代以后27.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
A、白鹿洞书院B、岳麓书院C、东林书院D、象山书院28.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29.“产婆术”是由()创立的教学方法: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苏格拉底D、卢梭30.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为标志:A、《大教学论》B、《民主主义与教育》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31.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
A、孔子B、杜威C、苏格拉底D、赫尔巴特32.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D、算术、几何、天文学33.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C、主动脉张胎教D、强调早期教育34.《政治学》是()的主要代表作: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卢梭35.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A、《爱弥尔》B、《教育漫话》C、《理想国》D、《大教学论》36.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37.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 )。
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目的》D、《大教学论》38.“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
A、《学记》B、《孟子》C、《大学》D、《中庸》3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6分)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
A、受社会制约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D、一种个人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非形式化B、形式化C、非制度化D、制度化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
A、太学B、官学C、私学D、书院4.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5.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6.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A、全民化B、终身化C、民主化D、现代化7.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个方面()。
A、重视教育的作用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C、强调早期教育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8.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
A、亚里士多德B、维多利诺、拉伯雷C、伊拉斯谟、莫尔D、洛克、卢梭9.杜威的教学主张()。
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社会C、教育即生长D、从做中学10.《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
A、循序渐进原则B、及时施教原则C、预防性原则D、学习观摩原则11.《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D、择师的标准是“道”12.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陶行知B、梁漱冥C、陈鹤琴D、陈寅恪13.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有()。
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8分)1.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 ) 2.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3.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4.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
()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6.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
()7.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8.“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
()10.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11.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1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13.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4.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15.《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6.《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17.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18.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四、简答题(共17分)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8分)2.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