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合集下载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第一章: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1.1 固体废物的定义1.2 固体废物的分类1.3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点1.4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影响第二章: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2.1 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技术2.2 固体废物的化学处理技术2.3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2.4 其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第三章: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3.1 固体废物回收的意义与重要性3.2 固体废物的回收技术3.3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3.4 固体废物的再利用与循环经济第四章: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4.1 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意义与重要性4.2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技术4.3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4.4 固体废物的焚烧与填埋处理第五章:固体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5.1 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5.2 固体废物管理的政策与措施5.3 固体废物环境监管的实践与案例5.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技术发展趋势6.1 新型固废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2 固废处理技术的创新与优化6.3 固废处理技术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分析6.4 固废处理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第七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影响评价7.1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7.2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7.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风险评估7.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八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与管理8.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成本分析8.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融资机制8.3 固体废物管理的企业社会责任8.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信息化管理第九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国际经验与启示9.1 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与实践9.2 发展中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挑战与机遇9.3 国际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9.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全球治理与发展趋势第十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10.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失败案例10.3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0.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经验与启示重点解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第一章: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来源与特点,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影响。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全套教案课程共享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全套教案课程共享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2010年6月 15 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进程北京市某高职第 1 次课 1~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

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residue),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refuse)。

“固体废物”实际上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

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比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他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行业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1.工业固体废物2.矿业固体废物3.城市固体废物4.农业固体废物5.放射性固体废物6.有害固体废物三、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固然有可资源化的一面,但其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是严重的,且是多方面的,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废水与废气。

其危害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万面:(一)占据大量土地由于大量固体废物的产生与积累,已有大片土地被堆占。

随着时间的延续,固体废物的堆积量还将不断的增加。

这对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较少的我国而言,将是极大威胁。

(二)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键康固体废物是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在大量露天堆置条件下,经长期降水的淋溶、地表径流的渗沥,其中各类污染物质随水流扩散至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源中,通过食物链与饮用水危害人体健康。

并可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危害。

(三)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固体废物在自然环境中堆置,可通过气象作用产生的飞尘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恶臭、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等污染大气。

此外,废物的堆置亦为蚊、蝇与寄生虫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有导致传染疾病的潜在威胁。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案授课题目固体废物的热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案授课题目固体废物的热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六章固体废物的热处理
教学时数:
4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焚烧原理;
2掌握热平衡和烟气分析;
3了解热解原理;
4掌握典型固体废物的热解;
5了解焙烧;
教学重点:
热平衡和烟气分析;热解工艺;焚烧工艺;固体废物的热分解和烧成。
教学难点:
热解工艺;焚烧工艺。
②HCl的排放量应符合从焚烧炉烟囱排出的HCl量,在进入洗涤设备之前小于1.8kg/h,若达不到这个要求,则经过洗涤设备除去HCl的最小洗涤氯为99.0%。
③烟囱的排放颗粒物应控制在183mg/m3,空气过量率为50%。
(五)焚烧效果的评价指标:
①减量比
②热灼减量
③燃烧效率
④烟气排放浓度限制指标。
a.烟尘:将颗粒物、黑度、总碳量作为控制指标;
b.有害气体:包括SO2、HCl、HF、CO和NOx;
c.重金属元素单质或其化合物:如Hg、Cd、Pb、Ni、Cr、As等;
d.有机污染物:如二噁英,包括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三、热平衡和烟气分析
(一)固体废物热值
①通过氧弹测热仪测量计算
将高位热值转变成低位热值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三)影响固体废物焚烧的因素
影响废物焚烧的主要因素包括:废物本身的性质,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过量空气系数及其他因素。其中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称为“3T+1E”要素,是影响固体废物焚烧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反映焚烧炉性能的主要指标。
(1)废物本身的性质
(2)停留时间Time
通常要求垃圾停留时间能达到1.5~2h以上,烟气停留时间能达到2s以上。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郭斌周保华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课程学分: 1.5 学分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课程周学时: 2 学时2006 年 8 月第 1 次课1~2 学时上次课复习:新开课!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固体废物概况;(2)了解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重点:固体废物概况及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难点: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教学手段及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概述•第二节固体废物的性质共2 课时,讲授课后作业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性质,如何鉴别?参考资料北京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编著,国外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第一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程正康、石青等译,国外固体废物法规选(第一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概述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

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residue),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refuse)。

“固体废物”实际上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

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比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他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行业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1.工业固体废物2.矿业固体废物3.城市固体废物4.农业固体废物5.放射性固体废物6.有害固体废物三、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固然有可资源化的一面,但其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是严重的,且是多方面的,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废水与废气。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第一章: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特点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1.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和来源固体废物的特点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1.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及其分类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分类体系的建立和优化1.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二章: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原则2.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原则2.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环境保护措施2.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三章: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工艺3.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工艺3.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回收与利用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回收与利用的优化措施3.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四章: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4.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4.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减量化处理的优化措施4.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五章: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5.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5.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优化措施5.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六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与政策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体系6.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国家法律法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体系6.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主要内容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政策实施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政策的优化措施6.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七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技术和工艺7.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技术和工艺7.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能源化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的优化措施7.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八章: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技术和工艺8.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技术和工艺8.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填埋处理的优化措施8.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九章: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技术和工艺9.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技术和工艺9.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优化措施9.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章: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10.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10.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10.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优化措施10.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一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1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11.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11.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成功案例的经济效益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经济效益优化措施11.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二章:固体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风险管理的原则与策略12.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固体废物的风险管理原则与策略12.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风险管理成功案例及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12.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三章: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1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原则13.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原则13.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的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方法及其原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可持续处理与处置的优化措施13.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四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现状及其挑战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未来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14.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第十五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1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法15.2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项目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法15.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案例分析: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践项目的优化措施15.4 作业与评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环境影响、回收与利用、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法律法规、资源化与能源化、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堆肥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可持续处理与处置、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郭斌周保华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课程学分: 1.5 学分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课程周学时: 4 学时2007 年 8 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进程第 1 次课1~2 学时上次课复习:新开课!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固体废物概况;(2)了解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重点:固体废物概况及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难点: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鉴别教学手段及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概述•第二节固体废物的性质共2 课时,讲授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性质,如何鉴别?课后作业程正康、石青等译,国外固体废物法规选(第一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资料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概述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

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residue),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refuse)。

“固体废物”实际上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

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比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他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行业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1.工业固体废物2.矿业固体废物3.城市固体废物4.农业固体废物5.放射性固体废物6.有害固体废物三、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固然有可资源化的一面,但其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是严重的,且是多方面的,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废水与废气。

其危害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万面:(一)占据大量土地由于大量固体废物的产生与积累,已有大片土地被堆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一、引言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问题日益突出。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 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理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并能进行合理的固体废物分类和收集;3. 学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常用技术和设备,包括焚烧、填埋、堆肥等;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验和模拟操作;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实践,解决实际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问题。

三、课程设计内容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固体废物的特性和危害1.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2. 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分类2.1 固体废物收集的方法和技术2.2 固体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2.3 固体废物分类与回收的案例分析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常用技术3.1 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及设备3.2 固体废物填埋技术及设备3.3 固体废物堆肥技术及设备3.4 其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介绍4. 实验和模拟操作4.1 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安全操作规范4.2 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4.3 模拟操作的设计和实施5. 小组项目实践5.1 小组组建和项目分工5.2 实践项目的选题和调研5.3 实践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展示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实验教学:利用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验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项目实践: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一、引言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设一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性;2. 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熟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4.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5.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性-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和范围;- 分类固体废物为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和其他固体废物;- 讲解固体废物的特性,如毒性、腐蚀性和易燃性等。

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介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如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等;- 讲解固体废物处理的常用技术,如焚烧、填埋、堆肥和物理化学处理等;- 探讨固体废物处置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介绍我国相关的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分析固体废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固体废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践操作,如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的实验;- 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案课程名称及代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13130105课程英文名称: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Disposal课程所属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教师姓名:梅运军教师职称:讲师所用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宁平主编本课程总学时数:60 本学期总学时数:60讲课:54 课程设计: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武汉工业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专业课,是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及综合处理系统等基本知识;并以城市垃圾为中心讲述固体废物的收集、清运、处理以及处置;各种处理和处置方法以及设备。

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是本课程的重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参与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控制、处理利用方法分类、管理及相关技术政策。

第二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本章要求了解固体废物主流城市的分类、特性,进一步熟悉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工艺,对收运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本章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预处理(压实、破碎、分选、固体废物的脱水)的目的和使用场合,掌握各类预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工艺,熟悉常用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

第四章固体废物的物化处理本章主要要求了解浮选、浸出、固体废物的稳定化/固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设备要求。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本章要求掌握好氧堆肥的原理、工艺、设备及评价指标;厌氧消化(沼气)的原理、工艺、设备等;微生物浸出机理、工艺及其他生物处理技术。

第六章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本章要求掌握焚烧的原理、工艺及设备;热解的原理、工艺及设备;固体废物的其他热处理方法等。

第七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概念、资源化系统及系统技术;了解工业、矿业以及农林、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途径及方法。

第八章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置了解固体废物最终处理的概念,了解各类废物的处置方法;掌握卫生填埋的原理、技术及主要方法。

第九章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管理了解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来源于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2.掌握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3.熟悉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4.理解并掌握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技术政策教学重点: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教学难点: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技术政策学时安排:2学时1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

)对红色部分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固体废物处理(treatment of solid wastes)。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包括破碎、分选、沉淀、过滤、离心等处理方式,其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焙烧、浸出等处理方法,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式。

固体废物处置(disposal of soild wastes)。

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如堆置、填埋、海洋投弃等。

§1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一.固体废物的来源二.固体废物的排量参照国家环保总局每年的环境质量公报。

三.固体废物的分类按组成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形态分为固体和泥状;按来源可以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就其来源简单分析。

(一)工业固体废物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和工业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渣、粉尘、碎屑、污泥等。

1.冶金固体废物2.燃料灰渣3.化学工业固体废物4.石油工业固体废物 5.粮食、食品工业固体废物 6.其他(二)矿业固体废物(三)城市固体废物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分为:1.生活垃圾2.城建渣土3.商业固体废物4.粪便(四)农业固体废物(五)放射性固体废物核燃料生产、加工,同位素的应用,核电站,核研究机构,医疗单位,放射性废物处理。

(六)有害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一.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二.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一)侵占土地(参见国家环保总局网页)(二)污染土壤(三)污染水体(四)污染大气(五)影响环境卫生三.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二是综合利用废物资源。

(一)改革生产工艺1.采用无废或少废技术2.采用精料3.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不使过快的变成废物。

(二)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三)进行综合利用§3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技术政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一、我国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技术政策的产生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化”。

因此,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作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并确定今后较长—段时间内应以“无害化”为主。

本章习题与思考1、名词解释:固体废物、三化、清洁生产2、如何区分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3、清洁生产与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有何关系?4、如何理解固体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5、思考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及清运2.熟练掌握城市垃圾中转站的设置3.了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教学重点: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教学难点:城市垃圾的收集、运输学时安排:8学时§1固体废物的收集与清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的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

城市垃圾收运并非单一阶段操作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收运系统。

第一阶段是搬运与贮存;第二阶段是收集和清除;第三阶段为转运,特指垃圾的远途运输到处置场。

这—阶段是收运管理系统中最复杂的,耗资也最大。

清运效率和费用的高低,主要取决下列因素:①清运操作方式;②收集清运车辆数量、装载量及机械化装卸程度;③清运次数、时间及劳动定员;④清运路线。

§2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设置一.清运操作方法清运操作方法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

(一)移动容器操作方法移动容器操作方法是指将某集装点装满的垃圾连容器一起运往中转站或处理处置场,卸空后再将空容器送回原处(一般法)或下一个集装点(修改法),其收集过程示意见图。

1.操作计算收集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集时间长短,因此对收集操作过程的不同单元时间进行分析,可以建立设计数据和关系式,求出某区域垃圾收集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从而计算收集成本。

可以将收集操作过程分为四个基本用时,即集装时间、运输时间、卸车时间和非收集时间(其他用时)。

(1)集装时间(P hcs) 对常规法,每次行程集装时间包括容器点之间行驶时间,满容器装车时间,及卸空容器放回原处时间三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P hcs=t pc+t uc+t dbc式中P hcs为每次行程集装时间,h/次;t pc为满容器装车时间,h/次;t uc为空容器放回原处时间,h/次;t dbc为容器间行驶时间,h/次。

如果容器行驶时间已知,可用下面运输时间公式估算。

(2)运输时间(h) 运输时间指收集车从集装点行驶至终点所需时间,加上离开终点驶回原处或下一个集装点的时间,不包括停在终点的时间。

当装车和卸车时间相对恒定时.则运输时间取决于运输距离和速度。

从大量的不同收集车的运输数据分析,发现运输时间可以用下式近似表示:h=a+bx式中,h为运输时间,h/次;a为经验常数,h/次;b为经验常数,h/km;x为往返运输距离,km/次。

(3)卸车时间专指垃圾收集车在终点(转运站或处理处置场)逗留时间,包括卸车及等待卸车时间。

每一行程卸车时间用符号S(h/次)表示。

(4)非收集时间非收集时间指在收集操作全过程中非生产性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常用符号ω(%)表示非收集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数。

因此,一次收集清运操作行程所需时间(T hcs)可用下式表示:T hcs=(P hcs+S+h)/(1-ω)也可以用下式表示:T hcs=(P hcs+S+ a+bx)/(1-ω)当求出T hcs后,则每日每辆收集车的行程次数用下式求出:N d=H/T hcs式中,N d为每天行程次数,次/d;H为每天工作时数,h/d;其余符号同前。

每周所需收集的行程次数,即行程数可根据收集范围的垃圾清除量和容器平均容量,用下式求出:N w=V w/(cf)式中,N w为每周收集次数,即行程数,次/周(若计算值带小数时,需进值到整数值);V w为每周清运垃圾产量,m3/周;f为容器平均容量,m3/次;f为容器平均充填系数。

由此,每周所需作业时间D w(d/周)为:D w=N w T hcs应用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移动容器收集操作条件下的工作时间和收集次数,编制作业计划。

2.计算实例某住宅区生活垃圾量约280m3/周,拟用一垃圾车负责清运工作,实行改良操作法的移动式清运。

已知该车每次集装容积为8m3/次,容器利用系数为0.67,采用八小时工作制。

试求为及时清运该住宅垃圾,每周需出动清运多少次?累计工作多少小时?经调查已知:平均运输时间为0.512h/次,容器装车时间为0.033h/次;容器放回原处时间0.033h/次,卸车时间0.022h/次;非生产时间占全部工时25%。

解:按公式P hcs=t pc+t uc+t dbc=(0.033+0.033+0)h/次=0.066 h/次清运一次所需时间,按公式T hcs=(P hcs+S+h)/(1-ω)=[(0.066+0.512+0.022)/(1-0.25)] h/次=0.80 h/次清运车每日进行的集运次数,按公式N d=H/T hcs=(8/0.8)次/d=10次/d 根据清运车的集装能力和垃圾量,按公式N w=V w/(cf)=[280/(8×0.67)]次/周=53次/周每周所需要的工作时间为:D w=N w T hcs=(53×0.8)h/周=42.4 h/周(二)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法固定容器收集操作法是指用垃圾车到各容器集装点装载垃圾,容器倒空后固定在原地不动,车装满后运往转运站或处理处置场。

固定容器收集法的一次行程中,装车时间是关键因素。

因为装车有机械操作和人工操作之分,故计算方法也略有不同。

固定容器收集过程参见下图。

1.机械装车每一收集行程时间用下式表示:T scs=(P scs+S+a+bx)/(1-ω)式中,T scs为固定容器收集法每一行程时间,h/次;P scs为每次行程集装时间,h/次;其余符号同前。

此处,集装时间为:P scs=c t(t uc)+(N p-1)(t dbc)式中,c t为每次行程倒空的容器数,个/次;t uc为卸空一个容器的平均时间,h/个;N p为每一行程经历的集装点数;t dbc为每一行程各集装点之间平均行驶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