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教案
初一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初一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初一语文复习教案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以及其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2.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3. 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 运用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创作。
三、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2. 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3. 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创作。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播放古代诗歌朗诵或是展示经典古诗的书画作品,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产生好奇。
(二)讲授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1. 通过短小的故事或是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中深沉的情感和意境;2. 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言简意赅、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等;3. 分类讲解古代诗歌,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三)探究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1. 通过篇章分析,向学生展示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2. 逐一讲解每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用途和作用;3. 通过例题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1. 选择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或是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展示与古代诗歌相关的书画作品,通过文字和画面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于古代诗歌的感受和表达。
(五)写作创作实践1. 提供给学生多个诗句开头,引导他们按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2. 分组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展示并欣赏彼此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3. 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或是制作成刊物,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发现自己的潜力。
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高考考纲1、考纲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设题方式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四、方法探寻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后者乐。
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
(步骤三)探究学习1: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步骤三)探究学习2: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步骤三)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步骤二)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表现手法教案

古诗表现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类型。
2. 帮助学生明晰思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艺术手法类型: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等。
2. 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托物言志与咏物抒怀的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常见艺术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难点:理解不同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解法:对常见艺术手法进行讲解,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手法的运用。
4. 多媒体手段:运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2. 讲解常见艺术手法:逐一讲解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问等常见艺术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3. 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讲解:通过分析《静夜思》等诗作,让学生理解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4. 托物言志与咏物抒怀的手法讲解:通过分析《蝉》等诗作,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与咏物抒怀的手法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出其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掌握常见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几首古诗词,分析其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提供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鼓励与建议: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诗歌阅读—表现手法教案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科目:语文授课人:李星课题诗歌阅读—表现手法第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表现手法的定义,掌握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定义及其作用。
2、了解表现手法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
3、在合作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该题型的答题策略。
重点在合作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该题型的答题策略。
中心发言人李星难点了解表现手法的定义,掌握对比、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具多媒体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2 课时教法引导点拨学法合作探究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二、知识链接: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除过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外还包括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用典等。
三、预习展示:(4名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质疑)1、对比定义:指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
作用:示例:2、用典定义:作用:示例:3、虚实结合定义:作用:示例:4、动静结合定义:作用:示例:四、高考考查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典题导航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问: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
(2分)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2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2分)解答策略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引言现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而丰富。
通过对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将从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探讨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1. 比喻与隐喻现代诗歌的意象呈现常常使用比喻与隐喻的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达到传达作者内心情感或思想的目的。
比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使之更加生动。
隐喻则借助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主观意识,给诗歌增加多样的解读空间。
2. 色彩与形象现代诗歌中采用鲜活、夸张、富有层次的色彩和形象,以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色彩和形象的运用,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形象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1. 新意的表达现代诗歌在语言上追求新意的表达,注重对词语的审美与变异。
通过创造新词、扭曲词义等方法,使诗歌语言更具活力与张力。
2. 对白的运用现代诗歌中普遍运用对白的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诗歌中的冲突与思想碰撞。
对白形式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具戏剧性,读者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意的冲击。
四、韵律的艺术表现手法1. 自由诗体现代诗歌摒弃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了更为自由灵活的韵律形式。
自由诗体通过自由的排列与节奏感,使诗歌表达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
2. 声音与韵律的变换现代诗歌注重声音的表达与韵律的变换,通过重复、对偶、拟声等手法,打破了传统韵律的束缚,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五、结语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它们在意象、语言和韵律的运用上有独特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同时,这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可以通过教导学生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期待未来,现代诗歌能够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感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
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生活情景的例子,如田园诗、边塞诗等。
1.3 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相结合,介绍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解析来感受诗歌中的生活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2.2 教学内容解释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分类,如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构建和作用,如意象、象征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形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发现和解析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方式,如抒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情感。
解读具体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跳跃等。
解读具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等活动,运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节奏和韵律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5.2 教学内容解释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概念和分类,如平仄、押韵等。
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构建和作用,如韵律的和谐、节奏的起伏等。
诗歌表现手法教案

一、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表现手法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进行分析。
3. 诗歌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富有意境。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背诵一首经典的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诗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诗歌创作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板书设计:1. 诗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2. 诗歌欣赏与分析展示经典诗歌分析表现手法3. 创作练习选择表现手法创作富有意境的诗歌十、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2. 相关诗歌表现手法的资料六、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对仗、反复、设问、互文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起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1.2 诗歌与情感解析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可以表达喜悦、忧伤、愤怒等情感。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结构2.1 诗歌的形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讲解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美。
2.2 诗歌的结构解析古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2 诗歌的意象解析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的表现手法4.1 比喻讲解比喻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2 象征解析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月亮象征团圆、梅花象征高洁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深层意义。
第五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等。
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5.2 诗歌鉴赏的技巧解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抓住诗眼、理解典故、感悟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鉴赏古代诗歌。
第六章:对比与对偶6.1 对比手法的运用讲解对比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强调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6.2 对偶手法的运用解析对偶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平衡节奏、增强韵律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偶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李秀玲
复习内容: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复习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
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
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二、例题分析
例1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小诗中作者所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梅花(或“白梅”);耐寒、高洁、芬芳、报春(答对2点即可);(2)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对2点即可)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6分)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⑴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3分)
⑵“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⑴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
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
鼓励有创见的赏析。
⑵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