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质编录细则

合集下载

地质观测与编录规范

地质观测与编录规范

地质观测与编录规范(一)地质编录基本要求1. 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

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

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2.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原始地质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要求及时录入计算机系统。

3.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用字规范。

4. 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量具、和绘图工具。

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上交。

5. 原始地质编录时,可先作野外手图。

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进行室内整理时,再按要求转绘成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二)钻孔原始地质编录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在钻探施工现场通过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2.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3. 编录人员应根据勘查区设计报告编写“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并在工程施工前交与钻探施工人员。

4. 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核对钻探原始记录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岩矿心≥10cm回次总长(m)等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岩心箱编号和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顺序是否颠倒,岩心是否用清水冲洗等;岩心签上面填写的数据是否齐全、准确,和钻探原始记录班报表上的数据是否一致;岩心采取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

并配合施工单位搞好质量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5. 地质编录时,应记录钻探原始记录班报数据,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编号、起止孔深、进尺、岩心长、残留岩心、采取率等记录在“钻孔原始记录表”的回次进尺及岩矿心栏目内。

探槽地质编录细则1

探槽地质编录细则1

(因为专业,纯属转载)探槽地质编录工作细则探槽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探矿工程,是揭露地表地质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为了做好探槽地质编录工作,取全、取准探槽地质资料,统一编录方法和质量要求,提高编录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1探槽的布臵必须目的明确,采样部位要挖至风化面以下0.5米,其它部位挖至新鲜基岩,施工结束后一周内必须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

2探槽编录组一般由组长、作图员、测手(可兼任)2—3人组成。

2.1组长职责:全面负责编录工作,主要负责地质观察、分层、布样、文字记录,要求掌握有关规范、设计及工作细则,熟悉探槽周围地质情况。

2.2 绘图员职责:协助组长工作,主要分工素描图及其它适合兼任的工作。

2.3 测手职责:主要分工编号、打桩,基线布臵、测量各类数据、采集标本及各种拣块样,人员不足时可由组长或作图员、采样工兼任。

3用于揭露矿体的探槽必须作正式素描,有两壁一底的探槽,一般绘制一壁一底。

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正东壁。

但由于地形及地质现象突变等原因造成首选壁的基岩露头不理想时,方可选择对应的另一壁,或者视其情况,多数导线取首选壁、个别导线加绘对壁。

槽壁轮廓高低变化可简化。

必要时增绘槽头和样槽素描。

当覆盖层极薄,受比例尺限制难以显示出槽壁时,可只绘制槽底平面图,不允许以槽底剖面作为正式素描资料。

在勘探线剖面上采基本分析样时,要增绘矿体部位的素描图。

4 地质填图中专门用作地质观察点的短槽(包括剥土)除有特殊意义者外,一般不作正式素描图,但在野外记录本上须作记录和素描。

5 野外正式编录之前,参加人员要对探槽内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确定素描单元(分层)和布臵样品,达到认识统一。

然后进行编录,编录结束后,解皮尺之前,要对文图资料进行检查,如无差错和遗漏现象,方可解去皮尺,做到文图扣合。

6探槽编录时,无矿岩层分层要求按矿区填图单元结合岩石组合、构造、蚀变等进行,发生显著变化的地质体、不同岩石类型和较大构造均应进行单独分层。

(新)地质编录明细介绍

(新)地质编录明细介绍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二○○六年一、钻孔布测、施工规程(一)钻孔的布测1、在地质勘探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施工顺序、施工进展情况、邻近完工钻孔的地质情况及钻探力量,分批次布测钻孔。

对即将施工的钻孔要提前3-5天通知钻探施工单位,以便平整机台及做施工前的其它准备工作。

涉及到找矿方向、远景评价及下一步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钻孔应优先安排施工,同时应照顾到搬近和施工的方便。

2、需要布设的钻孔由地质编录人员填写“钻孔布测通知书”。

其要点是明确其孔位相对于基点(或一测点)的方位、距离,经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人检查设计孔位(或坐标)设计方位及开孔倾角等无误后通知测量人员布测。

3、测量人员按布测通知书所提出的时间要求将需要布测的钻孔布测到实地并树立标志(以十字线法布设,以便校正孔位)。

4、钻孔开孔前地质人员要到现场查看钻孔孔位布测是否正确,同时测量人员要对孔位进行复测。

(二)钻孔的施工1、钻孔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根据地表资料及邻近钻孔资料编出“钻孔施工理想柱状图”以指导现场施工,并将此图交往施工单位。

(1)理想柱状图属于示意性质,可以没有比例尺的概念,但其相对深度要合理。

(2)根据设计剖面图标出矿体深度范围,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钻机施工时掌握矿芯采取率。

对可能遇见的地质及其它情况,如漏水、掉块、岩石硬度级别等地段要在图中予以提示,使施工单位做好防范措施。

(3)柱状图中重点是质量要求及施工技术措施。

施工技术措施由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条件和质量要求拟定。

从地质角度来讲,钻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开孔直径、终孔直径、套管长度及换径孔深等。

一般而言,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得小于75mm,套管长度不应小于第四系及风化基岩深度之和。

换径深度由钻机根据钻进施工过程而定,但在见矿部位不得低于75mm孔径。

(4)质量要求内容包括:钻孔方位、钻孔倾角、岩矿芯采取率(%)、钻孔弯曲度、孔深误差、简易水文观测及班报表记录等。

2、钻孔施工前由地质组填写“钻孔施工通知书”及“钻孔机械安装通知书”,并由各方签字方可生效。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西北地质局211地质大队2006年5月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根据EJ/T 1159,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规范~以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设计书~结合本区铀资源自身特点特制定本细则~以利于野外编录。

一、技术要求?、地质编录1、地质编录做到真实准确2、地质编录做到具有统一性? 图例采用《GB 958,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原始记录、通知和编录表格按照EJ/T 1159,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规范附录A,附录P? 根据区内地层出露情况~系统采集岩矿石标本~确定颜色、色标~建立岩石定名标准和粒级划分标准及岩石颜色系列标准。

? 地层层序划分。

由于西北地质局211大队在该区从未做过地质修测及其它地质工作~因此对本区的地层单元~沉积韵律~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标志层等划分资料~应以收集该区青海油矿管理处有关钻孔和该区区域上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石地26,的资料对该区钻孔的设计以及其它指导性工作都起1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标号:按照GB 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钻孔编录一般采用1:100比例尺~对测井发现的重要矿化段进行1:50重复检查编录3、编录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检查了解钻探进展情况~并及时编录。

原则上不允许隔日编录,地质编录与物探、水文编录应同时进行~编录的回次、进尺、岩矿芯长度应一致。

4、编录纸质应优良~图件用2H绘图铅笔和防水黑色墨水绘制~以利于保存。

?、物探编录技术要求1、采用FD,3010进行γ和γ,β照射量率功能测量~与地质编录同步进行~记录的岩,矿,芯长度及位臵与地质编录一致。

物探编录工作应在终孔测井前结束。

对测井发现的铀矿化段进行重复、检查编录。

钻探编录(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要求

钻探编录(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要求

实测剖面图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剖面图、平面图及责任签等。

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

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位应小于180°。

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

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

如有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

方位、导线(长度以平距计)和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地质填图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

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 1号地质点到 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 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固体矿产勘查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

固体矿产勘查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

固体矿产勘查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坑道是重要的探矿工程之一,多用于对矿体的控制,详查与勘探时,又是探求高级储量的重要手段,因而,其编录工作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勘查工作的进展和地质成果质量。

为了提高坑道地质编录的质量,统一编录工作方法,特制定《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细则的主题内容是从工程设计、施工、素描、观察描述、采样、资料整理、地质小结等全过程的工作方法及要求。

适用于机掘坑道、手掘坑道、浅井中拉岔和老硐等工程地质编录。

2 引用标准本细则引用了《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8-93)中的有关标准。

3 工程代号探矿工程的代号以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印刷体大写)组合而成。

平硐—— PD 下山——XS 竖井——SJ沿脉——YM 石门——SM 暗井——AJ穿脉——CM 老硐——LD 天井——TJ上山——SS 斜井——XJ 浅井——QJ4 工程施工管理下达施工通知书,并向施工单位提出坑道施工的技术要求。

主要有:坑道方位、断面规格、底板坡度、施工与地质编录、采样的相互配合、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安全措施。

工程开工时,分队(矿区)技术负责应到现场布置工程位置,负责施工的管理人员原则上每天要到现场指导施工。

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情况,需要更改施工方案时,及时向施工单位下达更改施工通知书。

工程完工后,分队长会同管理人员、编录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

所有坑探工程必须随施工进度及时地逐段进行编录。

编录前要对揭露的地质现象进行认真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统一、编录内容一致,并依照有关规范规定,按一定间距作掌子面素描与采样。

当坑道壁有泥灰掩盖时,应用水冲洗,需支护的坑道,与施工人员协调配合,支护前及时编录。

5 编录工作5.1 素描图的比例尺素描图的比例尺依矿床地质条件和任务要求而定,一般1∶50~1∶100,但同一矿区采用统一比例尺。

素描图的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应一致。

5. 2素描图的展开方式用压顶法绘制两壁一顶(图5-1)。

固体矿产勘查浅井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

固体矿产勘查浅井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

固体矿产勘查浅井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细则的主题内容是从工程布置、施工管理、地质编录、资料整理及资料提交全过程的工作方法及要求。

适用于浅井、天井、竖井、暗井、圆井等工程地质编录。

2 引用标准本细则引用了《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8-93)中的有关标准。

3 施工中地质工作及管理浅井工程主要用于揭露近地表的矿体和了解矿体产状,一般应布设在勘探线(或工程线)上。

普查阶段可用罗盘、皮尺布设井位,详查——勘探阶段应用仪器布设,施工深度不得超过20m。

浅井规格为1.2×1.0米的长方形。

长边垂直矿体走向(与勘探线一致)。

施工管理人员或编录人员在现场向施工单位负责人讲清工程位置、方位、规格、深度、预测见矿深度及施工技术要求(浅井四壁互相垂直,壁面平整等),介绍地层岩石简况,以便制定安全措施。

并经常到现场指导施工,了解和督促施工进度,检查施工质量,完工后及时验收。

4 地质编录工作浅井工程编录工作要随着工程进度及时分段进行编录。

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1:50~1:100,同一矿区采用统一比例尺。

素描图第一壁标出方位角,按逆时针方向四壁展开,并按规则的垂直壁绘制,其它三壁标出井壁方向。

第一壁的规定:南北向,东壁为第一壁;东西向,北壁为第一壁;北东向,北西壁为第一壁;北西向,北东壁为第一壁(图6-1)。

图6-1 浅井四壁展开法规定例图在素描图上能达到1mm厚度(宽度)的地质体,均要划分出来反映在图上。

矿体(脉)或重要地质现象在图上不足1mm,也应放大表示。

与成矿关系不大的地质现象可适当放宽。

残坡积层中如有矿石、矿化蚀变岩的转石应予表示。

编录之前,参加编录人员共同对各井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研究,达到认识统一,并大致确定各种地质现象的界线。

在井口第一壁展开角固定桩点(亦为井口坐标点),用以挂皮尺(基线)。

根据铅垂深度用直角坐标投影法,将所测得的点结合实际地质形态连线。

先从第一壁开始,然后第二、三、四壁顺序进行素描。

关于矿产地质和工程地质编录

关于矿产地质和工程地质编录

关于工程地质编录:一、工程地质编录(一)槽、井、坑探地质编录1.编录壁的选取及绘图方向:东西向探槽:编北壁——北高、南低或相近;编南壁——南高、北低。

南北向探槽:编东壁——东高、西低或相近;编西壁——西高东低。

2.分层:(1)分层单元:复杂矿体——小于填图单元;一般矿体——同于填图单元。

(2)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业指标。

(3)分层主要对象: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不同岩石类型、断层上下盘矿体。

3.布样:(1)沿厚度方向连续控制矿体及直接顶底板。

(2)布样“三不”原则:不跨矿石类型、品级;不跨矿种(断层);样长真厚不超过工业可采厚度。

(3)岩石(脉岩)剔除原则:以工业指标的剔除厚度为准、夹石薄时与低品位矿石合采贫化。

(4)样品编号:以任何时候都不至引起错混为准。

(5)布样后应及时采样,特别是刻槽样。

4.投影作图:(1)主要地质编录要素:界线、产状、样品及标本位置、导线点等按与基线的相对位置,按比例缩小描绘于坐标纸上。

(2)地质体的取舍:图上大于1mm的应绘,特殊意义的不足1mm放大绘。

5.描述纪录:(1)以基线为准,依次逐一记录。

(2)岩性、矿体按分层为单元描述记录:在基线中间分层时,分段描述记录;跨导线分层时,将所跨导线内的同一分层统一描述。

6.浅井编录:(1)务必据施工进度及时分段编录、采样,并绘制井底掌子面图。

(2)首选壁:与勘查线方向有关。

南北勘查线——北壁或正东壁为首选壁;东西勘查线——北壁或正东壁为首选壁;北西、北东勘查线——北西壁或北东壁为首选壁。

(3)基点只有一个,布于首选壁的左上角,基线下垂,多次编录反复使用。

(4)素描图:四壁展开,各点依次水平投影到基线或它的平行边上→基线;井底正投影,同井多次编录须投绘多个相应的井底图。

(5)浅井编录特别注意安全!7.资料:岩相、基点基线、地质、采样等原始记录及测试成果、实物、素描图。

(二)岩芯钻探钻孔质量要点1.布孔钻孔(定位、方位、斜度)布置准确,符合设计要求;2.岩、矿芯采取率与整理;⑴钻孔平均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65%⑵矿化带重要标志层以及矿层与矿层顶、底板和3~5m范围内的采取率不得低于80%(煤层按煤炭地质勘查规范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二○○六年一、钻孔布测、施工规程(一)钻孔的布测1、在地质勘探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施工顺序、施工进展情况、邻近完工钻孔的地质情况及钻探力量,分批次布测钻孔。

对即将施工的钻孔要提前3-5天通知钻探施工单位,以便平整机台及做施工前的其它准备工作。

涉及到找矿方向、远景评价及下一步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钻孔应优先安排施工,同时应照顾到搬近与施工的方便。

2、需要布设的钻孔由地质编录人员填写“钻孔布测通知书”。

其要点就是明确其孔位相对于基点(或一测点)的方位、距离,经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人检查设计孔位(或坐标)设计方位及开孔倾角等无误后通知测量人员布测。

3、测量人员按布测通知书所提出的时间要求将需要布测的钻孔布测到实地并树立标志(以十字线法布设,以便校正孔位)。

4、钻孔开孔前地质人员要到现场查瞧钻孔孔位布测就是否正确,同时测量人员要对孔位进行复测。

(二)钻孔的施工1、钻孔施工前,地质人员应根据地表资料及邻近钻孔资料编出“钻孔施工理想柱状图”以指导现场施工,并将此图交往施工单位。

(1)理想柱状图属于示意性质,可以没有比例尺的概念,但其相对深度要合理。

(2)根据设计剖面图标出矿体深度范围,并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钻机施工时掌握矿芯采取率。

对可能遇见的地质及其它情况,如漏水、掉块、岩石硬度级别等地段要在图中予以提示,使施工单位做好防范措施。

(3)柱状图中重点就是质量要求及施工技术措施。

施工技术措施由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条件与质量要求拟定。

从地质角度来讲,钻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开孔直径、终孔直径、套管长度及换径孔深等。

一般而言,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得小于75mm,套管长度不应小于第四系及风化基岩深度之与。

换径深度由钻机根据钻进施工过程而定,但在见矿部位不得低于75mm孔径。

(4)质量要求内容包括:钻孔方位、钻孔倾角、岩矿芯采取率(%)、钻孔弯曲度、孔深误差、简易水文观测及班报表记录等。

2、钻孔施工前由地质组填写“钻孔施工通知书”及“钻孔机械安装通知书”,并由各方签字方可生效。

3、平整机场或安装钻机时,应注意保护孔位标志。

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孔位。

如果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需要移动孔位时,在不影响地质要求的前提下,由地质与施工单位同到实在商定,并在钻孔施工通知书上加以注明。

4、钻机安装好后,通知测量组复测孔位。

根据地形陡缓可允许安装误差如下表所示(这一点在设计中应明确)。

5、开孔前地质编录人员要到现场检查钻机立轴角度就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开孔前由施工单位准备的岩芯箱及岩芯票,必须送达现场,不准将岩芯倒在地面。

7、倒取岩芯时,必须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要求执行,不得将岩芯管提离钻塔地面过高,以免敲落岩芯时,岩芯一齐掉下而搞乱顺序。

盛接岩芯的铁盘或相应工具要有分格,随岩芯的落下随手按上下顺序摆好。

在预计见矿部位,地质人员要在现场守护。

8、岩芯的整理(1)从钻孔中取出的岩芯,应用清水将泥浆洗干净,自上而下按顺序排列,不得颠倒,以免人为将矿体分段或合并,要及时整理装箱,不得丢失。

(2)岩芯放入岩芯箱时,应自左至右依次排列,并在最后一块放入岩芯票。

岩芯票要用铅笔填写,勿用其它笔种。

未取上岩芯的回次,也要放置岩芯票,填上钻进回次,钻进起——至深度、进尺、注明未取上岩芯或空管。

岩芯箱外侧应注明矿区(如萨尔朔克可用“萨”)、孔号、脉号、回次编号、箱号等。

(3)岩芯长度大于5cm者,皆用红漆编号,其格式为:(1783) 回次(17))()(83本回次提取岩芯总块数岩芯自上而下的顺序号 (4)丈量岩芯时,要将岩芯合理地对接好,不得随意拉长。

松散破碎不够完整的岩芯,地质人员应重新用钢卷尺丈量,在做原始编录时,将原记录加以括号,并按重新丈量的岩芯长度加以记录。

9、孔内残留矿芯在0、2m 以上者,岩芯在0、5m 以上者或有脱落岩芯时,不得继续钻进,须专门捞取岩矿芯。

10、根据标志层或矿化现象,预示将见矿时要及时通知机台,采取提高矿芯采取率的措施。

对有选择性磨损的矿芯要保留其岩粉。

11、岩矿芯采取率过低时,或钻孔弯曲过大时,地质编录员应及时向机台提出,并向地质组及分队技术负责反映,问题严重时通知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并会同施工单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钻孔施工质量。

必要时可停钻,提出解决方案。

12、机上余尺的丈量基点要统一、准确、立根一定要用钢卷尺丈量。

一般每钻进50-100米或见主要矿层前后(矿层厚度小于3米时见矿校正一次)见到重要标志层或划分地层时代的层位重要断层以及下套管前发生孔内事故与终孔后要按设计要求校正孔深。

13、钻孔弯曲度测量,正常情况下斜孔每50米,直孔每100米测量一次。

另外,换径扩孔后,下套管、导向管后、校正孔深后与终孔均要增加测斜点。

除上述外,原则上孔深校正应与钻孔测斜同步进行。

14、钻进过程中,因机械与地质上的原因需要提前终孔或继续加深时,由地质、探矿共同商定填写任务书变更通知书申述理由并提出具体要求。

15、钻孔达到设计终孔深度后(或地质要求),地质人员要及时下达终孔通知书,机台接到该通知书方能停钻。

16、终孔后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要求,按设计要求进行封孔。

并在孔口树立水泥桩做标志,写明线号、孔号,开孔及终孔日期,终孔深度等。

17、最后由测量组定测孔位坐标,经室内平差计算后正式提交地质组使用。

18、一批钻孔完工后,由地质编录员、探矿员、施工单位钻机机长、分队长、技术负责等组成钻孔验收小组。

根据各项原始记录资料、设计要求,对钻孔进行全面验收,评定质量并填写验收报告书。

(三)钻孔质量要求钻孔质量一般按钻探六项指标进行评定。

1、机械岩芯钻探一般钻孔采取率不得低于65%,矿层及顶底板各3-5米,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75%。

目标矿种勘查规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在厚度大矿体(矿化体)中连续5米采取率低于80%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对采取率的要求,,在写入设计中应参照有关目标矿种规范,经批准后执行。

2、钻孔最大的允许弯曲度(1)钻孔天顶角的最大允许弯曲度直孔每100米小于2°,斜孔每100米小于3º,可随钻孔加深累积计算。

(2)钻孔方位角的最大允许弯曲度应根据钻孔深浅与矿床类型等情况具体而定,一般不超过勘探网的⅓~¼。

3、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1‰)。

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原始班报表可不必修改。

超出者需重新丈量2-3次,确系误差应按其平均值或误差最小的一次记入钻进深度。

4、简易水文观测一般由钻探施工单位(钻机)负责进行。

每班观测1-2次。

水文观测孔口基准要一致。

具体观测项目按设计执行并写入钻孔施工理想柱状图表中。

5、钻探原始班报表应真实反映生产情况,做到及时、准确、详细与整洁。

地质编录员在对原始班报表全部检查完毕后,才可进行有关内容的摘抄与编录工作。

6、终孔后机台应根据地质设计与封孔通知书要求进行封孔。

一般见矿但未见含水层、含水构造以及孔位低于侵蚀基准面以下者,只封基岩风化段以上部分(包括孔口)。

对见到含矿层或含水层、含水构造层的顶底板各5米范围内,须用400号以上水泥封闭。

如矿层不厚或矿层与矿层、含矿层与含水层相距较近时,可一并封闭,也可根据孔壁情况或地质需要封全孔或半孔。

上述六项指标,应根据不同的矿种及工作程度参照不同的规范在设计中予以明确。

前述有关钻孔布测、施工及质量要求等项,涉及到不同工种或不同单位,但就是作为地质编录员应对上述各项有所了解,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原始地质编录,就是通过地质观察、取样分析、试验鉴定与其她观测,以及通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化探等工作,直接取得有关图件,数据与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的过程,称原始地质编录。

它为研究工作地区的地质与矿产规律,编写地质报告,正确评价矿床,合理进行开采等,提供第一性的资料。

(一)岩(矿)芯检查首先检查岩芯的放置顺序有无明显颠到及混乱。

用钢卷尺对岩芯长度进行丈量,查瞧有无拉长现象,并检查岩芯块数及编号就是否正确。

检查岩芯票上的数据与钻探班报表就是否一致。

(二)班报表检查查对班报表各项数据无误之后,抄录回次进尺“起一至”及“合计”米数,岩芯长度等项。

当某一回次“合计”米数及“岩芯长度”米数中有一部分属于另一部分分层时,需将该项数字加括号,并加一换算另行列出,所有数据定要书写无误。

(三)分层按回次仔细观察岩芯进行分层。

其要求就是:凡大于30cm的不同岩性、矿化、蚀变及大于20cm的石英脉均应分出。

不足分层长度的地质体应在原始记录中记录其岩芯回次号及孔深,并做相应描述。

同时注意量取岩芯中轴与岩层层面的夹角(相遇角),以便将来计算钻孔中岩层厚度。

对斜孔而言,在钻孔垂直于构造线方向时,岩层的真倾角=岩芯上测定的倾角+(90°-钻孔倾角)。

在分层处应用油漆做标记,并将分层牌放置于分层标记处。

分层牌中应注明勘探线号、孔号、分层深度、岩层进尺、岩芯长度、采取率等项。

(四)岩矿芯分层描述对其划分的岩矿层要仔细观察,描述尽可能详细,要求如下:1、岩芯描述一般按分层顺序进行描述,岩性单一则分段描述,描述顺序及格式: 分层顺序号、分层岩石名称(也可在其后加一括号注上岩石代码),描述时前为基本描述,后为详细描述,内容及顺序如下:岩石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目测含量、粒度、单矿物特点(如颜色、自形程度、粒度变化、含量),矿物共生特点、蚀变类型、强度、片理及节理发育程度。

有无断层现象(滑动镜面、擦痕、断层泥、断层角砾、糜棱岩、劈理、揉皱及拖拽现象等),次生细脉充填、穿插关系。

岩层或岩相之间接触关系、构造产状、层面与岩芯轴的夹角。

2、矿芯描述分层顺序号、矿石类型名称(也可加括号注明矿石类型代码),内容如下: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粒度、自形程度、聚集特点、分布就是否均匀,含量、有无压碎、拉长及定向排列现象,流动构造,肉眼可辨的脉石成分,伴生有益矿物(颜色、粒度、含量、共生特点、分布等)。

夹石的特征、厚度,与矿石接触界线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矿石之间关系、矿体与顶底板岩石间接触关系(截然清楚、渐变过渡、规则的直线或弯曲复杂的曲线形接触等),标志层与岩芯轴之夹角。

3、文字描述字迹要清晰,禁止使用尚未通用的简体字。

描述中所使用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一律用拉丁字母的小手写体:m、cm、mm。

矿物粒度及含量变化于一定范围,写出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如3-7mm、5-25%等,在一定数量值上下波动的,在数字后上“±”号表示。

产状数值如标志面与岩芯轴夹角可写成15º的形式。

4、观察描述过程中所采集的手标本、光薄片应在钻孔地质记录表上注明采取的岩矿石名称、样号、回次、岩芯编号及相当深度。

矿体内标本的采集应在基本分析采取之后进行,以免影响样品的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