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证明_高二数学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

高中数学: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题型一构造函数法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求最值的问题,从而证明不等式,而如何根据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构造一个可导函数是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关键.这四道题比较简单,证明过程略.概括而言,这四道题证明的过程分三个步骤:一是构造函数;二是对函数求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三是求此函数的最值,得出结论.【启示】证明分三个步骤:一是构造函数;二是对函数求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三是求此函数的最值,得出结论。

题型二通过对函数的变形,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启示】解答第一问用的是分离参数法,解答第二问用的是分析法、构造函数,对函数的变形能力要求较高,大家应记住下面的变形:题型三求最值解决任意、存在性变量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常见的有下面四种形式:题型四分拆成两个函数研究【注意】(2)如果按题型一的方法构造函数求导,会发现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在做题时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思考方向.【启示】掌握下列八个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我们解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很有帮助,这八个函数分别为要求会画它们的图像,以后见到这种类型的函数,就能想到它们的性质题型五设而不求当函数的极值点(最值点)不确定时,可以先设出来,只设不解,把极值点代入,求出最值的表达式而证明.【启示】设而不求,整体代换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解析几何中体现很多.在本例第(2)问中,只设出了零点而没有求出零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灵活应用.题型六估值法题型七利用图象的特点,证明不等式题型八证明数列不等式题型九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注意】在解决第(2)问时,用构造函数法证不出来,又试着分开两个函数仍然不行,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忽然想到与第一问题的切线联系,如果左边的函数的图像在切线的上方,右边函数的图像在切线的下方,这样问题不就得证了吗?心里非常高兴,马上付诸行动。

高中数学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1_2 基本不等式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4-5

高中数学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1_2 基本不等式课件 新人教B版选修4-5

2 + 2 + 2+ 2
4
=
2 + 2
2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 ≤
+
2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
2 + 2
2
,
2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反思基本不等式有着重要的应用,在使用时还应记住重要的变
2
+
形公式.如 a,b 是正数,且 b≥a 时,a≤
1 22 +1-2 +1-2
2
∴y ≤2
3
3
4
= .
27
3
2
2
当且仅当 2x =1-x ,即 x= 时,等号成立.
3
2 3
2 3
∴y≤ 9 , 即ymax = 9 .
反思利用基本不等式解题时要注意考察“三要素”:(1)函数中的
相关项必须都是正数;(2)变形后各项的和或积有一个必须是常
数;(3)当且仅当各项相等时,才能取到等号,可简化为“一正二定三
D.若 x≤0,则 2x+2-x≥2 2 ·2- = 2




解析:对于选项 A,当 ab>0 时,有 + ≥2;
对于选项 B,当 x>1,y>1 时,有 lg x+lg y≥2 lg·lg;
4

对于选项 C,当 x<0 时,有 x+ = − -故可排除选项 A,B,C,故选 D.
答案:D
∵年生产成本=年生产费用+固定费用,
∴年生产成本为 32x+3=32

高中数学:不等式题目的七种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不等式题目的七种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不等式题目的七种证明方法压轴题目一般是开放型的题目,每年都是会变化。

但大概率题目是函数、数列、圆锥曲线、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问题。

我就来总结一下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01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通过两个实数a与b的差或商的符号(范围)确定a与b大小关系的方法,即通过来确定a,b大小关系的方法。

前者为作差法,后者为作商法。

但要注意作差法适用范围较广;作商法再用时注意符号问题,如果同为正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同为负的话记得改变不等式的符号。

02分析法和综合这两个方法我们一般会一起使用。

分析法是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这个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证明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

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判定所证的不等式成立。

综合法是从已知或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及公理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

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已知如果要用综合法或者分析法的话,对于过程上需要写明,即证,所以要证,也就是说,即等价于……一些转化的语句来过渡我们的题目。

当然这两个方法我们经常一起用,因为分析完条件,分析结论,两个一起分析做题速度更快一些呢。

03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实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

这个方法其实是按照集合的补集理论来的,正难则反,但是要注意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时,必须将命题结论的反面的各种情形都要考虑到,不能少的。

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思路及步骤:1)假定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进行推理,在推理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3)由于上述矛盾的出现,可以断言,原来的假定“结论不成立”是错误的;4)肯定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04放缩法在证明过程中,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作适当的放大或缩小,证明有更好的不等式来代替原不等式。

放缩法的目的性强,必须恰到好处,。

同时在放缩时必须时刻注意放缩的跨度,放不能过头,缩不能不及,灵活性很大。

高中不等式证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不等式证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不等式证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高中不等式证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不等式证明是可以作文练习题经常出现的,这类的练习题是的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不等式证明练习题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不等式证明练习题解答(1/a+2/b+4/c)*1=(1/a+2/b+4/c)*(a+b+c)展开,得=1+2a/b+4a/c+b/a+2+4b/c+c/a+2c/b+4=7+2a/b+4a/c+b/a+4b/c+c/a+2c/b基本不等式,得>=19>=18用柯西不等式:(a+b+c)(1/a + 2/b + 4/c)≥(1+√2+2)^2=(3+√2)^2=11+6√2≥18楼上的,用基本不等式要考虑等号时候成立,而且如果你的式子里7+2a/b+4a/c+b/a+4b/c+c/a+2c/b直接用基本不等式得出的并不是≥18设ab=x,bc=y,ca=z则原不等式等价于:x^2+y^2+z^2>=xy+yz+zx<=>2(x^2+y^2+z^2)>=2(xy+yz+zx)<=>(x^2-2xy+y^2)+(y^2-2yz+z^2)+(z^2-2zx+x^2)>=0<=>(x-y)^2+(y-z)^2+(z-x)^2>=0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练习。

1.实数x的不等式|x-|7|x+1|成立的前提条件是:x7x+7, -1-7x-7, x>-2,因此有:-20的解,∵a<0,不等式变形为x2+x-<0,它与不等式x2+x+<0比较系数得:a=-4,b=-9.函数y=arcsin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函数y=arccos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0, π] ,函数y=ar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 .,函数y=arc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0, π) .直接求函数的值域困难时,可以利用已学过函数的有界性,来确定函数的值域。

高中数学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经典例题

高中数学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经典例题

关于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重难点归纳(1)比较法证不等式有作差(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变形的主要方向是因式分解、配方,判断过程必须详细叙述 如果作差以后的式子可以整理为关于某一个变量的二次式,则考虑用判别式法证(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2 不等式证明还有一些常用的方法 换元法、放缩法、反证法、函数单调性法、判别式法、数形结合法等 换元法主要有三角代换,均值代换两种,在应用换元法时,要注意代换的等价性 放缩性是不等式证明中最重要的变形方法之一.有些不等式,从正面证如果不易说清楚,可以考虑反证法 凡是含有“至少”“惟一”或含有其他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典型题例例1证明不等式n n2131211<++++Λ(n ∈N *)知识依托 本题是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首先想到应用数学归纳法,另外还涉及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法、构造法等例2求使y x +≤a y x +(x >0,y >0)恒成立的a 的最小值知识依托 该题实质是给定条件求最值的题目,所求a 的最值蕴含于恒成立的不等式中,因此需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把a 呈现出来,等价转化的思想是解决题目的突破口,然后再利用函数思想和重要不等式等求得最值例3已知a >0,b >0,且a +b =1 求证 (a +a 1)(b +b 1)425证法一 (分析综合法) 证法二 (均值代换法) 证法三 (比较法) 证法四 (综合法) 证法五 (三角代换法)巩固练习1 已知x 、y 是正变数,a 、b 是正常数,且ybx a +=1,x +y 的最小值为 _ 2 设正数a 、b 、c 、d 满足 a +d =b +c ,且|a -d |<|b -c |,则ad 与bc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3 若m <n ,p <q ,且(p -m )(p -n )<0,(q -m )(q -n )<0,则m 、n 、p 、q 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4 已知a ,b ,c 为正实数,a +b +c =1 求证(1)a 2+b 2+c 2≥31(2)232323+++++c b a ≤6 5 已知x ,y ,z ∈R ,且x +y +z =1,x 2+y 2+z 2=21,证明 x ,y ,z ∈[0,32]6 证明下列不等式(1)若x ,y ,z ∈R ,a ,b ,c ∈R +,则c b a y b a c x a c b +++++22z 2≥2(xy +yz +zx ) (2)若x ,y ,z ∈R +,且x +y +z =xyz ,则z y x y x z x z y +++++≥2(zy x 111++) 7 已知i ,m 、n 是正整数,且1<i ≤m <n(1)证明 n i A i m <m i A i n (2)证明 (1+m )n >(1+n )m8 若a >0,b >0,a 3+b 3=2,求证 a +b ≤2,ab ≤1不等式知识的综合应用典型题例例1用一块钢锭烧铸一个厚度均匀,且表面积为2平方米的正四棱锥形有盖容器(如右图)设容器高为h 米,盖子边长为a 米,(1)求a 关于h 的解析式;(2)设容器的容积为V 立方米,则当h 为何值时,V 最大?求出V 的最大值(求解本题时,不计容器厚度)知识依托 本题求得体积V 的关系式后,应用均值定理可求得最值例2已知a ,b ,c 是实数,函数f (x )=ax 2+bx +c ,g (x )=ax +b ,当-1≤x ≤1时|f (x )|≤1(1)证明 |c |≤1;(2)证明 当-1 ≤x ≤1时,|g (x )|≤2;(3)设a >0,有-1≤x ≤1时, g (x )的最大值为2,求f (x )知识依托 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函数的单调性,绝对值不等式例3设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a >0),方程f (x )-x =0的两个根x 1、x 2满足0<x 1<x 2a1 (1)当x ∈[0,x 1)时,证明x <f (x )<x 1;(2)设函数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x 0对称,证明 x 0<21x 巩固练习1 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为增函数,偶函数g (x )在区间[0,+∞)的图象与f (x )的图象重合,设a >b >0,给出下列不等式,其中正确不等式的序号是( )①f (b )-f (-a )>g (a )-g (-b ) ②f (b )-f (-a )<g (a )-g (-b ) ③f (a )-f (-b )>g (b )-g (-a ) ④f (a )-f (-b )<g (b )-g (-a )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2 下列四个命题中 ①a +b ≥2ab ②sin 2x +x2sin 4≥4 ③设x ,y 都是正数,若y x 91+=1,则x +y 的最小值是12 ④若|x -2|<ε,|y -2|<ε,则|x -y |<2ε,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4 已知二次函数 f (x )=ax 2+bx +1(a ,b ∈R ,a >0),设方程f (x )=x 的两实数根为x 1,x 2(1)如果x 1<2<x 2<4,设函数f (x )的对称轴为x =x 0,求证x 0>-1; (2)如果|x 1|<2,|x 2-x 1|=2,求b 的取值范围6 设函数f (x )定义在R 上,对任意m 、n 恒有f (m +n )=f (m )·f (n ),且当x >0时,0<f (x )<1(1)求证 f (0)=1,且当x <0时,f (x )>1;(2)求证 f (x )在R 上单调递减;(3)设集合A ={ (x ,y )|f (x 2)·f (y 2)>f (1)},集合B ={(x ,y )|f (ax -g +2)=1,a ∈R },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7 已知函数f (x )=1222+++x cbx x (b <0)的值域是[1,3], (1)求b 、c 的值;(2)判断函数F (x )=lg f (x ),当x ∈[-1,1]时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t ∈R ,求证 lg57≤F (|t -61|-|t +61|)≤513 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命题趋向】数列与不等式交汇主要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试题还可能涉及到与导数、函数等知识综合一起考查.主要考查知识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归纳与猜想、数归纳法、比较大小、不等式证明、参数取值范围的探求,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要注意放缩法的应用. 【典例分析】题型一 求有数列参与的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参数问题求得数列与不等式结合恒成立条件下的参数问题主要两种策略:(1)若函数f(x)在定义域为D ,则当x ∈D 时,有f(x)≥M 恒成立⇔f(x)min ≥M ;f(x)≤M 恒成立⇔f(x)max ≤M ;(2)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数列知识化简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解得. 【例1】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1,第17项的平方等于第24项,求使a 1+a 2+…+a n >1a 1+1a 2+…+1a n 恒成立的正整数n 的取值范围.【例2】(08·全国Ⅱ)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a ,a n+1=S n +3n ,n ∈N*.(Ⅰ)设b n =S n -3n ,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Ⅱ)若a n+1≥a n ,n ∈N*,求a 的取值范围.【点评】 一般地,如果求条件与前nABCDS项和相关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则可考虑S n 与a n 的关系求解题型二 数列参与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此类不等式的证明常用的方法:(1)比较法,特别是差值比较法是最根本的方法;(2)分析法与综合法,一般是利用分析法分析,再利用综合法分析;(3)放缩法,主要是通过分母分子的扩大或缩小、项数的增加与减少等手段达到证明的目的.【例3】 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a 3=7,S 4=24.(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Ⅱ)设p 、q 都是正整数,且p ≠q ,证明:S p+q <12(S 2p +S 2q ).【点评】 利用差值比较法比较大小的关键是对作差后的式子进行变形,途径主要有:(1)因式分解;(2)化平方和的形式;(3)如果涉及分式,则利用通分;(4)如果涉及根式,则利用分子或分母有理化.【例4】 (08·安徽高考)设数列{a n }满足a 1=0,a n+1=ca n 3+1-c ,c ∈N*,其中c 为实数.(Ⅰ)证明:a n ∈[0,1]对任意n ∈N*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 ∈[0,1];(Ⅱ)设0<c <13,证明:a n ≥1-(3c)n -1,n ∈N*;(Ⅲ)设0<c <13,证明:a 12+a 22+…+a n 2>n +1-21-3c,n ∈N*.题型三 求数列中的最大值问题求解数列中的某些最值问题,有时须结合不等式来解决,其具体解法有:(1)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不等式确定变量范围,进而求得最值;(2)首先利用不等式判断数列的单调性,然后确定最值;(3)利用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确定最值.【例5】 (08·四川)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4≥10,S 5≤15,则a 4的最大值为______.【例6】 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2002,公比q =-12.(Ⅰ)设f(n)表示该数列的前n 项的积,求f(n)的表达式;(Ⅱ)当n取何值时,f(n)有最大值.题型四 求解探索性问题数列与不等式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型,解答的一般策略:先假设所探求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以此假设为前提条件进行运算或逻辑推理,若由此推出矛盾,则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否定”的结论,即不存在.若推理不出现矛盾,能求得在范围内的数值或图形,就得到肯定的结论,即得到存在的结果.【例7】 已知{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n +S n =4.(Ⅰ)求证: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Ⅱ)是否存在正整数k ,使S k+1-2S k -2>2成立. 【点评】在导出矛盾时须注意条件“k ∈N *”,这是在解答数列问题中易忽视的一个陷阱.【例8】 (08·湖北)已知数列{a n }和{b n }满足:a 1=λ,a n+1=23a n +n -4,b n =(-1)n (a n -3n +21),其中λ为实数,n 为正整数. (Ⅰ)对任意实数λ,证明数列{a n }不是等比数列;(Ⅱ)试判断数列{b n }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Ⅲ)设0<a <b,S n 为数列{b n }的前n 项和.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a <S n <b?若存在,求λ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数列与不等式命题新亮点例1 把数列一次按第一个括号一个数,按第二个括号两个数,按第三个括号三个数,按第四个括号一个数…,循环分为(1),(3,5),(7,9,11),(13),(15,17),(19,21,23),(23) …,则第50个括号内各数之和为_____.点评:恰当的分组,找到各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决之道.此外,这种题对观察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例2 设{}n a 是由正数构成的等比数列, 12n n n b a a ++=+,3n n n c a a +=+,则( )A. nn b c > B. n n b c < C. n n b c ≥ D. n n b c ≤点评:此题较易入手,利用作差法即可比较大小,考察数列的递推关系. 例3 若对(,1]x ∈-∞-,不等式21()2()12x x mm --<恒成立,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 )A. (2,3)-B. (3,3)-C. (2,2)-D. (3,4)-例4四棱锥S-ABCD 的所有棱长均为1米,一只小虫从S 点出发沿四棱锥的棱爬行,若在每一顶点处选择不同的棱都是等可能的.设小虫爬行n 米后恰好回到S 点的概率为n P (1)求2P 、3P 的值; (2)求证: 131(2,)n nP P n n N ++=≥∈(3)求证: 2365>(2,)24n n P P P n n N -+++≥∈…例5 已知函数()2f x x x =+.(1)数列{}n a 满足: 10a >,()1n n a f a +'=,若11112ni ia =<+∑对任意的n N ∈恒成立,试求1a 的取值范围; (2)数列{}n b 满足: 11b =,()1n n b f b +=()n N ∈,记11n nc b =+,k S 为数列{}n c 的前k 项和, k T 为数列{}n c 的前k 项积,求证1710nk k k kT S T =<+∑. 例6 (1)证明: ()ln1(0)x x x +<> (2)数列{}n a 中. 11a =,且()11211122n n n a a n n --⎛⎫=++≥ ⎪⎝⎭; ①证明: ()724n a n ≥≥ ②()21n a e n <≥ 【专题训练】1.已知无穷数列{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则有( )A .a 4a 6<a 6a 8B .a 4a 6≤a 6a 8C .a 4a 6>a 6a 8D .a 4a 6≥a 6a 82.设{a n }是由正数构成的等比数列,b n =a n+1+a n+2,c n =a n +a n+3,则( ) A .b n >c nB .b n <c nC .b n ≥c nD .b n ≤c n3.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正项等比数列,公比q≠1,若a 1=b 1,a 11=b 11,则( )A .a 6=b 6B .a 6>b 6C .a 6<b 6D .a 6>b 6或a 6<b 6 4.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9n ,第k 项满足5<a k <8,则k =( ) A .9 B .8 C .7 D .6 5.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0,其前n 项的和为S n ,则S 4a 5与S 5a 4的大小关系是( )A .S 4a 5<S 5a 4B .S 4a 5>S 5a 4C .S 4a 5=S 5a 4D .不确定 6.设S n =1+2+3+…+n ,n ∈N*,则函数f(n)=S n(n +32)S n+1的最大值为( )A .120B .130C .140D .1507.已知y 是x 的函数,且lg3,lg(sinx -12),lg(1-y)顺次成等差数列,则( )A .y 有最大值1,无最小值B .y 有最小值1112,无最大值C .y 有最小值1112,最大值1D .y 有最小值-1,最大值1 8.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2=1,则其前3项的和S 3的取值范围是( )A.(-∞,-1]B.(-∞,-1)∪(1,+∞) C.[3,+∞)D.(-∞,-1]∪[3,+∞)9.设3b 是1-a 和1+a 的等比中项,则a +3b 的最大值为( )A .1B .2C .3D .410.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相为a 1,公比为q ,则“a 1<0,且0<q <1”是“对于任意n ∈N*都有a n+1>a n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比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1.{a n }为等差数列,若a 11a 10<-1,且它的前n 项和S n 有最小值,那么当S n 取得最小正值时,n =( )A .11B .17C .19D .2112.设f(x)是定义在R 上恒不为零的函数,对任意实数x 、y ∈R ,都有f(x)f(y)=f(x +y),若a 1=12,a n =f(n)(n ∈N*),则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2,2)B .[12,2]C .[12,1)D .[12,1]13.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4-a 2=8,a 3+a 5=26,记T n =S nn2,如果存在正整数M ,使得对一切正整数n ,T n ≤M 都成立.则M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14.无穷等比数列{a n }中,a 1>1,|q|<1,且除a 1外其余各项之和不大于a 1的一半,则q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已知x >0,y >0,x ,a ,b ,y 成等差数列,x ,c ,d ,y 成等比数列,则(a +b)2cd的最小值是________.A.0B.1C.2D.416.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不为零,S n 是其前n 项和,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A .若d <0,且S 3=S 8,则{S n }中,S 5和S 6都是{S n }中的最大项;②给定n ,对于一定k ∈N*(k <n),都有a n -k +a n+k =2a n ;③若d >0,则{S n }中一定有最小的项;④存在k ∈N*,使a k -a k+1和a k -a k -1同号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17.已知{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且a 2=1,a 5=-5.(Ⅰ)求{a n }的通项n a ;(Ⅱ)求{a n }前n 项和S n 的最大值.18.已知{a n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a 1=1,且点(a n ,a n +1)(n ∈N *)在函数y =x 2+1的图象上.(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Ⅱ)若列数{b n }满足b 1=1,b n +1=b n +2a n ,求证:b n ·b n +2<b 2n +1. 19.设数列{a n }的首项a 1∈(0,1),a n =3-a n -12,n =2,3,4,…. (Ⅰ)求{a n }的通项公式;(Ⅱ)设b n =a n 3-2a n ,证明b n <b n+1,其中n 为正整数. 20.已知数列{a n }中a 1=2,a n+1=(2-1)( a n +2),n =1,2,3,….(Ⅰ)求{a n }的通项公式;(Ⅱ)若数列{a n }中b 1=2,b n+1=3b n +42b n +3,n =1,2,3,….证明:2<b n ≤a 4n -3,n =1,2,3,… 21.已知二次函数y =f(x)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f '(x)=6x -2,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点(n ,S n )(n ∈N*)均在函数y =f(x)的图像上.(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Ⅱ)设b n =1a n a n +1,T n 是数列{b n }的前n 项和,求使得T n <m20对所有n ∈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m22.数列{}n a 满足11a =,21()n n a n n a λ+=+-(12n =L ,,),λ是常数.(Ⅰ)当21a =-时,求λ及3a 的值;(Ⅱ)数列{}n a 是否可能为等差数列?若可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Ⅲ)求λ的取值范围,使得存在正整数m ,当nm >时总有0n a <.利用导数处理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一、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一)、利用导数得出函数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某个区间上导数大于(或小于)0时,则该单调递增(或递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不等式选讲 第二节 不等式的证明)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不等式选讲 第二节 不等式的证明)

第二节 不等式的证明一、基础知识1.基本不等式(1)定理1:如果a ,b ∈R ,那么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2)定理2:如果a ,b >0,那么a +b2≥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3)定理3:如果a ,b ,c ∈R +,那么a +b +c 3≥3abc ,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2.比较法(1)作差法的依据是:a -b >0⇔a >b . (2)作商法:若B >0,欲证A ≥B ,只需证AB ≥1.3.综合法与分析法(1)综合法: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2)分析法: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考点一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典例] 已知函数f (x )=⎪⎪⎪⎪x -12+⎪⎪⎪⎪x +12,M 为不等式f (x )<2的解集. (1)求M ;(2)证明:当a ,b ∈M 时,|a +b |<|1+ab |.[解] (1)f (x )=⎩⎪⎨⎪⎧-2x ,x ≤-12,1,-12<x <12,2x ,x ≥12.当x ≤-12时,由f (x )<2,得-2x <2,解得x >-1;当-12<x <12时,f (x )<2恒成立;当x ≥12时,由f (x )<2,得2x <2,解得x <1.所以f (x )<2的解集M ={x |-1<x <1}.(2)证明:由(1)知,当a ,b ∈M 时,-1<a <1,-1<b <1, 从而(a +b )2-(1+ab )2 =a 2+b 2-a 2b 2-1 =(a 2-1)(1-b 2)<0. 因此|a +b |<|1+ab |. [题组训练]1.当p ,q 都是正数且p +q =1时,求证:(px +qy )2≤px 2+qy 2. 解:(px +qy )2-(px 2+qy 2) =p 2x 2+q 2y 2+2pqxy -(px 2+qy 2) =p (p -1)x 2+q (q -1)y 2+2pqxy .因为p +q =1,所以p -1=-q ,q -1=-p . 所以(px +qy )2-(px 2+qy 2) =-pq (x 2+y 2-2xy )=-pq (x -y )2. 因为p ,q 为正数,所以-pq (x -y )2≤0,所以(px +qy )2≤px 2+qy 2.当且仅当x =y 时,不等式中等号成立. 2.求证:当a >0,b >0时,a a b b≥(ab )+2a b .证明:∵a ab b ab+2a b =⎝⎛⎭⎫a b -2a b ,∴当a =b 时,⎝⎛⎭⎫a b -2a b =1,当a >b >0时,ab >1,a -b 2>0,∴⎝⎛⎭⎫a b -2a b>1,当b >a >0时,0<ab <1,a -b 2<0,∴⎝⎛⎭⎫a b -2a b>1,∴a a b b≥(ab )+2a b.考点二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典例] (2017·全国卷Ⅱ)已知a >0,b >0,a 3+b 3=2.证明: (1)(a +b )(a 5+b 5)≥4; (2)a +b ≤2.[证明] (1)(a +b )(a 5+b 5)=a 6+ab 5+a 5b +b 6 =(a 3+b 3)2-2a 3b 3+ab (a 4+b 4) =4+ab (a 2-b 2)2≥4.(2)∵(a +b )3=a 3+3a 2b +3ab 2+b 3 =2+3ab (a +b )≤2+3a +b 24(a +b )=2+3a +b 34,∴(a +b )3≤8,因此a +b ≤2.[解题技法]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要着力分析已知与求证之间,不等式的左右两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合理进行转换,恰当选择已知不等式,这是证明的关键;(2)在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是最常用的.在运用这些性质时,要注意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题组训练]1.设a ,b ,c ,d 均为正数,若a +b =c +d ,且ab >cd ,求证:a +b >c +d . 证明:因为(a +b )2=a +b +2ab ,(c +d )2=c +d +2cd . 由题设a +b =c +d ,ab >cd 得(a +b )2>(c +d )2. 因此 a +b >c +d .2.(2018·湖北八校联考)已知不等式|x |+|x -3|<x +6的解集为(m ,n ). (1)求m ,n 的值;(2)若x >0,y >0,nx +y +m =0,求证:x +y ≥16xy . 解:(1)由|x |+|x -3|<x +6,得⎩⎪⎨⎪⎧ x ≥3,x +x -3<x +6或⎩⎪⎨⎪⎧ 0<x <3,3<x +6或⎩⎪⎨⎪⎧x ≤0,-x +3-x <x +6, 解得-1<x <9,∴m =-1,n =9.(2)证明:由(1)知9x +y =1,又x >0,y >0, ∴⎝⎛⎭⎫1x +1y (9x +y )=10+y x +9xy≥10+2y x ×9xy=16, 当且仅当y x =9x y ,即x =112,y =14时取等号,∴1x +1y ≥16,即x +y ≥16xy .考点三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典例] (2019·长春质检)设不等式||x +1|-|x -1||<2的解集为A . (1)求集合A ;(2)若a ,b ,c ∈A ,求证:⎪⎪⎪⎪⎪⎪1-abc ab -c >1.[解] (1)由已知,令f (x )=|x +1|-|x -1|=⎩⎪⎨⎪⎧2,x ≥1,2x ,-1<x <1,-2,x ≤-1,由|f (x )|<2,得-1<x <1,即A ={x |-1<x <1}. (2)证明:要证⎪⎪⎪⎪⎪⎪1-abc ab -c >1,只需证|1-abc |>|ab -c |,即证1+a 2b 2c 2>a 2b 2+c 2,即证1-a 2b 2>c 2(1-a 2b 2), 即证(1-a 2b 2)(1-c 2)>0,由a ,b ,c ∈A ,得-1<ab <1,c 2<1,所以(1-a 2b 2)(1-c 2)>0恒成立. 综上,⎪⎪⎪⎪⎪⎪1-abc ab -c >1.[解题技法]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 (2)注意从要证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3)注意恰当地用好反推符号“⇐”或“要证明”“只需证明”“即证明”等词语. [题组训练]1.已知a >b >c ,且a +b +c =0,求证:b 2-ac <3a . 证明:由a >b >c 且a +b +c =0, 知a >0,c <0. 要证b 2-ac <3a , 只需证b 2-ac <3a 2.∵a +b +c =0,∴只需证b 2+a (a +b )<3a 2, 即证2a 2-ab -b 2>0, 即证(a -b )(2a +b )>0, 即证(a -b )(a -c )>0.∵a >b >c ,∴a -b >0,a -c >0, ∴(a -b )(a -c )>0显然成立, 故原不等式成立.2.已知函数f (x )=|x +1|.(1)求不等式f (x )<|2x +1|-1的解集M ; (2)设a ,b ∈M ,求证:f (ab )>f (a )-f (-b ). 解:(1)由题意,|x +1|<|2x +1|-1, ①当x ≤-1时,不等式可化为-x -1<-2x -2, 解得x <-1; ②当-1<x <-12时,不等式可化为x +1<-2x -2, 此时不等式无解; ③当x ≥-12时,不等式可化为x +1<2x ,解得x >1. 综上,M ={x |x <-1或x >1}.(2)证明:因为f (a )-f (-b )=|a +1|-|-b +1|≤|a +1-(-b +1)|=|a +b |, 所以要证f (ab )>f (a )-f (-b ), 只需证|ab +1|>|a +b |, 即证|ab +1|2>|a +b |2,即证a 2b 2+2ab +1>a 2+2ab +b 2, 即证a 2b 2-a 2-b 2+1>0, 即证(a 2-1)(b 2-1)>0.因为a ,b ∈M ,所以a 2>1,b 2>1,所以(a 2-1)(b 2-1)>0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课时跟踪检测]1.已知△ABC 的三边a ,b ,c 的倒数成等差数列,试用分析法证明:∠B 为锐角. 证明:要证∠B 为锐角,只需证cos B >0, 所以只需证a 2+c 2-b 2>0, 即a 2+c 2>b 2,因为a 2+c 2≥2ac , 所以只需证2ac >b 2, 由已知得2ac =b (a +c ).所以只需证b (a +c )>b 2,即a +c >b ,显然成立. 所以∠B 为锐角.2.若a >0,b >0,且1a +1b =ab .(1)求a 3+b 3的最小值;(2)是否存在a ,b ,使得2a +3b =6?并说明理由. 解:(1)由ab =1a +1b ≥2ab,得ab ≥2,仅当a =b =2时等号成立.故a 3+b 3≥2a 3b 3≥42,仅当a =b =2时等号成立. 所以a 3+b 3的最小值为4 2. (2)由(1)知,2a +3b ≥26ab ≥4 3.由于43>6,从而不存在a ,b ,使得2a +3b =6. 3.(2019·南宁模拟)(1)解不等式|x +1|+|x +3|<4; (2)若a ,b 满足(1)中不等式,求证:2|a -b |<|ab +2a +2b |.解:(1)当x <-3时,|x +1|+|x +3|=-x -1-x -3=-2x -4<4,解得x >-4,所以 -4<x <-3;当-3≤x <-1时,|x +1|+|x +3|=-x -1+x +3=2<4恒成立, 所以-3≤x <-1;当x ≥-1时,|x +1|+|x +3|=x +1+x +3=2x +4<4,解得x <0,所以-1≤x <0. 综上,不等式|x +1|+|x +3|<4的解集为{x |-4<x <0}. (2)证明:因为4(a -b )2-(ab +2a +2b )2 =-(a 2b 2+4a 2b +4ab 2+16ab ) =-ab (b +4)(a +4)<0, 所以4(a -b )2<(ab +2a +2b )2, 所以2|a -b |<|ab +2a +2b |.4.(2018·武昌调研)设函数f (x )=|x -2|+2x -3,记f (x )≤-1的解集为M . (1)求M ;(2)当x ∈M 时,求证:x [f (x )]2-x 2f (x )≤0.解:(1)由已知,得f (x )=⎩⎪⎨⎪⎧x -1,x ≤2,3x -5,x >2.当x ≤2时,由f (x )=x -1≤-1, 解得x ≤0,此时x ≤0;当x >2时,由f (x )=3x -5≤-1, 解得x ≤43,显然不成立.故f (x )≤-1的解集为M ={x |x ≤0}.(2)证明:当x ∈M 时,f (x )=x -1,于是x [f (x )]2-x 2f (x )=x (x -1)2-x 2(x -1)=-x 2+x =-⎝⎛⎭⎫x -122+14. 令g (x )=-⎝⎛⎭⎫x -122+14, 则函数g (x )在(-∞,0]上是增函数, ∴g (x )≤g (0)=0. 故x [f (x )]2-x 2f (x )≤0.5.(2019·西安质检)已知函数f (x )=|2x -1|+|x +1|. (1)解不等式f (x )≤3;(2)记函数g (x )=f (x )+|x +1|的值域为M ,若t ∈M ,求证:t 2+1≥3t+3t .解:(1)依题意,得f (x )=⎩⎪⎨⎪⎧-3x ,x ≤-1,2-x ,-1<x <12,3x ,x ≥12,∴f (x )≤3⇔⎩⎪⎨⎪⎧x ≤-1,-3x ≤3或⎩⎪⎨⎪⎧-1<x <12,2-x ≤3或⎩⎪⎨⎪⎧x ≥12,3x ≤3,解得-1≤x ≤1,即不等式f (x )≤3的解集为{x |-1≤x ≤1}.(2)证明:g (x )=f (x )+|x +1|=|2x -1|+|2x +2|≥|2x -1-2x -2|=3, 当且仅当(2x -1)(2x +2)≤0,即-1≤x ≤12时取等号,∴M =[3,+∞). t 2+1-3t -3t =t 3-3t 2+t -3t=t -3t 2+1t,∵t ∈M ,∴t -3≥0,t 2+1>0, ∴t -3t 2+1t ≥0,∴t 2+1≥3t+3t .6.(2019·长春质检)已知函数f (x )=|2x -3|+|3x -6|. (1)求f (x )<2的解集;(2)若f (x )的最小值为T ,正数a ,b 满足a +b =12,求证:a +b ≤T .解:(1)f (x )=|2x -3|+|3x -6|=⎩⎪⎨⎪⎧-5x +9,x <32,-x +3,32≤x ≤2,5x -9,x >2.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f (x )<2的解集为⎝⎛⎭⎫75,115. (2)证明:由图象可知f (x )的最小值为1, 由基本不等式可知a +b2≤ a +b2= 14=12, 当且仅当a =b 时,“=”成立,即a +b ≤1=T . 7.已知函数f (x )=|2x -1|-⎪⎪⎪⎪x +32. (1)求不等式f (x )<0的解集M ;(2)当a ,b ∈M 时,求证:3|a +b |<|ab +9|.解:(1)f (x )=⎩⎪⎨⎪⎧52-x ,x <-32,-3x -12,-32≤x ≤12,x -52,x >12.当x <-32时,f (x )<0,即52-x <0,无解;当-32≤x ≤12时,f (x )<0,即-3x -12<0,得-16<x ≤12;当x >12时,f (x )<0,即x -52<0,得12<x <52.综上,M =⎩⎨⎧⎭⎬⎫x ⎪⎪-16<x <52. (2)证明:要证3|a +b |<|ab +9|,只需证9(a 2+b 2+2ab )<a 2b 2+18ab +81, 即证a 2b 2-9a 2-9b 2+81>0, 即证(a 2-9)(b 2-9)>0.因为a ,b ∈M ,所以-16<a <52,-16<b <52,所以a 2-9<0,b 2-9<0, 所以(a 2-9)(b 2-9)>0, 所以3|a +b |<|ab +9|.8.已知函数f (x )=m -|x +4|(m >0),且f (x -2)≥0的解集为[-3,-1]. (1)求m 的值;(2)若a ,b ,c 都是正实数,且1a +12b +13c =m ,求证:a +2b +3c ≥9.解:(1)法一:依题意知f (x -2)=m -|x +2|≥0, 即|x +2|≤m ⇔-m -2≤x ≤-2+m .由题意知不等式的解集为[-3,-1],所以⎩⎪⎨⎪⎧-m -2=-3,-2+m =-1,解得m =1.法二:因为不等式f (x -2)≥0的解集为[-3,-1],所以-3,-1为方程f (x -2)=0的两根,即-3,-1为方程m -|x +2|=0的两根,所以⎩⎪⎨⎪⎧m -|-3+2|=0,m -|-1+2|=0,解得m =1.(2)证明:由(1)可知1a +12b +13c=1(a ,b ,c >0),所以a +2b +3c =(a +2b +3c )⎝⎛⎭⎫1a +12b +13c =3+⎝⎛⎭⎫a 2b +2b a +⎝⎛⎭⎫a 3c +3c a +⎝⎛⎭⎫2b 3c +3c2b ≥9,当且仅当a =2b =3c ,即a =3,b =32,c =1时取等号.。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3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3
“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或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待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官兵严威,劫列 侯忠臣,挢制以令天下,宗庙以危。寡人帅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之,相国吕产等遣大将军颍阴侯灌婴将兵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荧阳,使人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屯兵西 界待约。吕禄、吕产欲作乱,朱虚侯章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章首先斩吕产,太尉勃等乃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於今见 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今罢兵。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孰视,笑曰“人谓魏勃 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勃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及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於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壹为参御言事,以为贤,言之悼惠王。王召见, 拜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及悼惠王薨,哀王嗣,勃用事重於相。齐王既罢兵归,而代王立,是为孝文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予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黄金千斤。是岁,齐哀王薨,子文王则嗣。十四年薨,无子,国除。 城阳景王章,孝文二年以朱虚侯与东牟侯兴居俱立,二年薨。子共

高二上册基本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上册基本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上册基本数学知识点总结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2)不等式的性质(略)(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高二数学知识点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

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 底h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总结1.基本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一例1 若10<<x ,证明)1(log )1(log x x a a +>-(0>a 且1≠a ).分析 1 用作差法来证明.需分为1>a 和10<<a 两种情况,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比较法证明.解法1 (1)当1>a 时,因为 11,110>+<-<x x , 所以 )1(log )1(log x x a a +-- )1(log )1(log x x a a +---=0)1(log 2>--=x a .(2)当10<<a 时, 因为 11,110>+<-<x x 所以 )1(log )1(log x x a a +-- )1(log )1(log x x a a ++-=0)1(log 2>-=x a .综合(1)(2)知)1(log )1(log x x a a +>-. 分析2 直接作差,然后用对数的性质来去绝对值符号. 解法2 作差比较法.因为 )1(log )1(log x x a a +-- ax a x lg )1lg(lg )1lg(+--=[])1lg()1lg(lg 1x x a+--=[])1lg()1lg(lg 1x x a+---=0)1lg(lg 12>--=x a, 所以)1(log )1(log x x a a +>-.说明:解法一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二用对数性质(换底公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典型例题二例2 设0>>b a ,求证:.ab ba b a b a >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证明:b a a b ba ab b a b a b aba b a ---=⋅=)( ∵0>>b a ,∴.0,1>->b a ba∴1)(>-ba ba . ∴ab b a b a b a .1>又∵0>abb a , ∴.ab ba b a b a >.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典型例题三例3 对于任意实数a 、b ,求证444()22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4()2a b +,展开后很复杂。

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222a b ab +≥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可得到证明。

证明:∵ 222a b ab +≥(当且仅当22a 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4444222():2()()a b a b a b ++≥+,即:44222()22a b a b ++≥ (1) 又:∵ 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22222():2()()a b a b a b ++≥+∴222()22a b a b ++≥ ∴ 2224()()22a b a b ++≥ (2) 由(1)和(2)可得444()22a b a 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说明:此题参考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主要是应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要注意均值不等式的变形应用,一般式子中出现有平方和乘积形式后可以考虑用综合法来解.典型例题四例4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分析 显然这个题用比较法是不易证出的。

若把111a b c++通分,则会把不等式变得较复杂而不易得到证明.由于右边是一个常数,故可考虑把左边的式子变为具有“倒数”特征的形式,比如b aa b+,再利用“均值定理”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证明途径,这也常称为“凑倒数”的技巧.证明:∵1a b c ++=∴ 111a b c ++a b c a b c a b ca b c++++++=++(1)(1)(1)b c a c a ba ab bc c =++++++++3()()()b a c a c ba b a c b c=++++++∵2b a a b +≥=,同理:2c a a c +≥,2c bb c+≥。

∴11132229.a b c++≥+++= 说明:此题考查了变形应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题目中用到了“凑倒数”,这种技巧在很多不等式证明中都可应用,但有时要首先对代数式进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可以“凑倒数”的目的.典型例题五例5 已知c b a >>,求证:ac c b b a -+-+-111>0. 分析:此题直接入手不容易,考虑用分析法来证明,由于分析法的过程可以用综合法来书写,所以此题用两种方法来书写证明过程.证明一:(分析法书写过程)为了证明ac c b b a -+-+-111>0 只需要证明c b b a -+-11>ca -1∵c b a >>∴0,0>->->-c b b a c a∴c b c a b a ---1,11 >0 ∴c b b a -+-11>c a -1成立 ∴ac c b b a -+-+-111>0成立 证明二:(综合法书写过程)∵c b a >> ∴0,0>->->-c b b a c a∴b a -1>c a -1 c b -1>0 ∴c b b a -+-11>c a -1成立 ∴ac c b b a -+-+-111>0成立 说明:学会分析法入手,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但有时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在一起应用,混合应用时,应用语言叙述清楚.典型例题六例6 若0,0a b >>,且2c a b >+,求证:c a c <<分析 这个不等式从形式上不易看出其规律性,与我们掌握的定理和重要的结论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来寻找证明途径.但用“分析”法证不等式,要有严格的格式,即每一步推出的都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直到推出的条件是明显成立的(已知条件或某些定理等).证明:为要证c a c <<只需证a c <-<即证a c -<也就是22()a c c ab -<-,即证22a ac ab -<-, 即证2()ac a a b >+, ∵0,2,0a c a b b >>+>,∴2a bc +>≥2c ab >即有20c ab ->, 又 由2c a b >+可得2()ac a a b >+成立,∴ 所求不等式c a c <<说明:此题考查了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在题目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的,要注意在书写时,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即使在一个题目中是边分析边说明也应该注意不要弄混.典型例题七例7 若233=+b a ,求证2≤+b a .分析:本题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宜用反证法.证法一:假设2>+b a ,则)(2))((222233b ab a b ab a b a b a +->+-+=+,而233=+b a ,故1)(22<+-b ab a .∴ab b a ab 2122≥+>+.从而1<ab , ∴2122<+<+ab b a .∴4222)(222<+<++=+ab ab b a b a . ∴2<+b a .这与假设矛盾,故2≤+b a .证法二:假设2>+b a ,则b a ->2,故3333)2(2b b b a +->+=,即261282b b +->,即0)1(2<-b , 这不可能.从而2≤+b a .证法三:假设2>+b a ,则8)(3)(333>+++=+b a ab b a b a . 由233=+b a ,得6)(3>+b a ab ,故2)(>+b a ab . 又2))((2233=+-+=+b ab a b a b a ,∴))(()(22b ab a b a b a ab +-+>+. ∴ab b ab a <+-22,即0)(2<-b a .这不可能,故2≤+b a .说明:本题三种方法均采用反证法,有的推至与已知矛盾,有的推至与已知事实矛盾. 一般说来,结论中出现“至少”“至多”“唯一”等字句,或结论以否定语句出现,或结论肯定“过头”时,都可以考虑用反证法.典型例题八例8 设x 、y 为正数,求证33322y x y x +>+. 分析: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可试用分析法.证明:要证33322y x y x +>+,只需证233322)()(y x y x +>+, 即证6336642246233y y x x y y x y x x ++>+++,化简得334224233y x y x y x >+,0)323(2222>+-y xy x y x . ∵0334422<⨯⨯-=∆y y , ∴032322>+-y xy x . ∴0)323(2222>+-y xy x y x . ∴原不等式成立.说明:1.本题证明易出现以下错误证法:xy y x 222≥+,323233332y x y x ≥+,然后分(1)1>>y x ;(2)1<<y x ;(3)1>x 且10<<y ;(4)1>y 且10<<x 来讨论,结果无效. 2.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要求相邻两步的关系是B A ⇐,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充分条件,当然相互为充要条件也可以.典型例题九例9 已知2122≤+≤y x ,求证32122≤+-≤y xy x . 分析:联想三角函数知识,进行三角换元,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进行证明. 证明:从条件看,可用三角代换,但需要引入半径参数r .∵2122≤+≤y x ,∴可设θ=cos r x ,θ=sin r y ,其中π≤θ≤≤≤2021,r .∴)2sin 211(cos sin 22222θ-=θθ-=+-r r r y xy x . 由232sin 21121≤θ-≤,故22223)2sin 211(21r r r ≤θ-≤. 而21212≥r ,3232≤r ,故32122≤+-≤y xy x . 说明:1.三角代换是最常见的变量代换,当条件为222r y x =+或222r y x ≤+或12222=±b y a x 时,均可用三角代换.2.用换元法一定要注意新元的范围,否则所证不等式的变量和取值的变化会影响其结果的正确性.典型例题十例10 设n 是正整数,求证121211121<+++++≤n n n . 分析:要求一个n 项分式nn n 212111+++++ 的范围,它的和又求不出来,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观察每一项的范围,再求整体的范围.证明:由),,2,1(2n k n k n n =>+≥,得nk n n 1121<+≤.当1=k 时,n n n 11121<+≤;当2=k 时,n n n 12121<+≤…… 当n k =时,nn n n 1121<+≤.∴1212111221=<+++++≤=nn n n n n n . 说明: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放缩要适应,否则会走入困境.例如证明4712111222<+++n .由kk k 11112--<,如果从第3项开始放缩,正好可证明;如果从第2项放缩,可得小于2.当放缩方式不同,结果也在变化.2、放缩法一般包括:用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第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典型例题十一例11 已知0>>b a ,求证:bb a ab b a a b a 8)(28)(22-<-+<-. 分析:欲证不等式看起来较为“复杂”,宜将它化为较“简单”的形式,因而用分析法证明较好.证明:欲证b b a ab b a a b a 8)(28)(22-<-+<-, 只须证bb a ab b a a b a 4)(24)(22-<-+<-. 即要证2222)(2⎪⎪⎭⎫ ⎝⎛-<-<⎪⎪⎭⎫ ⎝⎛-b b a b a a b a ,即要证bb a b a ab a 22-<-<-.即要证bb a a b a 212+<<+,即要证bb a ab a +<<+2.即要证121+<<+ba ab ,即baa b <<1. 即要证baa b <<1 (*) ∵0>>b a ,∴(*)显然成立,故b b a ab b a a b a 8)(28)(22-<-+<- 说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实质上是寻求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分析法通常采用“欲证——只要证——即证——已知”的格式.典型例题十二例12 如果x ,y ,z R ∈,求证:332332332888y x z x z y z y x z y x ++≥++.分析:注意到不等式左边各字母在项中的分布处于分离状态,而右边却结合在一起,因而要寻求一个熟知的不等式具有这种转换功能(保持两边项数相同),由0)()()(222≥-+-+-a c c b b a ,易得ca bc ab c b a ++≥++222,此式的外形特征符合要求,因此,我们用如下的结合法证明.证明:∵242424888)()()(z y x z y x ++=++444444x z x y y x ++≥222222222)()()(x z z y y x ++=222222222222y x x z x z z y z y y x ⋅+⋅+⋅≥222222)()()(y zx x yz z xy ++=z xy y zx y zx x yz x yz z xy 222222⋅+⋅+⋅≥ 332332332y x z x z y z y x ++=.∴332332332888y x z x z y z y x z y x ++≥++.说明:分析时也可以认为是连续应用基本不等式ab b a 222≥+而得到的.左右两边都是三项,实质上是ca bc ab c b a ++≥++222公式的连续使用.如果原题限定x ,y ,z +∈R ,则不等式可作如下变形:)111(333888z y x z y x z y x ++≥++进一步可得到:z y x yx z z x y z y x 111335335335++≥++.显然其证明过程仍然可套用原题的思路,但比原题要难,因为发现思路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典型例题十三例13 已知10<<a ,10<<b ,10<<c ,求证:在a c c b b a )1()1()1(---,,三数中,不可能都大于41. 分析:此命题的形式为否定式,宜采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不成立,则a c cb b a )1()1()1(---,,三数都大于41,从这个结论出发,进一步去导出矛盾.证明:假设a c c b b a )1()1()1(---,,三数都大于41,即41)1(>-b a ,41)1(>-c b ,41)1(>-a c .又∵10<<a ,10<<b ,10<<c ,∴21)1(>-b a ,21)1(>-c b ,21)1(>-a c .∴23)1()1()1(>-+-+-a c c b b a ①又∵21)1(b a b a +-≤-,21)1(c b c b +-≤-,21)1(ac a c +-≤-.以上三式相加,即得:23)1()1()1(≤⋅-+⋅-+⋅-a c c b b a ②显然①与②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命题获证.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命题中有“至多”、“至少”、“都”等字样,通常情况下要用反证法,反证法的关键在于“归谬”,同时,在反证法的证明过程中,也贯穿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想.典型例题十四例14 已知a 、b 、c 都是正数,求证:⎪⎭⎫⎝⎛-++≤⎪⎭⎫⎝⎛-+33322abc c b a ab b a .分析:用分析法去找一找证题的突破口.要证原不等式,只需证332abc c ab -≤-,即只需证332abc ab c ≥+.把ab 2变为ab ab +,问题就解决了.或有分析法的途径,也很容易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证明过程.证法一:要证⎪⎭⎫⎝⎛-++≤-⎪⎭⎫ ⎝⎛+33322abc c b a ab b a , 只需证332abc c b a ab b a -++≤-+,即332abc c ab -≤-,移项,得332abc ab c ≥+. 由a 、b 、c 为正数,得332abc ab ab c ab c ≥++=+. ∴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a 、b 、c 为正数,3333abc ab ab c ab ab c =⋅≥++∴.即332abc ab c ≥+,故332abc c ab -≤-.332abc c b a ab b a -++≤-+∴,⎪⎭⎫⎝⎛-++≤-⎪⎭⎫ ⎝⎛+∴33322abc c b a ab b a . 说明:题中给出的2b a +,ab ,3c b a ++,3abc ,只因为a 、b 、c 都是正数,形式同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一样,不加分析就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来求证,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原不等式中是用“不大于”连结,应该知道取等号的条件,本题当且仅当ab c =时取“=”号.证明不等式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仅仅是一个手段或形式问题,我们必须掌握证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是证明332abc ab c ≥+.典型例题十五例15 已知0>a ,0>b ,且1=-b a .求证:1)1)(1(10<+-<bb a a a . 分析:记)1)(1(10bb a a a M +-<=,欲证10<<M ,联想到正、余弦函数的值域,本题采用三角换元,借助三角函数的变换手段将很方便,由条件1=-b a ,+∈R b a 、可换元,围绕公式1tan sec 22=θ-θ来进行.证明:令θ=2sec a ,θ=2tan b ,且20π<θ<, 则)tan 1(tan )sec 1(sec sec 1)1)(1(12θ+θ⋅θ-θθ=+-bb a a a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1(cos 2θθ+θθ⋅θ-θθ= θ=θθ⋅θθ⋅θ=sin cos sin 1cos sin cos 22 ∵20π<θ<,∴1sin 0<θ<,即1)1)(1(10<+-<bb a a a 成立. 说明:换元的思想随处可见,这里用的是三角代换法,这种代换如能将其几何意义挖掘出来,对代换实质的认识将会深刻得多,常用的换元法有:(1)若1≤x ,可设R x ∈αα=,sin ;(2)若122=+y x ,可设α=cos x ,α=sin y ,R ∈α;(3)若122≤+y x ,可设α=cos r x ,α=sin r y ,且1≤r .典型例题十六例16 已知x 是不等于1的正数,n 是正整数,求证n n n n x x x ⋅>+++12)1)(1(.分析:从求证的不等式看,左边是两项式的积,且各项均为正,右边有2的因子,因此可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证明:∵x 是不等于1的正数, ∴021>>+x x , ∴n n n x x 2)1(>+. ① 又021>>+n n x x . ②将式①,②两边分别相乘得n n n n n x x x x ⋅⋅>++22)1)(1(,∴n n n n x x x ⋅>+++12)1)(1(.说明:本题看起来很复杂,但根据题中特点,选择综合法求证非常顺利.由特点选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这里因为1≠x ,所以等号不成立,又因为①,②两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所以可利用不等式的同向乘性证得结果.这也是今后解题中要注意的问题.典型例题十七例17 已知,x ,y ,z +∈R ,且1=++z y x ,求证3≤++z y x .分析:从本题结构和特点看,使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难以奏效.为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不妨先用分析法一试,待思路清晰后,再决定证题方法.证明:要证3≤++z y x , 只需证3)(2≤+++++yz xz xy z y x , 只需证1≤++yz xz xy .∵x ,y ,z +∈R , ∴xy y x 2≥+,xz z x 2≥+,yz z y 2≥+, ∴)(2)(2yz xz xy z y x ++≥++, ∴1≤++yz xz xy 成立. ∴3≤++z y x .说明:此题若一味地用分析法去做,难以得到结果.在题中得到只需证1≤++yz xz xy 后,思路已较清晰,这时改用综合法,是一种好的做法.通过此例可以看出,用分析法寻求不等式的证明途径时,有时还要与比较法、综合法等结合运用,决不可把某种方法看成是孤立的.典型例题十八例18 求证2131211222<++++n . 分析:此题的难度在于,所求证不等式的左端有多项和且难以合并,右边只有一项.注意到这是一个严格不等式,为了左边的合并需要考查左边的式子是否有规律,这只需从21n下手考查即可.证明:∵)2(111)1(11112≥--=-<⋅=n n n n n n n n , ∴ +⎪⎭⎫ ⎝⎛-+⎪⎭⎫ ⎝⎛-+<++++312121111131211222n 212111<-=⎪⎭⎫ ⎝⎛--+n n n . 说明:此题证明过程并不复杂,但思路难寻.本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解不等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放缩法.这类题目灵活多样,需要巧妙变形,问题才能化隐为显,这里变形的这一步极为关键.典型例题十九例19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C A 2≤+,求证4442b c a ≤+.分析:因为涉及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故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转化. 证明:∵B B C A 2≤-π=+,∴21cos 3≤π≥B B ,. 由余弦定理得ac c a B ac c a b -+≥-+=22222cos 2∴ac b c a +≤+222,∴22222442)(c a c a c a -+=+=)2)(2(2222ac c a ac c a -+++])12([])12([22ac b ac b --⋅++≤22242c a b ac b -⋅+=44222)(b b b ac ≤+--=说明:三角形中最常使用的两个定理就是正弦和余弦定理,另外还有面积公式C ab S sin 21=.本题应用知识较为丰富,变形较多.这种综合、变形能力需要读者在平时解题时体会和总结,证明不等式的能力和直觉需要长期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