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合集下载

2014年上海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5-02-28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 9%。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7.46万户,比上年增长36%。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6403户,增长62.4%;外商投资企业7626户,增长16.1%;私营企业21.08万户,增长48.7%;个体工商户4.86万户,增长1.2%。

浙江电信政企客户网格化营销模式

浙江电信政企客户网格化营销模式

浙江电信政企客户网格化营销模式三、浙江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环境现状及分析(一)浙江电信概况及其发展历程1、浙江电信公司概况中国电信浙江公司是第一批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四家省级公司之一。

公司主要经营固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接入和ICT集成等综合信息服务,公司旗下拥有“天翼”、“天翼领航”、“天翼e家”、“天翼飞Young”等品牌。

2014年公司资产规模达到530亿元,年收入345亿元,主实业就业员工近6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浙江公司累计投资超过230亿元用于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年均为国家创造利润超过30亿元;近10年来,对整个浙江GDP的贡献已超过千亿元;累计纳税超百亿元。

目前浙江公司拥有17个省公司部门,分4大类别,前端营销与服务部门:市场部、客服部、渠道部、政企部、创新部,后端网络与系统支撑部门:网发部、网运部、企信部、采购部,综合管控支撑部门:法律部、人力部、计财部,综合管控保障部门:办公室、党群部、监察室、安保部、审计部;10个直属单位,也分为4大类别,销售类单位:电子渠道中心、号码百事通中心、互联网事业中心、视讯运营中心、云计算运营中心、政企客户中心,服务类单位:10000 号中心,网络支撑类单位:网络监控中心、长途传输局,综合支撑类单位:财务共享中心;6个由集团或股份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分公司、合资公司,委托浙江电信运营管理的委托管理单位:天翼终端分公司、义务集采中心、信产公司、数通公司、翼信科技公司,以及相对独立的浙江省电信工会,并且下辖11个市分公司、92个县(区)分公司、818个支局,每个县(区)分公司下设若干营业厅和联营合作厅。

浙江公司具备电信全业务、多产品融合的服务能力和渠道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广大客户的多样化通信方面需求。

公司在宽带业务、移动业务、新兴业务、iTV、天翼阅读、号码百事通及助推智慧浙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不论是公司业务产品的规模,还是业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大多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浙江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浙江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浙江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一、社会发展形势基本判断(一)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国家统计局社会司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研制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对全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显示,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排在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

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工作,启动实施了“五大百亿工程”,即“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大多是关乎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产品建设,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社会发展向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的方向加速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资料显示,浙江社会发展水平从1995年的第9位跃升至1999年的第5位,进而再升至目前的第4位,实现了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基本对应。

社会发展将从缓慢型转向增速型,社会结构从农业型转向工业型,并正向工业化后期转化,社会生活从匮乏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社会事业从政府包办型转向政府、社会共办型,社会管理从全能、管治型转向有限、服务型。

浙江社会发展取得如此长足的进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是发展理念的飞跃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省委提出了“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上。

“八八战略”中有关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直接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扎实。

目前,浙江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都已跃居全国第4位,成为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

2003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4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6.5亿元,为全省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基础。

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重大政策措施。

专题0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2018-2022)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

专题0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2018-2022)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

专题0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判断题1. (2022·01浙江高考真题)国家推动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契合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2021·浙江高考真题)经济过热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助于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_______)3.(2021·浙江高考真题)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

4.(2020·浙江高考真题)要解决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须优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______)5.(2018·浙江高考真题)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二、单选题6. (2022·06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加快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建设,大幅降低国际贸易专业化门槛,积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

这些举措()①有助于稳定对外贸易②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③旨在扩大国内消费④旨在扩大对外投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7.(2022·06浙江高考真题)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上亿市场主体、数亿人就业创业,我国政府向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其目的在于()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②直接纾解企业困难③优化经济结构④“放水养鱼”,涵养税源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 (2022·01浙江高考真题)2021年“双十一”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

其中,“把好平台准入关”“禁止先提价后打折”的规定()A. 旨在规范网购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B. 有助于完善市场准人机制,提升消费者维权能力C. 是用行政手段克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D. 是用法律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有序竞争9.(2022·01浙江高考真题)2016~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相关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9.1 20.5 22.1 23.3 24.3煤炭消费链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62.2 60.6 59.0 57.7 56.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1.28 153.40 260.78 380.87 492.02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A. 生态环境逐步好转B. 煤炭消费量下降推动绿色发展C. 绿色发展理念有所体现D. 清洁能源消费推动了创新发展10. (2022·01浙江高考真题)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col/col164/index.html2000---2012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体:[ 大中小 ] 日期:2013-02-08 09:01:13 发布机构:2012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促发展,抓转型,惠民生,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增长,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

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增长7.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

图1 2007-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8%。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全年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7万人,其中42.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粮食总产量783.5万吨,增长0.2%(见表2)。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浙江精神讲义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浙江精神讲义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 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 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 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 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 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 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浙江民营企业的“6789”
“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 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 来自民营企业,他们还解决了全省90%的 就业率。
浙江经济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成为浙江经济的“发动机”,并且浙江民营资本 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股最引人瞩目的力量。 截止2009年底,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87万家, 全省有私营企业68万家,户均注册资本达207万 元。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 180家,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其中杭州 有87家。
675.67 207.78
45.4 7.4
26.8 10.3
3.7 6.4 205.08 118.28 6486
3790 9488 12704 3346 1997 9823 255276
行政区划
单位(个)(2009)
地区
市辖区
县及县级市
建制镇

合计
32
58(36+22)
735
445
杭州市
8
5
99
31
浙江的大陆岸线北起平湖市金丝娘桥,南至苍南县 的虎头鼻,长达1889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形 同串珠,北自嵊泗花鸟山岛,南至苍南县七星岛,面 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共有2878个,占全国40%, 居全国首位。其中舟山群岛占全省岛屿的45%以上。

海西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海西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海西州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海西州统计局(年月日)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抓生态、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有效遏制了工业经济大幅下滑势头,全年全州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一、综合人口: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万人,增长,其中户籍人口万人,比上年增长。

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增长;农业人口万人,增长。

男性人口万人,增长;女性人口万人,增长。

汉族人口万人,增长;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增长。

户籍人口出生率‰,上升个千分点。

死亡率‰,下降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个千分点。

经济总量:全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增长;第二产业亿元,下降;第三产业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对的贡献率分别为、和,拉动经济增长、和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转变。

人均生产总值达元,增长。

财政:全年全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下降,其中: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下降;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下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

全年全州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亿元,下降;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亿元,增长;教育支出亿元,增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增长;公共安全支出亿元,增长;农林水事务支出亿元,增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亿元,增长;科学技术类支出亿元,增长;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亿元,增长。

物价:格尔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德令哈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较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就业:全年全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人,比上年减少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次,比上年减少人次。

二、农业全年全州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种植业亿元,增长;林业亿元,增长;牧业亿元,增长;渔业亿元,增长;服务业亿元,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结构、效益持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0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分别增长1.4%、7.1%和8.7%。

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增长7.3%。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 47.5调整为4.4:47.7:47.9。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图图22014年浙江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见图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见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图32009-2014年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全年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4万人,其中41.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2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5979公斤/公顷和7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2%(见表2)。

油菜籽播种面积1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蔬菜620千公顷,增长0.2%;花卉苗木138千公顷,增长5.1%;药材33千公顷,增长3.0%;果用瓜101千公顷,增长0.2%。

生猪年末存栏965万头,年内出栏1725万头,分别比上年减少25.1%和9. 0%。

肉类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减少9.9%。

水产品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8万吨,增长4.6%,淡水产品产量107万吨,减少0.7%。

全省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57个,面积107万亩,累计建成6441个、面积572万亩;新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6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2个,总面积360多万亩。

农民信箱系统完成升级改版,现用户保有量达到272万人,2014年共发送信件6亿封,短信9亿条,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

全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21家;全省土地流转率达48%。

新登记家庭农场5000多家,1432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全年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208亿元。

到年末,全省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

全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 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已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全省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8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34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旅游村856个、旅游点2336个。

“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69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9%,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407和7137亿元,分别增长6.1%和7.4%(见表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4392亿元,增长5.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085亿元,增长5.2%;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高于工业总产值增幅1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9.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83亿元,增长8.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 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36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428亿元,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34亿元,增长6.3%;私营企业1221亿元,增长5.5%。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0%。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90亿元,增长11.2%;税金总额660亿元,增长16.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非国有投资16343亿元,增长18.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9.4%,其中民间投资14782亿元,增长20.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2.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

第二产业投资7929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投资7879亿元,增长12.2%。

在工业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9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7.9%,增长16.4%。

第三产业投资15363亿元,增长18.8%(见表6)。

全年投资项目46988个,比上年增长7.9%,其中新开工项目27675个,增长9.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商品房销售面积467 7万平方米,下降4.3%;商品房销售额4923亿元,下降8.8%。

图42009-2014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7%(见图5)。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77.7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7.6亿元,增长13.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 5179.5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25.8亿元,增长10.1%。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中西药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增长5.1%,通讯器材类增长10.2%,家具类增长36.9%,五金、电料类增长4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8.2%。

年末全省已登记的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321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9.2%。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

其中,进口817.9亿美元,下降6.0%;出口2733.5亿美元,增长9.9%(见表7)。

月均出口228亿美元,其中7月份出口2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民营企业出口1911亿美元,增长14.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7.1%。

对欧洲和北美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放缓(见表8)。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50个,比上年减少22个;合同外资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11.6%。

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7%、增长24.3%,分别占外资总额的59.5%和62.0%,比上年分别回落2.4、提高6.4个百分点。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全省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6亿美元,增长46.9%。

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共计5 7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中方投资58.2亿美元,增长5.4%。

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34.8亿美元,增长45.2%。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5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旅客周转量1077亿人公里,增长5 %(见表9)。

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9亿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8亿吨,增长7.5%;内河港口完成3.1亿吨,下降17.5 %。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 38.8亿元,增长64.3%;电信业务总量1145.7亿元,增长19.6%。

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1769万门,比上年减少84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1141万户,增加334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7371万户,比上年增加299万户,普及率13 4.6部/百人;本地电话用户1642万户,减少139万户,普及率30线/百人。

年末互联网用户数6371万户,比上年增加373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76万户,增加33万户。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79亿人次,增长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7亿元,增长14.3%;接待入境旅游者931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6.7%(见表10)。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2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2%。

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3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9.5%。

年末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11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见表11)。

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6家,累计融资3706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2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6.8%;创业板上市公司41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14.2%;人身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增长12.7%。

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0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12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省共有小学3344所,招生59.8万人;在校生354.5万人,比上年增加4. 9万人,增长1.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

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 8平方米;生均图书25.9册;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6.4台;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学校比例为95.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建立校园网校数比例为98.8%,提高0.9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