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研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试题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思维导图

科举制的演变
元:“四书”试士,民族歧视 明:鼎盛,八股取士
清:弊端显现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宋代“兴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苏湖教法:湖州州学,经世致用的实学,经义治事斋,意义
地方学校
范仲淹:庆历兴学
改科举
创太学
改太学,创三舍法
育
目的:封建伦理之教,培养君子圣贤
思
想
循序渐进
熟读深思
虚心涵泳
朱子读书法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评价与局限
-3-
科
举
州县学校
制
王安石:熙宁兴学
专科学校
度
北宋三 次兴学
的
与“三
统一教材
演
舍法”
设地方学校
变
学制系统
与
学
蔡京:崇宁兴学
发展太学
校
专科学校
教
育
该由学校取士
的
王安石
改
三舍法
内外上舍
革
意义
升斋等第与积分结合
积分法
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
意义
地方官学对生源定级,凛膳生,增广生,附学 生
六等黜陟法
按成绩分六等
-1-
监生历事
基本特点及意义 教学实习制度 内容 意义
教育组织形式,收藏校勘,个人读书治学
理
学
名词解释
原因:官学衰败,私人讲学传统,佛道
教
书院的
禅林,印刷术
育
产生与
宋:较大发展,官学停顿,白鹿洞,岳麓书院
思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太学的学生中,可不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是()A.外舍生中的优异者B.内舍生中的优异者C.上舍生中的优异者D.各舍考试中的优异者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以下有关三舍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舍法是我国古代首创的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B.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C.三舍法是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D.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3.在胡瑗的“分斋教学”中,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的是()A.治事斋B.武备寨C.经义斋D.经史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4.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不是以讲授为主要功能的?()A.白鹿洞书院B.东林书院C.应天府书院D.丽正书院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由谁拟定的?()A.顾宪成B.朱熹C.阮元D.王安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形容()的。
A.白鹿洞书院B.东林书院C.学海堂D.茅山书院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7.我国古代最早见载的蒙学教材是()A.《史籀篇》B.《仓颉篇》C.《急就篇》D.《千字文》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8.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明朝时期的教育家?()A.王守仁B.朱熹C.顾宪成D.王廷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9.宋代太学的三舍法发展到元朝后,形成著名的()A.五等黜陟法B.积分法C.分斋教学法D.升舍法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0.有关五等黜陟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对国子学的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B.生员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陆续上升,是一种升级制度C.基本特点是按门第把学生分为五等D.升学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升可降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1.让国子监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历练政事,以此培养官吏的方式是() A.实学B.习行C.察举制D.监生历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2.社学的教育对象是()A.农家子弟B.贵族子弟C.书院学生D.社会青年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3.“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4.“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5.“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8.“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19.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0.“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1.元明清社学主要学习内容不包括()A.孝经B.论语C.孟子D.诗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2.下列篇章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白鹿洞书院规程B.白鹿洞书院教条C.白鹿洞书院学规D.白鹿洞书院揭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3.“积分法”最早实行于()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4.书院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发生在()A.清代B.明代C.元代D.宋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5.以下几种教学制度中,不是把学生学业成绩与等级地位相连的是() A.积分法B.三舍法C.苏湖教学法D.五等黜陟法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26.以下几种教学考察方法中,针对地方官学学生的是()A.三舍法B.积分法C.五等黜陟法D.监生历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教育简答题27.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pptx

由蔡京发起,主要内容:1.州县普遍设学,行三舍法; 2.扩建太学;3.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4.添设专门学校。
(四)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王安石兴学期间所创,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 太学生员依学业程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生员初入学为外舍生,依次升舍。
四、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一)庆历兴学
由范仲淹主持推动,兴学措施有三:1.诏州县立学;2. 改革科举考试方法,先策论,后诗赋;3.以胡瑗的“苏 湖教法”为参照,改革太学。
(二)熙宁、元丰兴学
由王安石主持推动,主要改革有:1.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2.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考试 内容;3.设置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 之长的人才;4.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5.改革科举制度。
(四)清代的科举 没落时期 制度与明代同, 科场舞弊日益严重,科举制本身存在的弊病也 日益显现。
清代挟带 衣
这件挟带衣,正反两面抄 满了八股文的范文。题目 均出自《论语》,计353 篇,约20万字。
乡试枷号处罚图
清代
乾隆谕令:严惩夹带案中的有关人员。并指 出,对被查出的夹带士子,均按《科场条例》 进行处罚,一旦搜出,在考场前先枷号示众 一个月,然后革去功名,贬斥为民,终生不 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夹带作弊的考生,有在 朝中为官的家长,也要受到处分,对教习的 老师要连坐,若有说情者,均有处治。对考 试、复试交白卷的考生,尽管未有作弊之处, 也要被流放到关外。
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 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 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 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教育学参考书目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综合类:三人行教育研发出版的核心习题集、核心试卷(高分学员必备资料)及基础强化班、冲刺点睛班、模考点睛班复习资料(对跨专业的学员极为合适)。
中外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 (透明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吴式颖编蓍的《外国教育史教程》 (透明推荐)★
孙吴的这两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识点,而且标准答案明显是参考的这两本书,所以有这两本书应该是足够了。
如果有时间,以下两本书也可以看看:
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教育史
相关参考书:
1.《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 管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二)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二、三章”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见《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教育心理学》(人教版)“第六、七章”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学的教育对象是A.贵族子弟B.农家子弟C.社会青年D.书院学生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2.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的是A.分斋教学B.三舍法C.监生吏事D.六步黜陟法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明立国改建国子学,扩大规模,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初国子监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历事期间,他们白天到各部门值班,晚上则归宿国子监斋舍,温习功课。
历事时间短则三月,长则一年。
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可授予官职,中等再令历练,下等送回国子监读书。
“历事制”可视为是一种实习制度,该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3.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是A.王安石B.朱熹C.阮元D.顾宪成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书院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书院的发展情况。
宋时朱熹常到书院讲学,并写有《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
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和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教育4.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是A.东林书院B.白鹿洞书院C.岳麓书院D.石鼓书院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书院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书院的发展情况。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923中外教育发展史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外教育发展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23)
学院名称(盖章)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4年9月5日
《中外教育发展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23)
一、考核要求
通过考核,了解考生对于中外教育史基本知识与发展脉络的掌握状况,以及结合教育史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现象,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及研究奠定基础。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考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新增】: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1)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采用政治威慑和物质利诱的手段迫使将帅交出兵权;另一方面重用文人,让他们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
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便利用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巩固,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祟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因其积极倡导,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终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
(2)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①科举制度的演变宋朝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确定了“三年一贡举”;殿试成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元朝的科举制度: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
中国教育史 第5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考研笔记-精品

北宋实行崇文政策,重视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但却忽视了兴学育才,学校教育受到很大冲击,国家深
感人才匮乏,所以“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80多年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转移到兴
五、北宋三 次兴学与 “三舍法" (一)北宋的三次兴 学
10天津简 (简述宋朝历 史上三次著 名的兴学运 动),13山东 简,16西北 简,2018福 建师大(名词 解释:熙宁兴 学) (1)概
述
(二)三舍 法
13北京, 14湖南, 15山东, 15华东, 16陕西, 17
集美大
(2)
具体 内容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种对太学的改革措施。
①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地分为三部分,学 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②初入学为外舍生,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查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
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二
③学习一年后,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学习两年后,考试合格和 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④上舍生学习两年后,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
其他人根据学 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
王安石的长远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宋朝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的表现不包括()
A.罢察举,重科举 B.取士名额增加 C.增加恩科 D.增加考试方法
2.宋朝科举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
A.策问 B.经义 C.口试 D.殿试
3.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兴学称为()
A.庆历兴学 B.崇宁兴学 C.熙宁兴学 D.庚款兴学
4.熙宁兴学是由主持的。
()
A.范仲淹 B.蔡京 C.王安石 D.胡瑗
5.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的教学制度称为()
A.苏湖教学法 B.三舍法 C.朱子读书法 D.实学教学法
6.“三舍法”是北宋兴学期间,用于太学的教学改革方法。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7.崇宁兴学时期的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
A.书学 B.美学 C.画学 D.国学
8.《三经新义》中的“三经”是指()
A.诗、书、乐 B.礼、乐、易 C.诗、乐、春秋 D.诗、书、礼
9.“三舍法”是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
()A.范仲淹 B.王安石 C.蔡京 D.胡瑗
10.在太学中,初入学者为()
A.外舍生 B.内舍生 C.上舍生 D.下舍生
11.苏湖教学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 B.科举制 C.分斋教学制 D.选拔制
12.创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必修选修制度()
A.王安石 B.范仲淹 C.蔡京 D.胡瑗
13.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东林书院 D.集贤殿书院
14.朱熹担任洞主,亲自掌教的书院是()
A.东林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嵩山书院 D.岳麓书院
15.创立的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
A.朱熹白鹿洞 B.顾宪成学海堂
C.顾宪成东林 D.朱熹东林
16.诂经精舍的创立者是()
A.阮元 B.顾宪成 C.胡瑗 D.朱熹
17.以下几种私塾,哪一个属于义塾()
A.《三味书屋》 B.有钱人家为孩子请家庭教师
C.村里的医生捐钱办的一所简易学校 D.全村人凑钱办的学校
18.以下蒙学教材,哪一个不是唐宋时的?()
A.《三字经》 B.《急就篇》 C.《千字文》 D.《百家姓》
1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的是()
A.《蒙求》 B.《训蒙诗》 C.《千家诗》 D.《唐诗三百首》
20.《四书》的作者是()
A.孔子 B.颜元 C.朱熹 D.王守仁
2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的描述。
()
A.教育的作用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22.朱熹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
A.学事 B.明理 C.学经 D.锻炼意志
23.“心外无物”的观点是由提出来的。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4.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充 D.王守仁
25.在教育内容上,王阳明的主张是()
A.六经皆史 B.博习百家 C.提倡儒学 D.反对读书
二、简答题
1.介绍北宋的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3.什么是苏湖教学法?
4.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是什么?5.简述王阳明对教育作用的分析。
三、分析论述题
1.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