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皖中江淮话的语音
淮南地区的方言(上)

淮南地区的⽅⾔(上)淮南话从属于北⽅⽅⾔区的江淮(安徽)次⽅⾔。
但在语⾳和词汇上⼜有着⼀定的地⽅特点。
有些话说出来,本地⼈明⽩,外地⼈听了往往不明其义。
为了⽅便与外界的交往,仅从语⾳特点和词类释义上做个简要的介绍。
⼀、特点(⼀)、淮南⼈说话,发⾳部位多在⾆中,说话⼝⾳重,声⾳⼤,听起来象吵架。
没有江南⼈讲话“软”,也不象河南、⼭东⼈讲话“硬”,被北⽅⼈称之为“蛮⼦”,⼜被南⽅⼈称做“侉⼦”。
(⼆)、声调上,第⼀声调值低,近似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声类似普通话的第⼀声;第三声不拐弯,直接上升,类似普通话第⼆声;第四声与普通话⼤体相同,但不能降到最低点。
⽆⼉化⾳,但有⼊声。
(三)、声母上,1、西部属寿凤⼝⾳,声母“f”发为“h”,即平常说的“h”“f ”不分。
如“凤台县刮⼤风,把粪箕⼦刮翻了”说成“讧台县刮⼤轰,把混箕⼦刮欢了”;“房地”说成“皇帝”;“冯巩”说成“红巩”。
东部有点受合肥⼝⾳影响,“n”、“l”混淆,但不太明显。
2、翘⾆⾳与平⾆⾳不分。
翘⾆⾳ zh.、ch.、sh 都发成平⾆⾳ z、c、s 。
如:“事实”说成“四思”、“朱主席”说成“租组席”。
(四)、韵母上,1、部分前⿐⾳与后⿐⾳不分。
把后⿐⾳“eng”、“ing”发成前⿐⾳“en”、“in”。
如“程度”说成“陈度”,“影响”说成“引响”。
2、将⼉化⾳ er 发成 a ,如“⼆”说成“啊(去声)”;或发成 e ,如“⼉⼦”说成“蛾⼦”。
(五)、声韵母的拼合上,e 不直接与 g、k、h 相拼,拼时必须发成 uo 才⾏。
如“⼤哥”说成“⼤锅”;“科学”说成“扩学”;“和平鸽”说成“活贫锅”。
(六)、市区和郊区讲话区别⼤,市区⼈讲话接近普通话,⽅⾔少;郊区⼈讲话⽅⾔多,与普通话差别⼤。
(七)、词尾多带“⼦”字。
仅以⼈的头部为例。
就有:脑门囟⼦、额了头⼦、眼珠⼦、⿐梁⼦、⿐尖⼦、⽿垂⼦、⽿朵眼⼦、脸蛋⼦、腮帮⼦、⽛花⼦、⾆头根⼦、⾆头尖⼦、后脑勺⼦等。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浅谈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

皖 方 言 区 中除 去 中 原 官 话 区 f 寿县 、 风台、 颍上 、 蚌埠市 、 金寨 、 霍邱等地 除外) , 唯 有 江 淮 官 话 区 的 绝
大部分县市存在/ r / 的发音 , 而 其 他 地 方 则 无/ r / 言 区 学 生 存 在 的 语 音 问题 及分 析
的脚 步 以下 以学 习 英 语 为 例 . 总 结 出 皖方 言学 生在 音 错误 , 其 带 来 的 干 扰 和 负 迁 移 成 了 新 生 接 受 和 掌 握
学 习英 语 的过 程 中存 在 的 常 见 语 音 问题 。
( 一) 元 音 1 . 英 语 的, e i / 常误 读 成 / e l
在皖方言区学生中 . 新 生 普 遍 存 在 各 种 各 样 的 语
新 语 音 的最 大绊 脚 石 , 难 以 形 成 新 的 语 言 习惯 , 从 正 面 或 侧 面 严 重 影 响 了学 生 听 、 说 、 读、 写能力 的发挥 。 构建“ 地域性小组 ” 模 式不 仅 是 能够 优 化 小 组 活动 . 而 改 善 皖方 言 区学 生语 言 问题 的一 项 重 大 举 措 . 促 进 学
语 音 是语 言存 在 的基 调 , 语 言 与语 调 的 正 确 性 将 换 念 , 在 有 些 区域 , 有 鼻 音 声 母, n / 而无 边 音 声 母 , 还 直 接 影 响 日常生 活 中 的 各 种 交 际 效 果 , 因此 , 良好 的 语 音基 础 会 使 人 们 的人 际 交 往 达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有些地方 , 有无鼻音声母/ n / 而有 边 音 声 母 , l / 。
安徽省横跨江淮地区 . 其 独特 的地 理 位 置也 导致
4 . / t r / 和, d r / 读 音 的异 化 在 安徽有些地 域的方言里 z h 、 c h 、 s h的 发 音 通 常
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

浅谈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构建“地域性小组”模式摘要:近年来,由于方言等原因导致的语音僵化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皖方言区这种音素的缺失带来的各种问题尤为明显,如何寻找到有效途径来缓解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地域音素的特点并结合语音实训的“地域性小组”模式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本文基于对皖方言区学生主要存在的语音问题的讨论,详细介绍了“地域性小组”模式的主要思想,最后综合分析了“地域性小组”模式在改善皖方言区学生语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语音问题地域性小组皖方言因材施教语音是语言存在的基调,语言与语调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效果,因此,良好的语音基础会使人们的人际交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具有地广人多的特点,而方言种类繁多是我国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带来了语音僵化现象,特别是当今社会英语的广泛使用,促使积极改善学生语音问题成为语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皖方言区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及分析安徽省横跨江淮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导致其方言系统分布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可分为皖西赣语、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客籍话、皖南徽语、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北中原客话。
这些地方方言所带来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语音僵化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的脚步。
以下以学习英语为例,总结出皖方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常见语音问题。
(一)元音1.英语的/ei/常误读成/e/汉语中的复韵母uei、uen中的ei、en皖中江淮官话的方言中常常被舍弃,发音为短而平的n音,这种发音习惯带来的问题就是英语的/ei/常被误读成/e/,双元音直接当做单音节发声,没有前后音长的变化和力度轻重的改变,例如,age和egg的首字母发音混淆。
2.英语的/?覸/常误读成/?覸n/英语的/a/常误读成/?覸n/在安徽六安地区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方言中的鼻韵母an的错误发音方式造成学生在读英文元音/?覸/时,会习惯性地加上鼻音/n/。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

安徽安庆岳西方言探微岳西地处安徽与湖北交界处,大别山区。
从整体来看,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次方言区几皖西赣语区。
在我个人感觉中,我们当地方言受普通话影响比较普遍,我们父母一辈的人与爷爷奶奶一辈相比,普通话的发音与说法明显增多。
而我们这一代人受普通话影响则更为普遍,方言意识已非常淡薄,甚至在家乡总是夹杂许多普通话用法,难以说出方言用法。
(二)皖北中原官话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
例如,“安”读 a~21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 t 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 ,才ts≠在,肠t (或ts)≠丈t (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 24]或[cn ~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 ”(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安徽淮南方言完美版

搁哪拐子
隔厌
拐的
光不叽凉
好的羊熊样
好盏子
呵大蛋
黑扯
呼你
几吧捏两耳朵
脚jue趾盖
就和
看把你倨地
扣逼手
拉呱
老细
脸给你恣烂
嘛比的好
猫比吧
猫吊喽
磨叽
你搁哪喝地该
念你
劈脸
瘸气
苕道
什么黄子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洋唬什么
耶熊吧
怎么不照地该
我地孩来
嘛比
麻熊
猫比
猫水sei
耶熊
驴熊
洋熊
洋熊样
马虎熊
可照
不照
胡吊扯
胡吊搞
胡几吧吊扯
胡几吧吊搞
就地
考了
活考
活毁
活萝卜
就嘴
一嘴
一嘴猴
可是地该
怎么搞地该
麻灿
哧花
腌a喳
恶厌
吊烟
打吊腰
老据
洋唬
咋唬
叽一裤
地走
杠路
杠家
杠腿
七叶子
二倚子
不照器
不吊照
管抬
吊能抬
管经
遮咕劲
过劲
搁哪
咯ge饭
割啷啷地
嗞拉拉地
细比扣
狗比羊眼
狗比日眼
鬼子六
精头屁
决誓
决人
操事
迟鱼
马子
秋巴
秋鸡
叽歪
尿sei尿拉拉地
滴滴答答
老婆三调
劈脸呼
扳钱
白扳
逞脸
逞吊脸
耳e巴子
到尽
糇hou巴咸
瘸怪
瘸卜
瘸么
雾掉了
淮南方言概论

淮南方言[概论]淮北方言淮北方言大全1经典淮北话(暴笑) 淮北的帮忙顶一下哈 1.搁哪喝的?--------------你脑子有毛病 (更正宗一点的摸拿喝的),,其实是摸就是在的意思,就是在哪喝的酒了之类的,脑子不听使唤了 2.字儿----------- 舒服,得劲,正解是,(zei)音,4声,3.管 --------------------------------可以。
这也不算方言了,4.苍——拽。
苍取苍惶意。
5.弄啥子,--------------------------干什么,还有说做啥子,啥本来就是什么的意思。
6.徐吊-------------------------------罗嗦,一般是不平常的罗嗦,类似有点牛皮,这个是外来词N年前没有这样说的。
7.zhang问————什么时候其实这个就是“早晚,”的变音罢了,8.毛格子————————硬币,也有时把最后的子字省略。
9.义西-----------------做错什么时说的,也是相声词,10.胳了掰子——肘子11.猫逼了——没戏了12一比吊糟——差劲到家了13.弄熊的——干什么的14.恁——你或你们15.你搁这摆饰啥滴是——你在这里做什么 16.决哑拔子-------------------指:"脚},脚的音就是(jue),哑字是丫字,普通话里也有脚丫儿,拔子是语气助词17.光锦裳--------------------指光着背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光脊梁,当然是光着上身了,只是有点变音罢了,类推还有就裸体就是光腚了,哈哈18.今天“麻B”热麻B是粗口话(ma)淮北的好说这个,不仅是对天气,经常出现在口头禅上,BS之19.老,,子———老太太其实是老麽子,和还猪哥哥里的容麽麽类似,不是敬称,表现在老太太自嘲或对别的老太太不尊重的称呼20.铁条——————铁丝,粗的才叫铁条,细的还叫——铁丝21.批脸烀————打脸应该是劈脸掴,不解释大家也懂的,还有就是扇(三声,动词)了,意同前。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皖中江淮话的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
一、语音的共同特点
1.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古全浊上今归去声。
例如:稻=盗、到,舅=旧、救。
2.古全浊声母,江淮话一律读成清声母。
古全浊声母今为塞音、塞擦音声母时,平声读送气音,仄声读不送气音。
例如:合肥市话爬p55、拔p4,同t55、动洞t53,葵k u e i55、柜k u e i53,勤t i n55、近i n53,才t s E55、在t s E53,迟t55、治t53。
3.古深臻摄阳声韵与曾梗摄阳声韵,今江淮话读音混同。
例如:林邻=菱灵,针真=,音因=鹰英。
蒸征
长
混同的情况有两种:第一,多数方言是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的字,读成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第二,只有滁州市、来安、嘉山等方言是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的字,读成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
二、语音的内部差异
1.古泥来母字,今江淮话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其他各地读音一律混同。
例如:脑=老,怒=路,年=连,聂=猎。
2.怀远、淮南、嘉山、天长、无为、芜湖市、南陵、当涂、马鞍山市、广德(城区)、郎溪(城区)、枞阳等地话,t、t、声母与t s、t s、s声母不分,有t组无t S组。
例如:知=资,炒=草,山=三。
此外,池州市(城区)和宣州市虽然t s、t组声母都有,但只限于在少数韵母中能够分辨字义。
例如,池州话的t组声母只见于韵母的入声字(直t35、尺t35、实35)。
3.古日母字,在没有t t声母的话里,大都读成舌尖前浊擦音[z],少数也有读[]的。
但是当涂话却读成舌根浊擦音[]。
例如:人绕瓤热肉”淮南话读z声母,芜湖市话读声母,当涂话读声母。
4.古疑母和影母开口洪音韵的字,今江淮话洪音韵前有、、、四种读法。
例如:
9
1
“爱恩袄”和“碍岸硬”,滁州市话是声母,淮南市读声母,巢湖市读声母,合肥市读
声母。
5.桐城、枞阳、池州(城区)、芜湖市、青阳、南陵(城区)、宣州、广德(城区)、郎溪(城
区)等地话,都不同情况地出现将t t 声母拼合口韵的字与t t 声母拼撮口韵的字混
同。
例如:
代表
字方言
点
池州市、宣州市
桐 城芜湖市(老城话)
猪除书居渠虚t y t y y t t
t y t y y 追吹水t y e i t y e i y e i t e i t e i e i t y e it y e i y e i 肫唇顺军群训
t y n t y n y n
t
n t
n
n
t s un t sun s un t y n t y n y n
6.古见晓组声母开口二等字,在芜湖市、和县、含山、巢湖市、当涂、安庆、枞阳、池州、桐城、宣州、南陵(城区)、青阳(城区)、广德(城区)、郎溪(城区)、无为、庐江等地话里,都有数量不同的白读和文读之分。
白读音仍保持古读舌根音k k x 声母和开口呼韵母,文
读音声母为舌面前音t t
和,韵母为齐齿呼。
例如:
代表字安庆市
池州市
巢湖市
芜湖市
宣州市
家
白读文读ka
31t i a 31
ka
44t i a 44
ka
31t i a 31
ka
31k i a
31
ka
31t i a 31
讲
白读
文读kan
313t i an 313
kan
213t i an 213
t i
~
213
k a
~313t i a
~313
k ~
313t i ~
313
敲
白读
文读k au
31t i au 31
k au
44t i au 44
k 31t i 31
k 31t i 31
k 31t i
31
掐
白读文读k a
55
k a
35t i a
35k 5t i
5
k a
5
t i a 5
k a
5
鞋
白读
文读x a i
35ia i 35
x a i
24
x
35
x
35i e
35
x
35i e 35
咸
白读文读xan 35i an 35
xan 24i an 24
x ~
35
i
I
~35
x a
~35
i e
~35
x
~
35i e
~35
咬
白读文读au 313i au
313au 213i au 213
213
i
213
313i
313
313
i
313
眼
白读文读an 313i an
313
an 213i an
213
~
213
i
~
213
a
~313i e
~313
~313
i e
~313
7.合肥市、肥东、肥西、六安、霍山、舒城、巢湖市等地话,将来自古蟹开三、四祭齐韵
2
9
和止开三支脂之微韵的字,大都读成舌尖前元音韵母。
例如:“比”读p
24
、“皮”读p
55
、
“米”读m
24
、“低鸡”读t s 21(=资)、“提齐”
t s 55
(=瓷)、“洗喜”读s 24
(=死)、“礼椅”读
24。
8.安庆市、枞阳、桐城、广德等地话,将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的(普通话读u 韵母)字,
读成u (或)韵母,与侯韵端系字混同。
例如:肚=抖,兔=透,途=头,炉=楼,祖=走,醋=凑,素=嗽咳。
9.安庆、枞阳、桐城、芜湖市、和县、全椒、马鞍山、当涂、池洲等地话,将古宕江摄唐阳
江韵字与咸山摄覃谈咸衔凡寒山删元韵字,韵母发音混同。
例如:党=胆,杭=咸,光=关,汪=弯。
10.很多市县的方言里都没有卷舌韵母。
普通话读卷舌韵母的字“儿耳二”等,被
读成不同的舌面元音。
例如:合肥、肥东、肥西、舒城、六安、巢湖市、含山、定远、怀远、嘉山、天长等地读成a 韵母,和县、南陵(城区)、当涂(城区)、马鞍山等地读成韵母,滁州
市、来安话读成E 韵母,全椒话读e i 韵母,淮南市话读韵母,霍山话读
韵母,无为、庐
江、枞阳话读成
韵母。
11.古山摄合口一等恒韵字和山摄合口三等仙韵知系字,在安庆、池州市、合肥、肥
东、肥西、桐城、舒城、枞阳、巢湖市、和县、全椒、含山、滁州市、来安、天长、无为、庐江、芜湖市、当涂(城区)、宣州市、铜陵市等地话里,与山摄其他阳声韵字相比,发音特殊,韵音不谐,不能相押。
例如:
代表字安庆市
芜湖市
合肥市
巢湖市
滁州市
搬判漫班盼慢on an o ~a
~~~
~~
短团乱胆淡烂on an o ~a
~~~
~~
篆官豌撰关弯
on uan
o ~u a
~~
u
~
u ~u
~
u
12.入声韵在皖中江淮话里的读音有三种情况:第一,带有喉塞音韵尾。
具有这种
情况的方言占绝大多数。
例如,皖东的滁州地区,皖中的合肥地区,沿江及江南的芜湖市、宣州市、当涂、南陵(城区)、铜陵市等。
第二,无辅音韵尾标志,只保存独立的舒声调值。
例如,安庆市、池州市、淮南市等方言。
第三,大部分入声韵已无辅音韵尾,只保存独立的舒声调值,少部分入声韵带有边音韵尾。
这部分字大都来自三、四等促声韵和臻合一没
韵,通合一屋沃韵。
例如:桐城、枞阳一部分人话里的(毒十),i (笔一),u (哭屋),
或y (桔叔)①。
3
9①杨自翔先生将桐城方言分为两个入声调类。
详见《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安徽桐城方言入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