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朗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岳飞的民族自豪感和忠诚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把握。

(2)诗中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文学素养。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比较教学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满江红(怒发冲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

3. 教学资源: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吟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介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题“满江红(怒发冲冠)”,阐述诗题的意义。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

(3)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感受她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瑾的思想情感,把握《满江红》的主旨。

分析词句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体会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心境和抱负。

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讲授法:讲解秋瑾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语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英雄——秋瑾。

她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满江红》,感受她的壮志豪情!2、作者及背景介绍(1)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2)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当时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词的情感。

(3)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诗意(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开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小住京华”说明作者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

“早又是”三个字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几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篱下的菊花盛开,秋景明净如洗。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秋瑾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满江红》的词意,掌握词中的生字词和典故。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秋瑾的思想感情,理解词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满江红》的词意、生字词和典故,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法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情感。

3. 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满江红》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秋瑾的生平事迹、《满江红》的书法作品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词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秋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的爱国精神。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瑾是谁吗?她有什么贡献? - 引出课题:秋瑾《满江红》。

2. 讲授新课 - 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她的文学成就,让学生对秋瑾有更深入的了解。

- 讲解《满江红》的词意、生字词和典故,让学生对词有初步的了解。

- 让学生朗读《满江红》,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情感。

- 分析《满江红》的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满江红》的主题、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巩固练习 - 让学生背诵《满江红》,加深对词的记忆。

- 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满江红》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

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

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

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

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

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

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

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

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岳飞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欣赏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满江红》的词句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1)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诗词中用典、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2、讲解法: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精忠报国》,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爱国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词——《满江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岳飞: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飞的图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却被奸臣陷害。

(2)创作背景:讲述当时南宋面临金兵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岳飞满怀悲愤,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表达了他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壮志。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词,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全班齐读:全班学生齐读诗词,要求读得整齐、响亮、有感情。

《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二、新授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生平及《满江红》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讲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如“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小住京华)。

2. 写一篇关于《满江红》的读后感。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或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她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2、理解《满江红》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深入理解词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秋瑾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秋瑾作为女性革命者的独特视角和内心挣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典故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瑾的处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秋瑾这位革命志士。

简单介绍秋瑾的生平和她在革命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感知教师范读《满江红》,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3、背景介绍结合历史资料,详细介绍秋瑾创作《满江红》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让学生了解秋瑾作为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为了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牺牲。

4、词句解读学生分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词的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强调。

例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句词中,“列”指的是行列,“烈”指的是刚烈。

通过对比,突出了秋瑾虽为女子,却有比男子更强烈的志向和决心。

5、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秋容如拭”中的“秋容”、“四面歌残终破楚”中的“楚歌”等。

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体会秋瑾的内心世界。

比如,“秋容如拭”描绘了秋天明净的景色,烘托出秋瑾的孤寂和苦闷;“楚歌”则象征着困境和压迫,暗示秋瑾所处的艰难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朗诵教学设计
1、找两位同学上讲台,一位同学默写全篇,一位同学把《满江红》这一词牌的格律抄在黑板上。

2、其余同学对照课下注解自由诵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真正弄懂词句意思。

B、读准字音、断对句子。

C、要动动手,把疑难词句的意思写出来,多音字的读音标上,不好断的句子用/着重标出。

词作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集体诵读,解决浅易问题。

浅易问题有:
1、读不准字音。

2、断句不正确。

3、停顿长短不齐。

三、集体诵读,感知语速语调重音。

四、分析内涵,说说读法,示范朗读。

如果没有反复诵读作为铺垫,就进行理性的分析,学生反而会说不清、道不准、析不透。

分析阶段,要给学生营造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大胆争辩,深入透彻地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且要鼓动学生把他所分析出来的语速语调用准确优美的有声语言传达出来,这个阶段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朗读。

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说说每一句应当怎么读,理由是什么。

有的学生可以用图示的方式把语调的高低变化讲得很清楚。

2、让学生以分析为依据大胆地示范朗读,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录音。

朗读一两句即可,不论朗诵成什么样的水平,都坚决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

3、教师要细心地发现学生思想的分歧所在,挑动他们去对抗、去争辩、去自圆其说、去针锋相对。

五、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六、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七、主动展示,挑战名家。

1、播放名家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摩习,亦可改造。

3、主动上台与名家一比高下。

课后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作活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朗诵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