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小说,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道为本,倡导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强调人本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一、道与无为而治在《琅琊榜》中,一直贯穿着道与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官员应当尽可能的精简政策,在保证秩序的前提下,给予百姓更多的自由。
《琅琊榜》中,很多人物都在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比如,天下大势,盈虚之间,,从来富贵不归谁,而是随着天下变化,自行转移,故而官员应当“如表水之无痕”,“如浮云之无定”,“如行风之无定所” ,不应当过于执着和妄自菲薄。
这一点在方苞讲话的时候也有所体现。
他说:“主少机,不须急于相互防范。
如今天下混乱,四方烽起,此时节恰好是个广略英明之君可趁的机会,会当有一扫陈旧,一改萧规的盛事。
机大人,当把持大局,做一个无为而治的化身,心胸放阔,才能有大作为。
”方苞即便没有确切的举措,但他可以从对时局的理解中,把握到变革之时,认识到无为而治的价值。
二、重视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道家思想一直强调人的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平和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在《琅琊榜》中,只有那些拥有坚定的内心和崇高的人格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和生存下去。
比如,黎刚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武将,还是一位颇有情操的人物。
他喜好书法,并且自学画画。
他说:“画的意思,是凝灵聚气,窥绘天道。
有的时候,人们找到一个境界,才能找到自己,而画画可以让我安静,让我沉淀,让我找到自己。
”另外,书中的李伯光、紫玉、逐侯都在不断地自我修养和完善。
李伯光对待人物和事物的态度非常谨慎,他从小便有一身武艺,却始终学习古文诗词,潜心修炼自己的文学打赏。
紫玉虽然是富家千金,却不满足于花天酒地的生活,她对人文艺术的探究和胆略的奉献是书中最为有力的反响。
逐侯也不断地在苛求自己,只有在追求更高峰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前进。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一部以古代仕途为题材的小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强调自然、宇宙的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注重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认为人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在小说《琅琊榜》中,这些道家思想在情节、人物塑造、言行举止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小说中的主人公梅长苏虽然性情沉静,但是他深谙人情世故,对待朋友、敌人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处事从容不迫,表现出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私无我”的精神。
他对待政治斗争也从不涉足,不陷入权谋之争,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种种磨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追求正义。
这种清心寡欲的修身养性之道,正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官僚、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功利横行,或是虚伪奸诈,或是权谋算计,或是勾心斗角,无一不在追求名利权势。
对比这些角色,梅长苏以及他所依赖的长林王府就显示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追求。
在他们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名利的宁静与温和。
他们不拘泥于名利,不为功名所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知足常乐”、“淡泊明志”的精神。
再小说中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都充满了道家思想。
梅长苏不求功名富贵,他追求的是正义和道义,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世界。
他深谙变通的道理,能屈能伸,不拘泥于一格一式的行事,他深知世事无常,处事不拘泥于形式,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能够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他的世界观中,一切都是了无痕迹之物,不要留下锋芒,不要裹上点心思,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平和的心与隐忍的态度。
正如道家所言:“道法自然,顺其扭转,无所刻意。
”他将这种态度贯彻到每一个人和事上,使得他在周旋于各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中依然心如止水,一心只为那份难以撼动的执念。
小说《琅琊榜》中的文章也蕴含了大量的道家思想,作者对自然界的描写恰如其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琅琊榜小说观后感

琅琊榜小说观后感《琅琊榜》是现代作家海宴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讲述明代朱棣与朱高炽之间斗争的故事,展现了权谋、智慧、忠诚、友情等多重主题。
这部小说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下面我将对《琅琊榜》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首先,我要称赞《琅琊榜》中的情节设计。
作者通过反复穿插、交错的叙事手法,将朝堂政治、家族争斗、兄弟情义、爱情纠葛等多个线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既丰富又紧凑。
同时,故事情节的发展紧扣历史背景,对明代的社会环境、政治风云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震撼。
其次,我要赞扬《琅琊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与特点,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辞互动使得他们栩栩如生,让人对他们产生共鸣与情感上的投入。
其中,朱棣、朱高炽、吕后、霓凰等主要人物形象尤为饱满,他们个性鲜明,人物情感丰富,既有权谋智计又有温情家国情怀,每个角色都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将历史人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血有肉。
此外,我要称赞《琅琊榜》的悬疑推理性质。
小说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谜团,读者可以通过与主角一同解谜、破局,体验推理的快感与成就感。
故事的悬念设置巧妙,情节跌宕起伏,每一次的发展都让人捉摸不透。
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对故事的走向保持了持续的兴趣,拥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琅琊榜》还融合了许多现实社会的元素,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作者通过朱棣与朱高炽之间的智斗,展现了现实社会中智者与权势的博弈。
另外,小说中对忠诚、友情、家国情怀等主题的深入挖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内容既引人思考,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作品的观赏性和思考性相结合。
最后,我要说,阅读《琅琊榜》让我受益匪浅。
小说中的智慧、勇气、忠诚、友情等品质成为了我人生中的榜样。
我深深地被朱棣的智慧和机智所折服,被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家人的深情所感动;我也被朱高炽的勇气和正义感所打动,被他对友情和家人的坚守所震撼。
浅析《琅琊榜》的情感构思

浅析《琅琊榜》的情感构思作者姓名内容摘要:2015年《琅琊榜》的横空出世令电视荧屏创下全新的收视神话,对此,本文关注《琅琊榜》电视同名原作在情感构思中的精巧之处,解析其于传奇正剧中凸显出的真情及写作智慧,并结合其英雄情结与大众期待的高度契合为出发点,解析故事的虚实结合,权情相融争义反衬,从而研究其对现代社会思潮的良性启示。
一部以趣味为主要的古体小说在情感构思与意蕴刻画上拥有如此深厚的功底,可谓近年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琅琊榜》;情感构思;文学艺术目录引言 (I)一、沉稳的传奇,飘逸的正剧 (I)(一)政治权谋背后的情感内驱力 (I)(二)情感构思的智慧呈现 (II)二、英雄情结与大众期待的高度契合 (III)(一)真实与虚幻 (III)(二)权谋与真情 (III)(三)争斗与大义 (IV)三、《琅琊榜》情感的现代启示 (IV)(一)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力量 (V)(二)现实生活中利益取舍 (V)(三)大众对英雄主义的呼唤 (VI)四、结语 (VII)参考文献 (VIII)引言《琅琊榜》作为2015年荧屏横空出世的良心剧,其剧本制作精良,演员选角到位,艺术指导优秀,礼仪应用得法,一时间传为中国电视剧佳话,获得国内外影视剧观赏者追捧。
然而,谈及这部红透半边天的良心巨制,便不得不同论其小说版,这部以半架空背景撰写的古代小说,其自网络推出之初,便备受众多阅读者青睐。
在通读《琅琊榜》后人们不难发现,那步步为营的玄妙布局中尽诉的是忠义深情,那舍我其谁的大义凛然下道尽的是忠肝义胆,其不用权谋博人眼球,亦不用宫斗吸引目光。
在欣赏《琅琊榜》的过程中,人仿佛置身于情谊的海洋,即使面对残酷,也能感到真情的温暖。
故此,有别于剖析《琅琊榜》中字句暗喻的精妙安排,剧情陈设的精巧玄妙,本文将从另一角度出发,借由细述《琅琊榜》中情感构思的引人入胜,浅析《琅琊榜》的魅力所在。
一、沉稳的传奇,飘逸的正剧《琅琊榜》有别于时下流行的古装小说,其抛开了热门的穿越元素,更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情主线,同不涉及冰火两重天的深宫争斗,而是以“伸冤”为侧重点的传奇正剧。
琅琊榜读书心得

琅琊榜读书心得
《琅琊榜》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好书,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阴谋和忠诚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梅长苏是一个身世神秘的人,他的能力超凡,能够轻松地洞察别人的心思。
在琅琊阁这个令人敬畏的机构里,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为了复仇和正义,与各路权贵斗智斗勇。
在这本书中,我真正领悟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太多了,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这本书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即使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和亲人,也有可能背叛我们。
此外,这本书也对于历史和政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它揭示了一个严酷的官场和权力斗争的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警醒,不要被权力和利益所蒙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总之,《琅琊榜》是一本让人沉迷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部有趣的小说,更是一部寓意深刻、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的文学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见识。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智慧谋略与家国情怀的终章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智慧谋略与家国情怀的终章《琅琊榜》是一部以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装剧,该剧以长林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殊的故事展示了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琅琊榜》的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以及这些元素在剧情中的体现。
智慧谋略是《琅琊榜》的核心内容之一。
剧中的林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主角,他凭借着高超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他灵活运用各类谋略,巧妙应对各种困难和危机。
他用智慧击败了自己的敌人,保护了自己的家族并最终成为琅琊阁主。
《琅琊榜》中的智慧谋略不仅仅体现在林殊身上,还体现在其他一些角色身上。
例如,消息灵通的苏星河通过布局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计策高明的林燮也为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智慧谋略的展示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
而家国情怀是《琅琊榜》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无论是林殊还是其他角色,都对家族和国家怀有深深的情感。
林殊一直秉承着家族的使命,为家族的荣耀付出了一切。
在剧中,他为家族的成功而不懈努力,展现了对家族的热爱与忠诚。
同时,林殊也关注国家的兴衰,为保护国家的利益竭尽全力。
与林殊类似,剧中其他角色也同样表达了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之情。
他们不眠不休地工作,为家族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这种家国情怀的体现,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人物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琅琊榜》的剧情发展中,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紧密结合。
林殊凭借着智慧谋略为家族谋取利益,同时也为了家族的兴旺而施展智慧。
而家国情怀则成为林殊智慧谋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行动都是出于对家族和国家的热爱。
剧中的情节紧凑且扣人心弦,剧情层层推进,给观众以极大的观赏和思考空间。
总之,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是《琅琊榜》中两个重要的元素。
剧中的智慧谋略展示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而家国情怀则彰显了人物的责任感和忠诚。
这两个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琅琊榜》的故事框架,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通过观看《琅琊榜》,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剧情,还能够从中体会到智慧谋略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受到深深的感动。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一部充满古代思想的历史小说,在小说中蕴含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之一,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缘起缘灭等思想。
在小说《琅琊榜》中,这些道家思想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首先,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不能逆天而行。
在《琅琊榜》中,也以人、事物自然的规律为核心,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通过主人公梅长苏和花楠俱的对话,小说为读者传达了自然与无为的思想。
在梅长苏的口中说:“自然法则,合则生,不合则死。
不需人为转化,便自成化育,何必费尽千劫万劫,卷土重来,浩劫覆天?”梅长苏的话意味着一切生命从始至终,都在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着自然的循环,人只需领悟其法则,去适应自然规律,不能轻易改变自然规则,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
其次,缘起缘灭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说中,不同的角色命运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缘,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轨迹和命运,在该命运人物的安排和调和中,萌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梅长苏助力高氏与天海骄子的复仇之交,就是一种缘份造就的事情。
花楠俱和梅长苏的结识也是缘份的巧合。
在小说的结尾,梅长苏为了公义代替大义而被害,而朝廷方面也解开了几十年的黑幕,忽然最后所有的线都连在了一起,证实了所有的结局源于缘份的轮回。
最后,情感的升华也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道家思想强调理性之外,还崇尚情感及其升华。
梅长苏表面冷漠,内心却温暖感人,众人的信任和感激都源于他对朋友情感的升华。
例如,云伶之死以及晋江之死,都是梅长苏在一种情感的升华下所付出的代价。
综上,道家思想在小说《琅琊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不仅营造了小说的氛围,更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读者,并引导人们顺应自然、顺应自身的生命规律。
只有通过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在缘份的纷繁复杂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才能得到心灵上的解放和释放。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作者:陆健冰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小说还是新兴网络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2015年IP大剧《琅琊榜》其原著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小说中表现出了老子道家朴素辩证思想;展现出了庄子超越生死及坦然面对命运的生命意识;同时流露出了返朴归真的隐士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贯穿于小说始终更成为了其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琅琊榜》;海晏;道家思想一、道家朴素辩证思想1、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社会永恒发展的现象是事物都是相互补充,没有绝对的事物是单独存在的。
从单一的角度去观察问题,问题一定得不到解决。
美与丑,善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与下,音和声,前与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概念,前者与后者不能分开否则就不能成立了,只有当这些概念相互对立相互补充时才能真正地成立。
这是自然的重要启示同时也是道的永恒规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每一件事情存在总是有其特殊的理由,用立体的眼光去对待每个事物。
当两者事物分别到达各自的极点时,两者就会相互转换。
矛盾总是不停地相互转换,肉眼没有看到那是因为它正在酝酿。
2、《琅琊榜》中蕴含的辩证思想七万赤焰军战死梅岭,林氏一族仅有林殊存活下来,七万赤焰军只有几人能够存活下来。
如果赤焰军没有被冤枉叛变,那么这本小说就在第一章就直接大团圆结局了。
正是因为赤焰军被污蔑叛变,林殊这个原来金陵城中最耀眼的男子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满腹阴诡的谋士梅长苏。
每一位观众都会觉得梅长苏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世间所有的苦难全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分析这个人物。
梅岭一战后林殊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里成为江左盟宗主,凭借梅长苏的才能使得江左盟成为天下第一大帮,这样的背景为他日后的复仇和雪冤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丨文史纵横W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陆健冰(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1)【摘 要】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小说还是新兴网络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2015年IP大剧《琅琊榜》其原著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小说中表现出了老子道家朴素辩证思想;展现出了庄子超越生死及坦然面对命运的生命意识;同时流露出了返朴归真的隐士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贯穿于小说始终更成为了其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 《琅琊榜》;海晏;道家思想一、道家朴素辩证思想1、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社会永恒发展的现象是事物都是相互补充,没有绝对的事物是单独存在的。
从单一的角度去观察问题,问题一定得不到解决。
美与丑,善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与下,音和声,前与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概念,前者与后者不能分开否则就不能成立了,只有当这些概念相互对立相互补充时才能真正地成立。
这是自然的重要启示同时也是道的永恒规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每一件事情存在总是有其特殊的理由,用立体的眼光去对待每个事物。
当两者事物分别到达各自的极点时,两者就会相互转换。
矛盾总是不停地相互转换,肉眼没有看到那是因为它正在酝酿。
2、《琅琊榜》中蕴含的辩证思想七万赤焰军战死梅岭,林氏一族仅有林殊存活下来,七万赤焰军只有几人能够存活下来。
如果赤焰军没有被冤枉叛变,那么这本小说就在第一章就直接大团圆结局了。
正是因为赤焰军被污蔑叛变,林殊这个原来金陵城中最耀眼的男子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满腹阴诡的谋士梅长苏。
每一位观众都会觉得梅长苏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世间所有的苦难全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分析这个人物。
梅岭一战后林殊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里成为江左盟宗主,凭借梅长苏的才能使得江左盟成为天下第一大帮,这样的背景为他日后的复仇和雪冤奠定了基础。
梅长苏自己说的“我机关算尽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还赤焰军清白。
”林殊是福,梅长苏是祸。
火寒之毒为天下第一奇毒,梅长苏中毒这是他的祸。
梅长苏是因为中了此毒才能在一片焦土中存活下来,这是他的福。
人只要能够活着,一切事情都会有新的开始。
卫峥作为赤羽营的副将是赤焰军的旧部,作为知道当年真相的少数人被誉王抓获。
卫峥被救,梅长苏作为嫌疑人被抓到悬镜司,在两人对峙之时夏江逼他吃下了乌金丸。
就在大家为梅长苏解读陷入困境之时,晏大夫发现乌金丸与火寒之毒相克,梅长苏获救,祸福相随。
二、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1、庄子的生命意识《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记”[2]在他看来生与死也是相反相成的,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道家的永恒规律。
他在《庄子·人世间》中说“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
”[2]这表达了他对待生死置之度外,一切顺应自然的态度。
生与死就像是婴儿与老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去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带走,绕了一圈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又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又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2]人的生死变化是不可能避免的命运活动。
日夜交替是自然的规律。
我们对自然规律只能顺从而不能干预,这就都是事物变化的情理。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其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2]人的出生就是元气的聚合。
元气聚合人便有了生命。
元气散失,人便走向死亡。
有生就会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因此也没有必要变得如此悲痛。
2、《琅琊榜》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十三年前的赤焰逆案,林殊(梅长苏)身边的亲友们相继离去。
林殊因为受了火寒之毒才得以活下来,活下来的林殊再也不是那个可以跟萧景琰一起赛马,一起比武,一起争夺秋猎的头名,一起上战场面对烈烈狼烟的小伙子了。
再也不是金陵中最耀眼的新星。
他现在只能是从地狱归来的鬼魂。
林殊的种种遭遇使他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2]梅长苏因为战争而生也是因为战争而死。
因为梅岭一战活下来的林殊成为了梅长苏,成为了天下第一江湖帮派江左盟的宗主。
到了金陵以后他变成来了满腹阴诡的夺嫡谋士,扰乱了金陵看似平静的局面。
他刚来金陵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问他你是谁?作为江左盟的宗主为什么要进入金陵城蹚这浑水?他离开的时候也有人问他到底是谁?又为何而离开?他来的时候是梅长苏他走的时候是林殊。
林殊当了整整十三年的梅长苏,在结束之时选择做回消失了十三年的林殊,这对于他来讲难道不是幸事?不是梅长苏一定要死,而是梅长苏一定要林殊回来。
这正是命中注定他只能是林殊,这十三年的梅长苏只不过是上天让受伤的林殊休息一会儿,他最终是要回到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去,这是他的宿命。
三、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1、庄子的人生观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被财富、权利和自己的野心控制,生命被摧残,人性被扭曲。
庄子把道德纳入审美范畴去审视,去对比,去塑造这个理性之美。
庄子在对社会的异化现象的认识中产生了悲观的意识,他希望人们“不物于物”,恢复人的本性。
《庄子·德充符》“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知不可奈何而爱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游于羿之壳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2]这大概意思是如果申辩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断足的多;虽然不为自己的过错去申辩,但是认为自己不应当存足的人还是很少。
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泰然接受,如同接受自然的命运一样,这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
这正如我们走进后羿的射程之内。
那中心的地方,正是箭矢必中的地方;然而也有不被射中的,那是命运。
2、《琅琊榜》中蕴含的审美观林殊中了火寒之毒,完全解毒之后容貌与以前大不一样,可以正常说话却以牺牲性命为条件。
中了火寒之毒的人在解毒之前全身长着白毛,不能说话,就像黑猩猩一样。
赤91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2月下旬刊M 92文史纵横丨W羽营的左前锋聂锋在梅岭也中了此毒,被抓到的时候毒性大作,梅长苏割腕放血给他喝减轻痛苦“这个怪兽是不愿意伤人的,它只吸了不到十口,稍稍舒解了一下自己的痛苦,就主动放开了嘴里的手腕,随便怎么劝也不肯再吸。
”即使身中剧毒但依旧保持人性,这说明了社会再怎么败坏大部分人心中仍然保留着人性道德。
社会的悲剧使人变成了虫,这是在呼吁社会唤回人的本性,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道德本性。
在作者的笔下人的异化,人中毒之后不能正常的生活,在这个期间中毒之人就像是进入了一场噩梦,让他的思维混乱乃至崩溃。
然而作者又塑造了战胜噩梦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物。
他们处在人生的困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主见,从来不被各种外在的力量所牵制,维护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尊严。
四、结语老庄思想从古至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另一种清新的味道。
网络小说作为一个新起的小说形式,依然不能逃脱中国传统思想对它的影响。
作品中蕴含的道家思想,从个人到国家,从思想到行动无处不在。
用道家朴素辩证思想去对待人生的欢笑与坎坷,用自然的眼光去面对生死,在短暂的生命中绝对不能丢弃道德,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做最真实的自己,治理国家的人要管理好自身国家自会安康。
在我们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有道家这股宁静的气息让人放慢脚步,品味生活。
小说作者在再版后记中写到不想让自己原来的生活被外界打扰,让她做一个普通人。
小说的作者虽然没有亲口说过作品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小说的内容对道家思想的倾向和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态度都是包含了对道家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1][2]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2016.9重印). 5.144.[3][4][5][6][7][8][10] 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2016.6重印). 305.76.121.305.106.98.[9] 海宴.琅琊榜[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9(2013.9重印).[11] 胡阿详.胡阿详解说琅琊榜[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5(2016.9重印).[12] 冉皑婷.李文烈小说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5.[13] 聂珊.论金庸小说的道家文化精神[D].长春:吉林大学,2013.4.[14] 付仕.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道家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15] 石冠辉.马原先锋小说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16] 张楚晨.女性生命意识与道家文化:论林白的《万物花开》[D].吉林:吉林大学,2014.[17] 王思琪,王勇.《琅琊榜》中梅长苏的人物形象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18] 周璇.论《琅琊榜》中的忠义与情义[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1.【作者简介】陆健冰(1993—)女,布依族,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运用到乡风文明建设当中,以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实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5(02).[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3] 刘学智.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哲学研究,1991(12)72.[4] 林乐昌.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5(01)52.[5] 贺文峰.张载人性论简析——兼评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5.20.[6] 王凯.张载伦理思想体系探析[J].学术交流,1993(03)70.[7] 张世敏.张载学说及其影响[M].2015.65.[8] 张熊飞.长安学丛书 教育卷[M].三秦出版社,2012.384.[9] 张瑞元.张载“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工夫的伦理意蕴初探[J].理论月刊,2017(03)46.[10] 吴全兰.张载对孝悌思想的发展及其启示[J].齐鲁学刊,2012(02)22.[11] 宋霞.蒙养于正——张载的“正蒙”思想[J].船山学刊,2017(06)107-112.[12] 郑涵慧.张载及其陕籍后学的教育思想[J].人文杂志,1982.22.[13] 孔令华.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8.[14] 喻婕.张载教育思想的多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5.[15] 余永德.试论张载的教育思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87(03)37.[16] 杜成宪.张载的教育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04)85.[17] 杨天宇.礼记译注(十三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50.[18] 刘欣.宋代家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0.74.[19] 阮堂明.理学思想的诗性阐发——张载和他的理学诗[J].古典文学知识(文学史话),2012.6.[20]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1]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14.[22] 徐梓.家范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6.[23] 袁明仁.三秦历史文化辞典[M].1992.147.[24] 高时良.教育名著评介中国卷[M].2012.164.[25] 黄易宇,王本奎.中华文化与生态文明[M].2015.110.[26] 马启慧.关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D].西安理工大学,2017.【作者简介】李 慧(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上接第80页)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