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历史 古代思想

中国历史——古代思想和科技文化1.儒家思想历程先秦时期:创立人:孔子政治思想:仁者爱人目的: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政治主张:(1.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体现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2.为政以德(3.对鬼神尽而远之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思想的影响: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孟子(尊称为“亚圣”)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他主张: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心取义(哲学思想)荀子(战国的集大成家;是儒家异端)政治主张:礼法并存其他主张:性恶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主张人改造自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西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宜休养生息政策(2.吸取秦亡的教训内容:治身;治国影响:(1.黄老之学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出现“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1.西汉国力强盛,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中央集权(2.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3.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儒学体系来源:《公羊春秋》学说,阴阳家思想,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内容:(1.“大一统”思想(核心)(2.天人感应(基础)尊天而屈君(目的:限制君权)(3.君权神授,尊君而屈民(4.“三纲五常”学说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社会稳定(2)文化上,确立了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上流地位,但限制人们的思想。
宋明时期:理学产生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调整)程朱理学(后成为明清统治思想)产生时间:北宋产生原因:儒家遭遇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创始人:程颐,程颢(北宋);朱熹(南宋;为理学的集大成家)实质:从哲学高度论证内容:(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2)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3)通过“格物致知”,才可把握理。
中国教育史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被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基石。
我国历史悠久,教育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教育制度不断演变,教育理念日益更新。
在我国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伟大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礼乐教化与科举制度1. 礼乐教化在我国古代,教育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和音乐,可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直至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广大平民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现代教育:新式学堂与留学潮1. 新式学堂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教育开始出现变革。
新式学堂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教育从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新式学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留学潮近现代,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潮。
许多有识之士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留学潮使得我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三、当代教育: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1. 素质教育20世纪末,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完整word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531一约595)字介,南北朝时梁人。
祖籍琅琊临沂。
其家世传《周官》、《左氏》学,早承家业,博览群书。
曾任梁朝散骑常侍、北齐黄门侍郎、北周御史上士,隋朝太子学士等官职。
他是当时著名学者,长于文词、音韵、训治、校勘之学。
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后人以为家教规范,流传极广,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极为重视家庭教育,这是因为,当时官学衰落,家庭教育成为士族教育的重要方式。
为维护士族的社会地位和儒学传统,他总结了自己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丰富经验,以教育子孙,形成了他的教育主张。
(一)实施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应及早进行,最好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1]婴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期,这时施加教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2]。
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可塑性大,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免去以体罚纠正恶习的工夫.他认为,俗语说“教儿婴孩"这话是对的[3].(二)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偏爱他认为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却无共同认识。
他认为教子切不可溺爱,不可“无教而有爱”,如果“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宜诫反奖,应诃反笑",一旦养成习惯,再进行纠正制止,将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4]。
他强调教子要严,甚至可用“楚挞,惨其肌肤",主张对于子女要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就可获得“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威而生孝矣"[5]的效果。
他在反对对子女溺爱的同时,也反对偏爱子女。
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多所以祸之."[6]偏爱子女也是溺爱的表现,除对被偏爱的子女会产生上述溺爱的各种恶果外,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还会造成子女间的矛盾,甚至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把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理学教育思想

理学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用“礼”维护伦理秩序。
“五伦”是礼教的核心。
2.人道:核心是仁。
3.人性:人的本性三、发展历程1、先秦:产生和建立;《周易》的哲学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阴阳二分的思维模式。
孔子:1、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2、在思想上提倡礼仁学说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2、汉唐:宗教化、封建化。
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包含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伦理、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
3、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
新儒学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四、封建伦理道德1.三纲五常“三纲”:宗法等级原则的集中体现。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封建道德准则。
2.忠君、孝亲、贞节忠君:君权至上的体现,皇权崇拜孝亲:巩固封建家长制3.贞节:封建妇女道德规范。
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
其核心是“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谦和好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意3、诚信知报“诚”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6、修己慎独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怨天,不尤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7、见利思义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8、勤俭廉正孔子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为人处事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9、笃实宽厚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当“訥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
”10、勇毅力行三达德:知、仁、勇范文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比较人物人性论教育作用目的“庶、富、教”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巨大教学内容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有恒其他师道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孟子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性恶论1、“性伪之分”2、“性伪之合”3、“化性起伪”1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2“行仁政”“得、民心”。
3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荀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要德才兼备,“大儒”以作为培养目标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闻见知行师道观:提倡尊师,提出“天地君亲师”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1要有尊严与威信2要有丰富的经营和崇高的信仰3要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4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墨子“素丝说”一个理想的社会可以通过教育来造就。
人性可以在教育的作用下改变和形成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科技知识教育,包括生产知识、军事知识、科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思维训练教育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和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学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传统文化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主动创造实践量力老子庄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逍遥”的人格理想韩非子人性利己说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性三品“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之性”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3“必仁且智”1学知与闻见2思考与求是3问难与距师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行太学以养士兴教化而美习俗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批判主义精神。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2反对“记章诵句”,主张“贯通”3主张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1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2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3有无善无恶的人,或者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教育要以培养文人和鸿儒作为培养目标,即要培养知识渊博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这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该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颜之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即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论家庭(儿童)教育1家庭教育应该幼儿时期开始,原因是A儿童心理纯净可塑性大B幼年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强2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3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爱教结合师道观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师。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脉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论大学和小学教育1小学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主要是进行洒扫应对进退的训练,同时传授礼乐射御书术的知识2大学任务是格物致知而无所不尽其道。
小学中做事,大学重明理论儿童教育(1)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栽培涵养之方”的(2)在教学内容上,主张给儿童以诗歌、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3)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应该动静搭配、体脑交叉韩愈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通过“明先王之教”,实现“学所以为道”。
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存天理灭人欲”之性”“气质之性”“革尽人欲,复尽继承了董仲舒、韩天理”愈的“性三品说”1圣人之性2贤人之性3中人之性王守仁“心即理”,“良知即时天理”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认识的本体、道德的本体。
“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分圣愚、不会泯灭,但也会受到物欲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或简称“致良知”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无可不学“随人分限所及”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因材施教”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黄宗羲“公其是非与学校”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在学校中有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将学校办成监督政府指导舆论代表民意的机关从功利主义出发,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1培养实德实才的“经济臣2培养“百职”“实才”“六斋”与“实学”文事斋、武事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行”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颜元范文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孔子。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排列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名人时,把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耶稣和释加牟尼等人。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力恐怕要排在第一位。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
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
有的外国学者甚至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中国的宗教思想。
实际上,儒家学派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学派中的一支,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并非宗教,只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奉为正统思想,长期占有独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