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合集下载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1. 引言中韩两国作为地理上相邻的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合作。

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有助于了解双方之间的贸易情况,并为进一步拓展贸易关系提供参考。

2. 中韩农产品贸易概况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

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海鲜等方面,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肉类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额约为100亿美元,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额约为100亿美元。

3. 中韩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1)贸易结构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

中国拥有较大的农业产能,可以为韩国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供应。

而韩国在农产品加工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高品质的加工农产品。

双方通过农产品贸易实现了互利共赢。

(2)贸易竞争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由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韩国在某些农产品领域面临竞争压力。

中国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也面临一定的质疑。

(3)贸易政策中韩两国的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贸易产生了影响。

例如,双方的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增长。

两国的贸易壁垒和关税也对农产品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4. 展望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多样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贸易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品质和安全性,进一步拓宽贸易渠道,实现共同发展。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通过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可以看到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中韩两国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

在这20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

如何看待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对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签:中韩;贸易逆差;贸易结构1 中韩贸易发展状况1.1 中韩经贸关系稳定增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交通方便,又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为中韩贸易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经济方面,韩国发展水平比中国高,在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些优势。

而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这使得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为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以间接贸易方式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

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的1991年,中韩贸易额已达44亿美元。

1992年8月两国正式建交后,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经历了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两个阶段(见表1)。

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2151亿美元,年贸易额实现了42倍的增长。

尤其是建交后的第二个十年,两国的经贸发展则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十年中,除了因金融危机导致的2009年贸易额及因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2012年贸易额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中韩贸易额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中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超过40%。

自2007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含欧盟和东盟)。

而截止2011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9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连续5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1. 引言农产品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韩贸易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韩两国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本文将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洞察双方贸易合作的特点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中韩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参考。

2. 中韩农产品贸易概况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是双方贸易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中韩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双方贸易合作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食用油、肉类、水产品、果蔬等。

3.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3.1 中韩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趋势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积极推动。

中韩两国分别在农产品出口和进口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双方合作的农产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3.2 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产品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产品包括粮食、食用油、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等。

中方主要出口粮食和食用油等传统农产品,而韩方则主要出口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等新兴农产品。

双方通过互补合作实现了良好的贸易平衡。

3.3 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特点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特点在于互补性强。

由于中韩两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存在差异,两国农产品的种类和生产能力也各有特点。

中韩两国通过农产品贸易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满足了各自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4 中韩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中韩农产品贸易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质量和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增加,中韩两国在贸易中需要加强相关标准和检验机构的合作,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另一个挑战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增加,中韩两国需要不断调整贸易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

4. 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前景和建议4.1 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 中韩贸易现状近年来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和韩国的货物贸易额达到了3056.9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3%。

其中,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1383.2亿美元,进口额为1673.7亿美元。

二. 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虽然中韩之间的贸易发展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下为具体分析:1. 产品重复竞争由于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逐渐增加,使得在部分市场中出现了产品的重复竞争,如化妆品行业、家电行业等。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增加了企业成本,尽管这类企业在规模、技术和技能等方面长势迅猛,但竞争加剧可能会减低全球市场份额。

2. 潜在的贸易摩擦中韩之间的贸易合作面临着潜在的贸易摩擦,例如:存在兼并与反垄断问题、有关环保法规和投资管制问题等。

这会产生贸易障碍,对贸易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3. 贸易投资结构单一在当前的中韩商贸中,韩国在中国的进口和出口中,主要集中在电子、汽车、核电、化工等行业领域。

但在其他领域中,中韩贸易合作还有上升空间。

因此,建立和改善贸易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 中韩贸易关系的对策中韩间的贸易合作面临挑战,但也具有共同发展的机遇。

因此,大力推动开放和合作,加强两国间的贸易、投资、文化、人员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提出以下对策: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推动贸易合作的主体。

政府应该积极配合企业的推动力,通过开展全方位贸易合作,深入挖掘双方贸易合作的互补性和优势,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

2. 优化贸易投资结构加强沟通,优化贸易投资结构,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提高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水平,实现贸易务实合作的互利共赢。

3.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合理政策,加强支持,不仅可以鼓励企业扩大贸易合作、拓展市场,促进双方贸易良性发展,还可以防止出现潜在的贸易摩擦。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韩○潘爱玲 刘娟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一中韩两国地域相邻,经济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战后,双方经贸关系中断30年之久。

但近年来,尤其是两国建交后,中韩经贸合作有了很大发展。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79~1984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相互间贸易依存度很低,到198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不到1%。

②1985~1989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直接贸易有了初步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也有了一定发展,1989年双方贸易额为30.55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2536.7万美元。

③1990~1991年是中韩民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阶段。

这一时期,直接贸易发展迅速,在双方贸易中的比重达60%,1991年,双方贸易额达57.65亿美元。

同时韩国对华投资也有了发展,投资金额增至1.41亿美元。

④1992年至今,中韩经贸关系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国政府间还签定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及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使双方经贸关系飞速发展。

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中韩经贸合作日益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其一是贸易额增长迅速,1979年双边贸易额仅1900万美元,1993年达108亿美元,1996年达190多亿美元,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估计到200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

其二是贸易方式由间接贸易为主转变为直接贸易为主。

其三是贸易结构互补性强,中国对韩国出口大多是初级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汽车、大型电脑及通讯器材等。

2.双向投资方兴未艾。

在双向投资中,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韩国对中国投资则发展较快。

这里着重谈一下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其一,投资额和投资项目增长较快。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浅析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品, 如原 材料 、 农矿产 品、 纺织 服装 、 皮革等 。 近些
年 尽 管 中 国也 向韩 国 出 口一 些 电子 产 品 ,但 额度
d0 0
35 0
30 O
25 O
墨 霜 豳■ _ l _圈 ■ — ■ _

远不及韩 国向中国的出口量 。来 自韩产业资源部
l992 l 99{
i9 9d l 9口5 i 996 19 97 l9 98 i9 9e 2000 20 0l 200 2 200 8 2004 20 05 20 0  ̄. 20 07
资 料 来 源 : 据 中 国海 关年 鉴 数 据 整 理 。 根
级产 品或低技术含量 、低 附加值 的劳动密集型产
I 韩 国
78 5。 2
21 9. 8
4 64 6.
2 . 40
3. 45
1. 83
资 料 来 源 : 据 中国 海 关 总 署 综 合 统 计 司数 据 整 理 。 根
罄颞
, UU
嚣 嚣 薯
45 O
了 83亿美 元 的 贸易 逆 差 。 此 后 中 韩 双边 经 贸关 系 不 断取 得 新 . 在
进展 的同时 ,中方 贸易逆差增势 不减 ,且逆差规模连年大 幅增 长, 特别是在 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后 的几年里 , 韩对华 贸易顺差增 长加 快 ( 图) 见 。据 中国海 关统 计 ,0 7年 ,中韩 进 出 口总额 20
金额 ( 亿美元 )
进出口 出口 l2 . {3 6 9 51 5.
4 70 5.
比去年同期增减 ( ) %
进出 口 2. 79 1_ 33
1. 68
1.%; 56 中方逆 差 4 62亿 美元 , 比增 长 5 %。 7. 同 . 2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2、贸易结构:中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如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等。同 时,农产品、钢铁、矿产品等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
3、贸易不平衡:长期以来,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韩 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较大,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较小。
三、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韩 国对中国的一些工业制成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导致中国企业在韩国市场的竞争 力受到一定影响。
1、合作效应概述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指的是两国之间在电子产品进出口方 面的经济交流与互动。这种合作充分利用了两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推动 了电子产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各自的国品贸易合作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贸易合作。其 次,韩国在电子产品制造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实力,而中国拥有庞大的消 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双方具有互补优势。最后,政府层面的推动和国际经济 形势的变化,也为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合作效应的实际体现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效应在实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两国在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领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此外, 双方企业在电子产业链上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共同研发、生产、销售的格局逐 渐形成。这种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中韩 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策探讨
为了促进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政府支持。中国和韩国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双边电子产品贸 易的健康发展。通过减少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为中韩电子产品贸易 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此外,两国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合 作机制,加强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关于《中韩货物贸易现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韩经济一体化建设探讨【第一章】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引言【2.1】中韩货物贸易现状【2.2】中韩服务贸易现状【2.3】中韩贸易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第三章】中韩间的直接投资现状【第四章】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第五章】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与韩国贸易一体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2 章中韩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两国经济贸易至迟在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和古朝鲜之间就已开始,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二战之后,受国际格局影响,中韩两国严重对峙,经贸关系一度处于全面禁止状态。

直至20 世纪70 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渐缓和,中韩两国从对峙走向和解,两国经济交往开始以民间贸易为起点逐渐发展起来。

1992 年8 月24 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韩贸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实行,中韩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并发展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2.1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2.1.1 中韩货物贸易发展历程。

自1978 年中韩两国开启经贸往来,以1992 年中韩建交为标志,两国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1 年,双边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个阶段为1992-2014 年,中韩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并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巨大进展。

(1)1978-1991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韩建交以前,两国贸易方式以经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进行中转的间接贸易为主。

如图2-1 所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且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处于顺差状态,但贸易规模较小。

由于中国没有报送1978-1988 年双边货物贸易数据,因此,采用韩国海关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加以替代。

1978 年,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敞开了国内市场,为韩国在华开展贸易提供了机遇。

而韩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跻身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经济的互补性为两国关系的和解提供了可能。

1978 年,中韩两国经香港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两国贸易由全面禁止状态向间接贸易展开。

1979-1983 年间,中韩货物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较小,双边贸易额均未超过 1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均不到1%.1984-1991 年间,双边贸易额增势逐渐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74.49%.这主要因为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民间直接贸易初步发展起来,尤其是1988 年中韩两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直接贸易,两国间的直接贸易比重逐渐增加,推动了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到*** 年底,中韩间的直接贸易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9.7%,到1992 年 6 月底,该比值已达77%.尽管如此,双边贸易规模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仍均小于3%.综上所述,由于中韩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限制了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

可以说,中韩建交之前,政治因素是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2)1992-2014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1992 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直接贸易迅速取代间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展开。

如图2-2 所示,总体上看,中韩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

这一期间,中韩商品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2-2000 年,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较快,除了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32%.1992 年,双边贸易额为50.28 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中国已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已成为中国仅次于日本、香港、美国和台湾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直至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双边贸易额首次下降11.6%.1998 年,中韩两国确定建立面向21 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两国关系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9 年双边贸易迅速恢复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

2000 年,中韩双方同意将中韩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双边贸易额达到345 亿美元。

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是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的根本动力。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韩国则已跻身于新兴工业化行列,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贸易结构的不同使得两国相互间产生巨大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为2001-2014 年,双边贸易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1 年中国加入WTO 后,通过不断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不断提高。

2003 年,中韩两国确定将中韩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 年又进一步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关系的升温大大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2001 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358.9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进口额达233.77 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3 年又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5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 亿美元,达到1119.28 亿美元,分别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7.87%和20.51%,提前完成了中韩两国在2008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 亿美元的目标。

2007 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位列第一,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2.1%;自中国的进口占韩国进口总额的17.7%,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市场。

自此之后,中国连续位居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韩国则保持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下降幅度较大,但仍然超过了韩日、韩美的贸易额总和。

中韩两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加强经贸合作。

2010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 亿美元,达到2071.15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 6.96%和23.23%,提前两年完成了中韩两国在2012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2000 亿美元的目标。

2014 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90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5.93%,有望于2015 年突破3000 亿美元大关。

可见,中国两国的正式建交,使得双边贸易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尤其是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及中韩双边贸易额占韩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说明中韩两国已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更大,两国已具备深层次经济合作的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2.1.2 中韩货物贸易结构分析。

1992 年至今,中韩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要素密集度不同,贸易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CT),产品分为十类,包括:0(食品和活动物)、1(饮料及烟草)、2(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和蜡)、5(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

SITC0-4 类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 类和SICT7 类大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 类和SITC8 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 属于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在此不予考虑。

通过比较图2-3 和图2-4 可知,(1)长期以来,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最低,一直仅占10%左右;而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变动较大。

(2)中韩两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较快,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则波动较小,出现小幅度下降。

(3)中韩两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上升速度较快。

(1)中韩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因为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韩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符合两国基于资源禀赋要素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的现实状况。

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2-1993 年间,该产品出口比重较高,分别为52.62%和45.44%,位居三大类产品首位。

1994 年,该比重持续下降,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首要地位被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成为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1998 年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演变为对韩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

建交之前,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主要以农林水产品、纤维类产品、矿产品为主,占据对韩出口总额的70%以上。

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韩国在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美、日资源供给的严重依赖,使得韩国不断寻求国外市场,中国的初级产品特别是矿产资源正是韩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然而,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的价格优势对韩国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韩国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中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比如对农副产品进口征收的附加关税、实施反倾销调查等。

此外,两国建交后,中国开始在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领域加强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韩国出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迅速下降。

2013 年,该比重已下降至7.7%.(2)中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

1992-2013 年,该比重由52.43%下降至22.5%,下降了近30%.199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金属制成品、化工产品、纤维纺织品、汽车与机械类产品,占到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6.2%.1992 年,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些产品正是中国进行经济基础建设所需要的。

而韩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韩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韩国逐渐将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中国,而将出口重点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1995 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超越,成为对中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